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表面活性剂功能与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66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和应用1、简述增溶作用的方式。
非极性分子在胶团内核的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被加溶于胶团的内核中,就像溶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液体中一样,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表明被加溶物处于非极性环境中,X射线表明在加溶后胶团变大。
2)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对于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相似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如长链的醇、氨、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两性分子,则是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这种方式增溶后胶束并不变大。
3)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即吸附增溶。
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在胶束表面的增溶。
4)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以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2、论述增溶作用的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具有同样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其增溶量有如下次序: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较直链的小;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性剂分子上引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性物增溶作用增加。
2)被增溶物质的化学结构: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小,随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相应的直链异构体增溶量大致相同。
3)温度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温度越高,增溶作用越大。
4)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无机电解质,可增加烃类化合物的增溶程度,但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减少。
5)有机物添加剂的影响:向表面活性剂中加烃类等非极性化合物,会使其增溶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部,使胶束胀大,有利于极性有机物插入胶束的“栅栏”中,即提高了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
反之,添加极性有机物后,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中,使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增溶的空间变大,增溶量增加。
3、乳状液的类型及鉴别方法。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功能与应用——润湿作用一、润湿功能例子:水润湿玻璃,加入表面活性剂润湿容易;水滴在石蜡上,石蜡几乎不被润湿,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石蜡就容易被润湿了;较厚的毛毡或棉絮放入水中,很难渗透,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就容易浸透了。
表面活性剂具有渗透作用或润湿作用所谓润湿是指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或固液界面所取代的过程。
润湿过程往往涉及三相,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
1.润湿过程润湿作用是一个过程。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铺展。
产生的条件不同。
其能否进行和进行的程度可根据此过程热力学函数变化判断。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方便使用润湿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表征。
(1)沾湿主要指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消失的固-气界面的大小与其后形成的固-液界面的大小是相等的。
如喷洒农药,农药附着于植物的枝叶上。
沾湿附着发生条件:△G A=γSL-γSG-γLG<0W A=γSG-γSL+γLG≥0 (沾湿)式中:γSG、γSL和γLG分别为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2)浸湿浸湿是指固体浸入液体的过程,原有的固气界面空气被固液取代。
如洗衣时衣物泡在水中;织物染色前先用水浸泡过程浸湿发生条件:△G i=γSL-γSG≤0W i=γSG-γSL≥0 (W i:浸湿功)(3)铺展液体取代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取代的同时液体表面能够扩展的现象。
铺展发生条件为:△G S=γSL+γLG-γSG≤0S=γSG-γSL-γLG≥0 (S:铺展功)一般,若液体能够在固体表面铺展,则沾湿和浸湿现象必然能够发生。
从润湿方程可以看出:固体自由能γSG越大,液体表面张力γLG越低,对润湿越有利。
2.接触角和润湿方程(杨氏方程)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界处自固-液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气液界面处的夹角。
接触角与固-液,固-气和液-气表面张力的关系可表示为:γSG-γSL=γLG COSθ杨氏方程COSθ=(γSG-γSL)/γLG加入表面活性剂,γLG↓γSL↓ COSθ↑θ↓θ>90°不润湿θ<90°润湿θ越小润湿越好θ=0°或不存在→铺展将杨氏方程代入W A W i SW A =γLG (1+ COS θ)≥0 θ≤180° W i =γLG COS θ ≥0 θ≤90° S =γLG ( COS θ-1) ≥0 θ≤0° 纤维特性=γSL +γLG COS θ θ前进接触角 由于液体表面曲率,液体在毛细管中提升力大小为2πr γLG COS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