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654.50 KB
- 文档页数:152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电路与电流》全章;2. 第八章《电磁》全章;3. 第九章《电磁波》全章;4. 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仪表;2. 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原理;3.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原理、电磁现象、电磁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磁铁、磁场演示器、收音机、手机等;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及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绘制;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的计算等,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等,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的产生,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6. 课堂讨论:讨论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了解通信原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符号;2. 电流的形成、计算及作用;3. 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波的传播、应用及现代通信技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电压;(3)简述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路图及元件名称;(2)电流、电压计算结果;(3)电磁波应用描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眼与光学仪器。
2. 第五章《热现象》:温度与温度计、热量与能量、热传递、气体与大气压、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能运用热量与能量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原理;透镜的成像规律;热传递与物态变化。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温度与热量;气体与大气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温度计、酒精灯、气压计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练习册、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激光笔照射到墙上,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原理。
2. 讲解: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讲解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热现象教学: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传播:描述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光的反射:画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图。
(3)光的折射:解释为什么水池底部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
(4)透镜及其应用:说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热现象:解释为什么夏天喝冰水会感觉凉爽。
2. 答案:(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水中次之,玻璃中最慢。
(2)镜面反射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相等,漫反射的光线则向四面八方散射。
(3)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导致物体看起来变浅。
(4)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离透镜越远,成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近,成像越大。
(5)夏天喝冰水,冰水吸收体内热量,使体温降低,因此感觉凉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6章力与运动6.1 牛顿第一定律6.2 动量定理6.3 动能和势能6.4 机械能守恒定律2. 第7章声与光7.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7.2 声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7.3 光的直线传播7.4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 第8章热与能量8.1 温度与热量8.2 热传递8.3 热力学第一定律8.4 能源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了解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3. 理解温度、热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能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声波和光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现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能量转化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砝码、尺子、音叉、光源、光屏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砝码、尺子、音叉、光源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情景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情景2:敲击音叉,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2. 新课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验证惯性现象。
讲解2:动量定理,结合实例分析碰撞过程中动量的变化。
讲解3: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实验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题1:物体沿斜面下滑,求速度和位移。
例题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计算回声距离。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1:计算物体的动量和动能。
练习题2:分析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与运动、声与光、热与能量2. 板书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知识点、公式和实例。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0篇)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一、研发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情况?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试试思索你是利用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同学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削减浮力使物体下沉转变液体密度转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行能只利用老师对同学的讲授,老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同学不是面对老师和课能力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同学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试验让同学先动手试验,再由同学自己利用观看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同学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活自主探究的学习热忱,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研发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转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看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研发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意:F浮G物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状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意:F浮G物分析争论得出物体漂移时的条件:分析鸡蛋漂移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结论: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G物状态漂移悬浮沉底上浮下沉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同学经受新学问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并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利用同学自己的试验体悟,渐渐熟悉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领同学在探究中积极学习,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提升素养,进展力量,在这里,老师需细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老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终的释疑留给同学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同学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问题:产生漂移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分吗?引发思索:两种状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学校同学特征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活同学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同学利用自己对情况的感性熟悉、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同学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状况(“三状态”:漂移、悬浮、沉底。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1.2 动量定理1.3 冲量与动量守恒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2.2 阿基米德原理2.3 浮力与浮沉条件3. 热学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平衡3.3 热力学第一定律4. 光学4.1 光的折射4.2 透镜与光学仪器4.3 光的干涉与衍射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和冲量与动量守恒的原理。
2. 学习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与浮沉条件。
3. 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
4. 掌握光学基本原理,了解光的折射、透镜与光学仪器、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动量定理与冲量与动量守恒的运用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力学中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热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光学现象及其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图示板演示流体压强的实验器材热力学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透镜、光源等)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绘图工具(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与实验演示2) 动量定理的推导与例题讲解3) 冲量与动量守恒的讲解与实验验证(2)流体力学1)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演示2) 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与应用3) 浮力与浮沉条件的实验验证(3)热学1) 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讲解2) 热传递与热平衡的实验演示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讲解与例题解析(4)光学1) 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解释2) 透镜与光学仪器的原理讲解3)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实验观察与解释3. 课堂练习:根据新课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冲量与动量守恒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浮沉条件3. 热学: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4. 光学:光的折射透镜与光学仪器光的干涉与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图示题(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计算题(3)热学综合应用题(4)光学现象解释题2. 答案:(1)力的图示题答案(2)流体压强与流速计算题答案(3)热学综合应用题答案(4)光学现象解释题答案八、课后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与运动部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力1.1 力的概念1.2 力的测量1.3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八章运动和力2.1 牛顿第一定律2.2 摩擦力2.3 重力2.4 弹力3. 第九章简单机械3.1 杠杆3.2 滑轮3.3 轮轴和斜面4. 第十章压强与浮力4.1 压强4.2 液体的压强4.3 浮力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2.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
3.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3)简单机械的原理2.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测量(2)牛顿第一定律(3)压强与浮力的计算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弹簧测力计(2)滑轮组(3)杠杆(4)压强计(5)浮力计2. 学具:(1)直尺(2)三角板(3)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
2. 新课:(1)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
(2)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
(3)探讨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
(4)学习压强与浮力的计算。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合成与分解2. 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3. 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4. 压强与浮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2)摩擦力、重力、弹力的计算题。
(3)简单机械应用题。
(4)压强与浮力的计算题。
2. 答案:(1)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答案。
(2)摩擦力、重力、弹力的计算题答案。
(3)简单机械应用题答案。
(4)压强与浮力的计算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延伸题目,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学》:6.16.4节,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光学基本概念,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热爱物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如水面倒影、放大镜、眼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2. 例题讲解:(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举例说明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
(2)光的反射:讲解光的反射定律,结合平面镜成像实例进行分析。
(3)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以凸透镜、凹透镜为例,解释其成像原理。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日食、月食等。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凸透镜、凹透镜成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规律。
(2)解释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的原理。
(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光学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激发学生探索光学奥秘的兴趣。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6章力与运动6.1 力的基本概念6.2 力的测量6.3 几种常见的力6.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第7章流体力学7.1 流体的基本性质7.2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7.3 流体动力学7.4 生活中的流体现象3. 第8章光学8.1 光的传播8.2 反射与折射8.3 凸透镜与凹透镜8.4 光的色彩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习并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 掌握光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流体的基本性质;光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牛顿摆、弹簧测力计、液体压强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练习册、实验报告、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测量及几种常见的力。
3.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4. 随堂练习:布置与力、流体、光学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测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几种常见的力、牛顿运动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动力学、生活中的流体现象。
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凸透镜与凹透镜、光的色彩与光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与运动: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流体力学:分析生活中流体现象、计算流体压强等。
光学:解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种类及特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2. 摩擦力与简单机械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计算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计算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和简单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特点及机械效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功与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斜面、滑轮组、天平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3)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及特点(4)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计算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简单机械和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2. 摩擦力与简单机械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计算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及分类。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简单机械有哪些种类?分别举例说明。
(4)计算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拉力,移动了5米,求做的功和功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摩擦力和简单机械的理解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2)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的特点及应用。
(3)深入探讨功、功率及机械效率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
2. 第七章《电与磁》: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磁场、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的能力,了解磁场和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原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磁场演示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光的传播: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现象。
(2)欧姆定律:通过实际电路演示,讲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画出光路图,分析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4.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以及欧姆定律的验证实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1)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原理。
(2)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物理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光路图,分析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 答案:(1)光路图:见附图。
(2)电流、电压、电阻计算:见附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光的折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3)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实验的改进方法。
(4)探讨欧姆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电与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路1.3 电磁感应1.4 电磁波2. 第六章《光》2.1 光的折射2.2 光的反射2.3 光的散射2.4 光的合成与分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与磁的基本概念,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电场、电流的概念理解;(2)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3)光的折射、反射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1)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3)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电荷实验器材;(2)电路实验器材;(3)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1)学生实验报告;(2)课堂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电荷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2)通过光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2. 例题讲解:(1)讲解电荷、电场、电流的相关例题;(2)讲解光的折射、反射的相关例题。
3. 随堂练习:(1)布置电荷、电场、电流的随堂练习;(2)布置光的折射、反射的随堂练习。
4. 知识点讲解与巩固:(1)详细讲解电磁感应、电磁波的知识点;(2)巩固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1)电荷、电场、电流的概念;(2)电磁感应、电磁波的应用。
2. 光:(1)光的折射、反射现象;(2)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荷、电场、电流的概念辨析题;(2)光学现象的应用题。
2. 答案:(1)电荷、电场、电流概念辨析题答案;(2)光学现象应用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开展电与磁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组织光学现象的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光现象》:4.1光的直线传播,4.2光的反射,4.3光的折射,4.4光现象的实际应用。
2.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5.1透镜的基本概念,5.2凸透镜成像,5.3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5.4眼睛与视光学。
3.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6.1密度,6.2硬度,6.3比热容,6.4电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知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透镜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规律,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密度、硬度、比热容、电阻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影子、镜子、透镜等,引导学生进入本学期的物理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光现象的基本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透镜成像等知识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6. 知识拓展:介绍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3. 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度、硬度、比热容、电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简述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3)简述密度、硬度、比热容、电阻的概念及其应用。
2.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024精选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精选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材,主要涉及第十章《电磁学》和第十一章《光学》。
具体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电磁波、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现象。
2. 了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造及原理,能分析实际应用中的电磁现象。
3. 掌握光学基础知识,能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光的折射现象。
重点: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电磁波、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装置、光学实验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光屏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电磁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介绍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
(3)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探讨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
(2)例题讲解:分析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
(3)随堂练习:计算电磁感应电动势和电流,分析实际问题。
4. 光学知识讲解:(1)光的反射:讲解反射定律,引导学生掌握反射光线的作图方法。
(2)光的折射:介绍折射定律,解释透镜成像原理。
(3)凸透镜成像:分析成像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学:(1)电磁感应(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3)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2. 光学:(1)光的反射(2)光的折射(3)凸透镜成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电磁感应电动势和电流的计算。
(2)分析题: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1.2 动力学1.3 摩擦力1.4 浮力2. 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2 声音的特性2.3 声音的利用3. 光现象3.1 光的传播3.2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3.3 凸透镜与凹透镜3.4 眼睛与视力矫正4. 热现象4.1 热力学第一定律4.2 热传递4.3 热膨胀与收缩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浮力的计算。
(3)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
(2)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其应用。
(3)光学元件的认识与使用。
(4)热传递、热膨胀与收缩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练习本、实验报告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详细讲解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结合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框架。
2. 重点、难点知识。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为什么?(3)简述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热传递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
2.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与人本章是本学年初二物理下册的第一章,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简单机械的认识,也是学习力学部分的基础。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要利用好身边的器材来探究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力,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简单机械,第二节杠杆的应用,第三节探究简单机械的效率。
第一节简单机械【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知道什么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二、能力目标1. 会画杠杆的力臂。
2. 会利用杠杆的五要素解决简单问题。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要素。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 杠杆的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2. 利用杠杆的五要素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杠杆的平衡还可以怎样改变?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a.转动支点;b.改变动力和动力臂;c.改变阻力或阻力臂;d.同时改变阻力、阻力臂和动力臂。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最后得出结论:省力杠杆:L1>L2,F1F2;等臂杠杆:L1=L2,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哪些工具可能是省力杠杆?哪些工具可能是费力杠杆?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要把结论讲错。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矢量与标量1.2 牛顿第一定律1.3 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性质2.2 流体压强与流速2.3 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量计算3.3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流体的性质,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的关系,掌握热传递与热量计算方法,了解热力学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热力学定律。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矢量图演示板,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流体压强演示装置,温度计,热量计算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流体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学知识。
2. 知识讲解:力与运动:讲解矢量与标量,演示牛顿第一定律,介绍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方法。
流体力学:介绍流体性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讲解流体动力学原理。
热学基础:讲解温度与热量关系,演示热传递现象,介绍热量计算方法,阐述热力学定律。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矢量与标量牛顿第一定律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量计算热力学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分析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例。
计算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力与运动6.1 牛顿第一定律6.2 动量和冲量6.3 摩擦力6.4 动力与阻力2. 第七章热现象7.1 温度与热量7.2 热传递7.3 热膨胀与收缩7.4 热能与热量3. 第八章光现象8.1 光的传播8.2 反射与折射8.3 光的色散8.4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冲量、摩擦力等概念。
2. 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以及热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 深入理解光现象,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了解眼睛与视觉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动量与冲量的计算,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作用,热传递的方式,光的传播与色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天平、温度计、光源、平面镜、棱镜等。
2. 学具:纸张、尺子、铅笔、橡皮、直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观察滑轮运动、测量温度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动量与冲量摩擦力动力与阻力2. 热现象:温度与热量热传递热膨胀与收缩热能与热量3.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眼睛与视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动量与冲量;解释摩擦力的作用;描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动量: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冲量:力在物体上作用的时间与力的乘积;摩擦力:两个接触表面相互滑动时产生的阻力;光的反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现象》:6.1光的直线传播,6.2光的反射,6.3光的折射,6.4光现象的实际应用。
2. 第七章《热现象》:7.1温度与热量,7.2热量传递,7.3物态变化,7.4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热量传递的方式,物态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光现象的基本原理,热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温度计、热水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和热现象,如镜子、透镜、冰块融化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讲解镜面反射、漫反射,以及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以及透镜、眼镜等实际应用。
(4)热现象:讲解温度、热量、热量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光现象和热现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和难点。
2. 设计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现象和热现象的基本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说明其原理。
(2)简述热量的三种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2.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光的反射:照镜子;光的折射:眼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材,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第1章力1.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1.2力的测量及单位1.3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2章运动和力2.1牛顿第一定律2.2惯性2.3牛顿第二定律2.4牛顿第三定律3. 第3章简单机械3.1杠杆原理3.2滑轮3.3轮轴和斜面4. 第4章动能和势能4.1动能4.2重力势能4.3弹性势能4.4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
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
3.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了解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原理、动能和势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第1章力1.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1.2力的测量及单位:讲解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力的单位。
1.3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2)第2章运动和力2.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引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2.2惯性:讲解惯性的概念,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3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牛顿第二定律。
2.4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牛顿第三定律。
(3)第3章简单机械3.1杠杆原理:讲解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应用。
3.2滑轮:讲解滑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第七章力一、什么是力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二、力的描述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单位;(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思】三、弹力力的描述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思】四、重力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2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能用公式G =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教学反思:五、摩擦力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2)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 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单的报告。
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3. 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没有了摩擦,会是怎样的呢?写一篇300 字的短文。
【教学反思】第八章力与运动一、力的合成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橡皮条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刻度尺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4)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各种各样力的测量工具。
【板书】第一节合力与分力一、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提出问题:(2)制定方案:(3)分析论证: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书本、铅笔、毛巾、木板、光滑玻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原理,学会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探究方法;(3)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
【板书】第二节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一、二力平衡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猜想:(2)制定方案:(3)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问题;(2)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4)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例,理解和掌握惯性;通过实例和实验探究,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
【板书】第三节惯性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惯性(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第九章压强一、压强授课时间月日总课第节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