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生物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2.34 KB
- 文档页数:9
微生物名词解释1.自养微生物:一类以光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CO2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过
程。
2.微体:真核细胞中一种有单层膜包裹的,与溶酶体相似的小球形细胞器,主要含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又称过氧化物酶体,其功能是使细胞免受H2O2毒害,氧化分解脂肪酸等。
3.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一方面以一定的流速连续流入新鲜培养液和通入无菌空气,另一方面以同样的流速溢流出培养物,使容器内的培养物达到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恒定的生长速率的培养方式。
4.感受态因子: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它包括: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壁自溶素,几种核酸酶。
5.共同抗原:又称类属抗原,交叉反应抗原。为多种抗原系统所共有的抗原。
6.单细胞蛋白:人工培养的非致病性细菌、微型菌、真菌等微生物单细胞菌体。
7.紫膜:某些嗜盐菌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膜,它细菌视紫红质和类脂组成,因颜色呈紫色,故称紫膜,紫膜可介导光合作用。
8.活性污泥: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聚集在一起组成的絮凝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9.类毒素:用%%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保留其免疫原形的生物制品。
10.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是原核生物合成细胞壁肽聚糖时,首先在细胞膜中由G合成NAG-UDP和NAM-UDP,然后由NAM-UDP连接5个氨基酸,即形成了Park核苷酸。
11.膜边体:又称须边体或质膜外泡,为许多真菌所特有。它是一种位于菌丝细胞四周的质膜与细胞壁间,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
12.细菌虑沥: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用化能自养细菌对矿物质中的硫或硫化物进行氧化,使它不断生产和再生酸性浸矿物剂,并让低品位矿石中的铜等形式不断溶解出来,然后采用电动序较低的铁等金属粉末来进行置换,以此获取铜等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
13.菌落: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对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4.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5.朊病毒: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它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之相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
16.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料。
17.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过部分呼吸链,最终由氧化态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的一种产能效率较低的呼吸链。
18.Stickland反应:以一种氨基酸做底物脱氢,而已另一种氨基酸做氢受体而实现生物氧化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
19.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CO2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其光合驱动机制是循环光合磷酸化。
20.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正常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21.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菌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2.免疫应答: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抗原刺激机体,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使他们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效应。
23.菌株:又称品系。它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颗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24.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状态。如果提供适当条件打破保持前噬菌体状态的机制,噬菌体基因组即变为可增殖型而进行自主增殖,并使细胞裂解。
25.古生菌: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26.磷壁酸: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磷壁酸和核糖磷酸。
27.基因移位:既需要特异载体蛋白参与,有需要获能,且运输前后物质分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一种运输方式。
28.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柠檬酸杆菌属等一些革兰氏阴性,无芽孢,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兼性厌氧杆菌。
29.cfu:菌落形成单位。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到琼脂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形成一个单菌落,即cfu。
30.兼性好氧菌:也称兼性厌氧菌。以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为主也可兼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31.MIC:最低抑制浓度。某种化学药剂抑制特定微生物的最大浓度。它是评价某化学药物药效强弱的指标。
32.抗生素: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33.附加体:一类具有和核染色体发生整合和脱离的功能的质粒,如:F因子。
34.艾姆式试验: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性型回复突变来检验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35.转导子: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
36.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1925年建立,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大的机构。
37.BOD:生物需氧量。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mg/L),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38.暗修复:一种不依赖于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处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
39.芽孢子:又称芽体。是由出芽方式形成的无性孢子。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母细胞在水解酶的作用下要形成芽孢部位的细胞壁变薄,然后细胞物质堆积在芽体的起始部位上,芽体逐渐膨大,最后芽体与母细胞脱离,就形成了芽孢子。
40.实验:利用(产气肠杆菌)能产生3-羟基丁酮(乙酰甲基乙醇),它在碱性条件下可被氧化成二乙酰,若用有胍基的精氨酸与二乙酰反应,就可产生特征性的红色反应,而与(阴性)相区别的试验。
41.转座:DNA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的另一部位或其它染色体某一部位的现象。
42.操纵子:由功能紧密相关的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构成,操纵子与它的调节基因构成了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系统。
43.锁状联合:担子菌双核菌丝上的一个喙状突起,以此连合两个细胞,不断地使双核细胞分裂而使菌丝顶端不断向前延伸。
44.子实体:霉菌的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在子实体的上面或里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45.同义突变:由于生物的遗传密码子存在兼并现象,在某一碱基改变后,产生的新密码子,若是该密码子的同义密码子,则它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变,因此不产生突变效应。
46.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47.乙炔还原法:一种用于测定固氮酶活性的方法。固氮酶能催化乙炔生成乙烯,所以可以用气象色谱仪测出两种气体量的变化进而测出固氮酶的活性。
48.双名法: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前面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组成的物种命名法。
49.芽孢囊:产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外壳。
50.包涵体:病毒在宿主内增殖过程中,当它们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内发生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识别的特殊“群体”。
51.肽聚糖单体:由肽和双糖组成。双糖是NAG、NAM,其中NAM连接一个五肽,五肽上连有肽桥。
52.噬菌斑测定:在涂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态、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通过噬菌斑的测定可计算噬菌体的效价。
53.异生物质:天然状态下并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54.共代谢:一些难分解的异生物质在添加一些有机物作为初级能源后可被降解的现象。
55.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途径,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代替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该途径中,G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获得丙酮酸。
56.感染复数: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
57.二次生长现象:快速被利用基质阻止微生物对其它基质的作用,只有当快速作用基质消耗完后,才能利用第二种基质,而表现出来的生长现象。
58.完全抗原:同时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血清等。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又能与其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59.铁氧还蛋白:一类非酶蛋白质,含数目相同的铁与活泼的硫,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叶绿体、线粒体中,Eh较低,在多种氧还系统中作为电子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