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19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版》教材- 平均数计算示例题和练题- 学生参考答案- 教学投影仪- 教学PPT教学环境- 教室课桌椅整齐摆放- 板书清晰可见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示范-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平均数的思考。
概念讲解1.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2. 通过教学PPT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
计算练1. 出示一个平均数计算的示例题,讲解解题步骤。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平均数计算的练题。
3. 在学生完成练后,进行解题答案的讲解和讨论。
实际问题解决1.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求出班级的平均成绩。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类似的实际问题解决练。
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布置一些巩固练作业,鼓励学生在家继续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自我评估- 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能否清晰地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在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如何?学生评价- 学生参与度如何?-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知识?- 学生是否积极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做好调整,提升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拓展研究提供更多平均数计算和实际问题解决的练,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
扩展应用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其他数学领域,如比例、百分数等。
综合评估进行一次综合评估,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情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课件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
(出示投影)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
(板书课题)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课件出示:我国人口)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科教师姓名教材版本课题第(1)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研究小数的开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对于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借助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意义支撑,初步体会到了小数与分数的亲缘关系。
课程标准上对本节课的描述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所以本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明确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课前,通过学生前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基础进行了相识。
发现局部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小数初步认识甚至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掌握不牢,少数学生遗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小数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是和元、角、学情分析分或长度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缺少对于小数与分数真正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树立起小数的模子。
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小数还是只是“中间带着小圆点的数”而已,对于其产生和意义没有认识。
所以,本节课,应借助大量的活动和面积模型,数学年级学校新人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年级教材分析使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
小数固然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生疏,可是其意义却比较抽象,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面对理念与方法面积模型,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表象、发现纪律、树立模子。
在讲授中,首要使用了迁徙类推法、窥察比较法、总结概括法。
1.通过把代表1的正方形平均分,再数一数,涂一涂的活动,能完整说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1,会0.1,0.1的数数。
2.通过涂百格图的活动,能正确说出两位小数的意义,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01,会0,01,0.01的数数,并说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3.通过模子演示,体味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干系,能正确说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分子、分母、分数线)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目标导学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一)自学提纲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14+18675+168+25环节三、合作探究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达标训练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3、P20做一做1、2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长=宽面积÷宽=长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2、教学例题(一)例1教学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预设2:画图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二)教学“试一试”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三)比一比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三、变式练习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1)变式1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二)变式2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40×5=200(平方米)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50×5=250(平方米)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生:200+250=450(平方米)(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生1:分三部分来求、生2:分两部分来求、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出示91页的天平图: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
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分数的认识与计算2. 小数的认识与计算3. 时间的认识与计算4. 空间与图形:线和角,平面图形的认识5.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熟练进行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时间,进行时间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线和角、平面图形的认知,提高空间想象力。
4.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用图表表达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空间图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概念,时间计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数与小数的卡片,时间计算器,几何模型,数据图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购物、烹饪等生活场景,引出分数和小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分数的认识与计算:讲解分数的定义,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小数的认识与计算:讲解小数的定义,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时间的认识与计算:讲解时间单位,进行时间计算。
(4)空间与图形:讲解线和角,平面图形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5)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讲解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整理和表达方式。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1)分数的认识与计算(2)小数的认识与计算(3)时间的认识与计算(4)空间与图形:线和角,平面图形的认识(5)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题。
(2)时间计算题。
(3)空间图形的识别和计算题。
(4)数据收集和整理题。
2. 答案: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学目标: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活动一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任务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
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
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五、测评训练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6025)8=60(258)2、P37/24 P35/做一做2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案背景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
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
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
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
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单位转换:填一填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2、口算:20×40= 4×6= 7×6= 8×9=2×4= 0. 4×6= 7×0.06= 0.8×9=[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板书)广场花坛瓷砖长:30米3米0.3米宽:20米2米0.2米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
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
2024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角的性质,培养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2.角的初步认识3.表内乘除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角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角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课讲解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1)讲解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
(2)举例说明,让学生跟随讲解进行计算。
(3)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角的初步认识(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角的定义、性质及分类。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4)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表内乘除法(1)复习表内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讲解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
(3)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互动1.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布置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开展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几何图形展览,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重难点补充: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讲解时,可以采用如下对话形式进行: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我们要学习更大的数,那就是万以内的加减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5篇)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如何正确区分三角形的种类一、案例背景《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情景描述:在此之前,学生已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有所认识,所以在课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样的三角形,可用木条、白纸等;在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在认识三角形的种类后,分别说说自己手上的属于哪类三角形,这对巩固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我把整节课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新课导入、揭示课题、探究三角形分类。
对于已有预习的学生来言,在学习本次内容上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将时间放在学生自主探讨上,自己总结归纳,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别分在各个小组中,让他们跟着组内同学的步子走,的由会的带动不会的,教师在进行个别引导。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7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学习内容:P61页例5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一、【知识链接】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2.8○2.8003.26○32.66.19○61.9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①0.009米=()毫米②0.09米=()毫米③0.9米=()毫米④9米=()毫米三、【合作探究】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
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_。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五、【课堂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__。
六、【课堂检测】1、填空(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p :这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展观察、操作、考虑和简单设计的理论活动。
教材分三局部安排:第一局部,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第二局部通过动手操作和考虑,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展密铺。
并理解可以进展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那么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三局部,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
并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展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p :〔1〕知识程度: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历;〔2〕才能和方法程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才能,能初步运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3〕心理程度: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历,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4〕思维程度: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历为主,间接经历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根底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
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根底上进展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开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展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展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乘法交换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
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优秀教案【第1篇】校内公开课 课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问题,化繁为简1、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动物。
生:鸡和兔子。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有关鸡和兔的问题。
2、出示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谁来模仿私塾先生读读这道题。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
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除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外,我们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孙子算经》就是我们数学界的瑰宝,“鸡兔同笼”问题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鸡兔同笼)3、出示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怎么理解这几句话?生: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4、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师:除了直接从题目中看出鸡兔共有35只,共有94条腿外,还能知道哪些隐藏在题目背后的信息?师:那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停顿)看来,这么大的数字,我们有困难。
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吧!【设计意图】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隐藏条件,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与对话说明评价重点活动一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活动二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
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平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
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活动三: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活动四师:下面用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 ”“ ”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 300000 250000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授学生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清晰、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数学表达有理有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提出问题,激活旧知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究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二)情境导入,引发冲突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四(1)组织男生和女生开展的一次3分钟足球射门比赛。
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这两组数据,你认为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射门水平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用“两队平均每人射进的球数”,来代表各队的整体水平会比较合理一些。
这样,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三)多样表征,理解概念1.借助平均分,理解平均数老师展示了两个算式:“(5+6+4)÷3=5”和“(4+3+8+1)÷4=4”,并向学生解释了这两个算式都是先求总和再均分,求出两队的平均值。
这样,学生们通过以前研究的平均分知识,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借助直观图,理解移多补少老师让学生们观察图2,并让他们在图上找到男生队和女生队射进的5个和4个球。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出了两队射进的球数。
小结:移多补少是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使两组数据的数量相等,来比较它们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一个数据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估算销售量等数据,并根据平均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教者:李名树时间:2012年4月21日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l、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
生:红领巾、标志牌……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
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老师也画一个。
出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回答:(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师:谁来补充一下?(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师相机出示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讨论:怎样说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
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手上拿着平行四边形说:平行四边形有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生:有。
师:把准备好相应的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高。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准备在黑板上示范作高))看书自学。
1(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师:谁来说一说?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质疑: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新课标第一网【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有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课前教师准备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要求小组之间合作画高。
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另两条底边,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对应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优秀教案名师精编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教学反思: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
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春雨的色彩》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
《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
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
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优秀教案名师精编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1、激发兴趣谈春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3、欣赏散文诗(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