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章节内容: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诗歌解析、修辞手法分析、词语解释、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2. 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3. 理解并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4. 提高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2. 诗歌《渡荆门送别》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3. 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1.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的解释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参考资料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简要介绍李白生平与创作背景b. 引导学生关注李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 诗歌解析(15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b. 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c.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渡荆门”、“送别”等3.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a.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b. 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c.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修辞手法4. 词语解释(10分钟)a. 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b.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解释,深入理解诗歌意境5. 情感表达(10分钟)a.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友情、别离等b.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c. 进行情感表达的练习,如写作、朗诵等三、课堂小结(5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b. 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尝试解析李白的另一首诗歌《静夜思》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送别”的作文3. 背诵《渡荆门送别》,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展示1. 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在诗歌解析、修辞手法分析和词语解释方面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表现和感悟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李白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诗歌特点和风格的认识。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活动二:赏析诗句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作业:背诵诗歌教学资料备忘:背景资料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1.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2理解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1.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示图片:渡荆门送别的场景,长江、渡口、行人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醒:注意诗歌的韵脚、停顿等。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深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的美好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渡过荆门,离别亲友的感慨。
2. 诗歌内容:(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与表现手法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运用。
(2)诗人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
(2)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如对偶、比喻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
(2)强调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鉴赏essay。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