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 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 的心理结构。是道德性向品德过渡的一种形式。
3.定型结构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 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具有 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 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 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 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二、道德情感发展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情感研究 1.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
3.品德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 准则的过程。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5) 2.他律阶段(5-8) 3.自律阶段(9-11)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因素构成说 1、二因素论:道德需要、道德能力 2、三因素论:知、情、行 3、四因素论:知、情、意、行 4、五因素论:知、情、信、意、行 5、六因素论:知、情、动机、意、行、评价
(二)功能结构说
1.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 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养方式 2、父母的道德观念 3、家庭背景 4、家庭成员 (二)社会环境 1、社会风气 2、大众传媒
(三)班集体与同辈群体 1.班集体 2.同伴关系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四、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1.群体约定 2.道德自律
对偶故事(一)
A.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 不小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 吃,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提问:(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对偶故事法(二)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 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第四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的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 区分:两者有不同的特点、严重性、危害 性。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5、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1.人本主义认为人格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强调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移情性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违法行为的抑制具有 重要作用。
三、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 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 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 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一、海因兹偷药救妻
海太太患了一种特别癌症,生命危在旦夕。经医生诊断, 只有一种药物可治,而该药只能在镇上一家药房买到。因为 是独家生意,药房老板就把原价两百美元的药物,提高十倍, 索价两千。海先生因为了给太太治病,已用尽所有积蓄,他 四处求亲告友,也只能凑到半数。海先生恳求老板仁慈为怀, 让他先付一千元取药,余款留下字据,稍后补足。老板不为 所动,坚持一次付现。海先生绝望离去,在第二天夜里,他 破窗潜入药房,偷走了药物,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先生 的作法对不对呢?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值完班回 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 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 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 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 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品德心理概述 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形成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界定
(一)品德或道德品质(moral trait)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 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 特征。
(二)品德的说明
1.品德是内在的心理倾向,它由内而发支配个人的外显行为。 2.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3.品德不同于个性,品德是个性中最具有评价意义的部分。
(二)雅可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 制
把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相对 照是道德调节心理机制的主要环节 之一。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 1.社会规范的依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信奉
外部约束——遵从——理解——认同——自觉遵守—— 养成习惯(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 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会发 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 了一大块墨水渍。
提问:(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 个孩子中,哪一个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过程,儿童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超我 (良心)。 2.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 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 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 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3.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 发展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Fra Baidu bibliotek(一)社会规范学习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 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 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 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2.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 适应;班杜拉认为,发展是观察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