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工业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是节水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由于水的浓缩、物料的泄漏以及适宜的温度,使得细菌、真菌、藻类等迅速繁殖,且

生物黏泥的大量产生,对循环水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对微生物进

行严格的控制。传统杀菌剂由于药效持续时间短、使用剂量大(100 mg·L~(-1)以上)及使用时泡沫多等缺点,促使人们开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因其良好的杀菌性能、缓蚀性能、使用时低泡等优点而

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以乙二醇与亚硫酰氯为原料,制备中间体亚硫酸亚乙酯,再通过亚硫酸亚乙酯与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反应,得

到目标产物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进。为了提高中间体的收率与目标产物的活性物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单因素分析法对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折光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等技术对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进行结构表征与鉴

定。同时,对其杀菌性能与缓蚀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亚

硫酸亚乙酯在反应中的收率为指标,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选出优化合

成条件为:乙二醇和亚硫酰氯的摩尔比为0.95:1,滴加速度为25滴·min~(-1),

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70℃,平均收率达89.49%。2)通过对反应溶剂的种类、摩尔比、滴加速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单因素的考察,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摩尔比,反应温度次之,然后是反应时间,滴加速度影

响最小。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和亚硫酸亚乙酯的摩尔比为1:1.15,反应溶剂为1, 4-二氧六环,滴加速度为30滴·min-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5 h,活性物含量为98.34%。3)以季铵盐型杀菌剂十二烷

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及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为对比药剂,在相同药剂浓度不同杀菌时间和相同杀菌时间不同药剂浓度两种条件下,考察了三种药剂对异养菌、铁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的杀菌效果优于上述两种药剂。4)以上述三种药剂作为对比,

考察了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性能要明显上述两种药剂,且其优化投药浓度为40

mg·L~(-1)。

同主题文章

[1].

汤桂华. 关于所谓亚硫酸的露点' [J]. 硫酸工业. 1983.(02)

[2].

王聘仪. 亚硫酸及其盐在浮选过程中作用机理的探讨' [J]. 精细化工中间体. 1981.(02)

[3].

杨昭中. 用气相色谱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的微量定量法' [J]. 食品工业. 1981.(04)

[4].

杨威,胡万里,王鹏,甄卫东,潘广平. 新型油田注水杀菌剂的合成与应

用研究' [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9.(03)

[5].

T.Sato

,沈洪. 用亚硫酸和氧气对某些铅熔渣的选择性浸出' [J]. 湿法冶金. 1984.(03)

[6].

黄道战,蓝虹云,周仕胜. 新型季铵盐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 [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7].

关建宁,汪海波. 杀菌剂DMHSEA在油井注水中杀菌效果评价' [J]. 工业水处理. 2001.(02)

[8].

李俊杰,廖咸馨,朱玉. (2-苯并噻唑基硫代)烷基季铵盐的合成及杀菌性能研究' [J]. 河南化工. 1996.(11)

[9].

范汉香,董泽华,刘宏芳,许立铭. 硫酸盐还原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研究' [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1998.(02)

[10].

陈万雄,陈荩. 亚硫酸对紫硫镍铁矿浮选作用的研究' [J]. 有色金属. 1980.(02)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环境工程; 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

杀菌剂; 季铵盐; 合成; 杀菌性能; 缓蚀性能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河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冯素敏;陈鑫淼;

脂肪酰胺型季铵盐的合成研究

脂肪酰胺型季铵盐的合成研究 目前,脂肪酰胺丙基型胺盐阳离子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国内外日化产品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产品种类繁多,但是相关的研究报道却较少[1]。近年来,我国在胺盐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有长足发展,但是部分产品仍依赖进口。因此,研究开发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和具有性能特点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产品显得十分必要。 脂肪酰胺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合成的主要步骤为:以月桂酸为原料与N,N-二甲基-1,3-丙二胺反应,合成提纯出脂肪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再与3-氯-1,2-丙二醇进行季铵化反应,得到脂肪酰胺型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图1)。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月桂酸,CP,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醇(95%),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苯,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N-二甲基-1,3-丙二胺,工业级,飞翔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3-氯-1,2-丙二醇,CP,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FTLA2000-104红外光谱仪,加拿大ABB Bomem公司。1.2 实验方法 1.2.1 脂肪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的合成 在250mL四口烧瓶加入一定量的脂肪酸,通入氮气排净瓶内空气后,油浴加热溶解,在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远 李 丹1,徐 浩1,陈 雪2,许虎君1 (1. 江南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 宁波市乐嘉化工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040) 【摘 要】以月桂酸、N,N-二甲基-1,3-丙二胺、3-氯-1,2-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脂肪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及其季铵盐, 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条件优化。研究表明:在叔胺合成过程中,投料摩尔比为n(脂肪酸)∶n(N,N-二甲基-1,3-丙二胺)=1∶1.8,在无溶剂条件下,140℃密闭反应9h,脂肪酸的转化率可达到94.2%;季铵盐合成过程中,投料摩尔比为n(脂肪酰胺丙基-N,N-二甲基叔胺)∶n(3-氯-1,2-丙二醇)=1∶1.1,85℃下,持续反应5h,季铵盐产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脂肪酰胺型季铵盐;脂肪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合成 图1 脂肪酰胺型季铵盐的合成路线 RCOOH + NH 2CH 2CH 2CH 2N(CH 3)2 RCONH(CH 2)3N + H 2O CH 3 CH 3 RCNH(CH 2)3N + ClCH 2CHCH 2OH RCNH(CH 2)3+N—CH 2—CHCH 2OH Cl -O CH 3 CH 3 OH O CH 3 CH 3 OH R=C 11H 23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 常用的消毒剂产品以成分分类主要有9种: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环氧乙烷、双胍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人们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按照其作用的水平可分为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包括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双链季铵盐等。 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剂要求的制剂。包括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洗必泰)等二胍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类消毒剂及中草药消毒剂。 醛类

常用的醛类消毒剂有甲醛与戊二醛,此类消毒原理为一种活泼的烷化剂作用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巯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使微生物死亡。甲醛和戊二醛均可杀灭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对人体皮肤、黏膜有刺激和固化作用,并可使人致敏,因此不可用于空气、食具等消毒,一般仅用于医院中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且经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后才可 使用。 甲醛具有极强的杀菌力,与氧化剂(高锰酸钾等)结合后所产生的气体进行熏蒸消毒,是空栏后封闭式消毒的最佳消毒剂。但甲醛刺激性气味强,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多用于浸泡、熏蒸消毒;戊二醛气味较少,杀菌作用较甲醛强2~10倍,渗透能力强,对任何细菌、病毒、霉菌及顽固的芽胞等都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但对碳钢制品有一定的损害,可用于环境及猪体表的消毒,还可用于熏蒸消毒,因其不宜在物体表面聚合,故效果优于甲醛。此类产品如安灭杀(美国先灵葆雅,含有15%的戊二醛)。 季铵盐类 季铵盐类消毒剂是一种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有单链季铵盐和双链季铵盐两种。季铵盐类消毒剂,它们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杀菌和去污作用,医院里一般用于非关键物品的清洁消毒,也可用于手消毒,将其溶于乙醇可增强其杀菌效果作为皮肤消

paper-季铵盐研究进展

季铵盐杀生剂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进展 张跃军,赵晓蕾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摘要:该文对国内外季铵盐杀生剂及其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以已有的季铵盐7代产品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提出可按季铵盐的结构特点将其分为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聚季铵盐和混合季铵盐4个大类。进而,结合这4个大类季铵盐杀生剂的结构特点,以菌藻为亲抑对象,对其所具有的杀生性能与机理分别进行了阐述,归纳了季铵盐杀生剂杀生过程的6个基本步骤和杀生作用的4个基本方式。在该基础上特别提出,研究季铵盐分子与其作用对象的关键作用位点和致死作用方式应是机理研究的要点所在;针对具体作用对象的浓度,研究得到杀生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最后,给出了今后对季铵盐杀生剂杀生性能与机理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季铵盐杀生剂;发展历程;杀生性能;杀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TQ2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14(2010)12-1145-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具有杀生功能的化学药剂和复合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已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其开发与生产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1]。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杀生剂中,季铵盐化合物以其广谱高效的杀生性能,以及使用范围广、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安全低毒、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 1季铵盐杀生剂产品的发展历程及其结构类别

人们对季铵盐化合物的认识就是从其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上开始的。1915年,Jacobs W A等首次合成了季铵盐化合物,并指出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但该研究成果一直未受到重视。直到1935年,Domagk G[3]发现了烷基二甲基苄基 氯化铵的杀菌作用,进一步研究了杀菌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并利用其处理军服以防止伤口感染。随后,季铵盐杀生剂才逐渐引起关注。同年,Wetzel R即将季铵盐 杀生剂用于临床消毒[4]。 1.1产品的发展历程 季铵盐杀生剂发展到今天,按其开发历程来划分,至少已有7代产品。第1代 产品为烷基二甲基苄基卤化铵,其中烷基链长为C 12~C 16 的产品杀菌效果最佳;第 2代产品为第1代产品的衍生物,可通过苯环或季氮上的取代反应得到;第3代产 品为双烷基二甲基卤化铵,与前两代相比,在合成工艺、生产成本方面都有了改进,且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第4代产品为第1、3代产品的混合物,杀 菌效果比前3代产品高出4~20倍,且抗干扰能力强、毒性小、价格较低;第5代产品为含有2个N+的双季铵盐,主要特点是杀菌效果好、毒性低、水溶性好,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第6代产品为聚合季铵盐,具有毒性更小、杀菌作用更温和的特点,故更具药用价值,如角膜接触镜和个人护理用品的杀菌;第7代产品为第1、2、6代产品的混合物,利用协同增效的原理,其杀菌效果优于单一成分[4~6]. 1.2产品的结构类别 以文献指出的产品发展历程为基础,系统考察这7代产品的分子结构不难发现,季铵盐杀生剂各代产品的结构可用通式图示如下:

第五代季胺盐阳离子表面活性杀菌剂

第三步:乳液中加谷物重量的4倍纯净水,然后添加蟹壳抽取液,过滤分离浓缩后,获得透明液。 第四步:将界面活性剂陆续与谷物萃取液混合,提纯获得本产品。 第五步:添加其他物质合成各种用途产品。 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的主要特征 1,高度安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值)6000mg / kg以上。皮肤一次性试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皮肤敏感性试验和变异原性试验全部为阴性。 2、广谱高效: A.SAP对禽流感病毒(H5N3),和白色念珠菌、0-157、大肠菌、肺炎杆菌、退伍军人病菌、霉菌、白癣菌、绿脓菌等多种多样的菌,均有很好灭活效果。根据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的验证,对SARS也有很好的灭杀作用。 3、持续力长: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没有挥发性,能长时间保持抗菌效果,有效期达五年以上。 同时抗菌效果显著,除臭效果强,无色、透明、无气味。 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由谷物萃取液与阳离子界面活性剂构成,含有界面活性剂,对微生物酵素产生障碍,使其自身发生机能抑制,从而起到杀菌目的。对酵素的作用主要通过界面张力的下降,从而使细胞机能产生障碍,和变性凝固。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为谷物萃取液(以氨基酸为主),实现降低毒性和增强杀菌的作用。 第四代季胺盐制造标准和专利 第四代季胺盐是根据日本抗菌制品基准及JIS基准所制成,获得SIAA 标志。在1994年获得了专利,专利号10-375300。伴随着许多技术性的突破,于2004年又授予本产品专利,专利号为3529059。 第四代季胺盐的使用领域和剂量 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由于其高度的安全性和抗菌效果,已广泛应用于抗菌、防霉、消毒等诸多领域,是妇科洗液、湿巾、卫生巾、口腔用品、洗手液、瓜果保鲜与消毒、环境消毒等理想的抗菌剂。 通常情况使用比例:0.1%~1% 日善株式会社简介 日本日善株式会社创建于昭和6年(1931年)。平成5年(1993年参与发起了日本抗菌制品协会(SIAA),成为SIAA 的当然正会员(核心成员)。平成6年(1994年)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第四代季胺盐抗菌除臭剂的发明专利。平成13年(2001年),成立专门生产和销售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的PS&OS株式会社,平成16年(2004年)获得专利许可。 用第四代季胺盐抗菌剂开发的基础商品 1、卫生巾抗菌剂:2分钟白念的杀灭率可以达到100%;

2.2.31季铵盐消毒剂(20151023)

2.2.32 季铵盐消毒剂 作为一类高效、温和的阳离子杀菌剂已得到了近百年的关注和研究,阳离子季铵盐化合物广泛应用在细菌抑制剂和消毒剂中。早在1915年,Jacobs就报道合成了季铵盐类消毒剂,并作了杀菌的研究,指出该类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1935年,德国人Domagk研究了这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及化学结构与制菌的关系,同年Wetzel将其用于临床消毒实践,逐渐推广。该类消毒剂低毒安全,副作用小,低浓度有效,无色、无臭、刺激性低,故初期曾经被誉为理想消毒剂的一个突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单一品种的季铵盐消毒剂抗菌谱狭小,消毒应用范围有限,曾影响了季铵盐作为消毒剂的使用与推广。近年,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复配技术的运用,不同种类的季铵盐独特的抗菌作用机理,在配方中因协同作用得到放大、应用范围更广,加上季铵盐类消毒剂自身特有的安全性能,使得季胺盐类消毒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和认可。目前除用于医院的皮肤粘膜消毒、外科洗手消毒和医疗器械消毒,也用于各种公共场所和各类生产用具和设备器皿的消毒,以及工业品和农业农作物的防霉,畜舍的卫生消毒、水产养殖、藻类杀灭、塑料抗菌剂制备、复方消毒剂制备等广泛用途。自上个世纪50年代,季铵盐类消毒剂发展至今,品种已达数百种。按其结构,我们将其分为四类,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复合季铵盐、聚季铵盐。 2.2.32.1单链季铵盐消毒剂 单链季铵盐消毒剂:代表品种主要有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苯扎氯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氧乙基溴化铵(度米芬)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吡啶溴化铵(消毒技术净)等,其中苯扎氯铵是单链季铵盐消毒液中最常用的一类消毒成分,其消毒液兼有清洁和杀菌的作用,属于低水平消毒剂。 沙力迪苯扎氯胺消毒剂以苯扎氯胺为主要消毒成分,在医疗手术时广泛用于皮肤和手术器械的消毒。 (1)理化性质和剂型 苯扎氯铵为白色蜡状固体或黄色胶状体,水溶液为澄清无色透明至浅黄色液体,略带气味,在低温下长期储存会凝结,加热搅拌会使之溶解,完全溶解于水、低碳醇、酮和丙醇。在水溶液显中性或弱碱性,具有杀菌、除臭特性。苯扎氯铵

季铵盐对膜的作用机理

机理参考文献 表征单萜对膜的作用1binding to LPS23Ag的作用机理4壳聚糖作用机理5Hypoxis rooperi corm extract对膜的作用67 peptide 荧光法,Confocal microscopy,lipid vesicle titration test8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using liposome and membrane probe 9 Lipid binding and membrane penetration10H谱及P谱研究peptide与菌膜的作用11-121314-15 1. Trombetta, D.; Castelli, F.; Sarpietro, M. G.; Venuti, V.; Cristani, M.; Daniele, C.; Saija, A.; Mazzanti, G.; Bisignano, G., Mechanisms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three monoterpen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5, 49, (6), 2474-2478. 2. Tsubery, H.; Yaakov, H.; Cohen, S.; Giterman, T.; Matityahou, A.; Fridkin, M.; Ofek, I., Neopeptide antibiotics that function as opsonins and membrane-permeabilizing agents for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2005, 49, (8), 3122-3128. 3. Rosenfeld, Y.; Sahl, H. G.; Shai, Y., Parameters involved in antimicrobial and endotoxin detoxification activit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Biochemistry 2008, 47, (24), 6468-6478. 4. Jung, W. K.; Koo, H. C.; Kim, K. W.; Shin, S.; Kim, S. H.; Park, Y. 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silver ion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8, 74, (7), 2171-2178. 5. Raafat, D.; von Bargen, K.; Haas, A.; Sahl, H. G., Insights into the mode of action of chitosan as an antibacterial compound.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8, 74, (12), 3764-3773. 6. Laporta, O.; Funes, L.; Garzon, M. T.; Villalain, J.; Micol, V., Role of membranes on the anti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the bloactive compounds from Hypoxis rooperi corm extract.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07, 467, (1), 119-131. 7. El Amri, C.; Lacombe, C.; Zimmerman, K.; Ladram, A.; Amiche, M.; Nicolas, P.; Bruston, F., The plasticins: Membrane adsorption, lipid disorder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Biochemistry 2006, 45, (48), 14285-14297. 8. Lee, D. G.; Kim, D. H.; Park, Y.; Kim, H. K.; Kim, H. N.; Shin, Y. K.; Choi, C. H.; Hahm, K. S., Fungicidal effec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 PMAP-23, isolated from porcine myeloid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1, 282, (2), 570-574. 9. Sung, W. S.; Park, Y.; Choi, C. H.; Hahm, K. S.; Lee, D. G., Mode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a signal peptide, Pep(27)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7, 363, (3), 806-810. 10. Katz, M.; Tsubery, H.; Kolusheva, S.; Shames, A.; Fridkin, M.; Jelinek, R., Lipid binding and membrane penetration of polymyxin B derivatives studied in a biomimetic vesicle system. Biochemical Journal 2003, 375, 405-413. 11. Ouellet, M.; Doucet, J. D.; V oyer, N.; Auger, M., Membrane topology of a 14-mer model amphipathic peptide: A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study. Biochemistry 2007, 46, (22), 6597-6606. 12. Gehman, J. D.; Luc, F.; Hall, K.; Lee, T. H.; Boland, M. P.; Pukala, T. L.; Bowie, J. H.; Aguilar, M. I.; Separovic, F., Effec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Australian tree frogs on anionic phospholipid membranes. Biochemistry 2008, 47, (33), 8557-8565. 13. Bonev, B. B.; Chan, W. C.; Bycroft, B. W.; Roberts, G. C. K.; Watts, A., Interaction of the lantibiotic nisin with mixed lipid bilayers: A P-31 and H-2 NMR study. Biochemistry 2000, 39, (37), 11425-11433. 14. Pukala, T. L.; Boland, M. P.; Gehman, J. D.; Kuhn-Nentwig, L.; Separovic, F.; Bowie, J. H., Solution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cupiennin 1a, a spider venom peptide, with phospholipid bilayers.

季铵盐

1.1 季铵盐化合物 1.1.1 结构与性质 季铵盐(又称四级铵盐)是中的4个都被取代后形成的的[3]。季铵盐有4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直接与氮原子相连,阴离子在烃基化试剂作用下通过离子键与氮原子相连,其分子通式为: 结构中4个烃基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取代的或非取代的,饱和的或不饱和的,可以有分支或没有分支,可以为环状结构或直链结构,可以包含醚、酯、酰胺,也可以是芳香族或芳香族取代物。通过离子键与氮原子相连的多为阴 -、RCOO-等),以氯和溴最为常见[4]。离子(F-、Cl-、Br-、I-)或酸根(HSO 4 1.1.2 合成与分析方法 1.1.3 应用研究概况 季铵盐化合物特有的分子结构赋予其乳化、分散、增溶、洗涤、润湿、润滑、发泡、消泡、杀菌、柔软、凝聚、减摩、匀染、防腐和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8],这些独特性能使其在造纸、纺织、涂料、染色、医药、农药、道路建设、洗化与个人护理用品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季铵盐杀生剂研究进展 在季铵盐化合物的诸多独特性能及相应的实际应用中,优异的杀生性能是其中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的性能。目前,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长效稳定等优点的季铵盐杀生剂已在工业、农业、建筑、医疗、食品、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水处理[43]、造纸[44]、皮革[45]、纺织[46]、印染[47]、采油[48]、涂料[49]等行业的杀菌灭藻、防腐防霉、清洗消毒;农产品和农作物的防霉防病[50];养殖和畜牧的防病杀菌[51];木材和建材的防虫防腐[52];外科手术和医疗器械的杀菌消毒[53];禽蛋肉类和食品加工的清洗个人家庭和公共卫生的洗涤消毒[55]等均要用到季铵盐杀生剂。 1.2.1 发展历程 人们对季铵盐化合物的认识是从其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上开始的,该类化合物在发展初期主要就是用作杀菌剂[13]。Jacobs W A等于1915年首次合成了季铵盐化合物,并指出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翻开了季铵盐杀生剂的历史篇章。然而,该研究成果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此后直到1935年,Domagk G[56]发现了烷

季铵盐类消毒剂企业标准2020版

14 Q/STSM 企业标准 Q/STSM08-2020 季铵盐类消毒剂 2020-02-17发布2020-02-17实施 发布

委铵盐类消毒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季铵盐类消毒剂的原料要求、技术要求、应用范围、使用方法、检验方法、标志和包装、运输和贮存、标签和说明书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季铵盐类消毒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174表面活性剂洗涤剂阳离子活性物含量的测定 GB/T6368表面活性剂水溶液pH值的测定电位法 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2005年版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季铵盐类消毒剂quaternary ammonium disinfectant 以季铵盐为主要化学成分的消毒剂,本标准指以氯型季铵盐、溴型季铵盐为主要杀菌有效成分的消毒剂,包括单一季铵盐组分的消毒剂、由多种季铵盐复合的消毒剂以及与65%?75%乙醇或异丙醇复配的消毒剂。 3.2 氯型季铵盐quaternary ammonium chloride 由C 6?C18的脂肪链(单链或双链)、甲基(或苄基、乙基苄基)组成的氯化季铵盐及由松宁基、二 甲基、苄基组成的氯化苄铵松宁。 3.3 溴型季铵盐quaternary ammonium bromide 由C 6? C18的脂肪链(单链或双链)、甲基(或苄基、乙基苄基)组成的溴化季铵盐。 3.4 清洁对象clean object 经过清洗或者仅存在极少量有机物污染的被消毒对象。 3.5

化妆品防腐剂作用机理

化妆品防腐剂作用机理 1、防腐剂的定义 简而言之,防腐剂就是指可以阻止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在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保护产品,使之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消费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而引起可能的感染。化妆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引起变质,一般情况下,在外观就能够反应出来。如霉菌和酵母菌经常在产品的包装边沿等地方出现霉点;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出现混浊、沉淀、颜色变化、PH值改变、发泡、变味,如果是乳化体则可能出现破乳,成块等。如果防腐剂添加的量不够,则可能出现微生物适应周围的生长环境,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腐失效。 2、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化妆品中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依赖于一些环境因素的:物理方面的有温度、环境PH值、渗透压、辐射、静压;化学方面的有水源、营养物质(C、N、P、S源)、氧、有机生长因子。基于此,可以简单总结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有: 1)在一些油膏类等含水量很低的产品中,微生物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生长的; 2)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最适合生长的PH范围是接近中性(6.5~7.5),强酸及强碱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比如常见的果酸产品,防腐效果通常会平行好过中性产品; 3)提高或降低渗透压会可导致细胞膜的破裂,也可引起膜的收缩和脱水; 4)另外表面张力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之一,在一些表面活性剂用量很高的配方中,微生物也是不容易生长,在这个方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比较突出,而阴离子及非离子对微生物的生理毒性则很小。 5)在一般情况下,细菌最适宜生产的温度为30℃~37℃,而霉菌及酵母菌为20℃~25℃,所以可以采用高温消毒的方法,但个别芽胞菌在适应环境后,生成保护膜,即使80℃~90℃高温下短时间内也无法将其杀灭。 防腐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只有在足够的浓度与微生物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作用。防腐剂最先是与细胞外膜接触,吸附,穿过细胞膜进行细胞质内,然后才能在各个部位发挥药效,阻碍细胞繁殖或将其杀死。实际上,主要是防腐剂对细胞壁和细胞膜产生的效应,另外是对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酶的活性或对细胞质部分遗传微粒结构产生影响。 3、防腐剂的分类 大多数的防腐剂都是通过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壁的某些组份,主要是与蛋白质反应,破坏微生物细胞的保护结构或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秩序,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阳离子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渗透压,使细胞膜破裂,收缩和失水,从而进行杀菌。 按目前化妆品领域比较常用的几十种防腐剂,并对其按活性物进行分类。 1)、咪唑烷基脲 ISP公司的Germall115、GermallⅡ、GermabenⅡ-E、Germallplus、GermallIS-45。在杰美系列中,主要成份是咪唑烷基脲类,是一个甲醛的供体,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缓慢释放甲醛而达到杀菌的目的。Germall115的主要成份为咪唑烷基脲,其抗菌活性比GermallⅡ(双咪唑烷基脲)差,GermabenⅡ-E为尼泊金酯类的复配物,在对付霉菌、酵母菌方面比单组分方面有优势。Germallplus、GermallIS-45为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的复配物,市场反应效果也不错,但是注意避免配方中可能存在的抑制其活性的成分,另外防腐剂中1%的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水溶性

季铵盐类消毒

季铵盐类消毒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C.14.2 使用方法 C.14.2.1 环境、物体表面消毒一般用1000mg/L~2000mg/L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5min~30min。 C.14.2.2 皮肤消毒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皮肤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min~5min。 C.14.2.3 黏膜消毒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消毒液,作用到产品使用说明的规定时间。 C.14.3 注意事项 不宜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肥皂、洗衣粉等使用。 C.15 酸性氧化电位水 C.15.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消毒供应中心手工清洗后不锈钢和其他非金属材质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有的消毒、物体表面、内镜等的消毒。 C.15.2 使用方法 C.15.2.1 主要有效成分指标要求:有效氯含量60mg/L ±10mg/L,pH 值范围2.0~3.0,氧化还原电位(ORP)≥1 100mV,残留氯离子<1000mg/L。 C.15.2.2 消毒供应中心手工清洗器械灭菌前的消毒

手工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流动冲洗浸泡消毒2min,净水冲洗30s,取出干燥,具体方法应遵循WS310.2的要求。 C.15.2.3 物体表面的消毒洗净待消毒物体,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流动冲洗浸泡消毒,作用3min~5min;或反复擦洗消毒5min. C.15.2.4 内镜的消毒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C.15.2.5 其他方面的消毒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及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使用说明。 C.15.3 注意事项 C.15.3.1 应彻底清除待消毒物品上的有机物,再进行消毒处理。 C.15.3.2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光敏感,有效氯浓度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生成后原则上应尽早使用,最好现制备现用。 C.15.3.3 储存应选用避光、密闭、硬质聚氯乙烯材质制成的容器。室温下贮存不超过3d。 C.15.3.4 每次使用前,应在使用现场酸性氧化电位水出水口处,分别检测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效氯浓度。检测数值应符合指标要求。 C.15.3.5 对铜、铝等非不锈钢的金属器械、器具和物品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慎用。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高效季铵盐杀菌剂的合成与性能 工业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是节水的必然选择。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由于水的浓缩、物料的泄漏以及适宜的温度,使得细菌、真菌、藻类等迅速繁殖,且 生物黏泥的大量产生,对循环水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对微生物进 行严格的控制。传统杀菌剂由于药效持续时间短、使用剂量大(100 mg·L~(-1)以上)及使用时泡沫多等缺点,促使人们开发新型、高效的杀菌剂。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因其良好的杀菌性能、缓蚀性能、使用时低泡等优点而 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以乙二醇与亚硫酰氯为原料,制备中间体亚硫酸亚乙酯,再通过亚硫酸亚乙酯与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反应,得 到目标产物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并对工艺进行了改进。为了提高中间体的收率与目标产物的活性物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单因素分析法对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折光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等技术对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进行结构表征与鉴 定。同时,对其杀菌性能与缓蚀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亚 硫酸亚乙酯在反应中的收率为指标,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优选出优化合 成条件为:乙二醇和亚硫酰氯的摩尔比为0.95:1,滴加速度为25滴·min~(-1), 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70℃,平均收率达89.49%。2)通过对反应溶剂的种类、摩尔比、滴加速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单因素的考察,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为摩尔比,反应温度次之,然后是反应时间,滴加速度影 响最小。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和亚硫酸亚乙酯的摩尔比为1:1.15,反应溶剂为1, 4-二氧六环,滴加速度为30滴·min-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5 h,活性物含量为98.34%。3)以季铵盐型杀菌剂十二烷 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及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为对比药剂,在相同药剂浓度不同杀菌时间和相同杀菌时间不同药剂浓度两种条件下,考察了三种药剂对异养菌、铁细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效果。结果显示,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的杀菌效果优于上述两种药剂。4)以上述三种药剂作为对比, 考察了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十六烷基(2-亚硫酸)乙基二甲基铵具有一定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性能要明显上述两种药剂,且其优化投药浓度为40 mg·L~(-1)。 同主题文章 [1]. 汤桂华. 关于所谓亚硫酸的露点' [J]. 硫酸工业. 1983.(02) [2]. 王聘仪. 亚硫酸及其盐在浮选过程中作用机理的探讨' [J]. 精细化工中间体. 1981.(02) [3]. 杨昭中. 用气相色谱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的微量定量法' [J]. 食品工业. 1981.(04) [4]. 杨威,胡万里,王鹏,甄卫东,潘广平. 新型油田注水杀菌剂的合成与应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系别:化学与生物农学系 专业:化学 姓名: 谢元志 学号:200904014021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研究 一、题目的来源 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品种开发和产品应用都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工业各领域内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为具体的要求,促使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双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表面活性剂,与单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相近的性能及相同的应用范围。由于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中含有两个锡氮原子,在金属、塑料、织物、矿石上具有更强的成键能力和吸附作用,与非离子及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而且水溶性也明显加强,所以,双季按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沥青乳化、矿石浮选、纤维织物整理、金属加工等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的意义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吸附、降低表面张力及在溶液中聚集等基本特性外,还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等生物效应,因此该类表面活性剂发展的初期主要用作杀菌剂。季铵型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机制主要通过正离子头基吸附在负电荷的细菌表面,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来完成的;此外,其吸附到细菌体表面后,有利于疏水基与亲水基分别深入菌体细胞的类脂层与蛋白层,导致酶失去活性和蛋白质变性[1]。由于上述这两种作用的联合效应,使得季铵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Gemini(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与单季铵型表面活性剂相比,Gemini季铵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4]:更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优良的润湿性、强的洗涤去污能力、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很好的耐温稳定性等。尤其是含有多烷基、杂环类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更有许多特殊的性能[5-6]:多烷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单烷烃链表面活性剂高得多的表面活性,与烷烃链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表征其降低表面张力能力的值要低2-3个数量级,而且具有较好的杀菌性能;杂环类表面活性剂因其自身的特殊结构,有些具有很好的杀菌性和生物降解性。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酯基季铵盐的国内外合成研究及进展

酯基季铵盐的国内外合成研究及进展 据近年发表的资料,各国研究的新柔软剂品种主要为酯基胺类和酯基季铵盐类,这些被引入酯基、酰胺基、羟烷基等水溶性基团的化合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易于分解成脂肪酸和阳离子代谢物。国外有关酯基季铵盐类产品的合成及应用,专利文献报导很多,这类产品作为柔软剂比其它新品种使用时间更早,而国内这方面的报导极少。该类产品作为柔软剂DsDMAC的更新换代产品同样用于毛纺、棉纺、麻纺、合成纤维和造纸等工业,同DsDMAC相比,该类产品不仅工艺路线简便可行,原料易购,而且在设备投资、生产成本方面也有明显的竞争性。 2.1 酯基季铵盐国内外合成研究现状 酯基季铵盐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在环境保护浪潮中脱颖而出的表面活性剂新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各种不同结构的酯基季铵盐大多以专利的形式相继被报道。按化学结构分,酯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大致可分为:阳离子型、甜菜碱型和Gemi—ni型三大类。目前,对阳离子型酯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较多,且国外已有性能优异、生态和经济价值很好的商用产品。 酯基季铵盐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如下: 2.1.1 阳离子型酯基季铵盐… 2.1.2 甜菜碱两性型酯基季铵盐… 2.1.3 Gemini型酯基季铵盐 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抗菌性和良好的钙皂分散能力及耐温性等,被誉为新一代表面活性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发和使用生物降解性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表面活性剂已经是一种趋势。

据文献报道,与普通的长链烷烃表面活性剂相比,酯键的引入可大大促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 2.2 酯基季铵盐的性能 2.2.1 生物降解性 双长链(含酯基)的季铵(EQ)和三羟乙基甲基阳离子铵(MTEA)的生物降解性好,EQ的酯键在污水中很快断开,生成脂肪酸和母体原料,而脂肪酸易降解。对EQ及MTEA的短期毒性、长期毒性、皮肤刺激性、过敏性、基因突变性及毒性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证实,二者的毒性均比双十八烷基双甲基氯化铵的低,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危害。… 2.2.2 水解稳定性… 2.3 酯基季铵盐的质量指标 表2.1 酯基季铵盐的质量指标表 企业标准:Q/HYHE01-2004 内容摘自六鉴化工咨询(https://www.doczj.com/doc/3f17464847.html,)发布《酯基季铵盐技术与市场调研报告》

季铵盐抑菌凝胶

季铵盐抑菌凝胶(3支装) 一、产品效果 1、营养细胞:营养细胞,激活黏膜细胞组织的分泌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修复、润滑、调节功能,保持生殖系统年轻态。 2、抗衰修复:修复受损器官,恢复阴道活力,提升自身的代谢能力,达到抗衰效果 3、平衡调节:平衡阴道PH值,调节自身内份泌系统,保持卵巢年轻状态 4、抑菌防护:提搞自己免疫力,改善、预防各种妇科亚健康 二、产品特色 1、安全性高:安全至口服,对黏膜无刺激(可涂抹眼睛)小孩可使用; 2、黏膜吸收:靶向、直接营养输送,产品使用无残留 3、不影响正常夫妻生活 4、使用简单方便:(一掑、一推、一拔即可) 三、产品成份 1、季铵盐液晶(棷子提取物) 通过对病原微生态脂质外膜的破坏,透过粘膜起到杀菌作用,能快速杀灭6大类20种病原体,包括念珠菌、淋球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HPV/HIV)同时具有滋养、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也是解决女性妇科疾病的重大突破 2、青花素 (OPC)Oligomeric Proantho Cyanidins,是一种有着特殊分子结构的生物类黄酮,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是目前为止所发现最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非常强的体内活性。实验证明,OPC的抗自由基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并且能完全迅速吸收。具有滋润皮肤、保护心脏、调理经前综合症等功效。 欧洲人称青花素为青春营养品,皮肤维生素,口服化妆品。因为它能恢复胶原蛋白活力,使

皮肤平滑而有弹性。青花素还保护人体免受阳光伤害,促进治愈牛皮癣和寿斑。青花素是至今发现的、最好的心脏保护剂。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青花素能减轻折磨妇女的经前(紧张)综合症。 青花素的安全性能 Masquelier教授和许多科学家已经对青花素,做了多年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各种化验、毒性检验及临床等实验。广泛实验证明青花素是无毒、不致癌、没抗原性、不致胎儿畸形的滋补品。Masquelier教授指出,他用青花素治病防病有四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直接或间接

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消毒剂的种类及应用 一、化学消毒剂的基本分类 按用途分类: 环境消毒剂和带畜(禽)体表消毒剂(包括饮水、器械等) 按杀菌能力分类: ⑴高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⑵中效(水平)消毒剂:即能杀灭除细菌芽胞在外的各种微生物。 ⑶低效(水平)消毒剂:即只能杀灭抵抗力比较弱的微生物,不能杀灭细菌 芽胞、真菌和结核杆菌,也不能杀灭如肝炎病毒等抗力强 的病毒和抗力强的细菌繁殖体的。 按物品性状: 固体、液体、气体 按化学性质分类 (一)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指能产生具有杀菌能力的活性氧的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臭氧、二氧化氯等杜邦子公司 Antec的“Virkon”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等。 缺陷及危害: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不稳定、刺激性强,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道黏膜、环境有强力的破坏 过氧化物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有机含氯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非离子型:元素碘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使用 最广泛的是PVP-I和NP-I。 阳离子型:元素碘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季铵盐碘 阴离子型:元素碘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形成的络合物:例如:烷基磺酸盐碘 (3)其他复合型:碘酸溶液(百菌消:碘、硫酸、磷酸、表面活性剂)等 碘制剂性能对照表 (四)醛类:能产生自由醛基再适当条件下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及某些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甲醛、戊二醛、聚甲醛等,目前最新的器械醛消毒剂是邻苯二甲醛OPA。 危害:甲醛、聚甲醛具有高度刺激性、高致癌。 醛类消毒剂性能对照表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摘要:通过N。甲基氨基乙醇,1,3.二溴丙烷和溴代十二烷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并采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率法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值(0.237 1 mmoL/L)和低 c 值(25.2 mN/m),与文献报道的表面活性剂12—3—12相比,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 关键词: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表面活性 Gemini表面活性剂是通过一个联接基将21个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亲水头基或接近亲水头基处联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通常表示为m寸m·2x,其中:m表示2个疏水尾基的碳原子数;s表示联接基团;X代表反离子。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临界胶束浓度(CMC)低、表面活性高、杀菌性能好、增粘能力强、润湿性能好等优点,并且通过各种亲水基、疏水基和联接基的不同组合可以获得多种不同结构的Gemini表面活性剂,因此Gemini表面活性剂成为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N一甲基氨基乙醇,1,3一二溴丙烷和溴代十二烷为起始原料合成了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并采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率法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表面活性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表面张力仪BZY一1,上海衡平仪器厂出品;DDS一11A电导率仪,成都方舟科技开发公司 出品;Bruker 300型核磁共振仪(德国进口,CDCI3为溶剂,TMS为内标)。二甲基氨基乙醇及甲基氨基乙醇,江苏张家港飞翔化工出品;n一溴代十二烷,江苏盐城科利达化工有限公司出品;1,3一二溴代戊烷,购自国药集团;三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DTAB),购自国药集团,使用前重结晶处理。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使用前未经纯化处理。 1.2 方法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I的合成中间体甲基羟乙基十二胺的合成: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三颈烧瓶中,加入计量的乙醇,按一定比例加入N一甲基氨基乙醇与溴代十二烷,在78~83℃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12 h,然后加入摩尔比为1:1的固体NaOH回流2~3 h,趁热分液,取上层清液即得化合物——甲基羟乙基十二胺。Gemini表面活性剂I的合成(图1):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三颈烧瓶中,加入计量的乙酸乙酯,同时按一定的比例加入N.甲基一N.羟乙基十二胺与1,3.二溴丙烷,在回流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l5—18 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微黄色胶状物质,加入丙酮,在低温下沉淀,过滤并再次用丙酮洗涤数次,真空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固体即Gemini表面活性剂I,以核磁共振氢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为了比较Gemini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的优劣,也同时合成了其单子型表面活性剂II,并按文献[5]的报道合成另一不同分子结构的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1.2.2 表面张力测量 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去离子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采用Wilhelmy挂片法在25.0±0.1 oC下,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作浓度一张力曲线,求得相应浓度表面活性剂的CMC和 cMc值。1.2.3 电导率测量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去离子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控制温度在25.0±0.1℃,直接采用DDS.11A电导率仪测量溶液电导率,作表浓度一电导率变化曲线,求得其相应的CM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