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01.17 KB
- 文档页数:25
温湿度传感器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温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设计和制作出实际应用的温湿度传感器。
设计内容:
1. 温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介绍温湿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分类,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半导体式等。
2. 温湿度传感器的应用:介绍温湿度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气象、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
3. 温湿度传感器的制作: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学习温湿度传感器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传感元件、设计电路和调试等。
4. 温湿度传感器的性能测试:学生通过实验测试,了解温
湿度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如准确度、灵敏度、响应时间等。
5. 温湿度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温湿度传感器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6. 温湿度传感器的未来发展:介绍温湿度传感器的未来发
展趋势,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
设计方法:
本课程设计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
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和学生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
评价方法:
本课程设计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实验报告、作业、考核和课堂参与等,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本课程设计所需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设备、教材、教具和实验材料等。
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温湿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其应用领域和制作过程,具备设计和制作温湿度传感器的能力,并能够分析和优化传感器的性能。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书1.引言传感器是现代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农业、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
对传感器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不仅可以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以及设计方法。
2.课程目标1)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3)熟练掌握传感器的设计方法;4)能够利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3.1传感器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传感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传感器原理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传感器并观察输出结果。
3.3传感器参数介绍传感器的相关参数,如灵敏度、精度、线性度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3.4传感器设计方法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的选择、电路设计和信号处理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传感器的设计。
3.5传感器应用实例介绍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团队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传感器设计和实现。
4.实践环节本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需在实验室完成一系列传感器实验,并完成一个小组项目。
实验内容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操作、传感器参数的测量、传感器的校准和传感器的应用设计。
5.评分方式本课程的评分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讨论等。
2)项目成绩:根据小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3)考试成绩:根据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6.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参数,还能够熟练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课程设计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熟练读取、分析实验数据;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意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原理及特点。
2.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的读取、记录与分析。
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温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 简单传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传感器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2.能够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3.能够结合其他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介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教学目标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023)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一)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1. 简介该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传感器的基本认知与应用能力,涉及传感器设计、传感器信号处理、传感器系统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课程教学目标•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掌握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通用的传感器系统•熟悉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与限制3. 课程安排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传感器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参数2.传感器工作原理–压阻、电容、电感式传感器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特性曲线3.信号处理–模拟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方法与技术4.传感器系统设计–传感器系统框图与接口设计–传感器信号调理、放大与滤波设计5.传感器实际应用–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传感器应用中的特点与限制6.课程总结–课程内容回顾与总结–学生课程设计汇报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材参考1.《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3版)》2.《传感器技术手册》3.《传感器开发实战指南》6. 实验设备与器材1.压阻式传感器实验箱2.电容式传感器实验箱3.数字信号调理电路板4.传感器信号放大器电路板5.嵌入式系统开发板7. 课程评估1.学生课堂发言与思考能力2.课程设计报告书的撰写与课程设计成果3.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4.期末考试成绩8. 结语传感器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目标市场。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9. 总结本文介绍了2023年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该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该课程设计涉及传感器概述、工作原理、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传感器课设报告在当今社会,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传感器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传感器课设报告中,我们将着重介绍以下几个方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应用以及传感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某种物理效应或化学效应来检测被测量的物理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比如压力传感器是根据力的大小来检测压力的变化,光敏传感器则是利用光电效应来检测光照强度的变化。
其次,我们将介绍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医疗诊断、智能家居等领域。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工业生产中的温度变化,光敏传感器可以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光照控制。
传感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我们将介绍传感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传感器将更加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微型化。
同时,传感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结合也将给传感器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期待着未来传感器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通过这次传感器课设报告,我们对传感器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不仅对科技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我们相信,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V1本文将以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为基础,重新整理并撰写一篇有关传感器课程设计的文章。
通过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的分点分布排序,来展现传感器课程设计的要素与精髓。
1. 课程背景介绍课程背景介绍部分,需要明确介绍传感器课程设计的背景和目的。
课程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主要对象又是谁?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如何进行?这是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2. 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在设计传感器课程时,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2.1 课程结构与布局课程结构与布局部分,需要考虑格式的统一和设计风格的整齐。
正确的课程布局需要坚持模块化和层次分明的原则。
同时,课程结构需要简单清晰,不断更新学生的信息认知,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
2.2 实践教学在传感器课程中,实践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实验设计和实践性操作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
2.3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提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经验。
课程评估可以分为预测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极性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定期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3. 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3.1 系统化教学在传感器课程中,需要根据科学的系统化教学理论,按照任务型学习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任务型学习需要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2 创造性教学在传感器课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创造性教学的方法。
深度学习和创造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课程中发挥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4. 总结通过本文的重新整理,我们得出了传感器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和实施方式。
以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课程评估、评估方式四个部分,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传感器课程设计的关键点,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传感器课程设计。
课题一:温度测量控制系统一.任务使用PT100温度传感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设计传感器放大电路,将传感器的电阻值转变为0~5V电压信号,将温度值显示出来。
再设计控制电路,控制一个300W电热杯温度,使其能够稳定在设定的温度值。
二.设计提示设计开场先查阅相关资料,如元器件资料、方案选择等,可以使用单片机方案,也可以使用模拟电路方案,设计电路时注意强电和弱电之间的隔离。
三.具体要求1.设计以测量显示局部电路为主;2.要绘制原理框图;3.绘制原理电路;4.要有必要的计算及元件选择说明;5.设计说明书格式规,层次合理,重点突出。
课题二:液位测量控制系统一.任务使用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设计传感器放大电路,将液位信号转变为标准电信号,将液位值显示出来〔液位高度2.5米,显示精度1厘米〕。
再设计控制电路,控制料罐的进口阀门开度,使其能够稳定在设定的高度值。
二.设计提示可以使用单片机方案,也可以使用模拟电路方案,还可以使用PLC方案〔传感器电路要自己设计〕,设计电路参考右图。
三.具体要求1.设计以测量显示局部电路为主;2.要绘制原理框图;3.绘制原理电路;5.设计说明书格式规,层次合理,重点突出。
课题三:强度测量显示电路一.任务使用光敏电阻、光敏三极管或光敏二极管传感器〔任选一种〕,设计传感器放大电路,将太的强弱转变电信号,并将光亮强度值显示出来。
二.设计提示设计开场先查阅相关资料,如元器件资料、方案选择等,可以使用单片机方案,也可以使用模拟电路方案,设计显示电路时注意按照国标显示,并有相应的手动校正电路。
三.具体要求1.设计以测量显示局部电路为主;2.要绘制原理框图;3.绘制原理电路;4.要有必要的计算及元件选择说明;5.设计说明书格式规,层次合理,重点突出。
课题四:电子秤电路设计一.任务使用称重传感器,设计一台电子称电路,可称重10千克,精度10克,。
二.设计提示设计开场先查阅相关资料,如元器件资料、方案选择等,可以使用单片机方案,也可以使用模拟电路方案,设计显示电路时显示**.**千克,并有相应的手动校正电路。
第一章课程设计的背景1.1 课程设计的意义微位移测量技术是实现超精加工的前提和基础。
到目前为止利用干涉法而制成的干涉仪已经被广泛使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其在进行测量长度时精度就可以判读到波长的 1/20,如果进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还可以达到百分之一波长的精度,但是干涉法测量存在结构复杂、测量范围小、价格昂贵等缺点。
如果采用一般精度的线阵 CCD作为光电接收器件的改进方案,理论分析表明其测量精度能够达到纳米量级,具有量程大,灵敏度高,结构简单的优点。
1.2 课程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为了达到微小位移检测的目的,我们采用多次反射光学放大法进行测量。
所谓多次反射光学放大法是指利用光束的多次反射将微小位移放大后进行测量。
B2 D∆S∆LB1 h CCD图1 多次反射法测量原理测量装置由一对平面反光镜B1和B2,作为光源的波长为630nm的半导体激光器和线阵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构成。
B1和B2的初始平面反光镜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被测物体相连随之移动。
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两平面镜多次反射后照到CCD光敏面,当被测物体有一微小位移时,光敏面上的光斑移动较大的距离。
图1中,荭L—移动距离;h—光线出射点到CCD的距离;D—接触点到固定端的距离,光线在两镜之间的反射次数为n时,光斑的移动距离荭S与被测移动量荭L的关系为:荭S=2nh荭L/D;装置的放大系数 K为:K=荭S/荭L=2nh/D。
设计时,确定了平面镜的长度、两平面镜的间距以及入射光角度时,反射次数为n,当 D=30cm时反射次数超过20次,放大系数达到200倍。
精度分析: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取 D=30cm以及合适的入射角度时,放大系数为200倍,而由 CCD测出的光斑中心位置的精度可以达到1/25像素级别精度,而所用的CCD像元中心间距为14μm,故系统理论上的测量精度为2.8nm。
实际测量中,通过对CCD实现更好的光屏蔽 ,尽量减少输出电信号中背景光、杂散光的噪声,通过提高实验平台的抗震性,提高测量系统的信噪比。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数显电子秤摘要本实验采用称重传感器(Scale Sensor)以及其他电学元件,经过程序控制,建立数显电子秤系统。
实验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建立系统原理模型,确定系统工作实际要求,设计系统结构;确定芯片及元件;编写程序,完成计量显示功能;实现自动量程运算功能;实现外设接口总线功能,完成计量控制;测试并调试系统。
实验在51单片机应用基础上,运用C语言和Assembly语言,结合多特性器件的结构特点,实现文字、按键、秤台的控制功能,实现了从量程设定到精确测量、计算的全功能数显电子秤系统。
关键词:称重传感器、51单片机、C语言、Assembly1、系统原理本项目属于单片机控制技术在电子秤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需要,本系统由单片机51原件,LCD显示屏,称重传感器及按键,等成分组成。
该系统采用无极性常量电流技术,穿过称重传感器的电阻,当物品放在传感器上时,常量电流会变化,而51 单片机通过AD转换,将这种变化转化为数字量,将该电压输入51单片机,得到实时重量指示。
单片机利用程序,还可以完成计量的功能,以及校准的功能,以及精确的数显计量结果。
2、工作要求根据系统原理,本实验的工作要求有:(1) 确定系统电路结构,并进行原理设计;(2)为实现测量功能,确定称重传感器,设计确定AD转换电路,与AD转换模块实现量程设定;(3)编程51单片机实现从空载重量测量,量程设定,重量计量,及数显等功能;(4)完成系统的调整与调试等工作。
3、系统仿真分析本文采用keil仿真器,仿真数显电子秤系统。
采用51芯片,将称重传感器、LCD显示屏等外设连接在51单片机上,在keil软件中,建立对应文件,完成数显电子秤程序的编写、修改、运行。
仿真中根据程序,绘制数显电子秤系统工作流程图,结合系统原理,完成系统中称重传感器、51单片机、LCD等设备及功能模块之间控制同步操作,即从空载重量测量,量程设定,重量计量,及数显等功能,最后经过合理的设计,得到精确的数显结果。
传感器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作用;2. 学生能够掌握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能分析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处理传感器数据;2.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设计和制作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课程,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传感器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实践:- 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第三章“传感器应用实例”3.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和制作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解决实际问题的传感器应用方案;- 小组合作,进行创新性传感器项目设计。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传感器创新实践”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2. 第3-4课时: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实践;3. 第5-6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特点;(3)熟悉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2)能够选用合适的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传感器的热情;(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传感器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压式、霍尔式等传感器的原理;3.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准确度、响应时间、线性度等;4.常见传感器简介: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5.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作用;3.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使用;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PPT、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套件、实验仪器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4.考试成绩: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感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接线和使用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电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传感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原理、传感器的应用和传感器的实验操作。
具体来说,第一部分介绍传感器的种类、原理和特性,包括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第二部分介绍传感器的应用,包括温度控制、光线控制、液体位移检测等;第三部分是传感器的实验操作,包括传感器的接线、调试和数据采集。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其次,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感器应用案例;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主教材,辅以《传感器应用实例》等参考书;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制作PPT、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各种传感器、电路板、数据采集器等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完成的质量和 timely 性进行评估。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内容涵盖课程的全部知识点,采用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感器简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 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控制;2. 能够分析传感器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3. 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性。
2. 传感器应用与操作:-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
3. 实践项目:- 设计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设计光控开关和声音控制灯;- 结合传感器制作一个简易的智能机器人。
教学大纲: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第二周:学习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进行传感器选型分析;第三周:实践操作,学习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数据采集方法;第四周:分组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完成项目制作和调试;第五周: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河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指导教师:学年学期:2 013 —2 014 学年第1 学期2 0 13 年12 月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目录一、光电传感器的简介二、课程设计的目的三、本设计的原理四、相关元器件的说明和介绍五、设计电路的实物图六、实际调试过程七、心得与体会一、光电传感器的简介光电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变化转化成光信号的变化,再通过光电器件把光信号的变化转化成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它一般由光源、光学通路、光电器件三部分组成。
被测量作用于光源或者光学通路,从而引起光量的变化。
光电效应:在光线的作用下,金属内的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器件有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在光线作用下,物质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内光电效应,基于内光电效应的器件有光敏电阻,光导管.光电管:光敏电阻光敏电阻又称光导管,是一种均质半导体光电元件。
它具有灵敏度高、光谱响应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机械强度高、耐冲击、耐振动、抗过载能力强和寿命长等特点。
光敏电阻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制成的一种电阻值随入射光的强弱而改变的电阻器;入射光强,电阻减小,入射光弱,电阻增大.光敏电阻器一般用于光的测量、光的控制和光电转换(将光的变化转换为电的变化).常用的光敏电阻器硫化镉光敏电阻器,它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光敏电阻器的阻值随入射光线(可见光)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在黑暗条件下,它的阻值(暗阻)可达1~10M欧,在强光条件(100LX)下,它阻值(亮阻)仅有几百至数千欧姆。
光敏电阻器对光的敏感性(即光谱特性)与人眼对可见光(0。
4~0.76)UM的响应很接近,只要人眼可感受的光,都会引起它的阻值变化。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从事仪器系统开发与设计打下基础。
2、锻炼自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培养积极动手创新的精神。
传感器课设报告
引言
- 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 说明本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传感器的种类及原理
- 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种类,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阐述每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选型与设计
- 分析传感器选型的要点,如测量范围、精度、响应时间等
- 讨论传感器的设计要点,如接口选择、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传感器课设实例
- 介绍一个传感器课设的具体案例
- 分析课设的目标和要求
- 阐述该课设中所使用的传感器选择、设计、优化过程
传感器课设实验结果分析
-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实验结果,并评价传感器的性能
- 探讨实验结果对传感器应用的启示
传感器的未来发展
- 展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 探讨传感器在智能化、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 对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结论
- 总结本报告的主要内容
- 强调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 提出对传感器课设及相关技术的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罗列本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文献及资料
以上是传感器课设报告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名称:学生编号。
以下内容: 专业:1.1系统组成框图系统由传感器、信号预处理电路、处理器、显示器和系统软件组成。
传感器部分采用霍尔传感器,负责将电机转速转换成脉冲信号。
信号预处理电路包括信号放大、波形变换、波形整形电路等部分,放大器实现待测信号的放大,降低待测信号的幅度要求,实现小信号的测量;波形转换和波形整形电路实现正、负交变信号波形转换为单片机可接受的TTL/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信号。
处理器采用AT89C51单片机,显示器采用8位LED数码管进行动态显示。
本课题采用以8051系列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开发的霍尔传感器转速测量系统。
系统硬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1.2系统速度的工作原理是工程中常用的参数。
旋转体的转速通常用每分钟转数来表示。
它的单位是r/min。
由霍尔元件和外围设备组成的测速电路将电机转速转换成脉冲信号,送到单片机AT89C51的计数器T0进行计数,用T1计时测量电机的实际转速。
该系统采用单片机测速、脉冲计数法和霍尔传感器获取脉冲信号。
它的机械结构也可以做得相对简单,只要两个磁钢粘在转轴的圆盘上,使霍尔传感器靠近磁钢,机器轴每转一圈就产生两个脉冲,当机器轴转动时就产生连续的脉冲信号输出。
霍尔元件电路部分的输出成为转速计数器的计数脉冲。
通过控制计数时间,可以实现计数器的计数值对应于机器轴的转速值。
单片机处理数据,并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出来。
1.2.1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是一种磁敏传感元件,由磁钢、霍尔元件等组成。
测量系统的转速传感器是西科的NJK学生编号:专业:1.1系统组成框图系统由传感器、信号预处理电路、处理器、显示器和系统软件组成。
传感器部分采用霍尔传感器,负责将电机转速转换成脉冲信号。
信号预处理电路包括信号放大、波形变换、波形整形电路等部分,放大器实现待测信号的放大,降低待测信号的幅度要求,实现小信号的测量;波形转换和波形整形电路实现正、负交变信号波形转换为单片机可接受的TTL/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兼容信号。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通过传感器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2.根据某一类传感器的特性,提出具体应用。
3.设计原理电路,进行印制电路板的设计;通过计算参数,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在电路板上搭建电路,焊接元器件,并调试通过。
4.通过设计电路,以及对传感器知识的应用,设计电路,能对人体进行某种感应,进而控制电路完成某项功能。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实现人体感应开关,进行电路图设计和工作原理的分析,将元器件焊接到电路板,进行系统的实施,调试电路,并分析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
二、分析与设计1. 设计任务分析人体感应开关实验套件主要有进口的LP8072双排16脚集成块和单向可控硅组成,它体积小,外形美观,制作容易,节省能源,是提高我们学习电子技术兴趣的良好教材。
LP8072C(兼容:CS9803,WT8072)是一款热释电红外控制电路。
它配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少量外接元器件构成被动式的热释电红外开关。
大量应用于:人体感应照明控制、人体感应开关,人体感应控制器,马达和电磁控制、防盗报警等领域。
这里LP8072是由四个独立的与非门构成,可控硅T选用的是1A单向可控硅,它的测量方法:用R*1档,将红表笔接可控硅的负极,黑表笔接正极,这时表针无读数,然后用黑表笔触一下控制极K,这时表针有读数,黑表笔马上离开这时表针仍有读数说明可控硅是完好的,光敏电阻选用的是625型,有光照时电阻在20K以下,无光时电阻值大于100M、说明元件是完好的。
二极管采用普通的整流管二极管IN4007。
2. 设计方案论证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射能量。
人体感应开关就是利用人能辐射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基本原理构成的。
在触发人体感应开关开关时不需要人发出任何声音,而是人走过时身体向外界散发红外热量最终控制灯具的开启,当人离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延迟,自动熄灭。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强等物理量的检测;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2. 学生能够体会到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和趣味性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温度传感器在恒温控制器中的应用;- 湿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作用;- 光强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本概念介绍;-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中的作用;- 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传感器实验操作:- 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实验;- 使用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 使用光强传感器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实验。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专用纸成绩课程名称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孙凯院(系)电气学院专业班级测控13-2学生姓名吴海旺学号 201302051056 设计日期 2016.3.4 课程设计题目热电偶温度变送器课程设计一、主要内容设计一个带冷端补偿的温度变送器。
其中我们用K型热电偶作为感温元件,用100Gu作为冷端的自动补偿电路的元件,使冷端工作在一个易于计算的环境下,用XTR101把传感器的电压信号放大并自动地变换成标准电流信号。
并通过对输出电压的测量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二、基本要求(1)设计测量温度范围-100~500°C的热电偶传感器。
(2)选用合适的热电偶材料,设计测温电路,冷端补偿电路,解决非线性化等问题。
(3)有电路图(protel绘制),选型与有关计算,精度分析等。
(4)采用实验室现成的热电偶进行调试。
(5)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主要参考资料:赵广林. protel99电路设计与制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程德福,王君.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3)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3)1、热电偶测温原理 (3)2、变送器原理框图 (4)四、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4)1、热电偶的选择 (5)2、设计构架 (5)3、具体电路的设计 (7)五、课程设计的心得与体会 (12)六、参考文献 (13)七、附图热电偶测温电路 (14)热电偶温度变送器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掌握热电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正确选择。
2、了解变普通送器的结构及简单应用。
3、通过设计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任务要求:(1)设计测量温度范围-100~500℃的热电偶传感器(2)选用合适的热电偶材料,设计测温电路,冷端补偿电路,解决非线性化等问题(3)有电路图(PROTEL绘制),选型与有关计算,精度分析等(4)采用实验室现成的热电偶进行调试三、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1、热电偶测温原理:下图为热电偶测温原理图,热电偶的热端与被测物体接线,温度为t。
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是一种仪表。
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 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电动势——热电动势。
热电偶的冷端放在冰水混合液中,整个回路的电动势由右边的毫伏表读出,以此读数查表即可得热端被测物体的温度。
但测温方法有很多缺点,如冷锻必须为0℃,电路电动势为毫伏级,不易测量等,故设计500℃。
热电偶温度变送器。
该变送器将对冷端进行补偿,并将电动势值放大,其测温范围为-100℃~500℃2、变送器原理框图四、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热电偶的选择热电偶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温度测量范围极宽,理论上从-270℃的极低温度到2800℃的超高温度都可以测量,并且实际应用中在600℃-2000℃的温度范围内可以进行最精确的温度测量。
在化工、石油、电力、冶炼等行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热电偶发挥着对温度的监控作用。
热电偶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化的型号:⑴(S型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⑵(R型热电偶)铂铑13-铂热电偶⑶(B型热电偶)铂铑30-铂铑6热电偶⑷(K型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⑸(N型热电偶)镍铬硅-镍硅热电偶⑹(E型热电偶)镍铬-铜镍热电偶⑺(J型热电偶)铁-铜镍热电偶⑻(T型热电偶)铜-铜镍热电偶本次课程设计选用(K型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此热电偶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廉金属热电偶,其用量为其他热电偶的总和。
正极(KP)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Cr=90:10,负极(KN)的名义化学成分为:Ni:Si=97:3,其使用温度为-200~1300℃。
其主要特点:(1)K型热电偶具有线性度好,热电动势较大,灵敏度高,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好,抗氧化性能强,价格便宜等优点,能用于氧化性惰性气氛中。
广泛为用户所采用。
(2)K型热电偶不能直接在高温下用于硫,还原性或还原,氧化交替的气氛中和真空中,也不推荐用于弱氧化气氛中。
2、设计构架齐鲁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专用纸(附页)(1)设计要求整套系统要求在-100~500℃范围对应输出4mA~20mA的电流型温度变送器。
在实际的工业化需求中,往往需要设计为标准信号的变送器,以便与仪表和后续接口电路兼容。
在输出为模拟信号时,有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种变送器。
电压型变送器的输出为0~5v,虽然其在信号处理方面具有优势,但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远距离传输时信号衰减大,而电流型变送器却在这方面独具优势。
因此在工业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通常,电流型变送器有输出0~20mA和4~20mA两种。
对于输出0~20mA 的变送器,虽然电路调试及数据处理都比较简单。
但对于输出4~20mA 的变送器,能够在传感器线路不通时,通过是否能检测到正常范围内的电流,判断电路是否出现故障,因此使用更为普遍。
(2)电路功能【1】温度补偿当热电偶测温时,其冷端温度受环境变换影响较大,从而会影响最后测量的电信号。
为了能得到稳定的电信号,以便算出真实的待测温度,需要对热电偶的冷端进行温度偿。
(见图3)【2】信号的放大热电偶测温的原理是基于热电转换效应。
虽然它集放热、转换为一体,能直接实现温度到电压的输出,但输出幅度很微小。
如K型热电偶的灵敏度为0.04mv/℃。
因此,对其信号必须进行放大。
图3 补偿电路【3】主要器件A、热电偶作为感温元件,采集温度信号;B、铜电阻作为补偿电阻,补偿热电偶的冷端温度;C、XTR101为小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将输入的微弱信号放大后便于远端传输;D、RL负载电阻,便于电信号的测量。
3、具体电路的设计(1)XTR101信号调理芯片为了得到稳定的4mA~20mA的输出电流,我们选用常用的信号放大芯片XTR101。
XTR101通用型变送器单片模块电路,可把传感器的电压信号自动地变换成标准电流信号。
内含一个高精度的仪表放大器、一个电压/电流变换器和二个相同的1mA精密恒流源基准。
该电路失调电压低,最大为30uV,漂移小,最大为0.75uV/℃,外接元件可适于远程信号传输变换和热电偶、电阻温度计、热敏电阻以及应变计电桥登多种工作状态的变送器电路。
实际应用时,应在输出端外加一个功率管,使工作时的热源外移,以保证其工作稳定性。
传感器的电压信号由3、4脚输入,5、6脚外接电阻Rs可以调节输出满幅度,1、2、14脚外接电位器组成出示调零电路,10、11脚分别输出两个1mA恒流,可以用于传感器供电,8脚接电源正端(也且是环流注入端),7脚通过负载电阻RL接电源负极(也是环流信号输出端),12、8、9可外接功率管。
XTR101两线制变送器的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很强,长期运转导致的压降、电机噪音、继电器、电力拖动装置、电器开关、电流互感器和工作设备电源的频繁切换启动均无影响。
它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80℃。
XTR101芯片电路图如图4所示,R1=1k Ω,R2=52.6Ω,R3=R4=1.25kΩ,Rs为调增益的电阻要点分析【1】增益调节Rs为增益调节电阻,调节Rs可使输入电压Ein在从最小值变到最大值时使输出电流Io从4mA变到20mA。
即△I=16mA的输出电流。
需要注意的是:为使Io不超过20mA,当Rs=∞时,Ein不应超过1V,而当Rs减小时,Ein也应相应减小。
图4 XTR101信号调理芯片【2】输入偏置由于XTR101使用的是单电源,因此在正常工作时,信号输入端应加+5V左右的偏置电压。
该电压可利用2个内部参考电流源或其中之一通过一个电阻产生所需电压。
如图3中的R2。
由于2个输入端都存在直流偏压,这就相当于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存在一个共模电压,XTR101的技术指标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误差。
【3】零点调整XTR101可以把任何范围(小于1v)的电压信号变换为4~20mA的输出电流,它的任务就是在输入电压最小时使输出电流为4mA,即零点调整,也就是使零点能够上下偏移。
可利用图4中的电阻R3和1mA的内部参考电流源在R3上所产生的压降V3来作为偏移电压进行零点调整。
即调节R3,让其在V3=(V3)min时,使:Ein=V4-(V3)min=0。
【4】温度补偿当热电偶测温时,其冷端温度受环境变换影响较大,从而会影响最后测量的电信号。
为了能得到稳定的电信号,以便算出真实的待测温度,需要对热电偶的冷端进行温度补偿。
我们选用铜电阻作为补偿元件,是因为它在常温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设热电势为E(t,t0),若冷端温度t0变化t1后,热电势就变为E(t,t1),即△E=E(t,t0)-E(t,t1),铜电阻就是用于对随温度变化的△E 进行自动补偿。
将铜电阻和热电偶的冷端一同置于室内环境温度下,将热电偶放入冰水混合液中。
调节R3使输入电压为0mV,而在其后的各温度点进行测量时,不再调节R3,虽然环境温度会变化,对热电偶有影响,但铜电阻的阻值也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其两端的电压改变,这种变化的电压就是用于抵消热电偶受温度变化影响的电势,从而达到补偿目的。
我们选用分度号为100的铜电阻,即在0℃时的电阻为100Ω,在100℃时的电阻为142.80Ω,所以铜电阻的敏感系数为△R/△t=42.8Q/100℃,在温度为t时刻时,铜电阻的阻值Cut=100Ω+(42.8Ω/100℃)t。
各参数的选择计算【1】增益调节电阻齐鲁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专用纸(附页)因为设计要求,选择温度范围:-100℃~500℃。
当t=500℃时,Io=20 mA,RL选510Ω,所以URL=10.2V,这就需要调节Rs,即调节增益电阻。
当温度为0℃时,热电偶电压E为0 mV,灵敏度为:0.053mV/℃。
当温度为-100℃时,Io=4mA,Ein=0mV;当温度为500℃时,Io=20mA,Ein=31.8mV。
根据公式(1-1):△Io=(40/Rs+0.016/Ω)△Ein又因为△Iomax=20mA-4mA=16mA,△Emax=31.8mV-0mV=31.8mV所以有16 mA=(40/Rs+0.016/Ω)31.8mV得Rs=77Ω【2】调零电阻和温度系数补偿电阻将热电偶的热端置于500℃的温度环境中,设此时环境温度为20℃。
由于热电偶的温度系数为0.053mv/℃,若其冷端感应的温度由20℃变化至100℃,则热电偶两端的电压由3.2 mV变化至0mV,电压差为3.2mv。
这个差值应由Cut100和R1的并联电阻两端电压自动补偿。
当冷端温度为20℃时,Cut100=100Ω+(42.8Ω/100℃)*20℃=108..56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