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442.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多学科基础
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 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 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 然是很不明智的。
——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多学科基础?
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影响较大的学科主要有社会 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 历史学等。
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像弗雷泽(James Frazer)、迪尔凯姆和 摩尔根(Lewis Morgan)等,都致力于比较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演化阶段,寻究现代社会的制度、仪式、风俗习惯以及 思维习惯的起源。这些成就提供的思想和研究规范,不仅具有 重要的文化学术意义,也对跨文化传播学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重 要的影响。
人类学
20世纪初期以来,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 习惯和社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的人类学,逐渐发展成 为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的桥梁,特别是与跨文化 传播研究建立了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人类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多民 族、多文化现象,倾向于在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 述社会人的各种制度、思想和行为模式,揭示社会发 展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及动力——这些论域无一不是跨 文化传播学自诞生以来的核心议题。
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以 来,这些学科的知识系统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充 任了最为直接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源,对跨 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在社会学的视域中,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是不变的两个命题,这一学 科旨趣与跨文化传播学非常相似。
这是因为,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促进 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维系社会发展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同时,具有重要 的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迁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 规范和观念体系,为人类建立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机制。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研究发生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变化, 将学术诉求从制度、仪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起源转移到 解读“观念文化”上来,努力寻求对不同地域和族群人们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之后,人类学研究越来越迈向敏 锐的政治和历史感,这种敏感性正在持续地改造全球知识界描 绘文化多样性的方式。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指出: “描写异文化的传统惯例在现代经历的变化,是人类学之当代 策略性功能与运作效用之所在。”
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的学术传统有一定差异:在美国, 民族志研究被统称为文化人类学,侧重于对不同民族整体性 文化的研究;在德国、俄罗斯及北欧诸国,侧重于对民族精 神以及民族成员共享文化特征的考察,也称为民族学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 出的田野工作三原则:
必须树立真正的科学目标,了解各种评价和当代民 族志的标准; 必须单独生活在本地人当中,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 件; 必须运用各种收集资料、利用资料和关注物证的特 殊方法。
人类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民族志(ethnography)材料 的基础之上的。
民族志也被称为“文化阐释”,是对某一文化群体的行 为进行的观察和描述。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民族志方法可以 运用到群体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以理解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民族志构架的源泉就是田野工作 (field work),作为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和建立通则的 基本途径,田野工作通常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 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个别访谈、住居体验、文物 文献搜集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作为人类学方 法的基石,田野工作对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也在发生着重 要的影响,并将构成跨文化传播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基本动力。
跨文化传播学的两个基础概念: 一是规范,即历史地形成和固定的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共同标准,限定了 人与人的关系,也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从而成为维护 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的要素; 二是认同,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动的预测。 在一定程度上,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在创造、维持或改变认同的过程, 尤其是在全球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选择和价值判断往 往是由认同所决定的。
在这些潮流的驱动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 文化的观念体系,孕育着自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努力 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对世界文化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并为不同 文化的平等交往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与跨文化传播学有着天然的 密切联系。
文化人类学的主旨是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 其文化,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 及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不同文化在习俗、家庭、宗教、制 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基本要求:不带成见和预先设定的结论。
符号学
针对符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传播学者朱莉娅·伍德 (Julia Wood)做出概括: 符号能定义自我wenku.baidu.com评价他人、事物、事件、现状、感 知和运动等; 符号能够帮助人们组织经验、描述关系、表达情感和 思想; 符号允许人们提出思想假设,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符号 来设定目标,制定计划; 符号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进行沉思、 反省等,甚至管理人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符号能创造关系和互动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