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鲜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探讨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从而真正把“教堂”变成“学堂”。
关键词语文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老师繁琐的提问,学生繁琐的回答。
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确实是在启发提问,课堂气氛也看似活跃,可是繁琐地提问往往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文章学完以后,留在学生脑中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只是老师组织教学的线索,他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他们只是老师拎来拎去的符号和道具,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多数的思维空间。
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是否学有所得。
换言之,就是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的竞争场所各个小组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认为该问题是小组内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答案有争议、意见,便要提交到全班来讨论。
分析问题的过程有两步,一是小组对组内问题初步争决的过程,也是发现难题难点的过程。
二是各小组向班级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的过程,这是每个小组显示实力的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向班级提出至少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其基本条件是:1、小组同学共同讨沦解决的;2、最能体现文章重点、难点或者是理解课文关键性的问题等等。
提交问题的价值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在问题解决后再确定其价值分,对有价值的问题要给提出的小组加分。
有些问题教师会提出参考的分值,以促进学生积极思想。
因为小组向班级提出的问题是小组竞赛得分的主要来源。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榆中县小康营中学吴青山自进行“10+30”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我深深地感到教学工作的不易。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
大多时候我们都是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
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
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
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都可以认为是成功的课。
在教学中我一直注重的原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只能使之受益一时,且易形成依赖性;授之以渔,可使之受益终身,可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形成坚忍不拔的品质。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然就水到渠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就顺理成章了吗?【教学片段】师:(学习完三角形全等之后,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B=DF,AC=DE,BE=CF,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说出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方法。
(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学生1:△ABC≌△DFE吗?解题方法:由BE=CF可得BE+EC=CF+EC,即BC=FE.在△ABC和△DFE中,由“边边边”定理得出△ABC≌△DFE。
学生2:BC=EF吗?由BE=CF可得BE+EC=CF+EC,即BC=FE。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浅谈如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西五里头小学贺松兰【摘要】:“主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或强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自己动手操作、积极交流、充分展示、自主质疑、解疑,引导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自主民主和谐探究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透视现状,诱发对课堂模式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
(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
(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
(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
(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
(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
(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
(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
(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
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前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扮演着掌控全局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代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掌握学习主动权的人,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鼓励学生参与的策略。
例如,对于容易获得满足感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表扬他们的回答。
对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应该耐心指导,让他们由错误中得到教训。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识。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提供多种教学方法更加自由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教师应该尝试提供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采取讲解、互动、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要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还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反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刻意改善自己。
例如,在完成一项小组作业后,教师可以将成绩直接公布在课堂上,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
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测试,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
总结在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吸引学生的兴趣等。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拥有主动权,关系着学习效
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却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甚至成为了一种机械式的接受和被动的学习。
我们迫切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和积极,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
在传统的学习模
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安排好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有
选择权和掌握学习的节奏。
教师和学校应该在教学安排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
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学习安排,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也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学
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通过设置自主学习课程,组织学
生参与自主学习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
动权。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让学生拥有学习
主动权,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部门、
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权利,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真正
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在教育领域里创新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改革,究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目标,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这一改革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锐意探索: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我想,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把主动权切切实实地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主动权学法指导学习习惯1.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让学生自学,使学生拥有掌握课堂主动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用所学会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内容,自己会学习,也就拥有了掌握课堂主动权的能力。
比如在执教《我的母亲》一课时,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反映母亲对作者的“教之严”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来,方法为:找受感动的词句,说自己的体会,然后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接下来,学生运用此方法自学描写母亲对作者“爱之慈”的部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泛泛的讲授,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再如,在讲授《故乡》一课时的学法指导可设计得更独特,在导人新课检查预习之后,直接让学生谈准备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得出本课学习方法为:给课文分段、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有感情朗读。
然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学习课文内容。
它的成功之处就是方法是学生自己总结的,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自然能够增强在课堂在课堂中的主动权。
2.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发挥课堂主动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解决语文教学中怎样“放”的问题。
“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权,其基本做法是:围绕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一至二个主要问题,教学是从这几个问题人手放手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写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把它作为低年级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时能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与核心内容,写字教学也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能得心应手。
一、感受欣赏,让学生有自主写字的愿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视起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把他们置身在一种良好的写字环境和氛围中,让他们天天耳濡目染,情感得到净化,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能引领学生产生主动书写,并且写好字的积极愿望。
因此,笔者在指导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写字时,就把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进行精心布置,不仅张贴了书法名家的画像和他们的写字格言,还请自己曾经教过的中高年级学生写一些优美的硬笔书法作品,制作成几块精美的展板,展示在班级的空白墙壁上。
学生每天走走看看,感受欣赏,同学之间对这些作品交流评论,有几分羡慕,又有几分想比一比的冲动。
可以说,这样的布置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身边的学生之中,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比名家真迹更具有积极作用。
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先民把自然界的图画演变为笔画、文字。
可以说一个个汉字,就像一幅幅图画。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笔者也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感受欣赏汉字的美。
比如学写“雨”字,雨点点滴滴,淅沥淅沥,在教师引领下,孩子们可以感受汉字神奇的绘画美、意境美。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规则,又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这样的欣赏感悟中,学生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字,更有写好我们祖国汉字的迫切愿望。
二、练好笔画和部件,让学生有自主写字的基础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论里写道:“积其笔画,乃成其字。
”汉字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基本笔画笔笔过硬,才能组配成好字。
一年级写字教学开始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应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书写指导。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摘要: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语文,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会学习”的根本措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关键词:语文主动学习能力训练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会学习”,目的达到会创新。
一个会学习、会创新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有潜力的民族。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
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
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
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
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
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能否积极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成了教育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上的需要和爱好的一种倾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有了兴趣就可以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地学为主动的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一提。
1、以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感染学生“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感受到老师的可亲。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潜移默化间,你会发现学生对你所执教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好它也成了他们的乐事。
2、用鼓励和表扬性的评价激励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才能对更高、更新的学习内容燃烧起希望。
教师只有及时地不断地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评价,学生才能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地前进。
“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说得很有道理!”、“你再想想,你肯定能想出来的!”、“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正是这些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
哪怕是一丝会意的微笑,一种默契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也能起到激励的功效。
3、把语文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自己的见解、需求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答案。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陆爱民(本文写于2002年10月)早在1998年,针对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冷漠态度,笔者曾在当时执教的高一年级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教学实验——在H版教材第三单元(“思路的探究”,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采用“自读为主、适当点拨;质疑问难,讨论解决”的方法,在大约一周多一点的时间里,要求学生通过“单元导向”与“学生自读”结合、“适当点拨”与“挑起冲突”结合、“置疑提问”与“心得交流”结合等形式,自读课文,完成相关习题。
整个教学过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大大增强。
在与学生深入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这种方法更感兴趣的是:有较大的学习主动权。
程度较高的,不必陪听;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把握课文;程度略差的,也能在老师指导或同学帮助下,通过“抄”“思”等有所得。
按照现在的认识,这个实验,从整体来看。
学生依然是按照教师指定的“跑道”前进,学生依然没有离开教材、练习册的范围,但是,它却受到了欢迎。
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本次实验核心——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体现了“把学习语文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实际上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提前尝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尽管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
2000年8月,学校决定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这次试点的定位是:在“让学生有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的基础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试点采用“课题研究模式”进行,并没有要求在学科教育中实施。
可能就是因为有1998年那次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很自觉地开展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做法之外,集中做的“大事”有以下五件——⑴ 2001年5月,《〈药〉的研究性阅读》。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摘要: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文章进行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氛围;兴趣;拓展;活跃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201-01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谁的眼睛最好》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动物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然后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表现自我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谁的眼睛最好》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起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只看见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
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
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为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
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
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
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
这里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浅谈一些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
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
正如《大纲》上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极大的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课堂;主动权;学生【中图分类号】g620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应当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
而应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充满个性的课堂环境中展现自我、提高自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在“说”中展现自我。
不少教师认为“说”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它在数学课中更具有其独道的作用。
数学课中充分让学生说,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基本能力得到整体性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说,改变了以往教师说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还学生真正小主人身份,使学生在说中充分展现自我,树立自信。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多个环节中通过“说”来展现自我。
(1)新课前——让学生说说预习中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因为是强调“你自己学会的”,这时学生潜在的表现欲即刻被激活了,他们会在急于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告诉给大家的同时,以最佳的方式来展现自己,而一旦他们所“说”被肯定或赞赏,则他们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将提高到最佳点。
(2)新课中——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或推导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推导出计算公式的;在教学应用题时,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在学生完整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
(3)关键处——让学生说说注意点。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往往很多同学忘了加上余数,若在例题学完时安排一个“说”的环节——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这时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发挥,因为这时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也只是这个主体里的一员。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教十一年来,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越来越辛苦,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来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怎么办呢?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我们在思考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过程的同时,往往不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身份。
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引导或塑造学生;而学生亦非静态地等候、期待,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志趣,甚至梦幻,他们视学生为实现追求的必要途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教师教的手段,都只服务于学生“学有所成”这个惟一的目的。
事实上,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自身的主动学习。
而由正确引导所培养的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则是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那么,该怎样理解教师的正确引导呢?下面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是了解学生。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而教书怎么能不看对象呢!一个学生由小学而中学乃大学,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区别就决定了执教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能力变迁情况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还必须优化教法,注重学法。
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行为,它是教与学的整合;那种只研究教法而不注意培养学法的教学是残破不全的。
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人为地割裂开来。
一般来说,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会习染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在这种教法束缚下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科学。
因此,我们就就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学生从接受启蒙开始,渐次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教师引导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除环境的影响外,诸如建立学必有成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情感的交流等,都有个如何引导的问题。
引导得当,定然能够使学生在一种优美、健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努力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自觉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权论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脑去主动探索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留有思维余地,提供主动参与的时空以往的教学只注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教师的精心讲解。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次是教师讲得太多、太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此偏颇,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没有按常规给出几个自然数的约数,并告诉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而是让学生找出1——12的约数。
观察并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自己把这些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两类,我适时提问: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思维活跃,一般都能用找出这个数的全部约数的方法来判断,思维活跃的学生则认为只要找出3个约数即可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并不时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课堂讨论,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讨论,有很多好处:(1)发扬了教学民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2)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3)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4)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如“角的认识”一课,当我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角时,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课本和操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操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的角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角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困惑的一门科目,有的学生觉得语文难懂,有的觉得枯燥无趣。
其实,学习语文并不应该那么乏味,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应该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意味着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和实践。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着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书籍。
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中。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对写作感到困难和无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写感悟、写小说等,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范文,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写作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声音是被重视和听取的,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总之,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们变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注重写作和给予学生充分发言权,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让他们更主动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鲜活作者:李桂萍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4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
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不要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叶老先生的话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不须细讲,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二是重点应放在推敲“深奥些的地方”,品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三是教师的作用是“指点”“引导”,语言“不要啰嗦”,要精讲少讲,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
下面我就此谈一点浅陋的见解。
一、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教什么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上,将这作为课堂教学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许多语文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
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据此,我认为: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的重点,更应该放在品味、感悟、运用语言方面,这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教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即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里写了什么(思想、内容)。
因为整体感知这个层次的教学并非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进行这一步的教学,不必在教材内容上作繁琐的分析,不必逐段逐句讲解。
教师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弄清文章的脉络和主旨上,可以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导读思考题来完成。
第二个层次是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用了什么方法写的,从重点段落中,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重锤敲击。
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中引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陆爱民(本文写于2002年10月)早在1998年,针对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冷漠态度,笔者曾在当时执教的高一年级进行过一次小小的教学实验——在H版教材第三单元(“思路的探究”,小说阅读)的教学中,采用“自读为主、适当点拨;质疑问难,讨论解决”的方法,在大约一周多一点的时间里,要求学生通过“单元导向”与“学生自读”结合、“适当点拨”与“挑起冲突”结合、“置疑提问”与“心得交流”结合等形式,自读课文,完成相关习题。
整个教学过程尽管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却大大增强。
在与学生深入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这种方法更感兴趣的是:有较大的学习主动权。
程度较高的,不必陪听;程度一般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把握课文;程度略差的,也能在老师指导或同学帮助下,通过“抄”“思”等有所得。
按照现在的认识,这个实验,从整体来看。
学生依然是按照教师指定的“跑道”前进,学生依然没有离开教材、练习册的范围,但是,它却受到了欢迎。
不难看出,这是因为本次实验核心——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思考,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体现了“把学习语文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现在,我们不难理解,这实际上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我们是提前尝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尽管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性学习”的提法。
2000年8月,学校决定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这次试点的定位是:在“让学生有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的基础上,直观地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试点采用“课题研究模式”进行,并没有要求在学科教育中实施。
可能就是因为有1998年那次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很自觉地开展了“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做法之外,集中做的“大事”有以下五件——⑴2001年5月,《〈药〉的研究性阅读》。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语文课程的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十年来面对课程改革大潮,作为老师的我,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跑了自己一些老化的教学方式观念,随着观念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经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把备课由写教案变为写学案。
每个学案共包括课前预习、情景导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当堂检测、教后反思七个部分,其中明确规定学生用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内容不能少于25分钟,同时每堂课必须进行当堂检测。
学案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意图,让学生有备而来,一改过去学习时的被动与盲目,主动进行学习。
学案的设计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
学案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二、开展课前三分钟“语文才艺展示创星”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带领学生开展了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语文才艺展示创星”活动。
语文才艺展示创星活动的具体做法:将学生按照语文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四人一组,均衡搭配,指定组长、首席发言人、次首席发言人等。
展示方式不拘一格:可以个人,可以集体;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长风采,也可以讲述他人的故事,自然的秘密。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只要与提高语文能力有关的都为我们所吸收。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鲜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
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不要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叶老先生的话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不须细讲,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二是重点应放在推敲“深奥些的地方”,品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三是教师的作用是“指点”“引导”,语言“不要啰嗦”,要精讲少讲,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
下面我就此谈一点浅陋的见解。
一、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教什么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上,将这作为课堂教学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许多语文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教学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
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据此,我认为: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的重点,更应该放在品味、感悟、运用语言方面,这才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
语文教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即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里写了什么(思想、内容)。
因为整体感知这个层次的教学并非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进行这一步的教学,不必在教材内容上作繁琐的分析,不必逐段逐句讲解。
教师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弄清文章的脉络和主旨上,可以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导读思考题来完成。
第二个层次是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用了什么方法写的,从重点段落中,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重锤敲击。
这个层次属于学习语言的范围,是真正深入语言的内部去学习语言,故尤为重要,教学中要强化的恰恰是这个层次。
进行这个层次的教学时,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那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了课堂的板滞、枯燥、毫无趣味。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设计出导学案发给学生;然后,在课上由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组长负责给每个组员分配好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学案的讨论;之后,各组同学展示成果,教师适时引导;同学质疑,师生共同作答;最后有教师归纳总结的环节,目的是避免教学出现课堂热闹却流于肤浅的弊端。
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而非直接讲解上。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激励的办法,比如给予口头表扬、分数激励等,使学生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提出问题。
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吃透教材,而且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学生实际、课文内容及文体特点,着重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扣紧一定语境中的典型语言,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学案。
比如教《拿来主义》,学生在分析“孱头、昏蛋、废物”时往往感到困难,教师设计导学案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我国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情。
一是文革期间,红卫兵把孔子的坟掘了,把孔庙烧了;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某企业进口了外国的机床,不能用,全是旧机器,而领导却得到了好处。
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两个例子说了哪两种人?理由呢?”这会使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再比如教学《荷花淀》,导学案中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①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在哪些地方?②小说中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孙犁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就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合作讨论有时会剑走偏锋,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用一些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对比鉴赏,这是运用语言的一步。
如何拓展延伸?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写法出发,拓展延伸教学,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层次,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荷花淀》的教学,可在最后设计这样一道作业:比较祥林嫂和水生嫂的异同。
这种由此及彼就是拓展延伸,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又使
教学从品悟向读写过渡,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三、教师要经常性的反躬自省。
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
如果他的知识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总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有什么可以言。
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这说的其实就是教学中“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当然是必须经常反躬自省,看看自己的知识储量够不够。
一个优秀的教师,也一定是一个经常反思总结自己教学得失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这节课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课堂教学有亮点吗?抓住重点了吗?突破难点了吗?教学
失误是怎样形成的?该怎样弥补?如何调整一下会更好?等等。
我们也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大家的课各有千秋。
有的老师上课很有亲和力,学生喜欢;有的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老师循循善诱,引导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有的老师能艺术性的处理教材,善于抓住关键细节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有的老师的课上的很干净,一句废话没有;还有的老师板书设计非常精巧直观,便于学生回顾。
听课时,我们不能停留在“听而不思”的层面上,要边听边反思,听人家的课,想自己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听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记得有一位名家曾提出过课堂教学“五精五实”,即“精巧设计,作平实的课;精心设问,作真实的课;精深探究,作扎实的课;精髓点题,作丰实的课;精妙拓展,作厚实的课。
”说说容易,做到确实很难。
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能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根本,肯学习,肯钻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灵动、鲜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