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探源古代中国与邻国音乐交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伴随其实践而产生的乐学理论极其丰富。同时也反映了音乐文化发展状况的资料,包括乐器、乐律、乐曲、声乐、演奏、音乐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诗歌、舞蹈、戏剧等。音乐文化经常伴随着卜列活动而进行交流往来,即有关国家的人民的接触交往、商业活动、人民的迁移流动、政府间的政治和外交活动、宗教的传播等。这份珍宝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人民和邻近国家的人民,从隋唐时代就有友好的接触和交往,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历史上缺乏关于当时音乐文化交流的可靠记载。现在我们从隋朝统叹公元581年)之后说起。宫廷宴乐中有“天竺乐”和“扶南乐”。天竺乐器有凤首笠模、革巢、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钱、贝等九种。凤首笠模即竖笠模①,源于西亚。公元605年,隋朝从林邑获扶南乐工及其鲍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传写其声。鲍琴即印度乐器维那。林邑在今天越南中部,
乐有琴、笛、琵琶、五弦,颇与中国相同。林邑乐受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较深。7世纪初期唐朝建立后,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范围也更为)‘泛。唐代音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木,吸取了国内各地区以及各邻国的优秀的新鲜的音乐素养,经过长期的酝酿融合,达到很高的成就,从而又对各邻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朝宫廷宴乐也有天竺乐,乐器增加了揭鼓、革巢两种,减去铜鼓。揭鼓相当于印度的“塔不拉”鼓,演奏时起指挥作用。塔不拉源出于阿拉伯的“塔布尔鼓”。天竺舞工的服饰是:辫发、朝霞袭装、行缠绑鹭、碧麻鞋。乐工的服饰是:皂丝布头巾、自练糯、紫绩裤、绊被袭装。服饰虽然具有印度特点,但和库车、敦煌寺院的唐代经变画不完全相同。又史书记载:“婆罗门国②献乐人,倒行以足舞。”扶南乐,乐工以朝霞为衣,赤皮鞋。此服装亦受印度影响。7世纪初期,唐朝有歌颂“秦土”李世民通的《秦土破阵乐》,有歌有舞,影响很大。公元629年,唐僧玄类前往印度取经。他在印度时,有两个国土都对他谈到这个著名的舞蹈。他们只是听说过这个舞蹈,似乎都没有看到。吹管乐器“革巢”是唐代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出于新疆库车.流传到一些邻国.在越南和秦国都称为“革”。“击水杯”,占称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音乐演奏方式,不知何时传
入印度,至今盛行于民间。
隋唐以来,中口两国音乐文化交往频繁。口木经常派“遣唐使’丫‘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他们在中国演奏口木音乐,又把中国音乐带同口木。公元702年,口木设立“雅乐寮成。唐开元年间,口木人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17年,同国时带去相传为武则天撰写的《乐书要录》、方响、铜律管等。至今在口木还保存一种关于唐乐舞、散乐和杂戏的占图录,名《信西占乐图》,全名《信西入道占乐图》。口木占乐书称((懈图》、《唐懈图》、《唐懈绘》。经口木学者考证,它可能是公元12世纪前后的作品,并认为是研究中国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口木流传有占抄木《五弦谱》一卷,正仓院也保存《天平琵琶谱》一页,是天平十九年抄木,相当于唐玄宗天宝六板747)。这两种乐谱所用符号和记谱法与《敦煌曲谱》相似。正仓院还保存笙、排箫、竿、腰鼓等乐器和有关文字、图像资料,都是研究唐代音乐和中口文化交流历史的珍贵实物。
公元754年,唐朝政府公布更改一大批乐舞曲名。其中有些曲名原来是梵语的音译,如《优婆师》改为《泛金波》,“优婆师”原是梵语“女信徒”的音译;《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原是梵语“清净”的音译。以梵语取名的乐曲未必都出于印度,也可能出于
佛教盛行的其他地区。但《优婆师》和《婆罗门》应是印度乐曲。这次改曲名不仅是为了使曲名民族化,而且意味着乐曲木身己按照中国风格的要求,经过了改编或再创造。如诗人自居易《霓裳羽衣歌》说:“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被步摇冠,锢缨累累佩珊珊。”己经成为中国风格的舞蹈,而且还有道教色彩。
10世纪中期宋朝建立以后,民间的音乐和戏剧活动口益开展。教坊的五队有“婆罗门队”,穿“紫罗僧衣”,执“锡环柱杖”“菩萨蛮队”穿“窄砌衣”,砌衣即僧侣百钠衣;“佛霓裳队”,穿“红仙砌衣”“菩萨献香花队”穿“窄砌衣”等。从舞队的服饰可以考察所表演的乐舞内容和性质。这种乐队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的乐舞遗产,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吸收了音乐文化交流的新成果。
据越南史书记载,越南黎朝龙挺土在位时公元1005-1009的,很宠信宋朝优人寥守忠⑥。这时宋朝的杂剧可能己经传到越南。又越南在陈朝时12- 15世纪)盛行一种集体舞蹈,所用歌词中有《庄周梦蝶》、自居易《母别子》诗等,乐曲中有《降黄龙》、《宴瑶池》等,都是从中国传去的。
元朝统一以后,版图辽阔,海上交通口益发达,这样就更便于中外文化的交流。13世纪末,中国优人
李元吉在越南做占传戏,有《西土母献仙桃》等传,角色12人,“著锦袍绣衣,击鼓吹箫,弹琴抚掌”,“更出迭入为戏”。这正是元杂剧的表演形式。17世纪清朝建立之后,宫廷宴乐中设“安南乐犷越南乐”、“尔喀乐犷尼泊尔乐”和“缅甸乐”019世纪初期,越南的元朝建立,仿照中国占代乐制,越南的旧戏,无论音乐、服饰或演出形式,都受了中国的影响。中国剧目也常常被越南采用。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国人民和外国人民不断地进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互相观摩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丰富了各自的音乐内容,提高了各自的音乐艺术,而且互相加深了了解。今后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为频繁,这对于各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统友谊的增强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