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下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51.0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画为媒,注重朗读,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学习的氛围中。
教师优美语言的描绘,课件优美画面的再现,音乐恰当的辅助,使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能入情入境地进行学习。
2.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
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到盛夏西湖荷花、荷叶之美;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象到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的春天美景。
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勾勒出诗中蕴含的美丽的画面。
教学反思
1、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然后,我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引入画面之中,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
2、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3、教学时,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学生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音律、节奏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4、由于我在引导学生品赏古诗的美这一环节,用多了一点时间,所以导致这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显得仓促了一点。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古诗内容,借助画面想象、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之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作者,读懂诗题1.回忆、背诵学过的李白的古诗,交流对李白的了解。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1)认读“宿”,结合图片字理识记;认读“寺”,识记、理解。
(2)说说诗题意思,正确朗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
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三、学习古诗,体会意境(一)学习第一、二句。
1.欣赏“危”的小篆字形。
知道“危”的本义是人在山巅或高崖,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是“高楼”。
2.同桌合作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白尺。
这是夸张写法,形容楼很高。
结合李白其它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并指导朗读。
(2)摘星辰。
想象说话: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就在眼前,你会想到什么呢?想象摘星辰时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3.小结。
站在百尺高楼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辰,可见楼是多么的高啊!李白的想象又是多么奇特啊!(二)学习第三、四句。
导入: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该高声吟诗一首,可是他却——出示三、四句诗。
1.学习生字“恐、惊”,读准后鼻音。
理解字义后说说诗句意思。
2.指导朗读。
李白是个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天宫中住着许多神仙。
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天上的神仙呢?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如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去读诗,你会读得更有感情。
尝试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学听。
2.如果给诗配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共同交流。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对儿童从小开展古诗词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这首诗前两句说明夏天西湖风光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丰富美好的想象;后两句抓住盛夏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精彩绝艳的画面。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十几首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通过诗句所看到的画面即可。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扩展相关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古诗词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4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重点词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齐诵古诗《小池》。
2.简介作者:杨万里。
出示:杨万里,南宋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被称为一代诗宗,著有《诚斋集》。
他一生勤奋写作,相传有诗20000余首,现存诗4200首。
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由一年级所学的《小池》古诗导入,在背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味,简介作者,再次了解杨万里这位勤奋写作的爱国诗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黄鹂、白鹭的图片。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晓”字可联系“春晓”来理解。
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
6.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看看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教师强调:“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4.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课件出示已划分节奏的古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5.出示本课生字:晓、慈、毕、竟、映。
(1)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抽读词语卡片:知晓、慈爱、毕竟、倒映。
三、品读诗境,感受画面(一)品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播放轻柔的音乐)师: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15 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楼”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
【教学重难点】1.认识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合理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
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3分钟)1.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又被称为钱塘湖。
人们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西湖。
西湖的美景令人心醉神往……2.出示图片: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寺内钟声宏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3.出示图片:杨万里: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4.老师导入:美丽的西湖令人神往,六月的西湖令人心醉,看啊——西湖美景六月天……5.齐读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解诗题:请你读一读诗的题目,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交】同桌交流【导】晓:早晨净慈寺:西湖南岸的一座古寺。
送:送别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好友了解诗的由来是:诗人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二、字词闯关(10分钟)【学】(2分钟)自由读诗圈生字,自读生字。
【交】(1分钟)同桌对读生字,互相正音。
【导】(7分钟)1.带拼音,开火车抽读生字,全班跟读。
2.去拼音读生字,男女生开火车抽读。
3.抽生交流: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慈前鼻音:含后鼻音:竟、映、鸣、岭边音:鹂多音字:行hánɡ(银行)(行业)xínɡ(行走)(言行)三、学习第一首古诗(17分钟)(一)品韵律之美,读通读顺(5分钟)【学】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过渡语:这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耐人寻味。
请你赶快来读一读吧!【交】展示朗读引导语:请一位坐姿端正的同学展示朗读。
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第一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首诗字里行间不同于传统送别诗中的离别凄婉之情,反而显现出欢快、明朗的基调。
全诗意境优美,诗中有景,景中寄情,情之所至,至情至性。
第二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诗中的景物,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湖、莲”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
(板书课题)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显明白,清新自然,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二、整体感知1.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部编版二下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围绕“自然科技”来编排的,由四篇课文组成。
以古诗开始,意在以凝练的语言表现自然景观的神奇秀美,激发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汲取语言精华和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兴趣,同时通过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和诗歌等,使学生不仅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又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意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二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雷雨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的枝叶、沟渠里的积雪,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太空生活趣事多本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激发了学生了解科技、探索宇宙的兴趣。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诗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初步学会默读,能边读边想象。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自然知识、了解科技、探究大自然奥秘和神秘宇宙的兴趣。
5.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掌握“含、迎、永、碰、容、易”等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科技的先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关注科学的兴趣。
15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
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
15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篇课文中的两首古诗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夏天和春天的美景。
学习古诗离不开想象,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注重朗读、背诵,在有感情的诵读中积累古诗。
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教师)2.黄鹂、白鹭的图片。
(教师)3.熟读古诗,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荷花、荷叶图。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荷塘景色吧!(课件出示西湖六月荷塘美丽景色的图片)2.你能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你看到的美景吗?3.多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传诵至今,这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开课伊始,用西湖六月美丽的荷花、荷叶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尽快引入情境,为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题目,了解诗人1.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正确断句。
(课件出示断句的题目)教师范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习生字“晓、慈”。
(1)“晓”是“早上”的意思,与时间有关系,所以是日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晓”吗?(换一换:晚——晓,浇——晓)(2)“慈”也是本节课的生字。
你能给“慈”组词吗?(慈祥、慈爱)你能用“慈祥”说一句话吗?3.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时间:晓,早上。
地点:净慈寺。
人物:林子方。
事情:送。
)师:请你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简要介绍杨万里。
师: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
因为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
15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一)诗,同学们从小就会接触到。
同学们会被很多古诗。
因此,对于古诗,同学们会比较感兴趣。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
在导入本课学习时,我出示了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那美丽的风景,靓丽的颜色很快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纷纷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气氛非常热烈。
趁着这个机会,我赶紧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这样同学们带着饱满的情绪,用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
二、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注重对同学们对读的引导。
我让大家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
首先,我对生字的读法和写法加以指导,提醒他们解决生字词。
三、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只要能解决重点词语就可以了。
因此,我注重对诗句重点词语的理解。
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激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占有很重要的地方。
通过想象,我们会获得更好的体验。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又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我对让同学们搜集荷花的诗句这一环节把握不够,指导不够,让作业流为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
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一、知诗人,解题意。
对于唐代的诗人,同学们首先会想到李白,然后是杜甫。
在引入本课的学习时,我先从李白引入,然后介绍杜甫,这样让同学们同时对两位伟大的诗人加深了印象。
二、引导阅读。
诗歌的朗读是需要划分节奏的。
由于这首诗中没有难懂的词语,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划分诗句的节奏,让同学们依据节奏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给同学们增加美的感受。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教学语言富有诗意。
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精练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
学生灵活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也被引发。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开课,我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美丽的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3.设置场景,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我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设置场景,安排学生由读到说,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创新的火花时时闪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更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4.识字写字(1)识字:在学生诵读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同时进行随文识记。
可以根据语境巩固识记,还可以联系熟字比较识记以及偏旁归类识记。
(2)写字: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字,采取归类指导的方式进行学习。
对于“莲、穷、荷、含、吴”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区分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湖、绝、岭”这3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
5.朗读教学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可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要读出节奏和韵律,甚至读出感受,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边读边想象美景;《绝句》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
6.理解运用两首古诗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应充分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材分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
齐读。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出示第二句。
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
指导朗读。
(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详细)教材分析: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杜甫的《绝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西湖荷花盛开的独有美景,语言浅白,表达了诗人喜爱和赞美西湖美景的情感;《绝句》则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动静结合,远近交错,声色相衬,描绘了诗人所居的草堂周围明媚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有利于激发想象画面说话的兴趣。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4.课后练习“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才能达成,需要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再表达的全过程。
切实做好该目标的任务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是确保目标达成的保障。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2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和现代汉语词语的词义与古汉语词语的词语关系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二年级的学生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就应该视作达成教学目标,不宜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通过读读指定的两个诗句,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夏日西湖景色的美好和春景的明媚艳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绝句》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写景小诗。
整首诗的字虽然不多,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无穷的美。
古诗不仅色彩美——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而且结构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
对仗运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
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理解。
比如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
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本单元是围绕“自然科技”来编排的,由四篇课文组成。
以古诗开始,意在以凝练的语言表现自然景观的神奇秀美,激发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汲取语言精华和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兴趣,同时通过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和诗歌等,使学生不仅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又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与科学的意识。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六,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雷雨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要是你在野外迷
了路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的枝叶、沟渠里的积雪,展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太空生活趣事多
本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激发了学生了解科技、探索宇宙的兴趣。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诗歌,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3.初步学会默读,能边读边想象。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4.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探究自然知识、了解科技、探究大自然奥秘和神秘宇宙的兴趣。
5.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
观察日记。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掌握“含、迎、永、碰、容、易”等字的笔顺。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科技的先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关注科学的兴趣。
15.《古诗二首》.................................................................................................................................2课时
16.《雷雨》.........................................................................................................................................2课时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课时
18.《太空生活趣事多》.....................................................................................................................2课时
语文园地六......................................................................................................................................... 3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交流中把握单元重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主动积累词汇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15 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学前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
(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
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同桌互听,练习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
(2)小组内练读。
3.(1)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
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画画。
(2)小组讨论。
(3)根据古诗内容评价其
他作品。
(4)从色彩、声音、动态
美等方面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
的不同,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背诵古诗。
含:
__________________
泊:
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意思写诗句。
(1)两只黄鹂在翠绿
的柳树上欢乐地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透过窗户看得见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用时:10分钟)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
生字。
2.学生认读、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
下书写要点:
(1)“岭、绝、”是左右
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岭”
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
“今”。
(2)“岭”字的右边、“含”
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
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
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
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绝含岭吴
2.根据生字的结构来分类:
左右结构:绝岭
上下结构:含吴
3.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及笔
画。
4.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注
意难写字的要领。
5.练习书写。
16.抄写词语。
绝句东吴山岭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
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
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
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段
交流悟诗情
师:在知道了全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同学们,你们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我想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知道诗人写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师:哦!那就请同学们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讨论,看看能不能得到你们想要的答案吧。
(学生相互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知道诗人在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看到西湖的荷花写成这首诗的。
生2:我知道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3:我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真的很不错,回答得很好。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那么,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
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这满池相依相靠的荷花与莲叶就相当于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师:哦,寓情于景,那么看着这满湖的荷花,如果你是杨万里你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无边无际的荷花和荷花就相当于我和你的友谊,永远没有尽头!
师:嗯,这么美的古诗,这么深重的情谊!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体会一下,尝试着背诵一下。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以同学交流讨论为主线,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思考感悟。
学生在朗读、交流讨论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既感悟了语言,又进行了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