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小学教育

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小学教育

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小学教育
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小学教育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年级 08级

学生姓名 xx

学号 0850920061

指导教师 xx

二○一二年四月

文献综述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近几年,有关现代人的“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影响人的幸福感的因素成分也不尽相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对幸福的体验和评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反映出考学校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成果。也为如何发展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提供了建议。目前,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学生和中老年人群体,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特别是对比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的成分差异较少。笔者观察到近年来,校外培优教育盛行,许多小学生双休都要参加课外培训。本文将从培优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角度,来对比研究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差异。

二、主题

通过对有关幸福感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得到的总结如下。

1. 普遍认同的有关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Diener 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①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②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③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三个维度。

2.幸福感相关研究的发展进程。在这过去的四十年中,可以把幸福感研究概括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Diener,1997)。描述比较阶段是幸福感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是人口学统计方面对幸福的影响,主要采取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与测量;即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理论建构阶段是第二阶段。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范式,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这

一阶段形成了许多的理论,例如,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理论解释,促使幸福感研究的深化。测量发展阶段即第三阶段则进入对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主要对幸福感的测量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建构了多种理论支持的幸福感整合模型,提出了幸福感测量的多种指标。

3.幸福感评估和研究方法。由于人们对幸福理解的不同,有自己的标准。将幸福指数绝对化,简单化,偏激化都是错误的。目前,研究幸福感的方法和工具有“单题测量工具”,例如:Fordyce(1988)编制的文字单题量表,Cantril (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Andrews和Withy (1976)的脸形量表等图形量表。“多提测量工具”,“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Mpbel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国际大学调查表》、Carol 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量表》,其他测量方法”,未达到研究效果的最优化,一般选用混合式测量工具,尽量使研究效果最为准确,接近真实。

4.对小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小学生的幸福感差异特别少。目前的研究成果有潘利若的《城乡小学生幸福感的分野》,她在文中指出,城乡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差异不明显,与家庭经济地位显著有关。城乡小学生感到幸福的事件中,休闲娱乐,父母关心的引用频数大大高于其他方面的引用频数。总之,城乡小学生的幸福成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差别,受环境对个体方面影响,小学生幸福感成分存在一定差别。生活满意度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姚玉香的《新课改后中小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调查》中指出,学生的主观感受具有代表性,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对于我们研究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状况无疑具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以来,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情感呈现总体认同态势,但考试,分数,名次,升学仍然是学校生活的主题,评价标准也未从单一走向多元。

5.在如何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方面。包翠萍在《论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出了四点措施培养小学生幸福感,⑴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幸福⑵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幸福⑶在和谐中协助学生创造幸

福⑷在实践中鼓励学生传播幸福。在曾玲娟,周友方的《论中小学生幸福感的生成》中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即⑴注重早起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⑵培养智慧的认知能力,⑶给中小学生参与幸福活动的机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幸福感的资料已很丰富,既有一线老师的经验又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支持。但是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的资料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对小学生幸福感在学校领域的培养方面和城乡小学生幸福感的对比研究。而缺乏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孩子都参加了校外培训机构,这一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比研究培优教育和普通教育下小学生的幸福感差异,经分析并结合有关理论,对学校和家庭如何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姚玉香,杨进:《新课改后中小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调查》,《唐山师范学

院学报》2011年第33卷第1期

[2]潘利若:《城乡小学生幸福感的分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第008版

[3]曾玲娟,周友方:《论中小学生幸福感的生成》,《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

研究》2010年第2期

[4]包翠萍:《论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12期

[5]王珵:《学生幸福指数研究与测评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

[6]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四期

[7]杜小陆:《正在消逝的幸福感》,《教育评论》2000年第6期

原创性说明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来对比研究参加培优班的学生和没有参加培优班的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分析比较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因素的异同,发现参加培优班的学生的幸福感比没有参加培优班学生的幸福感偏低,主要是因为学生过分看重成绩分数,没有过多的时间休闲娱乐。据此,笔者从家庭,学校和给学生自由玩耍的时间等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幸福感学习成绩家庭因素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contrast research in training the excellent students and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the excellen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what is differ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differences in factors, find, in training the excellent students the sense of well-being than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the excellent students happiness is low, mainly because of over-emphasi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scores, not too much time for recreation. Accordingly, the author from the family, school and give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play time angl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pupils'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way and method.

Key words : Elementary student The sense of happi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Family factors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查过程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

三、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一)调查结果

(二)成因分析

四、结论和建议

(一 ) 家庭因素

(二 ) 学校因素

(三 )课余时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受到来自父母专业和半专业的权威观点的轰击,美国社会强调早起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警告父母们,如果不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始加强教育,那将会失去学习的黄金时机,相当多的学校里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测验,写作业,练习,以便为进入小学而做准备,这一年级做的事其实是下一年级上的内容。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有了这样的警句“早成熟,早腐烂”“企图加速儿童掌握学业技能的步伐的做法被认为是糟糕的教养方式的例证①”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正在如今的中国如火如荼的上演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课外培优大军,寒暑假的到来,各种培训便会如期展开。迫于考试评价,选拔制度的缺陷,高考,中考,甚至小升初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的,如今,小学生也渐成了各种培优的主力军了。从这一角度,可以把小学生分为参加课外培优和没有参加培优的两大群体。很多老师和家长甚至社会,主要关注的都是成绩偏下,学习困难的学生,围绕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展开的讨论数不胜数,而对于培优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幸福感如何很少有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发展成功与否在绝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智商之高或是分数的高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人才,更需要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因此,研究普通教育和培优教育下的小学生幸福感成分差异显得尤为有意义。

著名的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当代,许多儿童生活在一种幸福缺失、幸福匮乏的校园生活中,滥用毒品、校园暴力、应试教育、学业压力、社会公正遭到践踏、生态环境恶化等,无不威胁着学生的幸福生活。幸福需要教育,教育同时也需要幸福,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面向幸福,为了幸福的教育。”②他还谈到幸福的教育应该体现在私人生活领域中和公共生活领域中,小学生的生活圈尚还狭小,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即私人领域和学校即公共生活领域度过的,因此,这两大因素也影响着小学生的幸福感。公认的小学生的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和自我满意度综合构成。情感体验包括正向情感如快乐,高兴,和负向情感如紧张,忧虑。本文从四个方

①[美]David Elkind著《还孩子幸福童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②[美]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面研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自我。试图通过对比调查两大群体即培优教育和普通教育下的学生之间幸福感在这四方面的差异,以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调查过程

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人际关系的好坏,如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社区与朋友间的关系;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状态的因素,如精美的文具或者矿产明亮的教室,上课的精神状态;有学习成绩的压力,如考试成绩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等等。我把这些因素分别归于四个方面,即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人际方面和自我方面。基于此,本人自制问卷并在实习学校和兼职培训机构发放并回收了问卷。在实习期间,通过面对面的和网络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取得更为可信的数据材料。

(一)问卷调查

本文是通过比较来分析两大群体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因此我利用自己兼职的便利在巨人教育发放了我的调查问卷,我想说明的是那里的奥数班的学生是通过了选拔才开始学习的,根据程度来培优的,因此学生的成绩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在实习学校对两个班发放了我的调查问卷,然后把没有参加培优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最后参加培优和没有参加培优的人数分别是65和78人,无效问卷共5份。即参加培优学生的有效问卷为63份,未参加的为75份。我选择的学生都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正是小学生培训的主力军,也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完成问卷有困难,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问卷调查配合工作。六年级学生正面临毕业所以也不在我的调查范畴内。

(二)访谈

我是通过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的。一种是在实习期间,在课余时间和同学们聊天,问他们对培优教育的看法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笔者在访谈时没有当场记录,只是事后回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说真心话。另一种是在网络上和同学们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后一种方式更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学生的主观状况。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加放松,更会说知心话,他们也需要他人的倾听,因为访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选择饿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生,位是参加培训而且多次获

得奖项的同学,一位是没有参加过培训,在班上成绩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的同学。

三、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

表一(培优教育下小学生的幸福感调查)

表二(普通教育下小学生的幸福感调查)

表三(小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及感到不幸的因素排序)

结合表一表二可知:

(1)参加普通教育的家庭类型多集中在民主型和温和亲切型,而参加培优教育的家庭有24.5%为专制型。

(2)在与老师的关系方面,多数学生和老师都是亲密和谐的关系,培优教育的学生比普通教育下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略好。

(3)培优教育下有81.9%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是快乐的,普通教育下这样认为的学生占到了94.9%。

(4)与同伴的关系上看,培优教育下的学生有23.6%的学生很少与社区小朋友交往,而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很少与社区小朋友交往的比例为2.3%

(5)参加培优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更看重学习成绩。只有10.9%的学生认为“89和90分的差别不大”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集中在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则更能理性的看待成绩,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既包括学习成绩和身心发

展,还有道德品质。

(6)参加培优教育的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少于普通教育下的学生。他们的双休被占据的有62.1%,有35.2%的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是“不得不学”, 57.6%的学生对现在的学习感到比较有兴趣。而普通教育下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学”的只占到了1.8%,对现在的学习都比较感兴趣。

(7)普通教育下的学生比培优教育下的学生感到更幸福。有87.9%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只有 2.9%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幸福。培优教育下有71.9%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但也有1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幸福。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培优学生与未培优学生在幸福感成分比例上的差异,我设置了两道多选题供学生选择,结合表三分析:

(8)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幸福包括“和睦的家庭”“优秀的学习成绩”“充裕的休闲时间和丰富的娱乐”“健康的心理素质”“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并且都把“和睦的家庭”排在第一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培优教育下的学生把“健康的心理素质”排在了“优秀的学习成绩”之后。

(9)在最能增加你现在的幸福感的首要三个因素中,培优教育的学生把“充裕的休闲时间和丰富的娱乐”排在了首位,“发展兴趣爱好”排在了第二的位置,对比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则把“优秀的学习成绩”排在了第一位,把“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排在了第二的位置。

2. 访谈结果

通过深入访谈两位学生,我发现,培优班的学生更有自信,而普通班的学生更有幽默感。跟我交谈的时候,培优班的学生诉苦较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再谈学习怎么累,或者学校的卷子如何简单,对于我称赞他很聪明非常高兴,而普通班学生的话题则更加丰富,他会跟我聊最新校园里流行的游戏,问我会不会打篮球,当我聊到他的成绩时,明显他没有那么兴奋了。二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培优班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每天可以看一个小时动漫,普通班学生则说幸福是不开家长会。对于网上的讨论,学生反应比较热烈,他们的看法是学习成绩好不一定觉得幸福,但是学习成绩不好一定就不幸福。

由此,我认为在考试评价制度还未变的形势下,学习成绩必然是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优的学生来说好的学习成绩是一切的前提,而未培优的学生则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是提高幸福感的一种途径。得到父母的关爱成为了两大群体共同的幸福感来源。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也是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培优与否的小学生,他们的第一任老师都是父母,所以父母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成长。

(二)成因分析

本文从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和自我四个方面分析培优教育下的学生幸福感没有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强烈的成因。

1.家庭方面

每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关爱孩子的,但是他们的方式不尽相同,参加培优教育的学生父母大部分则认为培优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现在的考试评价制度还未有很大的改变,想要升入好的初中也需要拿成绩说话,因此许多家长认为“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孩子的其他方面,可以以后在培养。一位小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家长经常在耳边叨唠升中学的事,甚至是大学,而年老的外公外婆过年过节时则是喜欢拿成绩说事,与其他同龄人比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有满腔的爱意,但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他们认为孩子有巨大的潜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井一样,殊不知儿童也需要时间去张情感,长智力,而不是牺牲了成长需要和条件而学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儿童是很难消化这些东西的。成人把自以为好的东西教给儿童,但未必就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

2.学校方面

参加培优教育的学生比普通教育下的学生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并不是那么快乐,但与老师关系较好。因为他们大多被超前教育,他们在休息时间已没有多少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在学校,也要受到老师和学校的制约,因此对学校生活没有多少“好感”,他们更喜欢“出去玩”

3.人际交往方面。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包括和同伴之间的,和老师之间的还有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这里主要谈的是与同伴和老师的关系。参加培优的学生与社区的小朋友之间

交往不多。一方面,他们的课余时间本来就少,双休很大一部分时间被培优占据,晚上不少学生也会选择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没有多少机会与社区小伙伴交往。另一方面,通过访谈得知,有的参加培优的小学生对普通教育下的小学生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参加培优的小学生更喜欢拿成绩说事,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带有一种鄙视的心理。参加培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就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拖后腿”还能带动班上的平均分。而参加培优教育的学生家长也会配合老师工作,他们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与老师的关系一般也较好,更容易沟通。

4.自我方面

培优教育下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普通教育的学生大,但是更看重成绩,并且成绩比普通教育的学生好。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培优教育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够,他们多数是受到外界的压力而学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对学习本身没有了多少兴趣,甚至反感。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由此看出,大部分培优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并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学习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参加培优的学生比没有参加培优的学生幸福感偏低。学习成绩和家庭关系是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普通教育下的学

生能够较理性的看待学习成绩而培优班的学生则把学习成绩看的更重。目前困扰培优学生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玩耍。可以推测普通班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非常幸福的条件是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度较大,仍然把休闲游戏看做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培优学生受父母影响较大,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在“玩”上,所以普遍觉得没有未培优的孩子幸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我们抑制了他们的天性,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所以有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因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提高两大群体的幸福感,给家长和老实一些建议。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给小学生带来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声。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于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乏味,责骂不休得家庭里,智慧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快乐都谈不上,何谈幸福的学习?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至深,但是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身形发展规律的认识,教育理论的知识并不丰富,甚至做出一些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却反而害了孩子。对培优班的孩子的父母来说,应避免对孩子“过度教育”。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对于没有参加培训的学生来说,父母应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业,无论成绩好坏,都应以鼓励为主,并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发现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某一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潜质,在孩子的某一闪光处,培养他的自信心,这就需要靠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和关心了。孩子贪玩,在家里,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必要的。为他们准备一张

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为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提供可能。

给孩子一个充满欢笑的校园生活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让这里充满欢声笑语,使孩子快乐的学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学校,教师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也应了解孩子最多。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应格外注意全面发展孩子的各项才能,避免晕轮效应,因为他的分数考的高就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很多调查和研究都显示“高分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挫折承受力差,难以容忍别人的成就,目空一切,把分数看的过重,而非真正对学习感兴趣”③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导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有持久的兴趣,并重视学习过程,而参加培优的学生学习幸福感偏低,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会使学生的学习为外界力量所控制,一些学习优生会表现一些消极的甚至不道德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唯恐他人超过自己,看到有价值的参考书不愿分享,别人学习时故意显出自己贪玩的样子,甚至蛊惑别人不去学习,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教师就要格外注意。如何把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是教师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会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真正优等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对成功的合理信念,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对于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师要即使指出,该批评时就批评,绝不姑息,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去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首先,教师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很多没有参加培优的学生,成绩中等,常常认为自己平庸,既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又没有可以展示的一技之长。这时,教师对学生所持的积极的期望,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信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多数小学生都认为老师说的话是正确的,会自觉维护老师的权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特别对于容易忽视的中等生,教师③赵丽琴著《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应该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找出自身的闪光点,健康的成长。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而不是限制孩子交朋友的权力。

孩子和父母一样,也需要和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只有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让他们取得好的发展。孩子若能与人良好的交往,对他们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父母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一,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孩子与人交往。比如,去别人家做客,要教育孩子有礼貌;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孩子主动打招呼,帮助做些接待事宜;成人间谈话,如果没必要让孩子回避,可以让他们参与,并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极好机会。若孩子敢于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对此应给予鼓励,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及时进行肯定。对孩子的一些不妥做法,如只顾自己说话,随便打断别人谈话等,要及时提醒,并在事

后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第二,要接纳孩子的伙伴。父母要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可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们自理的习惯和能力。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

第三,积极对待孩子的交往。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自制自控制能力较低,为预防同伴交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必要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讨论择友的标准与注意事项,以促进他们恰

当选择交往的同伴。而不是限制他们交友的权力,选择朋友的决定权在于孩子。

第四,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

第五,正确对待孩子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父母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同时,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观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并学会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还孩子一个幸福的周末,让孩子正确对待学习。

小学是学习的一个关键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但是小学生也是人,

在学习之余也需要休息和玩耍。周末是孩子集中的游戏时间,家长不应该剥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一种健康的自爱,因为它既促进工作,又能服务于他人”皮亚杰也认为游戏是个体为了满足个人需要而对现实进行转化。小学生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都在学校度过,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利用双休的时间和父母伙伴们一起玩耍,是每个小学生都希望的事情。如何安排周末生活也是有所讲究的。我认为对于培优的学生来说,适当的放松是十分必要的,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所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周末十分重要,学习不是小学生的全部。而在学习态度上,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当学生的兴趣逐步培养起来后,教师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班队会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比如开展“我的理想”诗歌朗诵会,“名人的故事”故事会,“学习是为了什么”的讨论会等等,让学生的学习有被动逐步变为主动;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和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复习生字时可以开展开火车、猜一猜、找朋友、摘苹果等活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开展插红旗、我当医生、看谁算得快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非培优班的学生来说,周末的放松必不可少,但也应该注意适度,早上不睡懒觉,晚上不玩太晚;合理安排孩子的餐点,不吃太多零食;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也可以帮着家人做些家务等等。星期天的晚上,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整理自己的书籍,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疯玩,影响第二天去学校的良好状态。合理安排周末时间,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在物质条件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在美化,校舍越建越豪华,教学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真的感到幸福了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一批批的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许多教师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职业倦怠产生,教育的幸福更谈不上了。家长、教师们也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和爱好却不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强烈反对,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为此,在“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对学校教师进行了幸福感调查。 (一)教师幸福感现状 1.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 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是当今小学教师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是积极的,体验到幸福感;小部分被调查教师无法体验到幸福感,态度是消极的;而将近半数的教师则是喜忧参半的。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诸如金钱和社会性认可等)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这种反映在教师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表现得很强烈,在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主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2.工作年限与教师幸福感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不会随着年龄的不同发生变化呢?本研究通过调查表明,不同教龄段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这表示“工作年限”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每个教龄段的教师有各自的生活背景、成长感受,比如说年轻教师既有刚从事工作的新鲜感,也有面对适应的考验,中青年教师既有工作的成就感,也有照顾家庭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年长的教师,既有抱负水平降低,经验的积累,又有面临社会迅速变化和长期工作的厌倦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3.不同级别小学的教师幸福感比较 学校级别是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教学质量

有关教育调查报告小学范文

有关教育调查报告小学范文 发布时间:2016-12-11 来源: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揭示与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帮助和作用。下面是挑选较好的有关教育调查报告小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1.有关教育调查报告小学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卓尼县木耳镇中心小学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寄宿制度,走出了新路子。本人就该在校寄宿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采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86人。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我县按照分级办学原则,各乡镇和村组普遍兴办了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90年代后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生以每年40%左右的数量锐减,一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加上居住分散,有的学生需走十几里山路,致使许多孩子到八九岁甚至十岁才上学。这也造成一些学生到初中阶段就因年龄偏大而辍学,前些年该镇初中辍学率高达14%,小学也达到8%以上,普九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生源减少,有些教师不安于在偏远农村教学,积极性难以发挥,办学效益低下,如该镇寺古多村1998年村级小学共有学生28人,配有教师4名,师生比为1:7,大大高于1:23的国家标准。同时,由于有的村还存在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科目的教学,还要管理行政、财务等全部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师资资源浪费,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学校无法按课程计划开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地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xx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农村尤其是小学年级集中办学,面临着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过远的难题,家长和校方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及人身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顾虑。如离中心校较近的拉路村学生上学需走6华里村道。最远的冰古村则为20公里,创办中小学生寄宿,学校,家长、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是较好的办法。为此,中心校在当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编号:FS-DY-80442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一,概述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桥小学教育的现状。 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最新范文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我们对所在的忻州市东冶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

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_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Ξ ———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苗元江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江西南昌 330031) 摘 要: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1-0103-06 幸福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幸福感则是心理学的科学命题,幸福指数则是政府关注的时代课题。如果说G DP(国内生产总值)、G 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G ross National Happiness,G NH)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正如奚恺元所言: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①。幸福是个人追求,幸福指数是安居指标,人民福祉是国家使命。从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的演化脉络,折射出人类永恒的美好生活追求。 一、幸福感的历史沿革 自1967年Wanner Wils 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其兴起并得到广泛重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积极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倡导了“幸福革命”;二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价值观发生了由物本到人本的转换,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指标运动、生活质量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议程,幸福问题研究成为社科研究热点问题。 英语中幸福感的表达有happiness,well2being,subjective well2being,psychological well2being等。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是合成词Well2Being,反映出西方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取向,有幸福、健康、福利之意。韦氏英语辞典1997年版对well2being的解释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2 ity)的状态。新英汉词典释义为健康、幸福、福利。哲学家倾向用flourishing,well2being和eudaim onia来表示幸福,包含着“lead the g ood life”的意蕴,幸福就是过美好生活。 心理学家在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探索隐含着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无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西方的幸福观念受其文字和文化的影响,在使用“幸福”一词进行交流时,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国1989年版的《辞海》(缩印 301 Ξ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AA080081)、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08J Y03)成果。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8篇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8篇 Primary education survey report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8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2、篇章2: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3、篇章3: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报告文档 4、篇章4: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5、篇章5: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6、篇章6: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文档 7、篇章7: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8、篇章8: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篇章1:小学教育调查报告文档 一,概述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 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 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xxx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桥 小学教育的现状。 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 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精编】文档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精编】文档 A survey report on College Students' well be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报告【精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 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追求幸福 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学里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是否幸福决定着他们能否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否很好的为将来奠定基础,据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总体感觉。 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 3.09%的人选择了非常 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 3.就人际交往环境来说,6.19%的人选择了比较不融洽,16.50%的人选择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选择了比较融洽,12.3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幸福状态,值得我们关注。

小学生幸福感研究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影响小学生幸福感因素的对比研究报告 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年级08级 学生姓名龚婷 学号0850920061 指导教师李菁 二○一二年四月

文献综述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近几年,有关现代人的“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影响人的幸福感的因素成分也不尽相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心理状态势必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在学习中对幸福的体验和评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反映出考学校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成果。也为如何发展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提供了建议。目前,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学生和中老年人群体,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特别是对比研究小学生幸福感的成分差异较少。笔者观察到近年来,校外培优教育盛行,许多小学生双休都要参加课外培训。本文将从培优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角度,来对比研究影响小学生幸福感的差异。 二、主题 通过对有关幸福感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得到的总结如下。 1. 普遍认同的有关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关于SWB的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Diener 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①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②相对稳定性,指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情境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但研究证实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③整体性,指主

2016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小学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人才输送,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为你提供2016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未来的世纪将是以智取胜的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把成功的希望之光聚集在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上,世人称之为通向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而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教育改革。现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希望通过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这里的人才不是迄今学校教育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要求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 影响下的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然而声势如雷电交加,成效却细雨绵绵。何以如此?师范教育和小学教师培训该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教师的教改思想观念、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改革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及问卷编制依据。由应试教育体制转向素质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观念的变革是最高层次的革新。对此,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了解小学教师现有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情况,同时也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以及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寻找科学依据。按照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在征询小学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成这份调查问卷。 (2)调查的主要内容。这份包括30个项目的问卷从6个方面对小学教师教改思想状况及教改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这6个方面分别是: ①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即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认识; ②教师对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了解情况及运用情况; ③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情况; 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 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 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 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 ⑥阻碍素质教育向前推进的因素。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教师共2000人,分另选自XX市12所市重点小学,1所区重点小学,两所普通小学云一所厂矿小学。被调查教师的年龄在202岁之间,学历层次拍中专或中专以上,职称从小教初级到高级。 2.结果处理 本问卷发出2000份,回收1861份,回收率为93%。用统训学的方法、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分以下几个部分用表格郎形式呈现如下: 3.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83%的教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不满意;有85%的教师认为应当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这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的小学教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结构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 第一篇一、调查概况x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镇江市南门小学(又名: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度过了我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都是大专。经过从教导处了解的信息,在这所小学中拥有大专文凭的老师占多数,只有少数教师拥有本科文凭。这证明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文凭不高。另外,有些人的普通话不算很标准。这些状况比较让人忧心。其次,从现今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他们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小学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总体幸福感调查报告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总体幸福感调查报告 1.研究目的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健康水平,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最终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1。因此,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 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别调查石景山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幸福感指数,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3年上半年抽取石景山区5所学校,共计教师250 人进行调查,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2.2研究工具 2.2.1个人信息问卷(见附录)本问卷共设7 个变量:性别、所教学段、所教学科、是否为班主任、教龄、婚姻状况以及主要工作,具体内容见附录。 2.2.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 90 ) 2.2.3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 一Being Schedule (Fazio ,1977)]

2.3研究程序 以上调查采用团体测量的方式,应用石景山区教委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开放的心海软件在电脑上施测。数据运用SPSS11.5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S CL-90 的调查结果 3.1.12013 年石景山区抽测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2004年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它因子的得 分均高于全国常模。 为进一步了解2013年石景山区抽测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程 度,按因子分在2W X.05 )。 3.1.2.2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4 可见,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SCL-90 量表的总均分和各因子的得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均无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班主任教师得分显著高于非班主任教师(p.05 )。 3.2.2.2不同性别教师的总体幸福感状况的比较 从表9 可以看出,除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两个因素外,男女教师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上,男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得分(p 3.2.2.3 不同教龄教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那么在进行小学教育的调查时应该如何写好调查报告呢?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000字【一】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

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

幸福感研究

幸福感研究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正文】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2,3],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5]。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6]。 2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早期理论建构的重点在于证明外部因素如事件、情境和人口统计项目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如Diener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作了区分,但研究发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因此后来的研究主要着力于内部因素,即个人内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Diener[1,7]概括出适应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价值观和目标理论等。吴明霞[5]对国外近30年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总结研究。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 2.1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都影响个人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 2.2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Wilson 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5]。然而,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8]。 2.3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5]。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层次多样化,使得进行比较的信息呈现出多样性,加之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比较理论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复杂化。 2.4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Veenhoven认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

教师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教师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炭步中学教师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许艳芬谭万枝袁燕梅邓晓枫何启强汤汝忠 [摘要]采用自编的《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对花都区炭步镇炭步初级中学部分教师进行了幸福感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了教师的生活状况、职业认同、专业素养、工作压力、学校评价、学校环境、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提高教师幸福感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教师幸福感;调查;分析 在物质条件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在美化,教学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真的感到幸福了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一批批的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许多教师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职业倦怠产生,教育的幸福感更谈不上了。家长、教师们也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和爱好却不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强烈反对,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为此,我们在“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对学校教师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然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概况 采用自编的《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了9个选择题和 4个简答题,包括教师的总体幸福感、职业认同、专业素养、工作压力、学生素质、学校评价、学校环境、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中的回答选项包括A 满意、B 比较满意、C不太满意、D 不满意,调查时间为 2013年 7 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幸福感分类指标分析 1、教师总体幸福感 从总体上看,教师幸福感并不高。 2、职业认同 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一般,达到 74.2%,其中十分热爱,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的占25.7 %,教师对自己的劳动和收入同其他行业相比,满意程度较低,只有 32.5%。 3、专业素养自我满意度 教师专业素养自我满意度很高,达到 97.1%;给学生上课时的心情,轻松、愉快,有成就感的占 52.2%;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满意的占90%;解决教学上的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的占 50.6%。 4、工作压力 教师对工作量的满意度较低,达到 63.9%,其中认为在正常范围的占33.1%;稍大,但可承受的占33.8%;很大,勉强承受的占20.9 %;很大,很难承受的占7.1%。 5、学生素质

提升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提升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1 (1)课题提出的背景:正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理应享有的学习生活幸福感严重缺失,厌学情绪日渐严重,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去学校。他们虽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空前丰富的年代,但精神却很空虚,心理日趋脆弱,过早地失去了很多应有的幸福感。(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促进小学生幸福感的生成,给小学生提供参与"幸福"活动的机会。通过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力争建立幸福感课程化,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的幸福家园。让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 2 (1)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发展非常缓慢,而且大多 数集中在老年心理学领域。截止目前,关于青少年幸福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青少年幸福感测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等领域,尚有许多空白。 (2)本研究以小学生为样本,探索青少年幸福感的现状,探索使青少年增加幸福感的对策,以促进幸福感本土化的研究,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 幸福是个体认识到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幸福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相结合的身心统一的幸福。要促进小学生幸福感的生成,需注重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从归因、目标设置和社会比较等角度培养他们智慧的认知能力,并给

小学生提供参与"幸福"活动的机会。 4 学校依托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校园文化,在日常活动和团队打造中让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 三 1 提升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 了解和掌握少年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实状况和特点,为增强青少年的幸福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尚不平衡,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往往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容易产生消极情感,进而感到不快乐、不幸福。作为学校,应该把自身建设成为学生的幸福家园。 2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明确幸福的概念和原型,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有一杆衡量幸福的称。 (2)让学生把自己的幸福感的情况进行陈述,建立自我幸福感图式。(3)通过我们的活动以后,可以补充或改造学生的自我幸福感图式,形成新的图式,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解。向着“可能的自我”进发。 通过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如何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的幸福家园。 3研究内容 (1)认识幸福、思考幸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