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基本情况全日制义务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为九年,学生每天在学校接受寓教于乐的教育。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之一。
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数学课程教学。
二、主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个方面,分为初中阶段和初高中阶段两个部分。
1. 初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数与式,数据分析,运算与算法,几何,函数,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方面。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结论证明,数学科学发展历史等方面,并指出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和智慧,以及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劳动习惯。
2. 初高中阶段:(1)知识和技能:包括进一步的代数,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等方面,同时注重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2)思维方法和学科基础:包括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智慧和价值,以及对数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三、标准意义数学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准备应对各种考试、应用和研究。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提高我国数学人才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问题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发布,但是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目前有些学校因为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异,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难度设置较为难以把握;有些学校对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限制,对数学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调整,下面将就标准的变化与解读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说明。
一、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1.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
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设置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应用题的比例、无理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等。
2. 强调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新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层次安排,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累积性。
各年级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注重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新标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 适应性学习和拓展学习。
新标准对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我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积极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4. 做好总结和复习。
新标准的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做好总结和复习,以及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一、主要变化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整。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些微变化2022版课标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况为三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由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为2022版的十一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增加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一改变能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更偏具体,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还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综合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里面,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把常见的量的学习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内容的调整,势必会引起教学重点的变化。
调整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就彻底被划分成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变化不大,但是侧重点有所调整。
2022版课标中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相关内容,加强了动手操作。
(3)统计与概率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把百分数放到了统计与概率里,放到该领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从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教学要求等多个方面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规划。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着详细的教学要求。
本文将针对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分析,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五个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与代数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函数与方程则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函数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与测量则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图形测量能力;统计与概率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课程设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的基本概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性质、数的表示、数的运算等基本概念;在数与代数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数的性质、有关数的性质、分式运算等;在函数与方程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在几何与测量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观和几何图形测量能力;在统计与概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内容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一、本文概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部分,分析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要求,以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将首先概述《标准》的总体框架和学业质量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划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还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进行了具体描述,包括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强调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2023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doc本文的目的是介绍2023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概括大纲的结构和内容。
该部分将详细阐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标准等。
同时解读标准的每个要点和相关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扩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标准等内容的介绍。
同时,你还可以对标准的每个要点进行解读和相关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在扩写时,请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不要过多概括内容。
该部分将详细阐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标准等。
同时解读标准的每个要点和相关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扩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评价标准等内容的介绍。
同时,你还可以对标准的每个要点进行解读和相关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的含义和实施要求。
在扩写时,请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不要过多概括内容。
本文对2023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和总结。
通过对标准的分析和解释,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标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推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施这一标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系统和有序的数学研究体系,对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实施标准的基础。
教师以标准为依据,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升他们的研究效果。
其次,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和保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根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标准、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局部: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22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局部由原来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根本性质、课程根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局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彩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22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三、根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022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22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根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我国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该课程标准旨在规范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要求。
本文将讨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内容。
第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纳入考虑,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特性,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
同时,强调数学课程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还鼓励学校在设置数学课程时,有意识地构筑多种数学课程体系,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比较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课程,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改革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开发的优质数学课程资源和教学研究成果,将得到充分认可和重视。
这将有助于推动学校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数学课程资源,提升全社会的数学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指导思想,更充分地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造了更具吸引力的数学课程,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未来,我们期待学校结合本地环境特点,设置更多相应的优质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提高数学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调整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体系,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该课程标准是通过认真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实践应用,以及构筑多种数学课程体系等方式,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数学课程。
未来,希望学校严格执行本课程标准,设置更多优质的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推动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只关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内容的呈现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数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看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炎症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奖授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学生在不同学段应具备的数学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指导和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具备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观念,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图像、统计与概率等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学生应掌握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在几何方面,学生应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在函数与图像方面,学生应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的绘制方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应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评价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查、小组合作学习、实际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同时,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由教育部制定并发布的一份数学课程的教育标准。
这份标准的出台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1. 课程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了课程目标。
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目标也可以说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供了方向。
2. 课程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步是确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步是确定了课程的结构。
这个结构包括课程的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时间和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安排等。
这样的结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按照一个有机的体系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4. 教学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四步是确定了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开展实验、练习、实践等,以及各种数学教具的使用。
这样的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5. 评价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最后一步是确定了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考试、测试、评估等。
这样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进。
同时,这样的评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这份标准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和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IP讲座讲稿东北师范大学李淑文第二讲《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概念《标准》的理念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对《标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它的基本理念开始。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1、对数学课程的认识《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就内容来讲“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学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第,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2)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也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所掌握。
它意味着《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及教学要求是最基本的,是每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人人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因此,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2、对数学的认识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有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也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标准》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而是从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数学与人类文化等方面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
(1)《标准》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充分体现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2)《标准》强调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来对待。
3、对数学学习的认识(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2)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对数学教学的认识(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2)教师的角色要作相应改变。
5、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1)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2)拓展多样化的评价目标和方法;(3)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6、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的认识(1)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观念;(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标准》的核心概念1、数感《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学习内容提出来。
可见,重视数感、强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对数感的认识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走进一个会场,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会场的座位,一个是出席的人,有人会自然地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一些,这就是一种数感。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
美国学者格劳斯(Grouws)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具有数感的人,常常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数感强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与其他人不同,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因此,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2)《标准》中数感的涵义《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是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等数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学生能将这些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了解数概念的实际含义,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用多种方法表达数既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也使学生了解数的发展过程.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人类早期对数的认识是从实物、代替物、图像,逐渐发展为数字符号的,学生认识数也有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等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标准》中列举的例子,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分数和有理数的大小更是具有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深入地理解它们.1/3这个数,对于不同的整体所代表的实际大小是不同的.一个苹果的1/3是1/3个苹果,一筐苹果的1/3可能是10个苹果。
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会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择什么算法解决,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同样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问题的解法是唯一的,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为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有助于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3)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标准》将培养学生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的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②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的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事物和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个学校有500人,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在学校用午饭,每次都用一次性筷子,估计一下一年要用多少双这样的筷子?这大约需要多少棵普通的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习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
④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的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学会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思维的方式,与一般的解决书本上现成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学生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自觉地、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起联系,这样才有可能建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具备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例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没有固定的解法,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而不同的编排方案可能在实用性和便捷性上是不同的,如何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或很快地知道这名运动员是参加哪类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