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搅拌桩试桩施工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941.82 KB
- 文档页数:19
1 工程概况
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起于江山大街与滨江大道的交叉口,止于南京绕城公路油坊桥互通西,全长1668m ,包含有主通道隧道及匝道6条(C 、D 、E 、F 、G 、H )。
青奥轴线地下交通系统起于滨江大道止于油坊桥互通,部分节段与梅子洲过江通道的接线工程共用,包含有滨江大道下穿通道长1258m 及匝道5条(L 、M 、J 、K 、I )。
我单位承建的梅子洲过江通道连接线YK10+497~YK11+979段主线隧道,共长1482m ,C 、D 、E 、F 、G 、H 匝道共长1603m 。隧道暗埋段采用箱型结构,敞开段采用U 型结构。
主线隧道断面:为双向六车道断面,隧道内车道宽度3.5m+3.75m+3.75m ,两侧路缘带分别为0.5m 、0.75m ,合计12.25m 。
隧道匝道断面:单车道断面为车道宽度3.5m+紧急停车带3m ,左侧路缘带0.5m ,合计7m 。双车道断面为车道宽度3.5m+3.5m ,两边路缘带为0.25m,合计为7.5m ,隧道内设置1.0%的横坡。
根据基坑深度基坑围护分别采用普通地下连续墙、T 型地下连续墙、SMW 工法桩、水泥土挡墙、放坡开挖、放坡开挖+地下连续墙等围护方式开挖,支撑形式有钢支撑、混凝土支撑等。具体支护样式见表1-1
表1-1江山大街段围护结构型式表
里 程
基坑深度 (m )
基坑宽度 (m )
支护类型
YK10+497.8~+522 19.478~18.508 60.329~50.45 1 m 厚地下连续墙,采用1道钢筋
混凝土撑+4道钢支撑
YK10+522~+615 18.508~14.838 49.85~43.356
1 m 厚地下连续墙,采用1道钢筋
混凝土撑+4道钢支撑
YK10+615~+710
14.738~12.311
43.256~40.281
0.8m 厚地下连续墙,采用1道钢筋
混凝土撑+3道钢支撑
YK10+710~YK11+190 12.716~11.677 32.480~50.197
850mm 工法桩,采用1道钢筋混凝
土撑+2道钢支撑
YK11+190~+430 12.227~13.233 39.137~57.862 0.8m 厚地下连续墙,采用1道钢筋
混凝土撑+2道钢支撑(局部三道钢
支撑)
YK11+430~+755 12.227~9.217 68.908~43.901
850mm@600mm 工法桩,采用1道钢
筋混凝土撑+2道钢支撑
YK11+755~+787
8.365~9.217
48.818~52 0.8m 厚地下连续墙,采用1道钢筋
混凝土撑+1道钢支撑
YK11+787~+818 8.365~7.163 40.071~37.750
850mm@600mm 工法桩,隔一插一,
采用2道钢支撑
YK11+818~+878 7.163~4.556 37.75~32.418
650mm@450mm 工法桩,隔一插一,
采用1道局部2道钢支撑
YK11+878~+908 4.556~3.266 32.418~31.4 3.2m 重力式挡墙 YK11+908~+979
3.266~0.266
51.596~32.611 放坡开挖
护结构围护结构全部采用Φ850mm@600mm 工法桩、Φ650mm@450mm 工法桩,地基加固采用Φ850mm@1200mm 三轴搅拌桩地基加固。
施工场地基本平整,场地标高大致为+7.2~7.8m 。SMW 工法桩采用搭接形式,搭接850mm ,三轴搅拌桩地基加固搭接250mm 。SMW 工法桩沿基坑两侧布设,深度18~23m ,具体样式见图1-1。隧道基地采用三轴搅拌桩地基抽条法加固,加固区域宽3m ,间距3m ,深3m 。单根搅拌桩空桩长10~12m ,实桩长3m ,具体样式见图1-1.
搅拌桩总工程量:本标段SMW 工法桩共2250副,三轴深搅地基加固共234000m3(其中实桩方量:63000 m3,空桩方量:171000 m3)。设计要求:搅拌桩水泥土水泥参量不小于20%,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 。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工程地质
①层—杂填土(Q4ml ):杂色,灰色,稍湿-湿,松散,主要成份为建筑垃圾混黏性土,表层见植物根系,滨江大道及江山大街表层为混凝土沥青路面及
主线隧道围护结构断面图
型钢隔插
型钢隔插
3m地基抽条加固
灰土垫层,组成成份变化较大,为近期人工改造时挖填形成,其形成时间一般在近10 年。
②1—粉质黏土(黏土)(Q4ml):灰色,灰黄色,软塑-可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具铁锰质侵染,土质较均匀。该层场地内分布局限。
②2—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腐植质及贝壳碎片,夹粉土粉砂薄层,单层厚度一般在1~10mm 之间,局部与粉
土、粉砂呈互层状,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
②3—粉质黏土夹粉土(砂):灰色,软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偶见少量腐植质,夹粉土或粉砂薄,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m,具层理,局部呈
互层状,该层分布局部。
③1—粉砂,局部细砂:青灰色,饱和,松散~稍密,级配差,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等,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粉质黏土薄层,单层厚度1~20mm 不等,偶
见腐植物及贝壳碎片,该层分布较广泛。
③2—粉细砂:青灰色,饱和,中密~密实,级配差,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等,局部夹少量粉质黏土薄层,单层厚度1~20mm 不等。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
③3—粉质黏土夹粉砂:灰色,软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腐植质,夹粉细砂薄层2~4mm,具层理,局部呈互层状。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
于③1 及③2 层中,分布局限。
④—粉质黏土夹粉砂:灰色,软塑-可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含少量腐植质,夹粉细砂薄层,单层厚多在1~20mm 之间,局部呈互层状,具层
理,该层除局部缺失外,分布较广泛。
⑤1—粉细砂:青灰色,饱和,密实,级配较好,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等,含云母碎屑,含少量砾粒。该层分布局部、不稳定,与中粗砂层呈相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