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6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态模式
3.姿势反射:是由于体位改变、姿势调整而引起的四肢 的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模式发生改变。为脑干、脊髓 控制的原始反射。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 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 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姿势反射被释放。评价原始的姿势 反射目的在于确定在早期治疗中(无随意运动时)是否 可以利用这些反射引出运动。
治疗方法选择
理论基础 分期选择原则 具体方法选择 常见病症治疗
理论基础
Signe Brunnstrom(瑞典的物理治疗师)认为,脑 损伤后中枢神经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 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联 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异常的运动模式是恢复的必然阶段。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者: (1)符合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风病中医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2)发病2周以内。 (3)病情稳定48小时后; (4)中医辩证为中经络者 注:病情稳定参照排除标准;
病例选择标准
2.排除标准: 具备下列之一者: (1)生命体征不稳:存在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
常见病态模式
3.姿势反射:是由于体位改变、姿势调整而引起的四肢 的屈肌、伸肌张力按一定模式发生改变。为脑干、脊髓 控制的原始反射。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中枢与低级中枢 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 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姿势反射被释放。评价原始的姿势 反射目的在于确定在早期治疗中(无随意运动时)是否 可以利用这些反射引出运动。
友情提醒
良肢位摆放
注意事项: (1).良肢位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
位,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影响功能,必须定时变换体位。 (2).仰卧位会因受到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的
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另外骶部、足跟外侧、外踝等处 容易出现压疮。因此要尽量减少仰卧的时间。 (3).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时,头及颈椎上部屈曲,下颚 内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要小于90度。 肩胛骨内侧缘和胸廓的平面与床接触,防止肩关节因受 压而产生疼痛。 (4).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尽量前伸。踝关 节处于中立位,防止跖屈、内翻。手放在充气垫上,维 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
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因此, 采取什么样体位非常重要。良肢位摆放对抑制痉挛模式、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 的作用。一般患者的体位应2小时变换一次,以后当患 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间隔时间可延长。
良肢位摆放
1.患侧卧位 上颈部:略屈曲。 上肢:患侧前伸、肩部向前、患肩屈曲、肘伸展、前臂旋
(2)基本穴位:选取健侧上、下肢阳明经腧穴。如手三里、外关、 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
(3)治疗方法选择:低频脉冲电治疗、穴位按摩、穴位拍打、神 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分期选择原则
2.痉挛期: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价的Ⅲ~Ⅳ阶段, 此期特点:特点:1、睷反射亢进 2、患者肌肉张力增 高 3、出现联合反应
①治疗者,一手将健侧下肢充分屈曲,以固定骨盆,另一手置下压 患侧膝关节,使髋关节充分伸展。
②治疗者一手固定健侧下肢维持伸展位,另一手保持患侧膝关节伸 展,同时用肩部上抗动作完成髋关节屈曲,使股二头肌得到牵拉。
③下肢屈曲位,治疗者用手托起小腿近端,另一手扶持足跟并向外 侧摆动完成髋关节内旋。
脑卒中 早期康复
六安市中医院 脑病二科
主要内容
流行病学 病例选择标准 治疗方法选择变
疗效评价
流行病学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 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大约为 2‰,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为150万,我国现存脑卒中 患者约为600万~700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 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 能恢复情况与康复介入时间有关,急性期如果忽视正确的 体位和适当的运动,将会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压疮 等,给患者带来整体方面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是否及时 是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康复理论和 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减轻功能上的残疾,降低病 死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
④患侧下肢固定,治疗者用手托起足跟及膝关节下方做髋关节外展 运动。
注意事项: ①运动要充分,防止粗暴手法,骨盆不得出现代偿动作。 ②当关节出现疼痛或周围软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异常现象时,要进
一步检查,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
髋关节:屈曲
髋膝各屈曲90度; 支撑膝关节; 冠状面上运动
(1)治疗原则:重点控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 现。以“拮抗肌取穴”为基本原则。
(2)基本穴位:上肢取肩髃、手三里外关、合谷;下 肢取阴陵泉、三阴交、承山。
(3)治疗方法选择:低频脉冲电治疗、穴位按摩、中 药泡洗等;
具体方法选择
良肢位摆放 关节被动活动 床上翻身、转移训练
良肢位摆放
常见病态模式
1.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脑损伤患者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 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用力时,可 以诱发患侧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这是脊髓水平的异常的运动反应 模式,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它伴随着痉挛的出现而出现,是肌 张力改变的一种姿势反应。(第二阶段出现)
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特殊关节除外。如肩关节在迟缓期仅完成 关节活动范围的50%。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 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受限,与痉挛有关,当运动功能改善后,可由发 病初期每日二次,改为每日一次,直至终止训练。 ⑨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等物理疗法。
关节被动活动
髋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了预防髋关节屈曲挛缩,常采用如 下方法:
常见病态模式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STNR):当颈屈曲或伸展时,两侧上肢产生 与颈同样的运动,下肢产生相反的运动。故脑卒中患者 不宜多采取平卧位与颈屈位。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ATNR):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 头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 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
故又称为拉弓反射。脑卒中患者卧位时头多偏向患肢侧。
常见病态模式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TLR): 迷路反射又称前庭反射,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所引起。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高,四肢容易伸展, 俯卧位时屈肌张力高,四肢容易屈曲。
常见病态模式
紧张性腰反射(tonic lumbar reflex,TLR):紧张性 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 躯干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有
相应的影响。例如: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 右下肢伸展,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
曲。像投球、打网球时,两侧肢体的相反动作姿势即属 于此类。
分期选择原则
1.软瘫期: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Ⅱ级。是急性脑损 伤的移行过程,是锥体束处于休克状态的,一般经过数日或数周可 自行度过。
特点:患者肢体失去控制,随意运动消失 ;肌张力低下 ;睷反射 减弱或消失 ;此期因不能维持抗重力体位,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肩关 节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 过伸,踝关节跖屈内翻。应利用良肢位摆放。
(1)治疗原则:健侧取穴的方法,利用中风后偏瘫早期低位中枢 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通过健侧用力收缩来使患侧肌张力提高。 如患侧取穴选择瘫痪肌群分布穴位,只刺激病肌,不刺激正常肌肉;
恶性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未控制等; (2)存在明显脑水肿者; (3)进展性卒中:进展性脑梗死未稳定,再出血或继发
出血病情未稳定者 (4)出现消化道出血、皮肤感染、骨折等禁忌操作者 (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受损、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
障碍者、恶液质、活动性肺结核及癌肿患者 (6)因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7)与具体治疗项目禁忌症冲突者 (8)家属及患者拒绝或不接受治疗项目者;
髋关节:内外旋
髋关节:外展和内收
一手膝关节下面;一手托住足跟 对侧下肢部分外展; 髋关节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
关节被动活动
踝关节及足趾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为了预防预防踝关节跖曲、内翻挛缩,常采用如下方法:①治疗者
一手固定患足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跟,向前下方牵拉跟 骨,同时用前臂抵住足底前外侧缘,通过治疗者身体重心的前移, 向下方施加压力,使踝关节背曲。 ②被动运动足趾时,治疗者左手固定前脚掌,右手活动跖趾关节和 趾趾关节。 注意事项: ① 被动运动踝关节时,不可握住前脚掌用力,以免造成足纵弓及横 弓的塌陷。 ② 趾关节的训练可以预防足趾的屈曲挛缩。 ③ 除训练时间外应根据痉挛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支具维持训练效 果。 ④ 对中度以上痉挛的患者,应配合踝背曲训练器逐渐缓解跖趾、内 翻的挛缩模式。
在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 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Brunnstrom分期特点
第一阶段:弛缓期,处于软瘫阶段,没有任何运动。 第二阶段:联合反应期,开始恢复,出现痉挛,并出现联 合反应。 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出现,痉挛程度增加, 然后痉挛达到高峰。 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善,开始出现分离运 动。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退,随意运动增加。 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患者不再以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 活动,可以比较随意的做分离性运动。
后、腕背伸、掌心向上、五指外展。健侧置于身体上。 下肢: 患侧在后、髋伸展、 膝轻度屈曲 踝关节保持90°。 健侧髋、膝均屈曲。
良肢位摆放
2.健侧卧位 上肢:患侧充分前伸、肩屈 曲100°、肘伸展、腕背伸、
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健侧上肢自然放置。 下肢:患侧髋、膝屈曲、健侧下肢自然放置。
关节被动活动
偏瘫患者的急性期,由于运动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处于 昏迷状态或者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重度偏瘫患者,往往 因长时间的肢体不活动,导致关节挛缩。为了预防关节 挛缩并在早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使运动功 能改善,在卧床期我们就开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 训练。
关节被动活动
基本原则: ①早期开始,一般可在病情平稳后2~3天进行。 ②患者应取仰卧位。 ③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坐患侧。 ④活动某一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 ⑤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 ⑥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5秒。 ⑦各关节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个运动3~5次为宜。 ⑧一般在无疼痛状态下完成各关节活动范围的的运动(不得出现超
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 上肢:肩前伸、肘伸展 、腕背伸 、前臂旋后、掌心向
上、拇指外展 、手指分开伸展。 下肢:髋稍内旋,下肢中立位,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踝关
节呈90°、足尖向上
良肢位摆放
椅坐位 上肢:双手放于桌上、手掌向上 下肢:髋、膝、踝保持90度的屈曲位,小腿与地面垂直
错误坐位
特点:上肢内收、外展、伸展、屈曲运动承对称性表现,下肢内收、 外展为对称性,而屈伸为相反的表现。
联合反应属于原始反射,一般患者不仅不宜使用,而且应该及时地 予以抑制。对高龄患者或长期处于弛缓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但应在诱发出随意运动后尽量早地予以抑制,不得强化。
常见病态模式
2.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患 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临 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 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曾被译为联带运动或共同运动 (第三阶段出现)。协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 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