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因此,杨老师将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为:1.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杨老师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曹冲称象的视频引出相等关系,这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紧密相连,同时视频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杨老师让学生通过天平感受相等和不相等关系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方程的概念,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杨老师本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环环相扣。
从教学思路上看,杨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下面我说一说杨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创设情景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于本节课知识大部分是概念性知识,因此杨老师设计了一讲一练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让学生区分并掌握新的概念。
3.小组讨论的方式也挺不错,两个学生为一组,能让学生讨论得更加充分,而且两人同时上台展示,也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4.学生上台汇报的声音响亮,一点也不怯场,可见杨老师平时课堂上的训练是充分有效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讲解等式与不等式的含义的时候,是杨老师直接给出了概念,建议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众多式子,通过讨论得出相应的概念,老师只需要在旁边多加引导。
2.在对式子进行分类时,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分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
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导言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与难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录,对学生在学习方程时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评析,以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实录情境设定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
问题是这样的:小明花了一些钱去买苹果,每个苹果1元钱,小明买了几个苹果?学生反应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买了10个苹果,有的说买了5个苹果。
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学生给出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因为问题中没有给出小明花了多少钱。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花了20元钱,那么他买了几个苹果?如果小明花了30元钱呢?”学生思考学生开始思考问题,计算出了相应的答案。
教师引导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注意到,买苹果的个数与花费的钱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可以用某个数x来表示小明买了几个苹果呢?”,并进一步问道:“那么,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表示为一个方程,你们能做到吗?”学生尝试学生开始尝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
有的学生尝试着写出了方程式:1x=20,有的学生写出了1x=30,有的学生写出了x=20,x=30,各种回答纷纷出现。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应该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如使用x来表示“买苹果的个数”。
教师对不正确的方程进行纠正,指出正确的方程应该是x=20或x=30。
学生思考学生开始思考这两个方程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为什么可以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教师解释教师解释方程x=20表示小明买了20个苹果,方程x=30表示小明买了30个苹果。
可以通过把x代入方程来求解买苹果的个数。
教师进一步解释,我们可以把方程看作是一个等式,左边是买苹果的个数,右边是花费的钱数,相等表示两者相对应。
评析通过以上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方程的过程中,最初对于数学问题的处理存在模糊和混淆。
《方程的意义》教研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袁平老师执教的《方程的意义》一课,收益匪浅,袁老师这节课激情高昂,讲起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袁老师的课堂,在一连串问题的链接中,渗透着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收获丰富的知识,通过师生配合,使整堂课有条不紊,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他的追问艺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巧妙导入,知识内化。
由孩子们喜爱的情景引入平衡原理,再从等式、不等式、方程的对比和区分中认识方程的形式和定义。
最后通过辨一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程中不断强化对方程意义的认识。
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课改新思想。
袁老师通过使用教具天平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天平,让学生了解天平的用法和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了解天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四、鼓励独立思考,提高合作意识。
袁老师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得出方程的概念后,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
在此教学过程中,袁老师充当一个组织者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了方程与等式关系这个难点,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整节课从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开始。
袁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生活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袁老师将课堂放手给孩子。
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充分融入其中。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永昌五小潘秀芬《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数学概念课。
一、目标定位合理,。
陈芳老师的这节课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较好的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情境直尺巧妙的引入天平,到小组合作玩天平,以及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方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的表达了等量关系,使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并且在分类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方程的主要特征,体会到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
另一方面,在难点的突破上,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陈老师本节课预设了,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突破难点:方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未知数,一般都写在方程的左边。
二、教学环节设计精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在环节设计方面,陈老师非常重视学习过程:第一环节从聊天平到小组合作玩天平,使学生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天平的状态;第二环节预设由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将式子分类,并在分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会方程的意义;第三环节通过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准确表达方程的意义的概念;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掌握方程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整堂课,陈老师自己始终只扮演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的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在本节课的最后陈老师设计了层次清晰的练习,第一题利用方程的意义判断式子是否为方程,来检验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掌握的熟练程度;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景图列出方程,使学生经历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让学生写方程与大家分享,难度较大,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玩转方程的意义。
在试课过程中,陈老师较好的展现了对于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对学生的预设。
最大的亮点在于她到位的评价语和自然的过渡语。
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想法!看来你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充分!等等。
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5日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活动主题:深入探讨方程的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流程:一、活动导入主持人简要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了方程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教师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仅注重解方程的步骤,忽视了方程的实际意义。
2. 案例二:某教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组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分析方程组中未知数的实际意义。
三、讨论与交流1. 环节一:针对案例一,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在讲解方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技巧,更要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实际意义,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 环节二:针对案例二,教师们分享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组的意义。
大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创设情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方程组的含义。
类比推理: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数形结合:利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关系。
四、专家点评数学教研组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
他指出,方程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们要充分认识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活动使教师们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实际意义。
2. 展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方程的实际意义,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内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反思: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方程的意义评课(精选10篇)方程的意义评课篇1作为,课本就将方程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出来,可见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确,方程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平,可惜没找到实物,但不妨碍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来自我构建。
首先出示5个式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分成两类:等式与不等式,用“=”连接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号连接的式子是不等式。
然后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初中学习,今天我们研究等式。
观察这几个等式,可以分为几类?指出,已经知道的数叫已知数,不知道的叫未知数,等式里有未知数,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里,是一种特殊的等式。
这样,算是新课内容结束了。
接着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从认知规律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符合标准,正本反馈,还是有些问题的。
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导致找不准数量关系。
妈妈买一台电话机,单价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
学生的答案让你意象不到,什么形式都有,他们会将这三个数通过一定的符号随意地组合起来,让我哭笑不得。
在此之前有一个文具盒与笔记本共20元的问题,还引导学生编成了应用题加以理解,不想还是有问题。
所以学校应该斥资建立一个超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到发展的可能,有些数学问题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数学。
二、加强备课力度,任何小的问题都不能存在。
还是上面一道题,根据以往列算式的经验,很多学生列成116+84=x,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我只是在课堂上强调:根据经验,未知数不单独放一边,这样跟算式的区别不大,但效果不很好。
我想,将三种式子都板书出来,116+84=x,x-116=84,x-84=116,然后指出我们列方程习惯上不采用第一种,因为将x去掉,不影响答案,而选择二、三两种中的一种,方程的意义评课篇2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 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理解方程的概念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对方程教学的把握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方程的意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形式,探讨方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二、活动目标1. 理解方程的本质意义,明确方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2. 探讨方程教学的多种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 三、活动内容1. 理论探讨- 主讲人:数学教研组长张老师- 主题:“方程的意义与教学策略”- 内容:1. 回顾方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方程在数学体系中的作用。
3. 探讨方程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4. 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等。
2. 案例分析- 主讲人:年级备课组长李老师- 主题:“方程教学案例分析”- 内容:1. 展示一节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案例。
2. 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
3. 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观摩- 观摩教师:年级优秀教师王老师-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观摩形式:1. 观摩王老师的教学过程。
2. 教学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反思。
3. 围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讨论。
4. 分组讨论- 分组主题:方程教学的创新方法- 内容:1. 各组根据前期讨论和观摩,提出创新教学方法的设想。
2. 各组汇报交流,分享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实施步骤。
3. 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 教师们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探讨出多种有效的方程教学策略。
- 提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设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2. 存在问题- 部分教师对方程教学的理论认识不足。
- 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方程的意义评课
一、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
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靳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二、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开放性、生活性,即巩固了新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真正做到了把反馈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教学过程中运用神态、手势、眼神,并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堂效率明显。
四、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探讨。
从靳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上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真正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方向。
建议:在解决“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这个环节时,指名让学生说原因,还可以让他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对于有些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也能通过例子简单明了的理解,到后面做课堂检测中的判断题时就更能加深印象了。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方程的意义》评课
整节课俞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中理解方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一开始,俞老师出示一架天平秤,并在天平秤的左盘放上一个100克的橘子,右盘放上200克的砝码,发现天平秤不平衡,接着又准备在左盘再放一个橘子,问学生,如果再放一个橘子,天平秤会怎幺样?学生说出了相等、不相等的方案,并用三个算式表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运用“天平”这个事件,借助天平平衡这个原理理解等式意义,让学生掌握等式中“恒等”的本质属性。
2、在练习中,学生列出各种式子,并把这些式子分分类,这一环节是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分类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老师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学生,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
3、在判断练习中,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在练习中把方程和等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方程的意义》评课《方程的意义》这一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会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是为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我们小组认为《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块,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最后是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观看了《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我们小组从PCK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后,发现了其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不足之处:教学“方程的意义”,并非让学生简单地认识方程的外形特征——“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是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揭示事件中最具体的问题情境去帮助学生寻找相应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的概念。
在本课中授课教师虽然仅仅抓住了方程的两个特点——含有未知数、等式,但是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等量关系。
教师在天平上放上了标有数字的物体,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左右两边的等量关系,然而因为天平上的物体标有数字,学生不用看天平指针就能判断出天平两端物体的大小关系,并能根据数字列出相应的式子。
《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是学生初步接触代数,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数值的认识慢慢过渡到对量的认识,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使学生明白指针在中间—天平两端平衡——左边质量等于右边质量,指针在中间—天平向一边倾斜——左边质量≠右边质量,这一数量关系,没有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还停留在算术思维层面。
改进方案:将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中所标数字去除,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两端倾斜情况,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出等量关系:指针在中间—天平两端平衡——左边质量等于右边质量,指针在中间—天平向一边倾斜——左边质量≠右边质量。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方程的意义评课篇一: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记录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
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
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
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
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
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
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篇二:方程的意义评课《方程的意义》评课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整节课黄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中理解方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一开始,黄老师PPT出示一架天平秤,介绍天平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中以“一杯水的原故事”为主线,逐步观察天平会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了相等、不相等的方案,并用算式表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运用“天平”这个事件,借助天平平衡这个原理理解等式意义,让学生掌握等式中“恒等”的本质属性。
3.学生列出各种式子,并把这些式子分分类,这一环节是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分类思想渗透于教学中,老师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学生,是关注学生个性的表现。
4.在练习中,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在练习中把方程和等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建议:
1.在解决“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这个环节时,指名让学生说原因,还可以让他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对于有些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也能通过例子简单明了的理解,到后面做课堂检测中的判断题时就更能加深印象了。
2.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如:一杯水的重量指什么,如强调是杯和水的总重量会更好。
3.要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要不理会学生。
1。
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评课稿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提要:这节课还设计了让学生经历体现方程优点的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等量关系也能用方程来表示后更多精品自报告小学数学《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但*老师却把这节枯燥的概念课上的趣味横生,令人称赞。
这节课上出了庹老师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1、利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
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
而且脱离现实的情景再去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对于学生也是很有难度的。
庹老师根据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由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式子的意识,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类比较中,应用了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利用分→追问依据,再分→追问分类依据,就在这分类和追问中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的认识了方程概念。
庹老师在利用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让生得出⑴20+20+10=50,⑵20+20<50,⑶X+50=100,⑷X+20>100,⑸2y=50这五个式子后,让学生自己来对这五个算式分分类,分法一:(1,2),(3,4,5)分法二:(1,3,5),(2,4)。
教师利用学生的第一种分法,通过追问分类依据,让生发现两类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未知数。
在学生根据是否含有等号得出第二种分法后,再次追问1,3,5是在什么状态下得到的?让生发现1,3,5是在天平平衡的状态下得出来的,由此引出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把1,3,5继续分类,让生发现3和5不仅是等式,而且还含有未知数,由此引出象3和5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引领者,利用一次次的关键追问,让学生反思获得知识,学生就在这分类和追问中轻松而又深刻的认识了方程的本质!3、这节课还设计了让学生经历体现方程优点的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本次教研组活动是由x老师和x老师的同课异构《方程的意义》,两位老师
分别以三卡模式和小班模式开展教学,两堂课各有特点。
首先,张老师的课,采用的是三卡模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之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在课堂中,用天平表示方程的意义的过程就比拟快。
学生也能够总结出等式的特点:天平平衡——等式;指天平不平衡——不等式,而在让学生分类的环节,我觉得做得也是不错的。
在分了两类后,还可以进行把第二类再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方程是一个等式,更是含有未知数的这两个条件就不会忘记了。
另外在练习的环节,练习设计的也很有层次性,但是对于三卡教学,可能应用的比拟少,和平时的'小班教学没有多大的改变,建议深入研究。
然后是王老师的小班教学模式,和张老师一样,也是用天平来让学生理解平衡,用等号表示,不平衡,就用不等式表示,然后把这些算式分分类的过程,其实学生已经分的很好了,所以老师直接可以从这个分类结果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而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王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出算式中是等式的,方程的,以及既不是等式又不是方程的,我觉得这个环节有点欠妥当,因为方程就是等式的一类,所以可以先分为等式和不等式,再从等式中找出方程比拟合理,然后可以直接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引出韦恩图。
另外,王老师的这堂课,有个小建议,就是对于板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可以像张老师那样把算式都写成纸片,这样学生分类的时候也比拟容易,就不会造成黑板上一直写,板书比拟凌乱。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意义》评课稿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我感觉李老师耐心了,教学设计注重了许多细节,而且呈现得十分自然,衔接的巧妙,可以看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的确很高。
1、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透彻,学习任务很明确。
2、课前的铺垫为整节课新知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教师呈现两道填符号的题目让学生认识等式和不等式,并且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是学生对方程是等式这一印象很深。
3、借助直观图形,数形结合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用等式不等式表示两种数量的关系,引导得自然,教师的每个问题都很有启发性,设计的精心。
如:天平平了吗?重量称出来了吗?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
随着操作的进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天平两边重量的关系,自然地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与开课时的等式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比较后总结了方程的概念。
接着,教师利用判断练习,集合圈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4、练习形式多样,注重从练习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练习中有判断,看天平列方程,看线段图列方程,根据条件问题列方程。
教师还给学生更大的四维空间,思考更多的列法,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从中引出了易混淆的问题,练习设计别有匠心。
5、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的很好。
如:坐姿的要求,表达要完整,看出了教师平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落实。
建议:
1、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如:一杯水的重量指什么,如强调是杯和水的总重量会更好。
2、多让学生练习找等量关系,动手列方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第一篇:方程的意义听课评课记录听课评课记录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
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
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
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
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
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
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
第二篇:方程的意义评课《方程的意义》评课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时候要注意式子的平衡,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物品或数字。
同时,老师还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练形式,如填空、选择、解方程等,让学生在练中逐步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练中,老师也注重细节,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步骤和符号的使用,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更高的水平。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到练设计都非常合理和科学。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练,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方程的意义和解题方法,提高了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也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和兴趣,更愿意积极参与到研究中来。
这节课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方程的意义》是一门数学概念课,但由于其理论性和学术性,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
然而,这位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方程的意义,让整节课不仅没有任何乏味之感,反而让学生和老师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再生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未知数的个数,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
同时,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研究,获得知识。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得了成就感。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这位老师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
这种开放式的思考空间,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方程的多样性,并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这位老师不仅注重课堂细节,精彩的细节设计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
从课题的导入、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到课堂提问的设计,再到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展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的特质。
同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了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是五年级学生研究方程知识的基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9篇方程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景,感知等式1、出示天平: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生:天平是用来称物体的重量的。
2、鸡蛋天平图a、演示:平衡在左放两个鸡蛋,右放上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天平这时怎么呢?说明了什么?生:天平平衡了,说明这两个鸡蛋重100克。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生:50+50=100(板书:50 + 50 = 100或 50 × 2 = 90)师:谁来给这种式子起个名字吗?生:可以叫等式。
(板书:等式)b、演示:天平不平衡师:左边拿走一个鸡蛋,天平会怎样?说明了什么?生:天平就不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呢?生:50<100(板书)师:这是等式吗?生:不是等式。
【反思】学生先要观察天平的现象,再独立的思考该如何解答?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随后出现的式子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来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饮料,糖果天平图a、演示:左边70克糖果,右边90克饮料,天平向右倾斜师:天平怎么了?说明什么?生:饮料比糖果重。
师:谁来用式子表示?生:70 < 90 (板书)b、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加上x克的牙签。
师:这时天平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生一一说出“3种情况”师:你能分别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师:这几个式子同上面的式子比,有什么不同?生:它们含有未知数。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
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能够表示出数学模型中的关系,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基本的解方程能力,还涉及到应用能力和建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实际意义。
首先,方程具有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例如工程领域中的物理问题、经济学中的优化问题等等。
通过对方程模型的解析,可以找到实际问题的答案,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例如租房问题、买菜问题、加油问题等等。
而在教育中,通过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方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方程具有重要的数学教育意义。
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解析几何、微积分等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解法和转化技巧,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整式除法、二次公式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逻辑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方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实际意义。
通过掌握方程解法和应用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数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程的意义》评课稿《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张老师把这节枯燥的概念课上的也是趣味横生,令人称赞。
这节课上出了张老师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炼意义——层次练习,巩固提高——回顾总结,深化反思。
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乔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
1. 利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
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
而且脱离现实的情景再去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对于学生也是很有难度的。
张老师根据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式子的意识,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类比较中,充分了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利用分→追问依据,再分→追问分类依据,就在这分类和追问中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的认识了方程概念。
张老师在利用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让生得出(1)20+X﹥50,(2)20+X﹤100,(3)20+x=70,这三个式子后,让学生说出米粉的重量从而引出70-20=50,从而引出等式和不等式。
再让学生举例说出等式。
从而让学生给等式分类,引出方程的意义。
对于这节课,我个人有一点自己的看法:1.我认为应在用天平表示出米粉的重量后再说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些等量关系式引出式子因为等量关系式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类,分两类怎么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等式不等式,再让学生对等式进行分类,从而让学生认识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和方程的意义。
在此老师要帮助孩子更深刻的认识方程意义中等式和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张老师对方程的意义讲解的不是很到位。
2.板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听课评课记录
这节课的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
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
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张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
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
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
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
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
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