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 格式:pdf
- 大小:250.06 KB
- 文档页数:1
中小学作文评价之管见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作文教学即是语文教学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处理好这一环节,能使作文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将就中小学作文评价问题作一浅谈,主要从作文批改的内容、语言、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评价内容语言方式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可以说,要求学生自己评价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作文批改在内容方面,应以人为本,兼顾评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在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任用,课程的安排,教案的书写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最佳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能否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往往是评价一位教师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的标准。
在这种标准的误导下,教师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文批改的多、改的细才是工作积极认真的表现。
在精批细改的过程中,教师们更关注学生已完成的作文即文本,他们力图从错别字、病句、过渡、立意、结构、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评改。
这种修改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新课标实施以后,有些教师渐渐从精批细改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学着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
因为他们发现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太多的激情冲动,有太多的苦闷烦恼,有太多的困惑迷茫,有太多的孤独无助……他们把这些感情渗透在作文中,渴望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和爱护,所以有的老师常借助评语的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
因此,教师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先从写作者入手,从问题的源头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个薄弱环节。
怎样才能辅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呢?一、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充分证明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材料。
教师不仅要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这样,学生凭借课文的例子,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收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就能达到“源头活水奔涌而来”的境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如果语文教学脱离生活,阅读和写作完全割裂,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
观察社会和认识生活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得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故直接深入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对于写作至关重要。
教学时,老师要注意诱发学生调动储存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思考,从而升华到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讲读《背影》时,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背景”的人物特征,如,父亲的脸,母亲的手,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学以致用。
一位同学在《妈妈的手》这篇习作中,以母亲的手为线索,用一次自己生病时妈妈用手抚摸自己的脸开篇,描述妈妈把爱倾注给儿女、家庭,手由“光滑白嫩”到“粗糙“的一桩桩往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观察生活仅靠教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
为此,我要求学生将平时观察所得及时记下来,让这些见闻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二、引水入文,激活作文大量地占有材料,只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用好用活材料,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教师还要做好点拨诱导。
初中作文范文教学管见温海福【摘要】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这五个方面对初中作文教学作了总结: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2.走进生活,积累素材;3.上好作文课,做好领路人;4.自己评改,提高能力;5.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心得提起作文,学生的反应大都是愁眉紧锁,而语文教师的反应大都则是摇头叹息。
的确,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而改作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件苦差事了。
但是,对于所有文学爱好者来说,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却是一种享受。
鉴于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并写出优美的文章。
下面是我指导学生写作的几点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
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
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會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只熟读课文还远远不够,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名家名篇,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并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句诗所指的意思就是写作之前必先下工夫体验生活,积累材料,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那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素材呢?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可见,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
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管窥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人曾这样评价作文教学的历程——“不堪回首”。
诚然,当作文教学的“批量生产”使学生陷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精神套子中的时候,作文已成为师生心中共同的“创伤记忆”。
当我们为作文教学现状扼腕叹息的同时,又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一、作文重形式,轻能力。
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考试指挥棒和评分标准的指挥下,投入更多的精力用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规范化和格式化上,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
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关心的是如何将材料套入规范的格式中,写作只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运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作文失去了它引人入胜的魅力,沦为格式化、规范化的“假、大、空”的“八股文”时,学生便失去了深入探索的兴趣,也失去了作文个性的光彩,留下的只是空洞的灵魂。
二、命题偏离真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
”有些教师在命题时,很少考虑如何挖掘学生的真实世界,引发他们的独特感受,从而为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搭建桥梁。
教师的命题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无米之炊”的困境。
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但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的作文。
学生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更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
三、批改千篇一律。
作文批改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内驱力的重要手段。
批改的方式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率。
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从批到改实行单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率,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当学生这种“游离于作文”的心理意识愈加强烈时,作文的兴趣就会遭受弱化。
而这种批量的评改,更导致评分的主观色彩浓重。
提高中专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提高中专学生作文能力之管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因为作文不但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语文知识教育同写作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提起笔来觉得无话可说”或“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
即使勉强成文,不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就是语言贫乏、主题模糊。
如何有效地提高中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的做法是:一、自信心的培养信心是成功的内驱力,耍消除语文写作的障碍,就耍先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因此,我运用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写作教学中,按作文基本体系,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序列进行。
以文体为序,强调先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然后向写说明文、议论文过渡,并穿插各种应用文写作;以写作能力为序,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体裁、修改文章等基本功,这样每节作文指导课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一个问题,目标明确,效果显著,这样学生信心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最终能够创造性地学习。
因此,我特别注意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多褒少贬的讲评方法。
把好的文章朗读给大家听,对一般的文章也注意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片断,一个句子,其至一个词用的恰到好处也多加表扬。
当然学生有了写作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耍讣学生明确文章的实用价值,明确写作对象,这样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实践屮去,写作积极性也随Z提高。
创设写作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这便要求教师要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结合中专生的特点,积极主动协同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广泛开展兴趣活动,不断充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们的写作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创设良好的情境。
初中作文教学管见目前初中生作文存在着语言基本功欠缺、思路狭窄等问题。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写好应考作文呢?我认为首先是必须强化基本功训练。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只有平时抓好写作训练,大胆扬弃传统教法,才能训练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到真正考验面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改的重点在作文。
死啃书本、生活贫乏、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势必会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学生往往仓促上阵,慌张应对,势必造成“作文,作文,难死小人”的局面。
其次则是抓好写作五“关”,即审题关、选材关、立意关、谋篇布局关和语言表达关。
审题很重要。
通过审题深刻地理解题意,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这道文题究竟要我们写什么;有哪些限制,应反映生活的哪一侧面;说明什么道理等,只有将题审好,写作文才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选材,就是找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主题。
为此,学生只有在平时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再加上课内外的广泛阅读,经常主动练笔,才能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中表达出对人对事的看法,即文章的主题。
立意离不开选材和组材。
记叙文要注意选取“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与事件有关的环境、场面、景物等。
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描写,朱自清的《春》对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的描写,寄情于景色之中。
聪明的学生应该学习、模仿这些名家的写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谋篇布局即通盘考虑如何安排材料,合理组织语言的过程。
具体在学生的作文中不少人就不以为然了,往往是“强推车”,想一句写一句,开头拖泥带水,内容飘忽不定,结尾千篇一律。
这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意识太淡薄。
就文章整体结构讲:开头仅仅是文章的前奏曲,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定调”,简洁入题,引起下文。
一般来说,最好是采取“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入题,可避免不必要的繁杂。
当然,完成了上述步骤还仅仅是粗线条的,要想写得生动有味儿,条理分明,准确洗练,还要进一步考虑,诸如,怎样过渡、照应,如何安排详略,在具体写法上最好采用哪种方式,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刻画、烘托等,这些都应在作者的考虑之列。
习作教学策略之管见目前习作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习作的教学效率。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改善学生写作心态,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一些策略。
一、吃颗“定心丸”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习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和别人分享生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为了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学生懂得了习作目的,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只要写作得法,并不难写出优秀的习作。
这样让学生吃颗“定心丸”,从心理上便减轻了学生的写作压力。
同时,教者在引导的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习作的需要,如“你想成为一个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习作高手吗?努力吧!成功一定属于你!”“你们都很聪明,只要下工夫,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语言的魅力,一旦激活学生对习作的渴求心理,他们必将产生内驱力,把“我要写”落实到行动上。
二、用点“脑轻松”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太低也容易使学生讨厌写作,时间长了,有些学生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此,教者在批改习作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如“这句话不通顺,换个说法好吗?”“这个细节多想想,你会写得更生动些。
”商量鼓励的语气无疑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从而爱好写作。
三、输点“兴奋剂”一些教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上课时习作题目一出,就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至部分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拼拼凑凑,应付了事。
整个习作过程学生要经历一次害怕、发愁的心理过程,能力得不到提高,身心也得不到健康发展。
改变这一心理现象,教师首先要认真设计好每次的习作练习,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作文教学策略管见王紫艳【内容摘要】激情引趣,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是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精心设计,构建生动活泼的写作课堂是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行动策略。
巧设平台,引领学生开发写作资源是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催化剂。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设计资源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交流还是考试,作文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深入,作文教学倍受关注。
研究近三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考查分值高,形式异彩纷呈,作文能力检测的力度呈上升趋势。
写作是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还是检测语文素养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内在需要。
应该说,如何优化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个学生切实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学习课题。
一、激情引趣,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明确作文教学目的,激发写作兴趣是优化课堂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我曾对两个班级的初一新生的写作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发现以下问题:有的学生写作思维低幼化;有的学生写作素材空洞、语言僵化,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有损诚信美德;有的学生写作结构和卷面缺乏美观整洁,如:标点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等;有的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与信心甚至讨厌写作,把写作课冠之为“黑色课堂”……因此,作文教学的历史使命相当重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
”可见,学生想学与乐学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师必须依据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善设机巧,从营造健康向上的写作氛围入手,激发学生主体的写作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篇•教学反思一、作文教学首先应从写作动机“切入”,先入“情”后入“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不少学生缺少对个人、集体、家庭、社会的责任,缺少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热情。
心里关注的内容多是自己的玩乐,即使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也难以激发其高度的热情和冲动。
试想,以这种心理状态让他写“关注社会和人生”的作文,头脑怎会文思泉涌?要改变这种写作状态,必须使之“动情”,再令其“动心”,最后引其“动手”。
情感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家赫布曾说:“当唤醒达到最佳的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高,在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则是低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刻刻注意将学生的情绪调到最佳水平状态,可以通过调整作文角色意识,改变作文命题形式和要求、设计动情的导语,改变奖励方法等,作文情趣被唤醒并达到最佳状态时,“动手”作文之时即到。
二、作文教学必须要:引学生“博”,使学生“明”,请学生“入”,让学生“能”1.引学生“博”学生怵作文,怕写作文,原因之一是缺乏生活,缺乏素材。
因此,从入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书面材料的积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大硬皮本,写上自己起的集名,如《浪花集》《珍珠集》《滴水集》《成长的足迹》……并分成“摘抄”“自写”两部分。
“摘抄”,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由于摘抄内容多为名人名言、名人轶事,成语典故,寓言以及佳句、短文等。
摘抄中,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给自己的“摘抄”“自写”,注明时间、绘个插图、加朵尾花,增加情趣,一周一收,全看,并写几句鼓励的话或交流思想的知心语,每学期都举办全班性的交流展览。
而中学阶段,是博览中外名著的黄金时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中外名著,除了课上接触到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人作品,还给学生介绍其他文学名著,讲课文中的文学名著时,用充满激情和仰慕之情感染学生。
教师引学生“博”,学生“博”了,自然下一步写作文的“难”就变成“易”了。
姚丽修命题是作文教学首要一环,,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写好;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了作文命题的原则应该使学生能写、会写。
所谓能写,就是适应学生的生活范围,使他们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所谓会写;就是指适合学生的写作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这种题目来源予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原则,至今看来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
为此,要把作文题目命得让学生“爱写”,除了在命题形式、方式、语言上作一些探讨外,根本还在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关心的热点。
一、命题体现作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命题要服从整个写作训练的总目的,要有系统、周密的计划,要克服命题心血来潮的临时性、随意性。
一般来说,从初一到初三练什么,怎样练,: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做到有分有合、有序有格,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台阶。
如写人,可先进行分项训练,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训练完后,再进行综合训练。
叙事可按事件的多寡、叙事的顺序(顺、倒、插)和叙事的技巧进行分项训练,然后,再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等。
说明文及应用文体亦可如此。
在训练之前可举典型范例作示范,以激发兴趣,每练一次都要及时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每次都有一点成功感。
二、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命题要得当,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
”这段话揭示了作文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作文的主人,命题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不至于为作文内容犯难,才会愿意写、乐于写,变被动为主动。
这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作文命题必须遵循这一要求。
那么怎样命题才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呢?1.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及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等,以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仓库,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培养差生写作兴趣之管见丁再华学生最头疼的是作文,教师最棘手是也是作文,尤其是对差生的作文教学。
其一,差生的文句令教师看不懂,或者似懂非懂,常跟猜谜一般。
其二,差生的文字令教师不认识,龙飞凤舞般的字体一看就头昏目眩,就心烦。
其三,有规定要求的作文差生常打折扣,有的甚至干脆不交。
诸如此类的情形在很多班级中都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不外两点:①差生的作文底子薄,挤不出墨水;②差生对作文无兴趣,颇感厌恶。
而作文的差生面又往往是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培养差生的写作兴趣很有必要。
培养差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让差生写喜欢写的作文。
目前,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常是大作文加小作文外加日记。
按照教学要求布置,根据训练要求批改。
平均每天1篇的作文,量虽多,但收效甚微——学生胡乱地应付当然是无效劳动。
相反,恰恰培养了差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老师也就白眼相看了。
那些议论文、说明文,他们简直不敢问津,因为他们力不能及。
再说,现在的学生大多在家里宠惯了,除了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外,连《三国演义》都觉得枯燥乏味,正眼不看,更不用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了。
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差生的爱好和兴趣,让他们写喜欢写的作文。
比如,“科幻系列”作文就是当今学生喜欢写的一种类型。
写这类作文既可以培养差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又可以激发差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差生写作的积极性。
所谓“科幻系列”,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作文系列。
写这类作文学生很感兴趣。
尤其是差生,他们的兴趣最浓。
老师乍一说,他们就咧开嘴笑了。
(我从来也没见过学生听到老师布置作文而笑的。
)这类作文正合差生的胃口,他们把电视中看过的“变形金刚”、“爱迪-奥特曼”等等拉扯进来当作影子,加以改编、发挥,或取其名字,或取其情节,或模仿人物形象,更多的则是自己的创作。
如我班学生写的《太空电脑世界》、《未来的学校》、《外星人在地球》等等,都是差生自己构思创作的系列作文,写了三个星期还没完。
作文中动作描写的教学之管见[摘要]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细致观察,细致描写人物的动作,并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训练,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写出鲜活的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动作描写作用方法训练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和状态,叫作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
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准确恰当地使用动词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在写作文时,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
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的精神世界就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形象就能真正站立起来。
二、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成功的动作描写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
那么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一)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
初中文学作品教学之管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性质作了这样明确的界定。
这个语文教育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化。
实现这一转化,就“文学鉴赏”而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除了在“课程目标”(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外,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更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的提出,给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审视现今文学作品的教学,不容忽视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1、用做题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使语文课失去了生气和灵性。
前段时间,有幸前往江苏某中学听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春》。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而上课的老师素质也很不错。
可是整堂课下来,终究觉得兴味索然。
什么原因?因为这位教师以探讨课后研讨题为切入点,课堂教学基本流于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
这样的课谈不上从个体的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用冰冷的解剖刀,把一篇美文分割得支离破碎,课堂根本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2、用固有的方式阐释作品的意义,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以其多义与复杂向读者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然而,“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
提高写作能力之管见(人教版必修)追忆提高写作能力之管见:561500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根底。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达。
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字、词、句、篇”都能从文章中反映出来,作文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反映其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反映其知识的深度、广度……可见,文章能见其人品、思维和语言能力。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作文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与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究。
一、加大力度,培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
”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守兴趣性原那么。
兴趣是什么东西呢?简单地说,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
比方:我要买一双鞋,我对鞋就非常感兴趣,走在街上,人流稀稀嚷嚷,可我没注意到其他的,特别注意的是人脚上穿的鞋子。
又如:一个人长到成年(18-20岁)年龄段,对对象最感兴趣,因其需要对象,一男生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姐,就会忍不住跟上去找人家说话,寻找时机多说几句话,多看几眼,套近乎......如果是一个七十或八十岁的老头,即使是一个天仙般的小姐从他身边走过,他看也不会看一眼,理也不理。
为什么?因他不需要,所以就不感兴趣。
作文亦如此,要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才能把作文写好。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许多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还是对写作缺乏兴趣。
写作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妨抛开课本上的命题,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并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提炼,再将自身初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其中,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现自我。
”中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渴望有出色的表现,渴望受到别人的赞扬和羡慕。
初中作文教法管见一、充分利于教材,鼓励学生写模仿作文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书法领域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师,这些书法大师在学习书法之初就是从临摹名家碑帖开始的。
书法学习如此,学习写作亦是如此。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文章的布局行文,都是师生学生的范本,在讲解这些文章时,我很注意文章的整体感悟,不是把文章肢解开来塞给学生,而是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品鉴、去体味,把握文章的美好内涵,揣摩文章的巧妙构思,玩味文章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教益,从而掌握文章的立意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
鲁迅先生说:“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全都告诉我们怎么写。
”学习优秀的名篇,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文章意境中,在细细品味文章用词用句之精妙,在反复领悟文章结构之新颖独特时,常常会心有所感而跃跃欲试。
我不失时机,趁机出题,学生欣然挥笔,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出来的文章,质量自然就好。
只有在模仿写作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最终写出有自己风格个性的文章来。
记忆中,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就应该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写作童话类作文的最好的仿写名篇,而冰心的谈生命则是最好的借物抒情的仿写佳品。
试想,如果我们只是在布置作文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作文的方法与技巧,而不把讲解范文和写作结合起来,学生拿到作文题仍会头脑昏昏,脑中空空,百思不得下笔之法,仍就写不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所以,鼓励学生写模仿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结合课文岀作文题,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颖的东西总是给人以刺激,叫人感到兴奋,叫人难以忘却。
作文题是否出得好,是否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也是作文好坏的关键。
学习济南的冬天、春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散文的模仿写作;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为学可以训练学生写评论随笔;学习散步、生命,可以训练环。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管见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作文的教学。
而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尺度便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所以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教会学生写作。
耐心的端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想办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只有这样,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才会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大胆地做出尝试。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
在实际的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完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还需每个语文教师共同去探索。
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困境,提出了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一直以来,语文都是一个吸引力较差的学科,是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学科。
一些学生主张“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严重忽视了语文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作文学习的忽略更严重。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语文作文教学来说也是很大困境,下面是具体的分析:(一)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意识现在学生写的作文过于模式化,这跟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有很大的联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拿一篇文章做榜样,给学生一个写作方向,鼓励学生以此方式写作。
如此一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会被多次引用,学生的作文没有丝毫的新意,只是变了变语言。
在考试时,阅卷老师批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没有创意的,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学生的作文中很少出现自己的东西,都是模式化的写作。
总之,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之一,迫切需要解决。
(二)作文教学中写作不能与生活相结合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写作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写作就像是无源之水一样没有生命力。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都是偏离生活的,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学生总是背诵一些素材,而这些素材与生活丝毫不相关,导致作文脱离实际废话连篇。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给他们写作的模板,而是交给他们写作的技巧,帮助他们顺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在写作时文思泉涌。
初中作文教学之管见
发表时间:2011-05-11T14:23:43.8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7月上作者:吴小琴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道坎,一道较难跨越的坎。
◆吴小琴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325200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道坎,一道较难跨越的坎。
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瞎编瞎套瞎凑,敷衍了之。
民意测试显示,大多数学生最怕的学科是语文,而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无内容可写”,“找不到恰当的词语”,“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的关系:不喜欢阅读课外书,不善于练笔,不关心社会,也无法了解社会。
可是老师的作文教学弊病也不可忽视:一是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
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效率低下。
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老师又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问题也都没解决。
作文教学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实际上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
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
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初中作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
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进行有序教学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没掌握好文体知识,缺少“规矩”。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捕捉学生感情的火花,燃起学生作文的欲望和激情
学生若对自己写作的内容不感兴趣,写出的文章必令老师头晕目眩。
因为情感是写作的生命,文章没有感情,怎能打动别人?因此,可让学生写他们喜欢的、熟悉的内容,如《同学雅号趣谈》,学生一看此题,欣然提笔,一气呵成。
速度之快,令我大吃一惊,特别是那几个一向“咬笔杆”的调皮生,写来更是得心应手,虽然语句尚不是很通顺,但是文章里却明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着初中学生特有的青春气息,“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
老师批阅也不再索然无味,而是兴味盎然,在批改时肯定学生,在讲评时给同学们以自信心。
三、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
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使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
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学习写作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五、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做好摘记
不可否认,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因此要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不断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
让学生开心地写作,写出心中的快乐,应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