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的培养过程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生学习数学产生兴趣的培养过程之我见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如果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从而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甚至创造奇迹;而没有兴趣的读书简直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必须自始至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
一、紧密配合教材内容,把数学课讲得富有趣味。
恰当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可起到衬托教材引起学生思索的作用使课堂气氛盎然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能由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引入王之涣的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实际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是不可能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的几何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悬念进入这一节课的思考和活动,始终处于有所求的状态,从而积极动脑动手。
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引用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配合讲解,把出海前后的太阳与海平线之间的外置关系边叙述边画出图形,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的美感,又获得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形象。
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思维情景
1.通过生活或生产实例来创设思维情境.
生活与生产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和生产实例要求学生去解决。这定会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了,碎成两片,现在要上街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元素,如果带第一块,
带去了原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如果带第二块,带去了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这样就为学习三角形的判定创设了思维情境。
2.通过揭露矛盾来创设思维情境。
数学也是在矛盾争斗中发生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就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需要,如在引入实数时,有一个单位边长的正方形abcd如果以他的一条对角线bd为边长也做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个平方单位)这个正方形的边bd长是多少呢?如果设bd长为x,则有x=2在我们学过的有理数中,有没有这个数他的平方等于2呢?如果没有的话,这就说明仅有有理数,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要求,它连最简单的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都不能表示,这样就为学习无理数创设了思维情境。
3.通过好奇来创设思维情景。
数学也是在对好奇事物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引入好奇就能较好的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
有理数乘方时,让大家准备好一张白纸我们共同来做折纸活动,每人手里拿的白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将他对折一次后,厚度应为多少毫米呢?( 2×0.1毫米);那么,2次对折后厚度应为多少毫米呢?(2×2×0.1毫米);那么,3次对折后,厚度应为多少毫米呢?(2×2×2×0.1毫米);那么,10次对折后,厚度应为多少毫米呢?(210×0.1毫米=102.4毫米);那么,20次对折后,厚度应为多少毫米呢?(220×0.1毫米=1024×1024×0.1毫米
=104.8576米);如果每层楼房平均高3米,那么这张纸对折20次后约有30多层楼高,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创设了好奇的情景。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如例1.计算:例2.计算:
1+3=?(22)1+2=?(22-1)
1+3+5=?(32)1+2+22=?(23-1)
1+3+5+7=?(42)1+2+22+23=?(24-1)
1+3+5+7+9=?(52)1+2+22+23+24=?(25-1)
┅┅(n2 )┅┅(2n-1)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揭示规范性,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靠记忆,所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保持记忆是十分必要的,狠抓能力必须从提高记忆力抓起。
记忆可通过练习加强,但惟独口诀学生乐于接受,口诀具有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之特点,概况了某项规律,使用较方便,是帮助学生记忆的有效方法。
当解题无从下手时,要求学生富于联想和类比,看要做的习题与学过的公式,定理和做过的习题在内容或形式上有哪些联系和类似之处,通过比较,达到目的,学生就会在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少走弯路,大步前进,克服盲目性,争取主动性。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用不同的课型。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求知。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悉心钻研,认真备课。吃准重难两点,抓住关键,打有准备之仗,做有成效劳动。
六、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使数学对学生产生诱引,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及时表扬学生中的好思想,好方法,能引起到鼓舞个人,激发大家的作用。
总之,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数学兴趣的源泉。尔后,多从学生角度去想想,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