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抑制孤独症儿童的异食癖_68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食癖是孤独症儿童容易出现的一种异常饮食习惯,即食入、咀嚼或吞咽非食物性物质的一种特殊嗜好。异食癖对孤独症这类发展性障碍或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是一种严重的自伤行为,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左右,若不能解决该问题,异食癖无疑等于孩子生活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自发现异食癖这个问题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但多数研究是基于个别案例提出的一些不同方法,而没有研究证实哪种是最有效的。今年二月,亚特兰大的马库斯孤独症中心(Atlanta’s M arcus Autism Center)的研究者们在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上发表了一个报告,证实了行为干预对抑制异食癖的效果十分显著以及一些有效的干预策略。

研究者们对11位3-19岁的孤独症儿童的异食癖行为实行行为干预并详细记录。这些儿童也伴有智力障碍,他们最开始表现出营养不良,后来导致了异食癖。例如,其中有个19岁的孩子,因为好几次吞食危险物品,如游泳池消毒液和别针而被送进医院。其他孩子还吞食包括玻璃、钉子、小玩具、饰品,油漆芯片,木条,石子,纸、肥皂等。

研究者通过对孩子的异食癖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从而为每个孩子制定了不同的干预方案,每个方案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者采用的策略包括非连带性强化(noncontingentreinforcement),差别强化(Differentialreinforcement),反应阻止(Response blocking),距离消退(proximity fading),辨认训练(discrimination training),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等。研究人员再对孩子进行密集的干预训练,要求孩子在每期10分钟的干预时间内不再把不能食用的物品放进嘴里。通过这样的行为干预,除了一个孩子,其他10个孩子的异食癖行为减少了超过90%,三个孩子彻底终止了异食癖行为,另外五个孩子也有高达97%的好转。经检验,研究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

当孩子将一不可食用的物品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丢弃或拿开时奖励孩子一个小点心,如将其丢进垃圾桶里。

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可食用的物品引导至他/她喜欢的活动。

时刻跟随孩子阻止他/她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可以是口头上的制止或者是温柔但严肃的行动制止。这种方法在短时间有效,但效果不能持续长时间。

行为干预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归功于持久、大量、密集的干预训练,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这期间最好让家长或其他看护着接受培训并参与干预,这样他们也能掌握干预技巧,回到家里继续进行。至于干预效果在干预结束后能持续多久,还需之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