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词与河南文化

古代诗词与河南文化

古代诗词与河南文化
古代诗词与河南文化

古代诗词与河南文化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 魏梅英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中旬)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1

河南故称“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历史上就在全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保存着裴礼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惊叹却又独具魅力的史前文化。

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个。再加上河南优美的景色,优秀的人才,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来此游玩,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中州的诗人,全国各地,几乎都能找到他们的足迹。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她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一座无愧于国色天香之美誉的牡丹花都。洛阳牡丹自古以来,就世界闻名。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美丽的花朵中又不失调皮与少女似的娇羞,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因此有不少文人骚客慕名前来洛阳赏花,并留下佳作。

诗人刘禹锡看到朵朵艳丽的牡丹花后,不禁想到了庭前的芍药和池上的芙蕖,被牡丹那种美丽中又不失端庄,端庄中又不失柔情深深地打动,吟到:“庭前芍药妖无路,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在王维的眼中,牡丹却又是一位娴静、多愁善感的女子。大多数诗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盛开的牡丹身上,但诗人白居易却看到晚风中将要凋零的牡丹,残破的花瓣摇摇欲坠,诗人心生怜悯之情,写下了一首《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支惨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香。美丽的牡丹不但给洛阳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更给河南,乃至全中国的诗词文化增添了一束亮丽的奇葩。郑州,河南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偎依在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之东,与七朝古都,开封和九朝古都洛阳东西相邻,是我国第八大古都。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嵩山风景名胜古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嵩山,古时曾称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嵩山是中华民族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也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嵩山雄伟险峻,气势磅礴,分太室、少室两座大山。古人以太室嵩山为主山,太室少有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的说法。且嵩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释、道三教荟萃。在嵩山这块宝地上,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寺塔林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嵩阳书院气宇恢弘、古朴高雅,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因此嵩山成了游山玩水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