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 格式:doc
- 大小:639.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探究活动1思考:大气的削弱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云层、太阳高度角(图片导入)乌云密布图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削弱作用越强。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图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图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弱,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探究活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晴朗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片导入)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和晴朗天空图②.阴天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图片导入)阴雨天气图③.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图片导入)日出前图④.为什么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图片导入)上海晴天与阴天图⑤.为什么某些地区太阳能丰富,而某些地区地区太阳能匮乏?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图片导入)太阳能发电图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各种辐射的差异物体辐射规律: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1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2让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让学生学会分类地理事物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得出结论(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图片导入)海洋与陆地对比图课堂小结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③大气暖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板书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热气球图;孔明图。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形成课后练习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著名地理特级教师题一: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陷雾霾天气。
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A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B)A.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F C.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题二: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B)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题三: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D B)A.①B.②C.③D.④2.近百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及影响是(C)A.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B.降水减少农作物产量减产C.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D.气温升高农作物产量增加题四: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读图回答1~3题1.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低主要是_D____辐射弱所导致的。
A.①B.②C.③D.④2.结合乙图,对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直接吸收①造成的B.全球气候变暖,②会增加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直接吸收③造成的D.全球气候变暖与④无关题五:读图回答下题:上面四幅图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C)A.A B.B C.C D.D题六:读下图,回答下题: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A.a B.b C.c D.d题七:下图为中山市2013年11月26日至28日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下题。
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B)A.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B.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D.气温日较差较小题八:读“长江中游某地连续六天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分析回答下题。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程学习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与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的自然现象。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根本原因。
3.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知识体系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
2.受热过程(1)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②或反射,大部分到达③,并被地面④和吸收。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⑤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⑥,使大气增温,这种辐射热量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3)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射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因此⑦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⑧、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⑨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⑩纬度间的⑪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⑫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⑬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预习效果检测1.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D.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3.图中a、b、c、d四处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A.a>b>c>dB.b>c>d>aC.d>a>b>cD.c>d>a>b4.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B.热力环流是由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点击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
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
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2、大气的垂直分层:(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
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
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
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
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
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
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
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大气这东西,就像是一锅热汤,太阳一照,就开始热气腾腾的冒泡了。
咱们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这里面可不光是吃早餐,太阳一照,地面开始吸收热量,水面开始蒸发,形成了水蒸气,这就跟煮水的时候,水面出蒸汽一样。
喷嚏一声,一不小心就把整个大气都给感冒了。
热空气轻飘飘的,总往上跑,像个小孩子摸到糖果,就乐呵呵地往上窜。
哎呀,高温的空气上升得快,周围的空气就得心急火燎地把它填补上去,形成了热力环流。
有趣的是,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不断上演的舞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各种风。
暖风、冷风,有时候一阵风过来,简直让人感觉像是在赶集,热的、冷的,全都有,真是让人清凉又畅快。
2. 热力环流的影响2.1气候与天气的“谢天谢地”热力环流可是个大忙人!它一边掌控着地球的气候,一边为我们每天的天气而忙碌。
当热空气升高的时候,它会带走一部分水分,这不就形成了药酒一样的气候,干燥的地方不容易下雨,而湿润的地方又像是小溪潺潺,滋润到了每个角落。
这可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行个不说,该下雨了,也没准突然给你来个“啪”一下,噼里啪啦的下个痛快。
2.2风的旅行风的发生,更是热力环流的“杰作”。
地球的曲线,让太阳光不均匀地照射在不同地方,有些地方热得像座火山,而另一些地方则阴冷得如同冰箱。
空气想平衡,于是就开始拼命地移动,有的地方风力十足,有的地方却像个太监般静默。
每当这时,风就成了大气的使者,飞奔在大地之间,传递着温度和气候的秘密。
3. 勇敢追逐热量的科学之路3.1 大气的循环不息科学家们就像是让人捧心的“侦探”,拼命在研究这个大气热力环流的秘密。
他们做了好多实验,分析数据,翻山越岭,像是追赶一场“热”的猫鼠游戏。
而且,这个研究可不仅仅局限于炎热的夏天,冬天的北风也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哪怕是那场“腊八冻”,太阳依旧在努力传递着温暖。
3.2 从宏观到微观的奇妙科学家发现,从百米高空到地面,空气的动态永远是变化无常的。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考纲点击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
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
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2、大气的垂直分层:(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
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
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
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
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
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
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
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水汽、CO 2(对流层)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偏低) 散射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大气上界地面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射向地面二、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3)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原故)3、大气热力作用与自然现象的事例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流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云层具有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大气逆辐射强,可以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霞、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明亮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树阴下,空间中无阳光直射仍然明亮——散射作用。
冬季风速较大——因低纬度与高纬度相比,太阳高度大且白昼长,所以南北温差大,导致风速大。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损失大。
交通信号中“红灯停”——红光的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为停止的信号灯更为醒目。
有经验的农民利用人造烟幕在深秋、初冬为防止蔬菜、作物被霜冻冻坏——在夜晚增加了云量,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呈红色——日落日出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都被散射了,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透射下来。
因此旭日和夕阳呈红色,投射到云朵上也使其被染成红色,因此旭日和夕阳,朝霞和晚霞均呈红色。
4、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度,从而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球表面的均温提高了15℃,对适宜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5、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逆温现象1、含义及类型: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1)辐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
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
2、逆温产生的影响: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不利影响:(1)对环境影响:空气对流运动被抑制,加重大气污染,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2)对天气影响:易产生大雾天气、阴雨天气(锋面逆温)、冻雨天气(3)对交通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例题1: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
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雾。
(2)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__雾。
(3)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这种雾是辐射雾,主要是因为晴天的辐射升温和降温幅度大导致空气中的水气饱和度变化幅度大引起的。
具体说明如下:晴天时,由于缺少云层的保温作用,因此下垫面的昼夜温差大。
当白天温度高时,空气中容易积聚气态水;而在辐射降温后的夜间到太阳初出时间段里(即夜晚到早上6点左右),气温日变化达到最低点,空气中的水气饱和度容易骤降,使超过饱和度的水气与凝结核(低空扰动的灰尘之类)凝结成水汽而成雾。
所以说大部分的雾发生在晴天,这叫辐射雾;而另一部分的雾,比如锋面雾、蒸汽雾、平流雾的成因并不需要发生在晴天,那些雾是受更大的天气系统影响,发生概率较低,因此“十雾九晴”。
补充:江南冬、春多雾日,且有“十雾九睛”的农谚。
那么,“十雾九晴”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形成雾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近地层的水汽比较充足;二是空气中要有较多的凝结核;三是空气中的水汽要能够达到过饱和。
一般情况下,近地层的水汽是较充足的。
凝结核,如尘埃、烟粒等,空气中是具备的。
关键在第三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能否达到过饱和。
在一定温度下,空气能容纳的水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汽就达到了过饱和;或者水汽不增加,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也可以达到过饱和。
在一些近地层水汽较充足的日子里,夜空晴朗,风速较小,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使近地层原来不饱和的空气达到过饱和,雾就形成了。
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
所以有“十雾九晴”之说。
这种雾主要是由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故称为辐射雾。
“十雾九晴”中的雾绝大多数就是辐射雾。
有时,到上午九十时,雾也难以消散,农谚又有“雾难收,将变天”之说。
冬春季,江南上空如果有较强的西南气流,孟加拉湾或南海上空充沛的水汽大量涌入,使原不饱和的空气达到过饱和,从而形成雾,这种雾称为平流雾。
平流雾由于能够得到水汽补给,所以难以消散。
到达江南上空的暖湿气流如果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将使江南地区转阴雨天气。
所以“雾难收,将变天”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雾对军事和交通运输的影响都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