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的临床运用_常通玮
- 格式:pdf
- 大小:91.42 KB
- 文档页数:2
下,却看法不一。主要有:¹错简论。此论以《金鉴》为代表。陆渊雷亦认为是“唐以后方”。今人谭日强则认为此方“治寒虚相搏之半产漏下,断不相宜。”并指出以《妇人妊娠篇》的胶艾汤主之,较为适合。º肯定论。代表人物有尤在泾、徐忠可等。认为此方表面似于理不妥,实际上有深刻的道理。妇女病以治肝为主,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旋复花行血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除漏,使结开则漏止,其血自止,不必补也。
笔者以为,上述两说各有见地,应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取舍。若纯属虚寒之半产漏下,则当忌用。因误用可致出血加重。此时可选用温中摄血的胶艾汤治之。若由气滞血瘀为患者,虽具弦大芤减之虚寒脉象,也可试用旋复花汤,以祛瘀生新。如《金匮》中的大黄虫丸治虚劳干血,正是通过祛瘀而达到“缓中补虚”之目的。张氏亦报道,用旋复花汤加味治半产漏下30余例均获良效,并附有验案四则(见《浙江中医杂志》1996;(2):20)。所以,在运用旋复花汤时,要依照病证情势灵活变通,切不可恪守陈规,存门户之见。
参考文献
1 刘渡舟,等.金匮要略注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7
2 谭日强,等.金匮要略浅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
3 杨百艹
弗.
金匮集释.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757
4 朱伟常.肝病治络法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
(7):13
(收稿日期:1997—10—03)
防己茯苓汤的临床运用
常通玮 李子龙 李俊玲
(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河南458000;鹤壁市中医院;鹤壁市公费医疗医院)
主题词 防己茯苓汤/治疗应用 腹水,肝硬变/中医药疗法 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 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
笔者临床运用防己茯苓汤加减治疗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数则于后。
1 肝硬化腹水
张某,男,46岁,1986年9月12日初诊。患肝硬化病史4年余,近1个月来腹胀、纳呆、肢体乏力,自服香砂养胃丸等无效。初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查体:神清,形体消瘦,倦怠,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有轻度浮肿。肝功能检查:P62g/L,G30g/L,TBIL26L m mol/L, DBIL12L m mol/L,GPT82u/L;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气虚,水湿内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处方:防己18g,黄芪15g,桂枝10g,茯苓15g,大腹皮30g,川牛膝15g,泽兰15g。服药4剂,腹胀减,小便量增多。上方加砂仁12g,继服6剂,腹胀消失,饮食转佳,精神亦较前好转,下肢无浮肿。B超复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继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
2 慢性肾功能衰竭
程某,女,32岁,1992年7月3日初诊。双下肢浮肿16年,活动后加重。1985年妊娠期双下肢浮肿加重,尿检蛋白(6),经中西药结合治疗,症状缓解。近2个月来因劳累诱发双下肢浮肿加重。初诊时兼见腰酸痛,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恶心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质淡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测BP17/12kPa。查: Scr510L m mol/L,S BU N19m mol/L;尿蛋白(7)、红细胞0~2个、白细胞0~2个,偶见颗粒管型;血色素80g/L。B超检查提示双肾萎缩,皮质部与髓质部分界不清。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断:关格。处方:防己30g,茯苓
・
6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8年 第13卷 第3期
15g,桂枝15g,黄芪30g,苏叶10g,益母草30g,泽兰叶15g,厚朴12g,陈皮12g,水蛭15g。服药3剂,水肿稍减,小便量增多,恶心缓解。继守上方服10剂,双下肢浮肿消失,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化验:Scr372L mmo l/L,S BU N15mm ol/L。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芪六味地黄汤加减,病情趋于稳定。
3 肺心病伴心功能不全
穆某,男,76岁,1994年12月8日初诊。患肺心病史5年余,常于外感或劳累后有胸闷、气喘、下肢浮肿等症。近因天气骤冷,诱发痼疾。诊见:面色灰黯,畏冷,双下肢高度浮肿,小便量少,心悸气喘,动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数。测T37.5°C,P104次/分,R26次/分, Bp17/10kPa。神清,精神差,桶状胸,双肺均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快。心尖搏动位于剑突下,肝脏肋下2cm可触及。西医诊断:肺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中医诊断:喘证。处方:黄芪30g,防己30g,茯苓18g,桂枝15g,葶苈子30g,清半夏18g,人参10g,陈皮10g,丹参30g,鱼腥草30g,附子10g。服药4剂,诸症大减。守上方继服6剂,下肢浮肿消失,心悸、胸闷等症显著缓解,能平卧入眠。后用桂附六味地黄汤加减进一步调理。
按:防己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皮水病。笔者认为,该方对于以水肿为主症,属气(阳)虚者,疗效最佳。视引起水肿的疾病不同,伴随症状不同,因人而宜,适当增减,常获良效。对于顽固性水肿,酌加活血利水或行气利水药,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收稿日期:1998—02—26)
·名老中医经验·
刘仕昌教授创制蒿芩藿苡汤经验撷萃
李吉超 张剑勇
(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51803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7)
主题词 /刘仕昌 /中医师 %蒿芩藿苡汤/治疗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仕昌教授,悬壶济世60余载,师古不泥,博采众方,学验俱丰。他自拟蒿芩藿苡汤治疗岭南温病得心应手,现撷萃如下,以飨同道。
1 辨证论治 灵活变通
刘老认为岭南有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体质类型及饮食习惯,岭南温病具有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治疗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前提下,还应灵活变通。因此自拟“蒿芩藿苡汤”(青蒿6~10g,黄芩12g,藿香10g,薏苡仁20~30g,甘草3~6g)治疗暑湿、湿热或伏暑郁阻少阳、三焦,留恋气分之证每获良效。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王氏等[1]以蒿苓藿苡汤去薏苡仁加滑石15g,芦根20g,葛根12g治疗温病湿热证18例经内毒素测定阳性患者,结果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国内报道应用解毒化瘀Ⅱ号治疗温病的疗效相仿。据此认为本方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治疗目的。李迎敏氏等[2]以蒿芩藿苡汤加茯苓、柴胡各12g,杏仁10g组成“刘氏湿热清”方,观察了25例温病湿热证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18例治愈13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湿热清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比西药组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受体花环率明显升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下降(P<0.01)。提示刘氏湿热清对温病湿热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
7
・
1998年 第13卷 第3期 河南中医药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