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提问(问题归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改进课堂提问,促使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设计题目的思路——全面考虑提出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①复述型问题。
☆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只要引用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就可以回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
☆“是什么”“怎么样”。
☆思维价值不是很大,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如:“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窃读记》
“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走遍天下书为侣》
②演绎型问题。
☆是与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把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现象。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已有概念到课文中去寻找具体的表现。
☆“表现在哪里”
☆与复述型问题不同。一是答案往往不止一处,且有的答案不很明显,需要分析思考。二是问题与答案之间不是直接的关系,需要进行筛选。
如:“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松鼠》
☆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把作文写具体,促进从读学写。
③概括型问题。
☆对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如,“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钓鱼的启示》
④分析型问题。
☆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是已经有了结果,要求学生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为什么”
☆是辩证思维的范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学会了分析,就能从已知推断未知,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知道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
“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钓鱼的启示》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地震中的父与子》
☆避免脱离课文情境的架空分析。要以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有关信息为前提。☆如果课文提供的信息并不多,需要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分析。⑤想象型问题。
☆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钓鱼的启示》问题:父亲盯着鲈鱼看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⑥感想型问题。
☆指向性宽泛,回答的自由度较大。
☆“读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
☆但指向性不明确,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起来会有问题。不宜常用。
☆培养发散思维,关注思维的灵活性。
☆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作用不同。
☆在教学中应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名师课堂链接: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