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的斤两钱分换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药重量单位换算法中医临床及研究部门都会遇到中药重量单位换算问题,现代的重量单位换算很简单,即:1公斤=2斤、1斤=10两、1两=10钱、1钱=5克、1克=10分克、1分克=10厘克、1厘克=10毫克…… 但是,古代的量制单位不但与现代的不同,而且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这样就给后来的研究、临床应用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而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常常就重量换算问题产生疑惑;一些资料以讹传讹,更是曲解国粹、误人子弟,甚至性命。
鉴此,将关于重量换算的资料加以整理,仅供参考。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單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 (这首歌在我童年时爷爷就教我背熟了)。
记得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2010-02-27 11:50:28)转载标签:杂谈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中药斤、两、钱、分的折算与克的关系古时的称是16两制的,而两以下仍是十进位。
一直到1979年,国... 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一钱等于十分古时的称是16两制的,而两以下仍是十进位。
一直到1979年,国家对中药计量单位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斤、两、钱等改为国际通用的米制单位。
一斤=16两=160钱=500g;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一钱等于十分汗死人啊,这也对?最佳答案:古时的称是16两制的,而两以下仍是十进位。
一直到1979年,国家对中药计量单位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斤、两、钱等改为国际通用的米制单位。
一斤=16两=160钱=500g;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一钱等于十分中药1钱是多少克?一分又等于几克呢?这要由方子的时间决定,如果是古方,一钱就是3克左右,如是现在的方子,一般就是5克,不过现在的中药的药性都不太强,除毒性较大的以外,一般放3克或5克没有太大的关系。
具体的关系为,按现代的算法,一斤=500克=10两=100钱,那就是说一钱=5克。
但也有说按古的算法的,一斤=500克=16两=160钱的。
那么一钱就等于3.125克了。
说实话许多的中医抓药都是用手抓的,所以差不多就行。
中药中的一钱是多少克,五分是多少克因为中医延用钱和两的话,多是按旧制1斤是16两,10钱等于1两,那么1斤是500克,即500克/160钱=3.125 即一钱等于3.125克。
不过目前多用克来作单位了,多以3克5克10克来表示。
很少用钱和两来表示了; 中医把药的重量是以下方式计算的:一市斤分作十六两、每两约重31.25克,一两分作十钱,每钱约重3.125克,一钱分作十分、每分约重0.3125克你所说的5分应当约重1.5625克。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2010-02-27 11:50:28)标签: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着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医古方的计量单位有多种,包括重量、容量和数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解释:重量:斤: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现代换算为500克。
两: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2斤,现代换算为250克。
钱: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两或1/20斤,现代换算为15克。
分: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钱,现代换算为1.5克。
厘:古代重量单位,等于1/10分,现代换算为0.15克。
容量:升: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立方寸或1000立方厘米,现代换算为1升=1000毫升。
斗: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0升,现代换算为1斗=10升=10000毫升。
合: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2升或500毫升。
数量:片:用于计量片状药材,如生姜片、荷叶片等。
条:用于计量长条状药材,如蜈蚣、蝉蜕等。
只:用于计量单个药材,如葱白、红枣等。
支:用于计量花、叶等药材,如菊花、荷叶等。
字: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药末遮住铜钱上一个字的量即为“一字”,约合0.4克。
刀圭: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
”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一方寸匕盛矿物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方寸匕:形状如刀匕,在一些中医古籍中常作为药物量器。
一方寸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其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
据学者考证,一方寸匕盛矿物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装药液则约合2.5毫升。
以上计量单位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临床需要进行换算和调整。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0 毫升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古代中药计量单位换算表
在古代中药使用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计量单位来衡量草药、药材的重量和剂量。
以下是一些古代中药计量单位的换算表:
1. 两(liang):是中国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1两大约等于50克。
2. 钱(qian):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量单位,1钱大约等于3克。
3. 斤(jin):也是一种重量单位,1斤大约等于500克。
4. 石(dan):古代中药材中使用的计量单位,1石大约等于25kg。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单位在现代使用中可能已经有所改变,而且在古代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实际换算比例。
因此,在使用古代中药计量单位时,要特别留意具体的换算关系,以免发生误解。
另外,随着国际单位制的推广和医学标准的统一,现代中药的计量单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国际单位制的克、克拉等单位。
在使用古代计量单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换算和使用。
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作者:-(转载)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3.9-4.2克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明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1钱 = 3.69, 1分 = 0.37清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1钱 = 3.69, 1分 = 0.37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量地尺: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营造尺: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
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伤寒论》中剂量: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中医古今剂量换算公式表在我国中医界,自古至今,一直就流传一种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用量过大,则矫枉过正;用量过轻,则病缠绵不愈也,但初学经方的人,常常会为原书载方的剂量问题所困扰。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经多方查找资料,总结出三种医药处方剂量的换算规律。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
《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
”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
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
《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
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
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
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
中药汤方原方计量标准
中药汤方原方计量标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指导,根据药物性质、剂型、配伍关系,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季节的变化而酌定。
一般来说,古方原著中的用量是用于领悟古方的配伍意义和组方特点的,现代临床用药剂量则通常采用重量单位,如千克(kg)、克(g)、毫克(mg),以及容
量单位升(L)、毫升(ml)等进行标注。
具体的换算方法如下:
1斤(16两)==500g
1市两=
1市钱=
1市分=
1市厘=
此外,在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上,也通常会标注两种剂量:一种是古方的用量,另一种是以“(×g)”标注的现代临床参考剂量。
请注意,这些换算率和标注方法可能会因不同的中药品种、不同的剂型和不同的临床需求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算和调整。
说明如下: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附录:民间中医网出版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电子版中“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四钧= 29760 克1 钧= 三十斤= 7440 克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24 铢=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2 克1 方寸匕=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1.5-1.8 克一铢= 0.65 克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3.9-4.2 克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1 斗= 10 升= 2000 毫升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 龠= 20 毫升1 龠= 5 撮= 10 毫升1 撮= 4 圭=2 毫升1 圭= 0.5 毫升1 引= 10 丈= 2310 厘米1 丈= 10 尺= 231 厘米1 尺= 10 寸= 23.1 厘米1 寸= 10 分= 2.31 厘米1 分=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黄豆大蜀椒一升= 50 克葶苈子一升= 60 克吴茱萸一升= 50 克五味子一升= 50 克半夏一升= 130 克虻虫一升=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汉代度量衡制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汉制今制1斤250.000 g1两15.625 g1分 3.906 g1铢0.651 g1合20 ml1升200 ml1斗2000 ml1斛20000 ml1寸 2.3 cm1尺23 cm1丈230 cm粳米1升180 g半夏半升50~60 g五味子半升30 g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 g 杏仁100枚40 g桃仁100枚30 g枳实1枚18 g附子1枚10-25 g大附子1枚30 g野生乌头1枚 5 g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转帖】中药物的剂量折算中药物的剂量折算(转自,供参考)1、中药物的剂量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溪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硕裘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溪一斤(一两溪二十四铢)【宋代】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溪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