中医学基础(全)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

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④《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撰,简称《千金要方》,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专卷,也是最早的食治专卷,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宋金元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流派,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撰,以“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取为书名,简称《三因方》,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奠定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

②《小儿药证直诀》

宋•钱乙撰,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儿科著作。

③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故治病主要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后世称其为攻下派;

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并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养)阴派;四家虽立论不同,但各有发明,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6、明清时期: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①《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历时27年完成巨著。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00多首。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至海外。

②《温疫论》

明•吴又可撰,揭示了“温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是一部重要的温病学著作。

③《外感温热篇》

清•叶天士撰,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温病条辨》

清•吴鞠通撰,创立三焦辨证,推动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⑤《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撰,纠正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发生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成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医家之一。⑥其它

7、近代与现代:

①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

②中西汇通研究

③运用现代科技研究。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

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讨论: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

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