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分析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7
生产制程能力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公司的生产制程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生产制程能力是指公司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生产流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出程度。
通过对生产制程能力的分析,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当前生产能力的水平,找到瓶颈和改进空间,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数据收集与整理为了分析公司的生产制程能力,我们收集了以下数据:•过去一年的生产数据,包括产量、质量指标、生产时间等方面的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记录;•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员工工作时间和产能数据;•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供应能力和交货准时率等数据。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我们得到了可用于分析的数据集。
3. 生产能力评估3.1 产能分析我们首先对公司的产能进行分析。
产能是指企业在给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产品数量。
通过分析过去一年的生产数据和员工工作时间数据,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公司平均每月产量为X件/台/单位,年产量为Y件/台/单位。
•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率为Z%。
3.2 效能分析效能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能力。
通过分析产能和生产时间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公司的效能。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公司的平均效能为M%。
3.3 质量分析质量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产品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分析质量指标数据,我们可以评估公司的质量水平。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公司的平均质量合格率为N%。
4. 制程改进建议基于对生产制程能力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1.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减少故障率,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2.优化生产流程,减少非价值增加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意识。
4.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和交货准时率。
5. 结论通过对公司的生产制程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对公司的产能、效能和质量水平有了较为准确的评估。
产品制程质量分析报告产品制程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品制程质量分析报告是对产品制程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旨在对我司的产品制程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二、制程概述我司产品的制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生产人员、质量控制等环节。
本次分析主要围绕这些环节展开。
三、原材料采购1. 问题:存在部分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导致产品的质量也不稳定。
2. 原因分析: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人员对原材料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
3. 改进措施: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和评估,选取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加强采购人员对原材料质量的了解和把控,建立和完善原材料进货验收制度。
四、生产设备1. 问题: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制程质量不稳定。
2. 原因分析:设备维护不到位,对于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修的意识不强。
3. 改进措施: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设备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五、生产人员1. 问题:生产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意识不强。
2. 原因分析:生产人员培训不足,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于质量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3. 改进措施: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技术水平;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关注产品质量。
六、质量控制1. 问题: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产品的缺陷率较高。
2. 原因分析:缺乏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和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把控不够严格。
3. 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进行监控和控制;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测试,建立产品质量记录系统,对质量问题进行溯源和追踪。
七、结论通过对产品制程的分析,发现存在原材料采购质量稳定性差、生产设备维护不及时、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不一致以及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制程能力分析报告1. 引言制程能力分析是对某一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估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制程能力,我们可以了解到制造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及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
本报告将针对某一制造过程的制程能力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数据收集在制程能力分析前,我们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该制造过程的样本数据,也可以是历史数据。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样本数据。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采集了100个样本数据,每个样本包含了关键的制造参数。
3. 数据分析在进行制程能力分析前,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以获取有关制程能力的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制程能力指标:平均值 (Mean)平均值是样本数据的总和除以样本数量。
它代表了制程的中心位置。
通过计算平均值,我们可以了解到制程的整体水平。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对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
它告诉我们数据点的分布情况,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
通过计算标准差,我们可以评估制程的稳定性。
Cp指数和Cpk指数Cp指数和Cpk指数是制程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
Cp指数衡量了制程能力的上限,而Cpk指数衡量了制程能力的上下限。
通过计算这两个指标,我们可以判断制程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4. 制程能力分析结果根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的制程能力分析结果:•平均值:X•标准差:S•Cp指数:Cp•Cpk指数:Cpk5. 结论和建议根据制程能力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论1:制程的平均值为X,说明制程的中心位置符合要求。
•结论2:制程的标准差为S,说明制程的稳定性较好。
•结论3:Cp指数为Cp,说明制程的上限能够满足要求。
•结论4:Cpk指数为Cpk,说明制程的上下限能够满足要求。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建议:1.继续保持制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制程检验报告制程检验报告是一种重要的文书资料,用于记录制造过程中的各项检验结果,以及对相应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全面反映制造过程的质量状况,并为后续产出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次制程检验报告的检验对象是我公司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以下是具体报告内容。
1. 报告时间和地点本次制程检验报告是于2021年5月25日在我公司检验室进行的。
2. 检验对象本次检验的对象是我公司生产的一批电子产品,总数为1000件。
3. 检验结果通过本次制程检验,我们对这批电子产品进行了多项检验,得出以下结果。
(1)外观检验:全部样品的外观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2)电气性能检验:1000件样品均按照规定检测方法进行了测试,检验结果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3)尺寸检验:1000件样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了测量,尺寸精度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4)功能性试验:1000件样品均按照技术要求进行了测试,无故障样品出现。
(5)环境适应性测试:样品分别进行高温、低温、干燥、潮湿等试验,均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4. 检验结论通过本次制程检验,我们认为这批电子产品整体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并达到了设计要求。
5. 检验意见(1)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良好的检验质量和监控机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2)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应及时改进,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使得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
(3)生产中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保证生产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支撑产品的高质量。
6. 签字意见本次制程检验报告经过检验室主管签字认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以上是本次制程检验报告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后续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制程调查报告模板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制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二、制程背景介绍制程是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机器、操作手法、工艺流程等一系列活动,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
本次调查的制程背景为某电子产品生产线,主要生产智能手机。
该制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零件加工、组装、测试等。
三、制程问题描述通过对该制程进行初步了解,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零件加工环节存在尺寸偏差,导致组装困难;2.组装过程中,部分零件损坏率较高,影响成品质量;3.测试环节存在漏测现象,导致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四、制程问题原因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了以下原因:1.零件加工环节尺寸偏差问题的原因:2.1.机器设备精度不足;2.操作手法不规范;3.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
3.组装过程中零件损坏率较高的原因:4.1.零件质量不稳定;2.操作手法粗暴;3.设备故障率较高。
5.测试环节存在漏测现象的原因:6.1.测试设备精度不足;2.操作手法不规范;3.测试流程设计不合理。
五、制程改进措施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建议:1.针对零件加工环节尺寸偏差问题:2.1.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精度;2.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操作手法;3.优化工艺流程设计,提高加工精度。
3.针对组装过程中零件损坏率较高问题:4.1.加强零件质量控制,确保零件质量稳定;2.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操作手法,避免粗暴操作;3.提高设备稳定性,降低故障率。
5.针对测试环节存在漏测现象问题:6.1.定期对测试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养,确保其精度;2.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操作手法;3.优化测试流程设计,提高测试覆盖率。
7.为了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建议:8.1.成立专项改进小组,负责改进措施的执行和跟进;2.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时间节点和责任人;3.建立定期的检查和评估机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smt制程能力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制程能力s mt smt制程怎么样smt制程怎么学好smt论坛篇一:SMT制程管理的重要性我对国外SMT厂家的多年,发现在SMT应用上,他们有多项工作做得不足够,其中一项是制造过程的管理工作。
早前,[电子工业]的主编和我谈到我以往系列文间提及的制程管理应用概念,相信国内厂家也会用得着。
因而我特写本篇来谈谈这方面的概念。
制程管理,译自英文中的Process Management一词。
由于我们把焦点放在SMT的制造技术上所以我把Process译成(即制造过程)。
其实Process Manage-ment所涵盖的范围更广。
本广只就SMT 制造有关的范围加以探讨。
从THT到SMT的管理需求变化制程管理,并不是专为SMT而同设的。
但要较成功的应用SMT 这门技术,正确的推行有必要的。
制程管理虽不是门新的管理技术,但它得人们认识、重视、有效应用并比SMT这门技术来早。
也正为这原因,许多由THT(插件技术)提升SMT的厂家并没有意识到在管理上需要做改革的工作。
在THT制造环境下,忽略制程管理并不会为制造商带来太大的问题;但对於SMT制造工作而言,尤其是进入微间距和采用现今BGA和倒装片(Flip-Chip)之类技术的情况下,制程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制程管理为何对SMT应用那么重要?回答这问题,们得了解THT和SMT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尤以下下旬几项最为显著:1、微型化-SMT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突破旧有组装技术对产品微型化的限制。
由于THT本身的技术局限,不断提升微型化的程度。
2、质量因素-THT和SMT两者的组装技术不大相同,影响质量的因素也大分别。
虽然在许多方面,SMT组装质量已证实比THT 更及更可靠,但SMT保证中工作比THT较为复杂。
3、自动化-SMT的发明变带来了高度的自动化,此亦是SMT 生产效率比THT更高的原因。
以上三点所带出的信息是:SMT成品检查不易进行;成品寿命或可靠性的变化幅度大;制程工艺对成品的质量影响日益深刻;返修成本和代价高;即时诊断和改正生产误差的重要性提高等等。
制程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档是针对某个特定制程的制程分析报告。
制程分析是为了评估和优化制程中的每个环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报告将对制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制程概述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制程进行概述,包括制程的目标、流程和参与者等。
2.1 制程目标制程的目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的具体的生产流程和方法。
制程目标通常包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和交付时间等。
2.2 制程流程制程流程是指完成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一系列步骤。
具体的制程流程通常包括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和维护等。
2.3 制程参与者制程参与者是指在制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员或部门。
典型的制程参与者包括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等。
3. 制程分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制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流程效率、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
3.1 流程效率分析流程效率是指在制程中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消耗。
本节将对制程中每个环节的效率进行评估,找出效率低下的环节,并提出改善措施。
3.2 风险管理分析风险管理是指在制程中预测、评估和控制风险,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制程的影响。
本节将对制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3.3 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监控和管理制程中的质量指标,确保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
本节将对制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4. 制程改进建议在本节中,我们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制程改进的建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1 流程改进建议根据流程效率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针对效率低下的环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例如简化流程、优化资源分配和引入自动化工具等。
4.2 风险控制建议根据风险管理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例如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建立紧急响应机制和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等。
4.3 质量控制建议根据质量控制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改进建议,例如引入更严格的质量检查标准、增加测试覆盖率和改善缺陷跟踪和修复流程等。
芯片工艺制程及检测技术研究分析报告芯片工艺制程及检测技术研究分析报告概述芯片工艺制程及检测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非常关键的是,它对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和芯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概述芯片工艺制程和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评估其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提出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取得的进展。
芯片工艺制程芯片的制程共分为六个步骤,包括晶圆准备、晶圆清洗、光刻、腐蚀、离子注入和金属化。
每一步骤都是在前一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中,光刻和离子注入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芯片的性能和质量。
光刻是构建芯片电路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光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电路图案投影到光罩上,然后将光罩上的图案通过透镜投影在硅片表面上,将图案刻成模板。
这个过程需要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光刻设备,同时光刻抗灰盒技术也需要加以应用。
离子注入是将材料以固体的形式加以注入的工艺。
该工艺需要将加工材料放在离子注入器里,再用高能电子束进行加工。
离子注入的目的是改变材料的性质和形状。
芯片检测技术芯片检测技术是指对芯片进行精确检测和测试的方法和工具。
芯片检测技术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和质量,对制造过程和芯片功能的检验和验证非常重要。
芯片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光学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探针测试、参数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
其中,参数测试和可靠性测试是最为重要的。
参数检测是通过针对芯片的性能、电容和电阻进行测试,比较芯片的实际性能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以判断芯片质量。
可靠性测试是通过对芯片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电压等)进行测试,检测芯片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芯片制程和检测技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智能工具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芯片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制程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将会针对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半导体器件制造流程的进化和完善做出贡献。
第1篇一、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企业生产制程的深入分析,揭示现有制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对比,评估制程效率,找出瓶颈,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数据支持。
二、背景与目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本报告对某企业生产制程进行优化数据分析,旨在:1. 识别生产制程中的瓶颈和问题;2. 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3.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备运行数据、员工操作记录等。
2. 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错误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仓库;-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和趋势。
四、制程分析1. 制程流程:以某企业某产品生产制程为例,分析其流程如下:- 原材料采购- 物料入库- 预处理- 成形- 检验- 包装- 出库2. 制程瓶颈分析:- 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周期长,供应商不稳定,导致生产计划难以执行;- 物料入库:物料入库速度慢,库存积压严重;- 预处理:预处理设备老化,效率低,导致生产进度延误;- 成形:成形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时间长;- 检验:检验流程繁琐,效率低;- 包装:包装效率低,产品破损率高;- 出库:出库速度慢,物流成本高。
3. 数据分析:- 原材料采购:通过分析采购周期、供应商稳定性等指标,发现采购周期过长,供应商稳定性不足;- 物料入库:通过分析入库速度、库存积压等指标,发现入库速度慢,库存积压严重;- 预处理:通过分析预处理设备运行时间、故障率等指标,发现设备老化,效率低;- 成形:通过分析成形设备故障率、维修时间等指标,发现故障率高,维修时间长;- 检验:通过分析检验流程、检验效率等指标,发现流程繁琐,效率低;- 包装:通过分析包装效率、产品破损率等指标,发现效率低,破损率高;- 出库:通过分析出库速度、物流成本等指标,发现出库速度慢,物流成本高。
分析总结﹕
结论:
1.线包高压管控重点在于穿线针作业前需打磨处理;
2.内PIN虚焊因浸锡时间不够,导入定时器可有效管制时间;
3.内PIN短路为毛刺过长浸锡后造成相邻端子连锡,组立后导入CCD视检可有效检验毛刺;
4.外PIN端子歪斜因浸锡后产品直接放置清洗篮,超声波振动造成端子碰撞,将清洗篮更为
平放清洗治具可有效改善此问题;
5.外PIN镀锡不良为作业员镀锡手法不当所致,纠正作业员镀锡手法可有效改善此问题;
6.成品高壓因外PIN浸锡与锡面高度未管控导致漆包线被烫伤,导入限位治具、锡面管控可有效改善此问题.
產品制程FMEA 分析總結報告
風險優先係數:RPN (Risk Priority Number)名詞定義:(在客戶收到產品前,目前流程檢測出失效的能力) →(影響的)嚴重度:對客戶需求所造成之影響的重重要性[1=不嚴重~ 10=非常嚴重] →(原因的)發生度:特定原因發生並產生失效模式的頻率[1=不常發生~10=時常發生] →(現行管制能力)偵測度:現行管制計劃的偵測力[1=可偵測出來~10=不能偵測出來] ※等級尺度應由小組決定
※ 風險優先係數評點法:
→排列RPN 的優先順序,對最優先問題採取適當的措施. →RPN=(嚴重度*發生率*偵測度)1/3
C 1 : 影響機能故障的嚴重程度(嚴重度) C 2 : 故障發生的頻度(發生率)
C 3 : 故障發生檢測的難易度(偵測度) Cs : 故障評點
Cs = ( C 1˙C 2˙C 3 )1/3
表1. C 1的評價點 表2. C 2的評價點 表3. C 3的評價點 表4. C S 與故障等級之關
校准: 审核: 制定: 时间:。
冲压件制程质量分析报告冲压件制程质量分析报告1. 引言冲压件是制造业中常见的一种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
冲压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对冲压件制程的质量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2. 分析目标本次分析旨在对某公司生产的冲压件制程的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3. 数据收集通过对该公司生产的一批冲压件的制程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材料、工艺参数、设备情况等。
同时,还进行了对冲压件产品进行外观质量检测和尺寸精度测量。
4. 分析方法针对数据收集到的冲压件制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内容:4.1 材料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进行测试,检查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等指标。
4.2 工艺参数分析分析冲压件的工艺参数设置,包括模具的设计和制作、压力大小、速度等。
通过对工艺参数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模具磨损、压力不均匀等。
4.3 设备分析对冲压机设备进行检查和分析,包括设备的稳定性、精度等。
通过检查设备是否存在异常状况或者故障,进一步确定影响冲压件质量的因素。
4.4 外观质量检测通过对冲压件外观质量的检测,包括表面光洁度、涂层质量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如划痕、表面缺陷等。
4.5 尺寸精度测量对冲压件的尺寸进行测量,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以确定尺寸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如存在尺寸偏差过大的问题,则需要对制程进行调整。
5. 结果分析通过上述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以下几个结果:5.1 材料质量良好,符合要求。
通过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发现材料质量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5.2 部分工艺参数需要进行调整。
通过分析工艺参数,发现一些模具的磨损程度较高,需要进行更换。
同时,还发现部分冲压机的压力不均匀,导致冲压件的质量不稳定。
因此,需要对模具和冲压机进行调整和维护。
5.3 设备存在一些问题。
防焊前五项制程问题分析:一、防焊空泡:造成原因:1、前处理不良。
(H2SO4浓度、水质、吹干段角度及风量,吸水海棉清洁度、烘干温度)。
2、磨刷后放置时间过长,室内湿度偏低。
3、印刷台面沾有油墨及其它有机溶剂,反沾板面,油墨搅拌不均。
4、预烤不足。
5、曝光能量太低或太高。
6、显影侧蚀太多。
7、HAL浸助焊剂时间太长,锡槽温度太高,浸锡时间太长。
预防措施:1、前处理作业必须按SOP要求生产。
2、磨刷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H ,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
3、印刷台面保持清洁,印第一面时台面上垫一张白纸,以保证板面清洁度。
4、预烤温度保持70±2℃,烤后之板保证不粘棕片。
5、曝光能量保持在9-13格。
6、显影点控制在50-60%,避免过多侧蚀。
7、后烤通风保持良好,塞孔板必须分段烘烤。
8、HAL作业须完全按照SOP操作,不可有违规作为。
二、L/Q内圈阴影:原因分析:1、油墨过期。
2、预烤时间过长,温度过高。
3、挡点印刷时,孔环处积墨过多,印刷房湿度不够。
4、曝光前,静置时间过长。
5、显影速度过快,压力过小。
6、棕片遮光度不够。
7、曝光时吸真空压力未能达到要求。
改善对策:1、油墨按照先进先出的方式使用,保证在油墨保质期内使用。
2、预烤时间和温度按SOP要求作业,且烤好后及时取出防止冷烤。
3、印刷房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挡点印刷保持连贯,且印一PNL刮一次网版。
4、预烤后板静置时间不能眼过12H,最连贯4H以内对位完。
5、显影点保持在50-60%之间。
6、选用遮光度及质量较好之棕片生产。
7、吸真空不得低于600㎜Hg,且须保持导气良好。
三、卡锡珠:原因分析:1、印刷塞孔不满(量产板)。
2、退洗板导通孔内油墨未剥除干净。
3、油墨本身质量问题。
4、HAL贴胶未贴好,某些孔呈半覆盖状态。
5、HAL浸助焊剂及浸锡时间过短。
改善对策:1、从印刷各条件去改善塞孔程度。
(刮刀压力、角度、确度、速度、网目T数量)2、选用适合的退洗液,尽可能洗净导通孔内油墨,保证塞孔效果。
DFMEA制程潜在失效分析报告一、引言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是一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主要用于识别和评估制程中的潜在失效、确定失效模式的原因和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潜在失效对制程质量造成的影响。
本报告主要针对制程进行DFMEA制程潜在失效模式分析,以期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制程可靠性。
二、目标本次DFMEA制程潜在失效模式分析的目标是识别潜在失败模式,评估其可能性、严重性和发现程度,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制程的质量得到提升,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标准。
三、方法1.团队组成:本次DFMEA分析由一个由相关岗位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组成的跨职能团队完成。
2.DFMEA流程:按照规定的DFMEA标准流程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包括确定分析对象、定义制程概况、制定评分标准、识别失效模式、评估潜在失败的后果和严重性、确定可能性与发现程度、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值)、制定改善措施和跟踪实施等步骤。
3.数据收集:通过制程的历史数据、客户反馈、质量记录和操作流程等收集与分析对象相关的数据。
四、DFMEA制程分析结果基于以上方法,我们进行了制程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并汇总如下:1.失效模式分析对象:制程失效模式:a.设备故障;b.人为操作失误;c.材料供应问题;d.环境变化;e.工序流程异常。
2.安全性严重性评估使用DFMEA评分标准将失效模式按照安全性进行评估,得出相应的评分。
3.频率可能性评估结合制程历史数据和操作流程,评估失效模式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
4.检测发现程度评估评估当前制程在对失效模式进行检测并发现的程度,以此得出评分。
五、风险优先级数(RPN值)计算风险优先级数(RPN值)是根据失效模式的严重性、可能性和发现程度得出的综合评分。
计算RPN值,找出风险较高的失效模式。
六、措施制定根据RPN值,针对高风险的失效模式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正措施,以降低制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