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裂缝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干缩引起的,特别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2.防治措施: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膨胀剂,增加混凝土的延性,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进行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二、强度不达标1.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低于要求。
2.防治措施: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使其更加符合工程要求;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混凝土的搅拌、浇注、养护等环节符合要求。
三、水泥渗漏1.一般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不合格或混凝土孔隙结构不合理造成。
2.防治措施:选用质量可靠的水泥,并控制混凝土中水灰比;增加混凝土内的过渡带,减缓渗漏的速度;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表面光洁度。
四、腐蚀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离子等,与钢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腐蚀。
2.防治措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潜在腐蚀物质的含量;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形成保护层;加强钢筋的防腐措施,如涂覆石蜡或防锈涂料等。
五、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六、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综上所述,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但通过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要求,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1.压缩强度不达标压缩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原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等。
2.开裂混凝土开裂是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温度变化、变形不均匀、收缩应力等。
防治措施可从设计上考虑收缩、热变形等因素,采用伸缩缝、抗开裂剂等材料,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
3.不均匀性混凝土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浇筑和养护后出现明显的色差、孔洞、裂缝等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中搅拌不均匀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搅拌过程的控制和检验等。
4.粘结力不强混凝土的粘结力是测量其与钢筋或其他材料之间的黏结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原因包括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对粘结力的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可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入手,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等。
5.气孔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排气孔或气泡,其存在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常见的原因包括不适当的原材料、掺加剂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抹光、振捣等。
6.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的氯离子、硫酸盐等导致钢筋腐蚀而产生的问题。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钢筋、控制混凝土中氯化物含量、采用外加碱氧化物防腐涂层等。
7.暗沉混凝土表面的暗沉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较多的机械杂质、有机杂质、水泥分散剂等导致的。
防治措施包括增加水泥用量、加强拌制过程的控制、采用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工艺等。
8.凝结时间过长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延误和不便。
常见的原因包括材料中用水量过大、气候条件不佳等。
防治措施包括优化配合比、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综上所述,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施工措施进行防治。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1.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然而,在混凝土工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给工程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针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空鼓问题空鼓是指混凝土与基层不牢固粘结而造成的空洞现象。
空鼓问题在混凝土工程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 施工时未能充分振捣混凝土; - 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胶凝材料; - 基层处理不良。
预防和解决空鼓问题的措施包括: - 施工时应充分振捣混凝土,确保混凝土与基层牢固粘结; - 选用优质的胶凝材料,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做好基层的处理工作,确保基层的平整度和粗糙度符合要求。
3. 裂缝问题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裂缝问题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裂缝问题的原因有: - 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过小; - 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和膨胀; - 施工工艺不当。
为了防止和治理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保持适当的含水率,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 采用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抗收缩性能; - 在施工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4. 钢筋锈蚀问题在混凝土工程中,钢筋锈蚀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
钢筋锈蚀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结构的坍塌。
造成钢筋锈蚀的原因主要有: - 混凝土中含有有害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等; - 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侵蚀了钢筋保护层; - 混凝土中存在空隙和裂缝,使得湿气和氧气侵入。
针对钢筋锈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 使用低氯、低碱的混凝土材料; - 确保混凝土具备足够的密实性,减少空隙和裂缝的存在; - 钢筋应按照规范进行防腐处理,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完整性。
5. 减水剂不当使用问题减水剂是一种常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少水灰比。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介绍
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
- 原因:配合比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施工工艺不规范等。
- 后果:降低结构承载能力,影响工程安全。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使用优质原材料、严格按照施工规
范施工。
2. 混凝土表面开裂
- 原因:干缩、温度应力、膨胀等。
- 后果:影响混凝土外观,减弱抗渗性能。
- 对策:控制施工阶段的温度变化、增加混凝土的抗裂剂。
3. 混凝土抗渗性差
- 原因: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
- 后果:容易渗水,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 对策: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防渗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二、混凝土施工质量防治措施
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 对水泥、骨料、掺合料等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加强施工工艺管控
- 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保证施工操作规范。
- 控制浇注温度、铺面养护等环节,避免开裂和强度不达标。
3. 配合比设计合理
- 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科学确定配合比。
4. 采用适当的外加剂
- 如抗裂剂、防渗剂等,提升混凝土的性能。
5.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以上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的介绍。
通过加强质量管控、合理设计和选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强等特点。
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开裂问题开裂是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超过其抗张强度所引起的。
为了预防混凝土开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和湿度,避免施工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从而使混凝土内部应力得到平衡,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3.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包括湿养护和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等措施,以帮助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减少开裂风险。
4.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和冷缝,从而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二、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是另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
要预防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保证水泥与骨料的比例适当,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3.在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浇筑和养护,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工艺和步骤的准确性。
4.定期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强度不达标的情况,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空鼓问题混凝土空鼓问题指的是混凝土表面与内部骨料之间出现空隙。
为了防止混凝土空鼓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厚度,避免一次性浇筑过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不能充分振实。
2.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内部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充分结合,减少空隙的产生。
3.严格按照养护要求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混凝土的充分硬化和减少空鼓的产生。
4.严禁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踩踏和碰压等操作,避免混凝土内部的空泡。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然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质量问题,如开裂、渗漏、强度不达标等。
因此,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1.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材料包括水泥、骨料、砂、水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材料的来源、品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特别是水泥,应该选择质量稳定的品牌,避免使用劣质水泥,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材料的比例和用量。
配合比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材料的性能进行合理的设计。
如果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配合比的设计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3.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包括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如搅拌时间、浇筑方式、养护期等。
同时,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温度等因素,避免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4.检测监控混凝土的质量检测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的取样和检测,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同时,还应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监控,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防治需要从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和检测监控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一、编制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混凝土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编制原则本文编制遵循客观、实用、简明的原则,力求准确传达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
三、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介绍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通病包括蜂窝、孔洞、麻面、混凝土骨料外显、烂根、水纹、涨模、气泡、裂缝、表面不平整、成品混凝土外部损伤、表面显见模板缝痕、钢筋保护层不规范、拉杆孔漏浆、强度不足以及强度离散性大等问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它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包括开裂、气孔、麻面、色差等问题,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开裂问题开裂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塌落度不一致引起的塌陷裂缝、硅酸盐水泥膨胀引起的体积变形裂缝、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裂缝以及荷载作用引起的荷载裂缝等。
防治措施:1.控制塌陷度:混凝土的塌陷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均匀的浇筑和密实度,避免塌陷裂缝的产生。
2.采取施工措施:在施工中采取适当的振捣、倾倒和扎养工艺,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3.控制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浇筑时间、施工阶段和养护措施,避免混凝土快速升温或迅速冷却。
4.控制荷载作用: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结构的荷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和减小荷载引起的开裂。
二、气孔问题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孔隙,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1.控制水灰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使其在保证工作性能和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避免过多的含水量导致气孔的产生。
2.合理搅拌:进行充分的搅拌和均匀的振捣工艺,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气体积聚,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气孔的产生。
3.控制养护条件:在养护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和过快硬化,以减少气孔的产生。
三、麻面问题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出现的颗粒状凹凸不平的情况,造成建筑外观质量不佳。
防治措施:1.调整砂石配合比例:合理调整砂石的配合比例,控制沙子的粒径和含泥量,以减少麻面的产生。
2.控制水灰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避免过多的含水量导致麻面现象。
3.尽量减少振捣:在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尽量减少振捣,以防止砂石骨料浮出,形成麻面现象。
4.加强养护:在养护过程中,要保持恒定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和过快硬化,以减少麻面的发生。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的配制、施工和养护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缺陷。
这些问题和缺陷往往会导致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其对应的防治措施。
1.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之一、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配料比例不准确、拌合不均匀、保养不当等。
防治措施:-配料比例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避免出现过量添加或添加不足的情况。
-拌合时间和速度应控制得当,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
-在养护过程中,应进行适时、适度的保养,避免漏养。
2.墙体开裂在混凝土工程中,墙体开裂是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
开裂的原因可以是混凝土强度不够、脱模太早、养护不当等。
防治措施:-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需要进行加强处理。
-脱模要适时,不能过早,应等到混凝土完全硬化后再进行脱模。
-养护时间要充分,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养护。
3.混凝土表面粗糙混凝土表面粗糙是另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会影响到混凝土的美观度、使用寿命和功能。
防治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确保其表面平整。
-使用合适的养护方法,避免混凝土表面过早失去水分,导致龟裂和起砂。
4.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会降低钢筋的强度和耐久性,导致结构的损坏。
防治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氧气和水分对钢筋的侵蚀。
-在施工过程中,要对钢筋进行防锈处理和合理的包覆层厚度。
5.有机酸侵蚀有机酸侵蚀是指混凝土中的有机酸溶液对混凝土结构物造成侵蚀破坏的现象。
防治措施:-选用抗酸性能较好的混凝土和耐酸性较高的外加剂。
-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
总结起来,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准确配料、均匀拌合、充分保养;适时脱模、充分养护;合理浇筑、振捣和密实混凝土;防锈处理和包覆层厚度控制;选用抗酸性能较好的材料和充分养护。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方案混凝土是建筑物中重要的构造材料之一,因其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能,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但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通病,如混凝土开裂、结露、泛碱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预防和处理混凝土的通病至关重要。
一、混凝土开裂1. 预防措施:(1)控制水灰比: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因此应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环境,进行合理的控制。
(2)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要充分浇水,保持湿润状态,以减少混凝土表面收缩引起的开裂。
(3)采用合适的控制剂: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开裂。
2. 处理方案:(1)采用增强混凝土的方法,如向混凝土表面喷涂抗裂剂、增强剂等。
(2)采用钢筋或边框加固的方法,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
二、混凝土结露1. 预防措施:(1)加强通风和排湿:建筑内部应加强通风换气和排湿,减少室内湿度,避免混凝土结露。
(2)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水汽的释放,减少混凝土表面结露的可能性。
(3)在混凝土表面刷涂防水涂料,增强混凝土对水的防护性能。
2. 处理方案:(1)使用加热器等设备,加快室内空气循环和干燥速度,减少混凝土结露。
(2)使用除湿器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汽。
(3)对严重结露的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洗,防止混凝土面层的脱落或损坏。
三、混凝土泛碱1. 预防措施:(1)在混凝土材料中尽量减少或控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的含量。
(2)采用低碱性水泥或添加剂来减少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含量。
(3)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和渗透,以减少混凝土的碱性物质析出。
2. 处理方案:(1)对混凝土进行除碱处理,如刷涂含有酸性物质的溶液等。
(2)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处理泛碱现象,如使用激光或化学溶液等。
(3)针对泛碱较严重的混凝土结构,采用加固和防护措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蜂窝现象: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混凝土下料下料过高,未设串筒,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严重;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未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符合要求;2)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墙体、柱等竖向构件根部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浇同配比减石子砂浆(一般30~50mm为宜);3)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4)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待下部混凝土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5)如出现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6)如出现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斜模,采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拆模后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条等堵严;2)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并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4)若出现麻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作粉刷装修时,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应在麻面处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预防混凝土实际强度低于设计标准值的措施(1)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图纸,掌握不同层次、部位、不同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或标号,并用表格形式记录在案,便于核对查考。
(2)现场试验人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塌落度、按标准方式制作、养护试块,及时进行试压,试块组数必须按验收规范规定数量制作,并提供系统的强度资料,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
2、预防混凝土在运输、浇灌中离析的措施(1)用车辆运输混凝土时,工地道路面层必须平整,每班有人保养,保持运输平稳。
(2)混凝土从拌和机卸料经运输到入模浇灌的最大允许延续时间,气温25。
C以下为90~120mim,25℃以上为60~90mim o(3)混凝土在水平与垂直运输中要尽可能减少转载次数。
(4)佐的坍落度由配合比设计确定,现场拌制的合宜坍,落度控制在3~7cm范围内。
(5)混凝土的浇灌高度,自由下落高度应小于2m。
3、预防混凝土养护不符合要求的措施(1)编制施工方案时,要列入养护技术要求、技术间隙时间规定、材料储备要求、特殊部位养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在全体施工管理人员中加以宣传教育和贯彻。
(2)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所需养护材料、设备、水源等应事先编制技术供应计划,以做好充公准备,满足养护要求。
(3)对特殊部位如屋面、楼地面、路面及构件断面较小的受力件等,要特别强调养护的重要性,设专人负责养护工作。
(4)在混凝土浇捣12小时后,应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小于7昼夜。
4、预防蜂窝的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计量正确,拌和均匀,时间大于90秒。
(2)要控制混凝土的卸料高度,否则要设溜槽或串筒等措施,以防混凝土离析。
(3)浇捣竖向结构时,混凝土浇筑时,应用同标号砂浆或减半石子的混凝土作接浆处理(5Cm);侧模设大于30cm的浇灌孔;柱要分段分层浇灌。
(4)混凝土的浇灌与震动必须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为30cm o(5)插振移动距离不应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为保证上下两层混凝土的粘结效果,振动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cm左右;平板振动器在振动平板时宜压边3~Smm,以防漏振。
混凝土常见问题处理(1)配合比计量不许,砂石级配不好;(2)搅拌不匀;(3)模板漏浆;(4)振捣不够或者漏振;(5)一次浇捣混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6)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定,混凝土离析、石子赶堆;(7)振捣器损坏,或者监时断电造成漏振;(8)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①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计量,时常检查;②混凝土搅拌要充分、均匀;③下料高度超过 2m 要用串筒或者溜槽;④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⑤堵严模板缝隙,浇筑中随时检查纠正漏浆情况;处理措施为:①对小蜂窝,洗刷干净后 1:2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②较大蜂窝,凿去薄弱松散颗粒,洗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填塞捣实;③较深蜂窝可在其内部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者浇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1)同“蜂窝”原因;(2)模板清理不净,或者拆模过早,模板粘连;(3)脱模剂涂刷不匀或者漏刷;(4)木模未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脱水,起粉;(5)浇注时间过长,模板上挂灰过多不及时清理,造成面层不密实;(6)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①模板要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充分湿润,钢模板要均匀涂刷隔离剂;②堵严板缝,浇筑中随时处理好漏浆;③振捣应充分密实;处理方法: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1)同蜂窝原因;(2)钢筋太密,混凝土骨料太粗,不易下灰,不易振捣;(3)洞口、坑底模板无排气口,混凝土内有气囊。
防治措施为:①在钢筋密集处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认真分层捣固或者配以人工插捣;②有预留孔洞处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③及时清除落人混凝土中的杂物;处理方法: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立模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子细浇筑捣固。
四、露筋(1)同“蜂窝”原因;(2)钢筋骨架加工不许,顶贴模板;( 3)缺保护层垫块;( 4) 钢筋过密;(5)无钢筋定位措施、钢筋位移贴模。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引言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和缺陷。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会降低工
程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
治措施。
措施一:材料选择和检查
1. 选择优质的混凝土原材料,如水泥、骨料和掺合料,并确保
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外观、质量等方面,以确保
其无任何质量问题。
措施二:施工过程控制
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包括摆放模板、浇筑混凝土等。
2. 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和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
3. 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进行检查和预处理,确保其平整和
牢固。
措施三:养护管理
1. 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包括保湿和遮阳等措施,以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2. 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结构,及时修复裂缝和缺陷,防止其进一步扩展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措施四:监督检验
1. 建立混凝土工程的监督检验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
2. 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结论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检查、施工过程控制、养护管理和监督检验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相关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砼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一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1、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2、预防措施: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着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3、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水泥标号、厂家应为同一浇筑时的水泥、厂家;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如果是孔洞,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方可处理;二露筋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2、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3、处理方法: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三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1、产生原因: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过期受潮结块、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装水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原材料计量不准确,如砂、石不过磅,加水不准,搅拌时间不够;3混凝土试块不按规定制作和养护,或试模变形,或管理不善、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等;2、预防措施: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四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1、产生原因:1有时混凝土梁板同时浇灌,只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然后用平锹一拍了事,板厚控制不准,表面不平;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混凝土板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卸痕;3模板没有支承在坚固的地基上,垫板支承面不够,以致在浇灌混凝土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2、预防措施:1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在其表面进行振捣,有效振动深度约20厘米,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5厘米左右;2控制混凝土板浇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记,放在灌筑地点附近,随浇随移动,振捣方向宜与浇灌方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3混凝土浇灌完后12小时以内即应浇水养护如气温低于+5oC时不得浇水并设有专人负责;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4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支承结构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灌混凝土时不发生下沉;五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1、预防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 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2、处理方法: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后,用水泥浆抹补;如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并用水冲洗干净,用1:水泥砂浆抹补;此外,加压灌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环氧树脂溶液补缝,效果也较好;六混凝土夹芯1、产生原因:浇灌大面积、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在冬季还有积雪、冰块积存在混凝土表面,这些杂物如不认真检查清理,再次浇灌混凝土时,就夹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芯”;2、预防措施:浇灌混凝土前要认真检查,将表面杂物清理干净,可在模板与沿施工缝处通条开口,以便清理;冬季施工时如有冻雪等,可用太阳灯等烤化后清理干净;如只有锯末等杂物,可采用鼓风机等吹,全部清理干净后,通条开口再封板,然后浇灌混凝土;七外形尺寸偏差;1、现象:表面不平整,整体歪斜,轴线位移;2、产生原因:1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2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3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5放线误差过大,结构构件支模时因检查核对不细致造成的外形尺寸误差;3、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5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4、处理方法:无抹面的外露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可增加一层同配比的砂浆抹面;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八胀模的防治措施现浇混凝土胀模会造成构件尺寸增大,外形不干规整,严重时需进行剔凿,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为有效防治施工时的胀模现象,需对施工胀模的原因进行分析;1、胀模原因分析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胀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模板下口混凝土侧压力最大,采用大流动泵送混凝土时,一次浇筑过高、过快;阳角部位U形卡不到位及大模悬挑端过长;采用木板制作的门窗洞口、预留洞模板,其下脚支撑及定位困难;由于墙面残浆等原因,二次接槎部位模板不能保证与墙拼严;拼接处模板安装过松;随意取消对拉螺栓;采用跳模施工的墙,跳模落在钢筋上,不便打斜撑;柱采用定型钢模时,未使用阴角模,大角常连接不紧密,有空隙;浇筑梁无外脚手架时,周边梁外模安装质量难以控制,外模不顺直,支撑不牢;人为减少支撑数量,易使梁下沉;悬挑梁端部及后浇带处支撑数量不足,标高不准,跑模;跨中未按规定起拱时,易发生梁下沉现象;梁柱节点及楼板与剪力墙、柱交接处未制作定型节点模板、易胀模或模板吃进柱内;2、防治措施模板的设计措施上述问题应在结构计算的基础上综合施工等各方面因素后绘成模板施工图,并编制模板方案,以指导施工;模板的安装措施混凝土浇筑及模板养护措施九、混凝土楼面;温度裂缝;塑性裂缝;干缩裂缝;防治措施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了混凝土施工楼面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或重视程度不高,混凝土开裂现象十分普遍,严重破坏了建筑物的外观质量,给业主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其次,从承载力角度而言,由早期裂缝发展而成的贯穿裂缝和深层裂缝改变混凝土的受力条件,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运行安全性;第三,从耐久性角度出发,混凝土结构体表面或内部发生的裂缝将对建筑物防水性、抗渗性、钢筋锈蚀性、化学侵蚀性等耐久性产生严重的危害,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可能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以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泵送混凝土广泛应用在多高层建筑及大体积混凝土中,达到了提高施工工效,节约施工成本的良好效果;但是,工程实践表明,泵送混凝土属于大流态性的混凝土,具有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含砂率高等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产生裂缝的概率较高;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结合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介绍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原因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性防治及具体措施;对混凝土楼面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一、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凸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公司在近几年的图纸会审中,十分注意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采纳或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着;二、裂缝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一温度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上硬化初期,水泥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一般每100Kg水泥可使混凝土温度升高10℃左右,加上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2~3d内,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达50~80℃,造成内外温差很大,形成温度梯度,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即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0℃,混凝土会产生%的线膨胀或收缩;经验表明,在无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气温之差大于25℃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温差收缩裂缝;裂缝宽度一般在 mm左右;裂缝走向无规律性,有在构件表面较浅范围内的,有深入到构件内部较深的,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对混凝土有很大的破坏性;2、防止措施1 在材料方面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降低水泥水化热;选用中热和低热的水泥品种是控制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根本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升高,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掺加适量的外加剂或掺和料,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粉煤灰等,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从而降低水化热;2 在施工、设计方面a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与砂的温度,采用预冷骨料、遮阳防晒、洒水降温;运输时,对运输车进行遮阳防晒和保温措施;b掌握好混凝土浇筑时间;合理部署施工,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c及时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暴露面和暴露时间,避免夏季遭受暴晒,防止冬季经受寒潮冲击,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d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尺寸过大时,为防止水化热的大量积聚,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降低混凝土每次浇筑的蓄热量;其次在结构的孔洞周围,变截面处以及底板、顶板与墙的转角处,配制温度钢筋,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同时为了消除边界约束而引起的温度引力,应在与边界约束的接触面设置滑动层,以消除嵌固,减少约束;二塑性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塑性沉降裂缝在新拌混凝土中,骨料颗粒悬浮在一定稠度的胶结材浆体中,由于普通混凝土的浆体密度低于骨料,因而骨料在浆体中有下沉趋势;而浆体中水泥颗粒密度又大于粉煤灰并远大于水,从而使浆体中的粉煤灰与水向上漂移而产生沉降与离析、泌水现象;骨料下沉和水分上升会在水平钢筋底部和粗骨料底部积聚水分,干后形成空隙,还会使混凝土接近表面的部份由于粉煤灰组分多而降低强度;当下沉的固体颗粒遇到水平钢筋或受到侧面模板的摩擦阻力时,就会与周围的混凝土形成沉降差,在混凝土顶部表面形成塑性沉降裂缝;混凝土的坍落度越大,越易发生塑性沉降裂缝;b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初凝前由于水分蒸发、混凝土内部水分不断向表面迁移,形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体积收缩;一般混凝土的塑性收缩约为1%,坍落度大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塑性收缩量可达2%;当施工时温度高,相对湿度低时,混凝土内部水分向表面迁移供应不上蒸发量的情况下,混凝土表面失水干缩受下面混凝土的约束,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塑性收缩裂缝;此种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抹压或二次振捣可以愈合,如不及时处理并蓄水养护,可能发展为贯通性有害裂缝;近年广泛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为便于泵送与浇筑,现场任意加水现象时有发生;加水不仅使水灰比变大,降低混凝土强度,且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工地对此严加控制;2、防止措施a要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170 kg/ m3 以下,水灰比小于 ,在满足施工要求时,尽可能减少坍落度;b掺加适量质量良好的泵送剂及掺合料,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降低沉陷;c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d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e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一次振捣时间为15~30 s ,在柱、梁、墙和板的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振捣,在混凝土浇筑1~ h后,混凝土尚未凝结之前,对混凝土进行两次复振,以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和空隙,改善混凝土和钢筋的握裹力,消除混凝土沉降裂缝;f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风天气,为防止水分激烈蒸发形成内外硬化不均和异常收缩引起裂缝,应采取缓凝和覆盖;三水化收缩及干躁收缩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水化收缩及自生干缩裂缝: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水化产物的绝对体积同水化前的水泥与水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所减少的现象称水化收缩;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收缩量约为1%-2%;水化收缩在初凝前表现为浆体的宏观体积收缩,初凝后则在已形成的水泥石骨架内生成孔隙;在水泥继续水化过程中不断消耗水分导致毛细孔中自由水减少,湿度降低,在外部养护水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产生自干燥现象,由自干燥作用导致毛细孔内产生负压,引起混凝土内自干燥收缩;由于常态混凝土的水胶比较高,混凝土内有较为充裕的水分,在养护较好的情况下毛细管中很少出现缺水干燥现象,因而很少发生自生干燥收缩;对于水胶比小于的混凝土,初凝后水化收缩与自生干缩率可达%%,据日本Tazawa的实验,水胶比的加硅粉混凝土,2d自生干缩即高达%;因此,对于水胶比低的混凝土,应在初凝时水泥石结构未到很密实的情况下及时饱水养护,否则极易产生混凝土自内而外的自生干缩裂缝;b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工程在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失水,导致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产生干燥收缩;在约束条件下,当收缩变形量导致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是从施工阶段撤除养护开始的,早期的干燥收缩裂缝比较细微,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随着时间推移,混凝土的蒸发量和干燥收缩量逐渐增大,裂缝也逐渐明显起来;一般混凝土90d干燥率为%%,流动性混凝土为%%,这是混凝土结构较普遍地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干燥收缩裂缝在潮湿条件下可以逐渐缩减愈合,因此如果裂缝宽度不大于规定指标,对结构不致构成危害;2、防止措施1在材料方面a水泥:水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水泥颗粒越细,硬化时收缩越大,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比用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干缩率大,按收缩值排序为:矿渣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水泥用量;b粗骨料: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结构钢筋净间距和泵送管径要求,粒径增大可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从而可以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粗骨料必须是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 ,以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c细骨料:细骨料级配应合理,并优先选用中砂,控制云母、硫化物、有机质、粘土、淤泥等有害物质含量,降低混凝土收缩;d减水剂和掺合料:泵送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收缩;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矿渣粉、沸石粉等掺合料可以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可泵性;2 在施工方面a采用二次抹压技术,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在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压,消除混凝土干缩、沉缩和塑性收缩发生的表面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但是,二次抹压时间必须掌握恰当,过早抹压没有效果,过晚抹压混凝土已进入初凝状态,失去塑性,消除不了混凝土表面已出现的裂缝;b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接缝处搭接盖严,避免混凝土水分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处在湿润状态下养护,混凝土终凝后继续浇水养护7 d;c混凝土经过二次抹压初凝后,轻微洒水润湿,混凝土终凝后每天分几次浇水养护,保持水浸润混凝土表面7 d;d为防止墙柱、梁等的侧模板过早拆卸,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燥收缩裂缝,应在表面刷养护液;四施工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振捣工艺不当发生的裂缝:振捣不足部位混凝土构造比较疏松,拆模后易出现蜂窝、麻面,过振部位则粗骨料下沉,表面泌浆、泌水,中间砂浆富集,易由表及里发生塑性裂缝和干燥裂缝;有时工地为减少拆、装泵管次数,将混凝土拌合物集中卸下,用振捣器赶料,使大量浆体被赶走,粗骨留在原处,导致混凝土结构失匀,浆体多的部位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裂缝;b养护不足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如不及时养护,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早期干燥裂缝,特别是水泥用量大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浇筑的平板结构混凝土,如不及时养护,极易出现早期收缩裂缝;在烈日暴晒和大风天气,混凝土浇筑后如不及时覆盖养护,有时混凝土表面较快硬结,形成一层硬皮,硬皮上的裂缝已经抹压不动,而下部混凝土还未达到初凝;春寒大风时期也会出现类似现象;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二次振捣后,及时覆盖养护加以解决;养护不足不仅表现在养护时间达不到规范规定的天数,例如有的工地并不覆盖保湿养护,只是一天浇两三次水,混凝土同样处于养护不足状态; c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混凝土截面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d 施工荷载裂缝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工程已经成为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混凝土工程存在着一些质量通病,这些通病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正确地识别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1.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裂缝可能由于混凝土中的强度不足、伸长性不佳、收缩、温度变化等原因造成。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混凝土中的裂缝,将引起水侵入、增加荷载、甚至导致混凝土的疲劳破坏。
2.气孔在混凝土中出现气孔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空气未能及时释放而造成的。
常见的气孔问题包括机器振荡和振动力不足,以及混凝土中添加了过多的水和混合物。
过多的气孔将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并且易受水和其他外部损坏的侵袭。
3.麻面如果混凝土表面看起来粗糙不平,往往被称为麻面,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时混合料中的砂粒含量较高、混凝土初始浇注过程中的震动不足、或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而造成的。
麻面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美观度,因此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采取适当的防止麻面的措施。
4.空洞混凝土中的空洞区域就是混凝土中的空腔,也是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常见的原因包括混凝土中的空气未经彻底释放,混凝土收缩和伸长等。
空洞的存在将会导致强度下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寿命。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解决混凝土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问题,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可能的防治措施,例如:1.充分的施工规划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充分的计划工程,包括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浇注方法以及浇注时间表等。
这有助于减少未来的工程问题。
2.选用高质量的原料在混凝土施工中,应该优先选择高质量的原材料,包括水、骨料、水泥等材料。
同时,在混凝土配比时,应该在正常的水水平内尽可能减少混合物中的水份。
3.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混凝土工程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包括振动棒、摆杆、喷水器等。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方案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由于施工环境、材料选用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会导致混凝土质量存在一些通病。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方案。
1.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受原材料的影响,对于水泥、骨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应选择质量可靠、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
定期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和认证,确保其质量稳定。
2.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裂缝:水泥水化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差,从而引起裂缝。
应采取降低混凝土温度的措施,如合理控制拌合水温度、降低水灰比、加水降温,或者采用预冷预热装置等。
3.关节处渗漏:混凝土结构中的关节处容易出现渗漏问题,影响结构的密封性和抗渗性。
应做好关节处的处理,采用合理的密封材料,如聚硫橡胶、水泥砂浆等,并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确保关节处的密封性。
4.混凝土收缩开裂: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如果不做处理,容易引起开裂。
应选用收缩适应性较好的混凝土配比,控制水灰比、骨料干燥率等参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预应力、增加钢筋含量等措施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5.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强度不达标,将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应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控制,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和掺合料,严格控制拌合水的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6.气孔、麻面和孔洞:混凝土中的气孔、麻面和孔洞会降低其密实性和耐久性。
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确保模板的密闭性良好,配合振捣设备进行充分振捣,减少气泡的产生;同时,严禁使用超过有效保养期的水泥和外加剂,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洁。
7.脱模早和帖模:混凝土在脱模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控制速度和方法,容易导致混凝土的损坏和麻面。
应遵循脱模时间要求,仔细控制脱模速度,采用适当的脱模剂,并采取防止混凝土表面变色或麻面的措施。
为了预防混凝土质量出现通病,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摘要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质量管理部门最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很多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量越来越大,结合工作实践,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裂缝、分析、防治
1.1砼实体裂缝
原因:1、水灰比过大、干燥裂缝;2、砼保护层偏小,位置放置不当;3、收光时间及收光次数掌握不当;4、过早拆除及承受外部荷载;5、支撑强度不够,使模板产生扰度、沉降不均匀;6、温度变化以及砼收缩变形大于极限拉升变形导致砼裂缝;7、配筋不合理;8、结构跨度过大,未留置后浇带或后浇带留置不合理。
防治措施:1、尽量减小砼坍落度,在最后一次抹光结束后立即进行覆盖养护;2、浇筑前应检查保护层垫块位置和厚度,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复振;3、砼浇筑后至终凝至少收光三次,最后一次需控制在初凝后终凝前;4、根据同养试块的抗压强度合理选择拆模时间和加荷时间;5、浇筑砼前检查排架各节点锚固是否到位,地基和排架垫木是否硬实;6、确保大体积砼内外温差小于25℃,温度梯度每米小于15℃;7、合理配置钢筋,特别是墙板水平筋和柱、梁交接处加强筋的配置;8、合理留置后浇带。
1.2砼凝结时间异常
原因:1、外加剂计量不准确(过量);2、FA等掺合料是否掺错;3、现场人为随意添加外加剂;4、外加剂本身缓凝成分超量。
防治措施:1、定期对计量系统进行校验,出现异常立即整改;2、查看库存原材料;3、现场添加外加剂必须由技术人员旁站指导监督;4、及时通知外加剂生产厂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配比。
1.3现场砼养试块强度不合格
原因:1、配合比设计富余不足;2、取样不规范;3、制作不规范;4、冬季砼强度增长缓慢,且未按要求送检;5、冬季砼受到早期冻害,影响砼强度增长;6、现场随意加水。
防治措施:1、严格按JGJ55-2011设计配合比;2、应在同一车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取样;3、由专人负责,并严格按照规范制作;4、加强工地砼养试块的管理,记录温度,按规范要求养护及送检;5、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必须添加防冻剂,并做好保温措施;6、禁止现场加水。
1.4砼坍落度损失较大
原因:1、外加剂保塑性能差;2、现场浇筑缓慢,砼在现场等待时间过长;3、配合比设计不当;4、现场施工人员较少,工地停电,胀模等。
防治措施:1、根据季节变化要求厂商合理调整外加剂中的缓凝成分;2、调整配合比,根据运距控制出厂砼坍落度,合理掺用外加剂;4、施工方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浇筑砼人数。
1.5砼蜂窝、麻面、孔洞
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脱模剂涂抹不均匀或品种不当,砼浇筑前未用水湿润;2、对浇筑有一定高度的砼下料不当,造成砼离析;3、砼浇筑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4、模板拼缝不严,或是砼浇筑时模板变形导致漏浆。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应平整,无粘附物,脱模剂涂抹要均匀,浇筑前应用清水湿润,并不留积水;2、砼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米,必要时采取串筒、溜槽进行下料;3、合理掌握振捣时间和振捣间距,振捣均匀,不过振、漏振;4、模板拼装应丝严缝合,并加固牢固。
1.6露筋
原因:1、砼振捣时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及厚度不够;2、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石子级配不好;3、砼坍落度较小,振捣不密实;4、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发生位移,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1、砼浇筑前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到位;2、控制石子粒径在5-25mm之间,浇筑柱时接口处需用砂浆做引浆;3、适当放大坍落度,便于振捣;4、振捣棒尽量避开钢筋,无法避免处振捣后应使用钢筋复位。
1.7浇筑桩施工堵管或断桩
原因:1、砼坍落度过小;2、砼供应不及时造成断裂时间过程;3、现场路况差陷车造成砼无法连续浇筑;4、清孔没有彻底造成某部位塌孔。
防治措施:1、砼坍落度要符合施工要求;2、准备充足的车辆,并制定应急措施,保证连续供应;3、砼浇筑前保证现场路况良好,防治陷车;4、砼浇筑前检查清孔是否彻底。
1.8现场堵泵堵管
原因:1、骨料级配不连续;2、坍落度过小或过大离析,或现场随意加水;3、管道布置不合理,弯头太多,或是在软管前接太多硬管;4、管道在上次浇筑完毕后未及时清理干净积料。
防治措施:1、控制好泵送砼粗骨料的粒径、针片状含量和细骨料的细度模数;2、控制好砼到现场的坍落度,禁止随意加水;3、布管道时要遵循宁直勿弯的原则,软管前面禁止接硬管;4、泵送完毕后,要将泵送管道内清洗干净,不得留有残余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