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煤矿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4.07 KB
- 文档页数:19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一、设置观测站目的为研究万年矿井下开采对地表移动变形影响,特别是河床下开采对地表影响的基本规律,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得服务矿井生产,特在123123工作面地表上建立观测站,实施观测。
二、矿井及工作面观测区域地质水文说明万年矿。
三、工作面观测区域回采说明开采方法、顶板管理、采区大小、设计推进速度及周围回采情况等四、观测线设计1、参数选取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走向移动角表土层移动角煤层倾角表土层厚度工作面倾斜长度工作面走向长度移动角调整值工作点间距上山开采深度下山开采深度2、观测线取值(图1-1)倾向方向:全盆地倾向观测线长AB=691 m上山倾向观测线长BF2=441.2 m下山倾向观测线长AF1=400 m走向方向:全盆地走向观测线长GN=1244 m半盆地走向观测线长N01=G02=697 m由于该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4H0+50 m,根据实地调查亦可设置两条倾向观测线。
五、测点结构与埋设该工作面观测线之控制点及工作点采用混凝土浇注,混凝土规格:直径0.2m、埋深0.6m,点标志规格:直径30mm铁杆,中间十字标刻。
测点均外露,因地制宜埋设便于数据观测及不被破坏。
六、观测工作1、控制点引入:采用GPS多点校正引入控制点,取得原始控制资料。
2、连接测量:布设控制点后对各控制点联测。
3、全面测量:在地表受影响、移动前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地表移动结束后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间隔日期由T=H0/6C(C为回采推进速度)取得。
3、巡视日常测量:在回采过程中及地表移动衰退期行固定时间间隔的测量工作。
4、测量使用仪器:DTM-352C尼康全站仪,仪器参数:。
七、资料汇整1、原始资料整理2、获取各个移动变形数据3、绘制观测图纸4、获取本矿移动变形及稳定后参数5、绘制无因次曲线八、综合资料分析九、工程造价。
附图1-1。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赵娜娜;武枝【摘要】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通过测量获得大量的实测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本文从观测站的类型、观测站的设计原则及内容、设站前资料收集、观测站设置地点选择、观测线的布设位置、长度、观测点的密度与建立等方面进行介绍,详细论述了地袁移动观测站的设计要点和步骤.【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04-108)【关键词】地表移动;地质采矿;观测站;观测线;设计【作者】赵娜娜;武枝【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为了保护地质采矿影响下井巷、建筑物、水体及铁路等,使它们免受或少受开采引起的有害影响,减少地下资源的损失,必须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而为了进行实地观测,必须在开采进行之前,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简称观测站[1]。
所谓观测站,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测点的位移和点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
1 观测站类型随着多年开采沉陷观测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采沉陷观测站的类型越来越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2]:1.按观测站设置的地点不同可分为:(1)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点布设在地表。
主要是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2)岩层内部观测站:测点一般布设在井下巷道或岩层内部的钻孔中,用于研究岩层内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3)专门观测站: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所设立的观测站,如建筑物观测站、铁路观测站、边坡移动观测站等。
1.“三带”的定义?答:冒落带是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破坏的范围。
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
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位于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
2.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此题答案不确定)一、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划分地表移动盆地划分成如下三个边界:(一)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移动盆地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固定的边界。
这个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
考虑到观测误差一般取下沉为10mm的点为边界点。
所以,最外边界实际上是下沉为10mm的点圈定的边界。
(图中ABCD)(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图中A’B’C’D’)不同结构的建筑机能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应有对应的临界变形值。
在确定移动盆地内危险移动边界时,用相应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圈定,会更接近于实际。
(三)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裂缝边界是根据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裂缝圈定的边界。
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内容有哪些?答:观测站设计包括便携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方法,精度要求,联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需获得的成果4.水平煤层(或沿煤层定向主颁)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下沉曲线特征?答:判别:水平煤层开采时的采动程度可用走向充分采动角φ3来判别。
当用φ3 角作的两直线交于岩层内部而未及地表时,此时地表为非充分采动。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设计人:pp学号:班级:测绘13-4班中国矿业大学2016.4.10目录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3)1.意义: (3)2.任务: (3)二、矿井工作面概况 (4)1. 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4)2. 地表移动参数 (4)三、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4)1.观测站设计的原则 (4)2.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 (5)3.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 (5)4.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6)5.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7)6.观测点数目及密度 (8)7.观测站的设置 (9)五、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9)1.连接测量 (10)2.全面观测 (10)3.日常观测 (11)六、观测成果的整理 (12)1.观测成果的计算 (12)2.绘图工作 (14)3.观测站成果整理 (15)七、经费估算 (16)附: (17)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1.意义: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
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进行此项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
2.任务: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通过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1)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3)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4)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移动角、裂缝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下沉系数、主要影响半径、超前影响角、超前影响距,滞后角及滞后距和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等;5)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矿井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与研究发表时间:2015-01-08T15:24:41.65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8月下旬供稿作者:魏朋[导读] 开采沉陷的防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工作。
魏朋淤WEI Peng曰危威于WEI Wei曰张清鸾于ZHANG Qing-luan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量日渐增加,因此煤炭开采强度也随之加强,就导致对地表移动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形成了许多采煤沉陷区,给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
本文以煤矿开采工作面为实验基地,结合地质采矿条件建立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由外业测量得到沉陷数据,并通过Matlab 编码绘制出下沉、水平移动、横向水平移动、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曲线。
根据上述曲线,研究开采沉陷的防治工作。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mand for coal has been increasing, so the strength of coal miningincreased, leading to more serious surface movement and destruction, and a lo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formed, which brings verygreat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al mining working surface as the experimental base, combinedwith the geological and min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surface observation station of surface movement, subsidence data obtained fromfield measurement, and through the Matlab code draw curve subsidence, horizontal movement, horizontal movement, tilt, curvature andhorizontal de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ining subsidence is studied.关键词: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观测站;下沉;移动变形曲线 Key words: mining subsidence;ground movement;observation stations;sinking;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urve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4-0032-02 0 引言中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 年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总量的76.3%,比2000 年提高4.3%;占消费总量的68.7%,比2000 年提高0.9%[1]。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部长:日期:年月日地测副总: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说明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325m工作面内煤层总体走向为87〜176°〜254°,倾向为167〜266°〜344°,彳角0°〜3°,煤厚2.4m。
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按照工作计划,工作面日推进3nl为了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本矿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计参数,为地表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合理开采三下压煤,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从而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特建立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如下:一、目的和任务通过在小屯煤矿首采面上方布设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掌握山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测参数,为各类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从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二、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工作面位于矿工广区的东南,龙潭口村旧址在运输顺槽的上方,靠近切眼附近;湾寨村位于切眼的东部,距离切眼260米。
龙谭口村农户已搬迁。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m~325m,煤层彳角为0〜3°。
煤厚2.4m,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16中03工作面老顶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呈浅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胶结,波状及交错层理,含泥质团块和泥质条带,钙质胶结,分选性差。
局部含有6上煤。
f=4〜6。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观测站设计所用的参数选自《煤矿测量规程》和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已求得的角值进行,具体参数为:冲积层移动角3=40。
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马都发表时间:2018-04-08T10:38:12.713Z 来源:《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作者:马都[导读] 本文就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
马都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摘要:为了获取可靠的观测成果,应根据开采工作面的空间位置和地表移动范围,确定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空间位置和长度,选择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保证观测精度符合要求。
通过计算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研究开采地表移动规律,为安全生产及矿山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本文就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察哈素煤矿相邻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观测站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线工作面获取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最可靠手段是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实地周期性观测。
为获取重复采动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及研究重复采动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察哈素煤矿根据建立相邻2个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观测线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对比,获得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提供了服务。
一、工作面观测站设计1.1设计所用参数的确定由于察哈素煤矿31301首采工作面已开展过地表移动工作,因此对31303工作面进行观测站设计时,参照31301工作面的沉陷参数,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72°;上山移动角:γ=65°;下山移动角:β=72°;最大下沉角:θ=90°-0.5α;松散层移动角:φ=45°;煤层移动角修正值:Δγ=Δδ=Δβ=20°;煤层倾角:α=1°~3°。
1.2 平面位置设计原则及基本参数一般而言,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走向观测线1条和倾向观测线1条,含布设位置、观测线长度和工作点间距。
421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线布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
(3)动盆地线之间
2,3。
结果表明:走向线方向最大下沉点位于B120,下沉值为1007mm;同时倾斜值趋近于0,符合沉降最大下沉点附近倾斜趋近于0,负曲率的规律;同时水平变形曲线和曲率曲线相似,符合一般般规律。
(下转第228页)图2走向线变形曲线图
图3倾向线变形曲线图
189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生雷雨。
图1K指数在不同阈值条件下的雷雨概率
3结论
(1)桂林机场春季午后雷雨发生时,K指数>20℃的占比极高,达到91.7%。
(2)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对应的雷雨日数最多。
(3)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最高,达到50.0%;其次是K指数在37-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20.0%。
【参考文献】
[1]王艳兰,王军君,伍静,王娟,刘国忠,李向红.广西3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4):635-643. [2]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翟丽萍.广西雷暴天气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5-19.。
基于 S1-2 工作面的地表移动测绘观测站设计发布时间:2021-11-26T05:46:03.569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7期作者:郭延涛1 蒋达2[导读] 随着矿山开采技术的提高和更新,使得“三下”采出率提高,从而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
1.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北孝感 4320002.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河南郑州454000摘要:本论文针对某矿 S1-2 工作面的实际地质、采矿情况,合理地布设了地表移动测绘观测站,探讨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地表移动的规律,并对设计方向观测线做出了预计。
在预计的特征点周围适当增加变形监测点,确定最佳方向观测线设计方案以便获得更加准确和详细的数据。
关键词:观测站;开采沉陷参数;地表移动1引言随着矿山开采技术的提高和更新,使得“三下”采出率提高,从而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
矿山开采沉陷不仅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地表及其道路、建筑物等都会造成严重损害,为提高资源回收率、控制地表沉陷和掌握地表岩移规律,对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地表村庄建筑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某矿 S1-2 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岩移规律的研究。
2地质、采矿条件S1-2 工作面地表地势平坦,其中:东临 S1-1 工作面,未开采;西邻S1-3 工作面、北至 S1 皮带下山。
S1-2 工作面开采 3#煤层,普氏硬度 1.5~2.0。
工作面全厚 5.71~6.45m,平均厚度为 6.06m,含夹石一层,厚 0.1~0.16m。
该工作面为南北走向,倾向向西的单斜构造。
煤层由北向南渐厚,煤层倾角为 а=2°30";整个煤层稳定,全部可采。
3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2.1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所用的地表移动参数由于本矿以前从未开展过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所用到的地表移动参数主要是通过参照我国部分类似煤矿的表土移动与基岩移动值,所得到的参考近似值。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作者:张官进,朱小美,沈震,李新新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年第10期张官进,朱小美,沈震,李新新(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 232000)摘要:文中主要介绍观测站的设计、传统的测量方法(水准测量和平面测量)以及光纤监测技术、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种监测新方法,达到获取沉降规律的目的。
合理地使用这些技术,获取了可靠的沉降规律。
关键词:观测站设计;高程测量;GPS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5.10.066地表移动观测站主要建在地表移动或下沉的土地上,文中主要是指由矿山开采造成的各种地表损害的土地上。
在人类需要的矿物质被挖掘出来之后,采区因为各种压力的改变,其位置、形状以及大小会产生相应的的变化,不能维持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
新的平衡会造成地表的坍塌,以及土地、建筑物、道路的损毁。
损毁的速度、程度及规律与采区的土壤结构有很大的联系,相似的土壤结构有相似的沉降规律,因此,找出塌陷规律会为以后相似类型土壤的开采沉降的预测带来便利,指导生产,减少损害。
地表移动观测站是在开采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地球表面上所布设的观测站,目的是寻找规律[1-9]。
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1.1 资料收集设计观测站要准备大量的已有资料:一是1∶ 1 000或者1∶2 000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根据这张图至少可以确定观测地区井上下的对应关系。
二是设站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
三是井下开采工作面的设计资料,基本的有巷道布置、顶板管理方法以及开采厚度、周围开采情况等。
四是控制点的高程测量数据,现有的平面位置。
五是本地矿山开采已有的移动相关系数。
一般而言,设计参数都是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的,而有些矿区是新矿,此时设计参数应参照同一地区其他矿上的资料或者找土质、地质条件相近的矿的参数资料。
1.2 观测站类型的选择观测站可分为下面3类:一是按设站地点分为地表移动、岩移、专门观测站。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矿XXXXX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地测科XXX年XXX月XXX日目录1 工程概况 01.1 矿井概况 01.2 工作面井上下概况 01.3 主要任务 (1)1.4 设计依据 (1)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2.1 观测站设计原则 (2)2.2 观测站设计参数选取 (3)2.3 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 (3)2.4 确定控制点、观测点的数目 (4)2.5 观测站的布设 (5)2.6 经费预算 (6)3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7)3.1 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连接 (7)3.2 全面观测 (7)3.3 日常观测工作 (8)4 地表移动数据处理和分析 (9)4.1 地表移动观测数据的计算 (9)4.2 地表移动绘图工作 (11)4.3 地表移动观测成果整理 (12)4.4 地表移动提交成果资料 (12)5 地表移动观测的保障措施 (15)233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1 工程概况1.1 矿井概况xxxxxx有限公司XXXXXXXXXX矿,位于禹州市西南部35km处的磨街乡境内,行政隶属于磨街乡刘门村。
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内基岩大部裸露,山坡坡度大、沟谷发育、形成狭窄的“V”字型沟谷;南部为单面山地貌,由平顶山砂岩组成顺倾向的平缓构造坡,为坡度陡峻的剥蚀坡,山间为冲、洪积地貌。
井田范围内多为农田,居民已全部搬迁,范围内为乡村小路,无河流等水系,无“三下”压煤现象。
矿井始建于1997年4月,矿井田面积6.0064k㎡,2003年元月投产,主采二1煤层。
经2008年技术改造后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矿井工作面回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对地面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裂缝、沉陷区及滑坡现象,对地面农田和果林地造成了经济损失。
为了减小井下回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对地面造成的经济损失,计划在23302工作面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地表移动下沉变化数据,研究充填回采工作面回采后地表岩移规律,得到适合于城郊煤矿井下充填回采后的各种地表移动参数。
****煤业矿井岩移观测方案一、观测目的及主要岩移观测内容1.观测目的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矿采动岩移范围与地面地貌的空间位置关系越来越密切。
为了掌握我矿地下开采与地表变形位移之间的一般规律,主要参数,科学合理地解放和开采煤炭资源,为此,开展本次岩移观测。
2.主要观测内容(1)地表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参数;(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3)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二、观测站地表类型和观测线的确定1.地表观测站位置、类型我矿目前开采矿井东翼二采区5#煤层****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本采区5#煤层****和****两个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工作面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工作面为倾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均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西翼开采二采区****综采工作面,接替工作面为该采区5#煤层****工作面。
由于矿区内多为丘陵地带,故观测站位置分别布设在工作面附近的地表上。
****综采工作面回采后为走向矩形采空区,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降大体以工作面走向为长轴,倾向为短轴的移动盆地。
因此,将观测站的观测线设置为半盆地观测线,即采面下山侧倾向观测线和采面东头走向观测线。
2.观测线设置2.1 ****工作面地表观测站地面标高在985 m-1017m之间,综采面可采走向长333m,标高为682m-651m,平均采深H=302m,****综采面煤层平均厚度5.5m,倾角(α)8°。
(1) 走向观测线A.走向(长轴)观测线位置最大下沉角(θ)按70°确定。
走向观测线偏离回采工作面中心线距离OMOM=H×ctgθ=285×ctg70º=25.4(m)走向观测线位置:距离工作面走向中心线下侧25.4m,方位38º的直线上。
见《****煤业矿井岩移观测设计平面图》B.走向(长轴)观测线长度走向观测线以采面停采线沿走向观测线东去333m处为界,控制测点在工作面以外附近山梁稳定、地势平缓地段,为便于检验和控制,可在山梁平缓地段布设两个控制点,两控制点间距不小于45米,即图上位置5、6号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