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3.71 KB
- 文档页数:4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讲义和笔记;•平行线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
2. 定义和性质(20分钟)2.1 定义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2 性质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内角和外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两条截线相交,对应角相等。
3. 判定方法(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内角和外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平行线截断,对应角相等。
4. 运用与实践(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例如:问题一: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与给定线段平行的线段?问题二:若两条平行线分别与一条截线所成的内角和为60°和120°,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下一节课的拓展内容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提供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直尺、圆规、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卡片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的交角,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测量并比较平行线间的距离,总结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性质,强调平行线互相平行、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交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双轨火车、电梯等。
2. 探讨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布局的图形、计算平行线间的距离等。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与理解;(2)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直观展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如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直观展示:(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概念巩固: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 性质练习:完成课后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 拓展延伸:探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则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学习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1. 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2.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
2. 直尺、圆规、白纸等作图工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2.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环节二:探索平行线性质环节三:验证平行线性质1. 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解题思路。
环节五:课堂小结2. 教师补充并强调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几何作图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与延伸:1. 探讨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建筑等领域。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 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C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板书]2.6 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E′F′,使它截平行线AB 与CD,得同位角∠3、∠4,利用量角器量一下;∠3 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板书]∵a//b(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图7(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8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如图9,已知直线DE经过点A,DE//BG ,∠B=44°,.(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1)∵(已知),∴().(2)∵(已知),∴().(3)∵(已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投影6)平行线的性质2005年3月25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平行线的性质:(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2、教法建议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讲授新课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2)综合应用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3)适当总结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线;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平行线,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平行线的判断;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2. 画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课本及相关学习资料;2. 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出示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发现平行线的性质;3.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解题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练习课本上的相关题目;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可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4月6日在我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会,应区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节示范课。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节有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课。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说一说,利用课本例题1对平行线判定的方法进行复习,增加了自己提问同伴回答的环节,提高了对本例题的要求,从方法、观察图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应用知识——做一做,利用课本中的例3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增加了求任意夹角的环节,为进一步的两到三步证明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辨一辨,总结方法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像,明确每个图像中角与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深化提高——想一想,尝试用两步证明去解决一道关于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从中体验逻辑推理,一题多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环节,层层递进——考一考,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在书写过程中体会证明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书写格式加以规范。
反思: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第一环节中的讨论应更具有多样性,给出例1的图形后应该将这道题目彻底放开,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线平行,或者由线平行得到角相等。
老师应将学生回答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并按性质和判定两类分开,按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设计应该更好一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式学习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出示两条平行线和两条不平行线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教师问学生如何定义平行线,学生回答并给出例子。
3.引入学习目标:教师引入本课的学习目标,即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学习内容展示与讲解】(15分钟)1.平行线的定义:教师呈现平行线的定义,即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不存在交点,称为平行线。
2.平行线的性质: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与直线上的第三点的角度相等等。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师介绍两种常见的平行线判定方法,即直线与直线判定和平行线与交线判定。
【学习活动】(30分钟)1.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一些直线,并通过实验找出平行线的特点。
2.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3.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图中的线段是否平行,如果平行,让学生给出证明,如果不平行,让学生找出另一条平行线。
【拓展延伸】(15分钟)1.制作模型: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平行线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比较分析来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2.趣味游戏: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游戏,例如“平行线接龙”,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练习判定平行线。
【总结反思】(10分钟)1.学生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平行线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介绍平行线的定义;(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平行线的性质;(3)讲解平行线性质的证明过程;(4)举例说明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平行线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调查并报告平行线在建筑、交通、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案威宁县龙街第二中学白刻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因为∠1=∠5 (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0 (已知)所以a∥b()活动目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 和∠5 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活动3、验证猜测.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推导出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平行线的性质推导过程;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平行线的性质相关课件和教具;2. 练习题和案例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文具;2.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场景,如交通道路、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平行线?”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实际案例,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案例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究活动,如研究平行线的其他性质、探索平行线的应用等。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和资料,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图形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和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八、教学延伸: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平行线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制作平行线的手工制品或进行平行线的户外观察。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设计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探索3(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利用几何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准备:直尺、圆规、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尝试找出平行线之间的性质。
三、验证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利用几何模型,自行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2. 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课堂活动与实践(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活动步骤: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角。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在一条马路上,有两辆车的车轮痕迹是平行的,求这两辆车的速度是否相同。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0.3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3平行线的性质”
2.内容解析
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
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探索和掌握好它的有关知识,
对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为学生今后
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感情教育等方面,这节课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目标解析: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的能力。
三.数学问题诊断分析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
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
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故有效的探究其证法及性质,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难点,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通过设置“课堂同步操作”,鼓励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由浅入深,化解难点,实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四.数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
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及相关例习题,可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与观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
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请同学们回忆所学内容(出示投影片1)学生思考总结:先知道什么?后知道什么?
师:逆向思考:先知道角的关系,能得到线平行吗?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
师: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直线L与直线a、b相交(如下图)请你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取两条线作为a,b,再画一条截线c,得到“三线八角”用量角器度量截出的
各角的度数,观察,比较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同位之间、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出示投影
片2)
指出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生:画图,用量角器度量截出的各角的度
数,同位之间、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2、归纳总结
师: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得到下列基本事实:
[板书]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出示投影片3)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符号表示: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想一想:同学们在刚在的画图度量角的过程中得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
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板书]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做一做:
师:1、你能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成立的理由吗?
2、如果我们现在只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你能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吗?
生:学生上黑板写出推理过程。
师:评析、讲解。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出示投影片4)
5、讨论: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判定有什么区别?
(出示投影片5)
(三)、指导应用,巩固新知
例题教学:例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A=75°,∠1=55°,∠2=75°,求∠B的度数.(出示投影片6)
解:∵∠A=∠2=750 (已知)
∴AB∥C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55°(已知)
∴∠B=550 (等量代换)
E
2
1
D
C
B
A
例2:如图,AD∥BC, ∠A=∠C.试说明AB与D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出示投影片7)
解:如图所示AB//DC
∵AD//BC (已知)
∴∠A=∠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C (已知)
∴∠1=∠C (等量代换)
∴AB//D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知识拓展
如图,若AB//CD,你能确定∠B、∠D与∠BED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出示投影片7)
解答:过点E作EF//AB.
∴∠B=∠BEF.(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AB//CD.(已知)
∴EF//CD.(已做)
∴∠D =∠DEF.(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B+∠D=∠BEF+∠DEF =∠DEB.
即∠B+∠D=∠DEB.
(五)、小结与作业(出示投影片8)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平行线的性质)
2、你还学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转化的数学思想)
3、布置作业:
课本第 130 页第2题、第3题
第131页第3题、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