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狱斗争史实简介

监狱斗争史实简介

监狱斗争史实

1. 舌尖上燃烧着不屈的言辞

魏长魁(1906—1938),山东德平县人。大连共青团组织早期负责人,大连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
2.为难友痛打日本看守的张洛书

张洛书(1905——1946),曾用名刘景新。山东广饶人。中共大连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1923年经王烬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抗日放火团里的放火冠军于守安

于守安(1903——1941),又名钟度恩,山东桓台人。“抗日放火团”成员中个人放火次数最多的人。于守安出生于山东桓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进过学校。1923年1月,他到大连谋生,拉过人力车,后来在码头的“福昌华工株式会社”当苦力。1935年成为满铁码头常佣工,在门岗上干活。不久,他结识了“抗日放火团”大连地区负责人秋世显,担任了放火团在码头及附近工厂的放火工作员。在1940年1月至6月的不到半年时间里,他就放火17次,成为“抗日放火团”中放火次数最多的人。

4.抗日放火团里的火药专家邹立升

邹立升(1913——1942),字旭东,别名邹东初、邹关然,山东福山人。“抗日放火团”在大连地区发展的第一个成员。邹立升出生于山东福山簧务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2岁时始读私塾,15岁辍学,到烟台市一家印刷厂学徒,后当过印刷工人、店员、政记轮船公司售票员,饱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打骂、凌辱;因其性格倔强,不服压迫而屡遭失业。为谋求不受压迫的生活,1932年邹立升弃工从戎,投奔刘珍年军第二十一师当兵,但目睹了军阀张宗昌部队的黑暗之后,不到一年便离队回乡。

5.为革命事业不惜三进宫的侯立鉴

侯立鉴(1889—1935),又名侯康光,辽宁大连沙河口人。曾任大连中华工学会福纺纱厂分会委员长,中共福纺纱厂党支部书记等职。是震动全国的福纺纱厂“四二七”大罢工总指挥。

6. 革命党人何汉清的一封家书

何汉清(1921——1945),曾化名王荣义。湖北沔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派到大连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情报人员。1941年1月,在延安苏联红军远东军区参谋部的特工训练班受训后,于同年8月与刘逢川结成情报组,任报务员。1942年8月被派往大连,进入大连船渠工厂,在制罐车间当勤杂工人,以此做掩护,从事情报工作。1944年9月,在大连黑石町(今黑石礁)212番地家中,正与指令机关进行联系时,呼叫信号被关东州递信局截获,于1944年12月3日午夜被捕。1945年8月16日被秘密杀害于旅顺监狱。

7. 共产

党员邓鹤皋的狱中斗争

邓鹤皋(1902——1979),又名邓洁,化名友俊,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在他父亲办的私塾读书,后来求学于长沙兑泽中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了毛泽东同志组织和领导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是当时兑泽中学参加学联的4个代表之一。

8.革命党人刘逢川的铮铮铁骨

刘逢川(1908——1945),曾用名刘祥、刘传三。山东牟平人。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派到大连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负责人。
9.大连工人阶级的早期领导人傅景阳

傅景阳(1900—1942),原名傅成春,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大连地区第一名中共党员。大连中华工学会委员长。

10.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纪守先

纪守先(1910——1942),原名姬兴周。吉林伊通人。“抗日放火团”中国总指挥。

11.不怕为革命穿上红衣裳的辛培源

辛培源(1904—1942),又名辛志屏,辽宁大连金州人。中华工学会发起人之一。



......这座监狱是1902年由沙皇俄国始建,1907年日本扩建而成。监狱围墙内,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有各种牢房275间,可同时关押2000多人。还有检身室、刑讯室、绞刑室和15座工厂。监狱围墙外,有强迫被关押者服苦役的窑场、林场、果园、菜地等。总占地面积22.6万平方米。许多中国和朝鲜、日本、俄罗斯、埃及等国家的人民曾被囚禁和屠杀于此。
这座由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国先后建造的监狱,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和反人类的铁证,其野蛮和残忍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监狱解体。1971年7月,监狱旧址经过修复后,作为陈列馆向社会开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旅顺监狱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牢房建筑呈“大”字形放射状,灰砖部分系沙俄早期修建,一共85间牢房; 红砖部分则是日本后期扩建253间。每层牢房都是并列两排,在走廊地面中间安装铁箅子,除供看守监视外,还可以透光和上下空气流通。三 面牢房的连接处设有看守台,看守可同时监视左中右三面牢房。
“文汇号——重走抗战路”特别报道组日前来到位于大连的旅顺日俄监狱旧址,我们希望能寻访到曾经被关押在这所监狱中的革命志士和无辜百姓,倾听他们的回忆、控诉、呼唤和希望。但无论我们怎么抓紧行程,我们依然晚来了一步:原旧址博物馆馆长郭富纯告诉我们:与博物馆保持联系的最后一名曾经被关押在这里的难友、共产党员黄铁城2004年过世了。
独一无二的人间地狱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元宝房,这是一所世界上独一无二

的监狱。它由沙俄始建于1902年,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后接管并扩建了监狱。
走进旧址博物馆大门,青红两色的监狱大楼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旧址博物馆副馆长王珍仁告诉我们说:青色的是砖墙表明它是沙俄建立监狱时的“原作”,而红褐色的砖墙则是日军占领旅顺后扩建的部分。与世界上所有的监狱不同,它是世界上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三国连续修建、连续使用的一座监狱。它所关押的并不完全是中国人民,还有反战的日本进步人士以及美国飞行员等。
最初,这里只有主楼和87间牢房。日军接管后,1907年开始扩建,将牢房增加到275间,不仅有普通牢房,还有暗牢4间、病牢18间。1920年,这里改称为“关东厅监狱”。1926年,改名为“关东厅刑务所”。1939年最后定名为“旅顺刑务所”。成为监禁、迫害和屠杀中国人民和国际进步人士的人间地狱。
中国志士迫害最深
旅顺监狱牢房建筑呈三层楼的“大”字型放射状,每层牢房都是并列两排。我们沿着黑暗的甬道走去,透过门上的铁丝网,可以看见囚室内部。每间囚室长约5.6米,宽只有2.7米,整个面积只有15平方米的牢房里,要关押8至10名犯人。在每间牢房的墙壁上,还贴有一张日、韩、中三国文字的狱规。《狱规》共有11条:“不准说话,不准对面,不准倚墙,不准向外张望和走动……”,一旦违反狱规,就要遭受看守毒打。
中国犯人在这里受到最严酷的迫害。监狱规定,日本犯人可以在狱中吃白米饭,韩国犯人可以吃小米,而中国犯人在狱中只能吃发霉的高粱米饭。中国人如果吃了白米饭立即可以“经济犯”处罚。
在监狱二楼的行刑室,布满了吊杠、虎凳等刑具。行刑时,受刑者被剥光衣服,俯卧在“火”字型的虎凳上,四肢被皮带勒紧,看守使用灌满了铅条的竹条抽打,这叫“笞刑”。当时的《关东州刑法令》规定,笞刑只能用于毒打中国人,而不用于日本犯人。
恶魔罪行令人发指
每天,被监禁的人们还要过两次“鬼门关”——检身室。囚犯先脱下囚衣,然后全身赤裸高举双手跨过木杠,换上工作服后去监狱内的各种车间劳作。下班后再赤裸身体跨过木杠,换上囚服。
据1936年日本《刑务要览》记载,仅这一年,监狱劳动榨取的利润就高达8.6万日元。当时的8.6万日元,可以购买4万袋面粉。
在监狱的东北角有一栋二层楼房式的绞刑室。行刑时,刽子手用白布蒙住被处死者的面部,将他强行按坐在活板上,脖子套上绞索,然后突然打开活板进行绞杀。尸体被蜷曲着塞进木桶钉上盖,然后埋在监狱外的荒地里。
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于1909年10月26日在中国哈尔滨火

车站击毙日本枢密院议长、首任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后被俘,也被关押在这里。1910年3月26日,在狱中就义。
日寇在狱中杀害了无数中国革命者和国际进步人士。据原刑务所长田子仁郎供诉,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二天,他还亲自指挥看守在绞刑室里秘密绞杀了抗日志士刘逢川、何汉清等人。日寇还烧毁了大批监狱档案,以掩盖恶魔罪行,使日寇统治监狱40年间究竟杀害了多少仁人志士,成为千古之迷。





监狱简介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向阳街139号。这座监狱是1902年由俄国始建。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监狱的修建工程被迫停止,俄国人只修建了监狱前办公楼和85间呈东、中、西放射状的牢房。在战争期间,这里被用作俄军的野战医院和马队兵营。1905年1月2日,日俄战争旅大地区的战事结束,日本重新占领这里。于1907年开始,在俄国原建监狱的基础上用红砖进行扩建,牢房数量迅速增加,加上日本1916年所建的医务系的18间病牢和地下的4间暗牢,共有牢房275间。1934年在监狱的东北角还设立了一个秘密杀人场所——绞刑室。另外,监狱还设有15座工场,以强迫被关押者为殖民当局生产军需用品和生活日用品。监狱的四周筑有4米高、725米长的红砖围墙,墙内占地面积为2.6万平方米,墙外还辟有窑场、林场、菜地、墓地以及日方管理人员住宅区,总占地面积为22.6万平方米。
监狱内最多时可关押2000多人,被关押者中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日本、朝鲜、俄国等其他国家的人士,朝鲜民族著名的爱国义士安重根就是在这里惨遭囚禁和杀害的。因此,旅顺监狱也具有强烈的国际性特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大,这座监狱彻底解体。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面积之大,保存之完好,历史内涵之丰富,是世界上所罕见的。1988年,监狱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监狱旧址博物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称号。2006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授予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1902年 俄国始建旅顺监狱。
1904-1905年 战时的马队兵营和野战医院。
1907年11月 日本殖民当局开始使用旅顺监狱,冠名:“关东都督府监狱署”。并逐步扩建牢房,病房,检身
室,暗牢,工场等。
1920年 更名“关东厅监狱”,开窑场,菜地,林场,建看守训练所等。
1926年 改称“关东厅刑务所”。
1934年12月 更名“关东刑务所”。
1939年 定名“旅顺刑务所”。
1945年8月15日 监狱解体。
1970

年10月 旅大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对监狱旧址进行全面修复。
1971年7月 监狱旧址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1979年3月 旅顺监狱展览馆撤销。
1983年6月 成立旅顺帝国主义侵华遗迹保管所。
1983年12月 旅顺监狱旧址由旅大驻军移交给大连市人民政府管理。
1992年8月 旅顺帝国主义侵华遗迹保管所更名为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陈列馆。
2003年5月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陈列馆更名为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沿用至今。同时增挂“大连市近代史研
究所”牌子,实行合署办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