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1.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3.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6.智力测验:是评估个人一般能力的方法,它是根据有关智力概念和智力理论经标准化过程编制而成。
1.评估者应具备哪些条件?(1)在技术方面,要求对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心理评估理论和操作有较好的掌握,要有与各种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及各种疾病的人交往的经验。
(2)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评估者具备健康的人格,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愿意助人,尊重人,有接纳性和通情。
(3)在心理评估中,评估者要有建立良好的、协调的关系的经验和方法,但同情、接受和尊重被试者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合作的关系,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是什么?(1)单独或辅助作出心理或医学诊断;(2)指导制定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的防治措施,并常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3)为估计心理障碍或医学疾病预后提供依据;(4)医学科学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5)其它:如预测个体未来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以及作为司法鉴定的方法。
3.心理评估者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1)严肃对待心理评估工作;(2)保守被试者的利益;(3)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4.晤谈提问的类型有哪些?(1)开放性提问;(2)促进性提问;(3)阐明问题的提问;(4)对质的提问;(5)直接的提问。
5.心理测验的选择原则是什么?(1)根据临床或科研工作不同目的来选择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满足不同的要求;(2)选择常模样本能代表被试者条件的测验;(3)优先选用标准化程度高的测验及有结构的测验;(4)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时,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5)主试者应选用自己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士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和应用科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从科学特点来看:第一,医学心理学是基础性科学。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心里现象的科学,然而基础科学、临床医学,还是预防医学、护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等涉及医学心理问题。
进一步的说,临床各科患者都涉及医学心理问题,所以医科大学的各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医学心理学,将其作为医学的一门必修课。
同时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是表明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心理活动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因此,医学心理学是教给医学生从“社会、心理、生物”多角度观察人的学科,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科学。
通过学习医学心理学,使医学生树立身心统一的观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医学心理学史临床应用性科学。
医学心理学将其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的各个环节,处理各种医学心理的问题。
与其他临床科学的应用相比较,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具有两个特点:①应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医学心理学没有自己确定的临床实体,而应用不局限于某个科室的患者,因而医学心理学的见习和实习不能独立的进行,而是应与其他临床课程一起进行,即要求医学生将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在医学诊断、治疗护理中加以运用;②操作上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观性、模糊性和变量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测定和改变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手段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即使是像医学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心理护理方法、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些要求操作的方法,也不像物理化学诊断、手术治疗那样指示明确,程序化很强。
总之,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与健康或疾病的相互关系、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改善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
下面我们就以A型行为和冠心病的相互关系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医学心理学的目的。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过程)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结构的核心)3.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理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科学属性4.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法、间接定量、直接定量5.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6.最早使用医学心理学一次命名其著作:Lotze RH洛采—弗洛伊德?主要理论流派1.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临床观察,弗洛伊德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解释,形成了有关心理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潜意识,人格结构,性心理发展理论,防御机制理论和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学理论等。
意识:与言语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前意识:当前意识不到但随时可能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转变为意识。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
超我: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与意识的。
性心理发展理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1压抑:最基本,包含在其他机制中。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2、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4、个案法:是对某现象的个例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心、身统一的观点②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③认知评价的观点④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⑤情绪因素作用过的观点⑥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2、心理的实质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五、论述题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
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学派,创始人华生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人的意识,而应是人和动物的行为或对现实的顺应。
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否认遗传和本能,导致了他的环境决定论。
精神分析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他主张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人格结构的理论、人的性欲理论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创本质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他们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他们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也反对精神分析并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3、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4、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6、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范围是什么?①基础研究。
其目的是探索和创建医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②实践应用。
其目的在于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指导医学实践。
③教学任务。
其目的是普及医学心理学知识。
3、医学心理学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观点是什么?①强调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但是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则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
②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圈里的人,而且也是社会圈的人。
③认知与评价的观点。
心理因素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
④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是个体与环境保持相对和谐、抵御疾病和保护健康的主要因素。
⑤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情绪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是通过对行为的调节使机体与外界环境适应。
⑥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①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就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②发展性原则:在医学心理学研究中,不而且要看到其发展、变化的特征。
③系统性原则:必须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着重研究各个过程、状态之间相互联系及其整合机制。
④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必须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存在的实际,不仅要遵循相关理论及其方法,还要结合国情实际和民族特征进行研究。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二、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三、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质、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四、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五、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2)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举例,我们感觉的“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等就是联觉现象。
)七、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八、记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九、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十、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十一、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方式来分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分①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②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十二、想象: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功能:(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神经的机能活动过程十三、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2,激情3,应激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情绪的产生式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十四、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2,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志活动的核心3,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韧性④自制性十五、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与共同性②社会性与生物性③稳定性与可塑性④整体性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十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十七、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动机冲突的四种基本形式: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双重趋避式冲突十八、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性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之为挫折。
十九、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的类型差异二十、智力: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二十一、气质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如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气质的类型:①多血质②胆汁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①兴奋型②活泼型③安静型④弱型气质的意义:(1)在活动中各种气质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作用。
(2)气质对于职业选择和工作调配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3)不同的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二十二、性格: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体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的意义。
性格的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二十三、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青年期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中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1,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2,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3,顺利渡过更年期二十四、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二十五、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人格中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二十六、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力和环境的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二十七、自我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二十八、行为:指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二十九、Ellis根据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所谓ABC理论,A是指刺激性事件,B是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B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的原因。
三十、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主要代表人物。
三十一、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三十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三十三、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①标准化原则②保密原则③客观性原则三十四、心理测验的类型:1,根据功能分:①智力测验②人格测验③神经心理学测验④评定量表2,根据测验方法分:①问卷法②作业法③投射法三十五、智商公式:比率智商:IQ=(MA/CA*100离差智商:IQ=100+15*(X-X)/SD三十六、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
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高分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极其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三十七、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三十八、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①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②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③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④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⑤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三十九、评价: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在得到有关系的判断后,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
四十、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应激反应、认知性应激反应、行为性应激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是应激的情绪反应。
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
(2)认知性应激反应:应激时唤起注意的认知过程,以适应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
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有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
(3)行为性应激反应:应激下机体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这些行为改变对于人来说可影响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四十一、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四十二、病人的心理需要: 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1)感知觉异常(2)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病人的情绪特征:①焦虑②抑郁③愤怒四十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