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患儿的_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957.50 KB
- 文档页数:7
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介绍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常见于儿童。
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
麻疹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症状缓解、预防传染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对于麻疹患儿,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以及对病情变化的及时记录和处理。
以下为需要观察的内容:1.体温:定期测量患儿的体温,通常麻疹会伴有发热,需要随时监测体温的变化。
2.皮疹:观察患儿身体出现的皮疹情况,记录数量、分布范围和形态特点。
3.精神状态: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注意是否有疲倦、嗜睡等异常表现。
4.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以上症状,记录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
5.饮食情况:关注患儿的饮食情况,确保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症状缓解针对麻疹患儿的症状,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缓解。
1.发热:麻疹常伴有发热,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儿降温。
可以使用温水擦浴和物理降温法,如冷敷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给予退热药物。
2.皮疹:麻疹患儿的皮疹会引起瘙痒和不适感,可以使用温水擦浴或轻柔的湿敷来缓解皮肤的不适。
3.咳嗽、流涕、结膜炎:对于咳嗽和流涕,可以通过保持室内湿度、使用盐水清洗鼻腔、饮食清淡等方式缓解症状。
对于结膜炎,需要及时清洗患儿的眼睛,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导下的眼药水。
4.饮食和营养:麻疹期间患儿的饮食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护理人员需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防止传染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为了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隔离:麻疹患儿需要进行隔离,确保与其他人的接触最小化。
患儿的用具、衣物等需要单独洗涤和消毒。
2.保持室内通风:室内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有助于散去传染性病毒。
3.避免与未免疫人群接触:麻疹患者具有高度传染性,需要避免孕妇、婴幼儿以及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接触。
4.手卫生: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洗手,并在与患儿接触前后进行手消毒。
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麻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机型传染病,由麻疹病毒所致。
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红色丘斑疹等。
该病有多种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喉炎等,其中以肺炎最常见,病死率较高。
现将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的36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36例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在2月—7岁之间。
8例接种史不详,12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16例有明确的接种史。
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均符合麻疹合并肺炎的诊断标准。
经积极治疗,36例均治愈。
2护理体会2.1严密呼吸道隔离应严格执行合理制度以切断传播途径。
让患儿单人病室,不宜出门,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2次,每次40min或用0.75g/m³过氧乙酸熏蒸。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次,每次30min,通风时避免冷风直吹患儿。
室内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眼部,减轻眼部症状。
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50%--60%。
地面及床头桌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2次,患儿的日常用品要专人专用,用后用肥皂水清洗或阳光暴晒3h。
餐具、水杯、布类煮沸15min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15min.2.2 皮肤粘膜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柔软,内衣柔软宽大,汗湿后及时换洗。
患儿在出疹期和退疹后常有皮肤瘙痒,应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感染。
每天用温水勤擦洗(忌肥皂),皮肤瘙痒可用涂擦炉甘石洗剂,退疹后皮肤干燥可涂润滑油。
2.3 口鼻眼耳护理麻疹患儿口鼻眼耳都受到病毒的侵害,护理不当会使局部损害加重,不卫生会使细菌积聚发生新的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
每天用1:5000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2—3次,口唇干裂可用甘油涂抹。
同时检查口腔有无异常,如牙龈、咽、扁桃体红肿,表面有浅红色脓性分泌物,说明有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口腔粘膜表面如有豆腐渣状的白色膜状物为真菌感染表现,除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外,局部可涂控制真菌的药粉。
小儿荨麻疹的护理定义:小儿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扩张和渗透性突然增加。
本病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急性大多预后良好。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分型:本病可有多种类型,如急性、慢性,寒冷性、局部热性、日光性、水源性、压迫性、胆碱能性、荨麻疹性血管炎、血清病型、血管性水肿等。
急性荨麻疹:小儿急性荨麻疹发病十分突然,可在一瞬间内皮肤异常刺痒,随着痒感和搔抓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苍白色的风疹块;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约10分钟到几小时内很快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皮疹发生部位不定,如用针头在患儿正常皮肤上划痕可出现于痕迹一致的红色疙瘩。
多数患儿除皮肤奇痒外,没其它不适感;少数患儿内脏受累出现发烧、头疼、气憋、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重时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慢性荨麻疹:若是小儿荨麻疹持续复发超过六周则成为慢性荨麻疹,致病原因则不一定和食物有关,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小儿慢性荨麻疹。
如温度变化、物理变化(如搔抓)、灰尘、花粉等对局部皮肤产生的刺激、情绪引起血管紧张等等。
像有人碰到冷水会过敏,有人碰到热水会过敏,都可能引起小儿慢性荨麻疹。
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根本找不到明显的治病原因。
病因:病因复杂,不易明确病因,仅10%~25%患儿可有明确病因。
由某些内、外源性因素所致,包括容易发生过敏的食物(如鸡蛋、奶制品、虾蟹、杨梅、香料、染料等等),药物(如磺胺类化合物、抗生素、血清、疫苗、类毒素等),吸入过敏物(如花粉、真菌、孢子、动物的羽毛、皮屑、气雾剂等)或感染(细菌以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多见、幽门螺杆菌、病毒、真菌、肠寄生虫等)。
温度、日光、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以及精神紧张等也可诱发。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
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
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
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
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
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
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
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
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
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麻疹病人的护理一、麻疹病因1.传染源:麻疹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3.传染性时段: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6~18天,平均10天。
2.前驱期(出疹前期):从发热至出疹,一般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
麻疹黏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病例:患儿,男,2岁。
发热,流涕,咳嗽3天就诊,体温39.5℃。
查体发现耳后发际处可见红色斑疹,疹间皮肤正常,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见灰白色点。
护士考虑该患儿为麻疹,最重要的依据是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见灰白色点。
3.出疹期: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消退,可有奏菱建慰厦及选塑龟鱼素沉着。
5.常见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等。
重点:麻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主要并发症均为支气管肺炎。
病例:患儿,男,2岁,发热4天,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流泪,半天前发现患儿耳后、发缘有稀疏的不规则红色丘斑疹,疹间皮肤正常,体温40℃,心肺正常。
三、护理措施1.维持正常体温: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
2.预防感染的传播(1)隔离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2)切断传播途径:患儿衣被及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
(3)保护易感人群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接种麻疹疫苗,7岁时进行复种。
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日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免于发病。
(4)预防小儿麻痹最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
重点:对麻疹接触患儿注射丙种珠蛋白,可直接为其提供保护性抗体,从而避免发病。
病例:患儿,男,5岁,其幼儿园同班儿童前一日被确诊为麻疹。
家长非常紧张,护士给予家长健康指导正确的是: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麻疹护理】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一、护理措施(一)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日。
(二)良好的休息环境患者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病室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空气新鲜湿润,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注意保暖,避免凉风直吹患者。
温水擦浴,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
(三)进食与饮水进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要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素排出,增加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降温和出疹。
(四)发热的护理出疹前期和出疹期体温升高,一般不予以降温,否则可因体温下降,而使出疹困难,对烦躁不安或有高热抽搐史的婴幼儿,可遵医嘱给予异丙秦等镇静药。
体温超过40℃,酌情应用小剂量退热药使高热稍降,以防止抽搐。
(五)口、鼻、眼的护理口腔用淡盐水漱口、清洗,口腔黏膜表面有真菌感染者,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局部可涂抹制真菌粉剂。
麻疹患者鼻分泌物多,应及时清除,以免分泌物积存,形成鼻痂堵塞鼻腔,切忌用指甲强行抠除鼻痂,以免损伤黏膜造成出血或感染。
眼睛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清洗。
角膜炎、角膜溃疡及结膜炎较重者,于清洁后交替涂抗生素药液、药膏,每日4~6次。
(六)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皮疹的变化。
并发喉炎、肺炎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保持安静。
(七)健康指导1. 按时预防接种麻疹疫苗。
2. 麻疹发病的季节,不到患儿聚集的地方停留。
3. 居住的房间每日通风,被褥等经常暴晒,室内空气清新,注意眼,耳,口鼻卫生,注意手卫生。
4.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肺炎,与继发感染有关。
(三)心功能不全:与心肌炎有关。
(四)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麻疹粘膜斑有关。
(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消耗过多有关。
麻疹患儿的护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对于麻疹患儿的护理,那可是一门大学问。
我想起之前遇到过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叫明明。
明明染上麻疹的时候,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小脸蛋上布满了红色的疹子,看着让人心疼极了。
首先,咱们得给麻疹患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房间要安静、整洁,温度和湿度都得恰到好处。
就像明明住院的时候,护士姐姐们会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都会调节好空调的温度,让明明感觉既不冷也不热。
在饮食方面,那可得特别注意。
要给孩子提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说,像米粥、面条,还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明明生病那会,一开始没什么胃口,他妈妈就特别耐心地给他熬了香香甜甜的南瓜粥,一点一点地喂给他吃。
对于麻疹患儿的皮肤护理也不能马虎。
要保持皮肤的清洁,每天用温水给孩子轻轻擦拭身体,但要注意避开疹子破了的地方。
明明身上的疹子让他总是忍不住想去挠,这时候大人们就得时刻看着,给他的小手戴上小手套,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还有啊,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体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得定时给孩子量体温。
如果体温过高,就得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明明有一次体温突然升高,可把大家吓坏了,医生赶紧采取了物理降温的办法,用湿毛巾给他擦额头、腋窝和腹股沟这些地方,慢慢地体温才降下来。
另外,孩子的口腔护理也很重要。
要让孩子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
每天用棉签蘸着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防止口腔炎症。
明明一开始不太配合,觉得这样很麻烦,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乖乖地张开了小嘴巴。
再说说心理护理吧。
孩子生病的时候,心情肯定不好,容易哭闹。
这时候家长和医护人员就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多陪陪孩子,给他讲故事、玩玩具,让他转移注意力,减少恐惧感。
明明特别喜欢听故事,每次护士姐姐给他讲故事的时候,他都会安静下来,听得入神。
照顾麻疹患儿真的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
就像照顾明明那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变回那个活蹦乱跳的小可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导语:麻疹这种疾病很容易发生在孩子身上,给孩子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当其发生的时候,除了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之外,家长要做好平时的护理措施
麻疹这种疾病很容易发生在孩子身上,给孩子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当其发生的时候,除了要积极地进行治疗之外,家长要做好平时的护理措施,这样才可能尽快的治好这种疾病,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那么,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1.呼吸道隔离。
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室温不可过高,18~20℃,湿度55%~60%,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2.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热期,患者感疲乏无力,直至疹退咳止。
3.饮食一般无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
多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以利毒素的排泄。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的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如出疹不透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透疹。
5.高热护理,出疹期高热应以小剂量药物降温或温湿敷,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
6.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多喂白开水,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
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
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保持清洁。
日问可用0.25%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疹患儿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93-01【摘要】目的:了解近期麻疹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探讨针对麻疹患儿的具体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临床护理措施及预防。
结果:30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结论:重视麻疹患儿临床表现,加强病情观察,通过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对家长的宣传预防,及时控制病情,确保患儿能及早康复出院。
【关键词】麻疹患儿护理预防措施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它是儿科常见的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传染性强,容易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主要发生在8月~5岁小儿,能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及皮肤斑丘疹[1]。
从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区麻疹爆发流行。
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
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2.6岁。
1.2 病例来源:农村患儿202例,占67.3%;城市患儿98例,占32.7%。
1.3 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均有发热,体温大部分38.1℃~40.1℃,热程3~8天。
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儿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
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发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损害189例(占肺炎患儿的76.8%),肝功能损害116例(47.1%)。
并发咳嗽者237例,占79%,并发腹泻者141例,占47%1.4 结果:300例患儿经我院护理人员的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小儿麻疹的护理【摘要】目的本文将探讨小儿麻疹的临床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促进其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37例麻疹患儿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儿高热护理、隔离护理、病房环境护理、口腔护理、皮肤黏膜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记录患儿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37例麻疹患儿经上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无死亡患儿出现,患儿住院时间为7至1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938±121天。
结论对麻疹患儿给予高热护理、隔离护理、病房环境护理、口腔护理、皮肤黏膜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临床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麻疹;临床护理;效果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28-01本文将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选取我院前来就诊的37例麻疹患儿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小儿麻疹的临床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促进其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提供可靠依据,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将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选取我院前来就诊的37例麻疹患儿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儿为21例、女性患儿为16例,患儿年龄在5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4±037岁。
12 方法对37例麻疹患儿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儿高热护理、隔离护理、病房环境护理、口腔护理、皮肤黏膜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记录患儿临床护理效果。
2 结果37例麻疹患儿经上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无死亡患儿出现,患儿住院时间为7至1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938±121天。
麻疹病儿的临床护理分析发表时间:2010-06-01T15:38:29.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石凤霞[导读]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有高度的传染性。
石凤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3-0224-02【关键词】小儿麻疹临床护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有高度的传染性。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诊后5天内,如有合并症10天内具传染性。
本病传染性最强,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典型病程经过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全身斑丘疹为其临床特征。
全年均中见到,以冬春季为多。
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治麻疹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1岁,所有患者血清麻疹抗体IgM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均为阳性,白细胞计数(WBC)均升高,大小便常规检查均正常。
入院前均在院外接受过口服扑尔敏、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佳。
1.2 临床特征潜伏期约10天(6~18天),曾接受主动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
从发病到出疹一般3~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还可有头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婴幼儿偶有惊厥。
于发热2~3天约90%病人在口腔双侧颊黏膜近第一臼齿处可见0.5~1.0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有红晕,称麻疹黏膜斑,小点逐渐增多,可相互融合,在2~3天内消失。
发病3~4天后开始出现典型皮疹,出疹顺序为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波及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及足底,2~5天遍及全身,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呈充血性,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
小儿麻疹护理体会目的:分析最佳治疗小儿麻疹的护理方案。
方法:在医生合理的临床治疗上,对我院近两年接诊的83例患有麻疹的患儿加以全面精致的护理,包括患儿心理、家长教育、患儿隔离、病房环境、患者皮肤、并发症等的基础护理以及对密切接触者的有效健康教育工作。
结果: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和全面精致的护理工作,有效的健康教育及处置不仅使患儿全部彻底治愈,取得很好的临床治愈效果,同时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结论:精致、科学、全面的护理工作是促进小儿麻疹痊愈的关键所在。
标签:小儿麻疹护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导致的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属唯一的传染源,春冬季节属于高发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如说话时飞沫、喷嚏、咳嗽等直接传播的,患儿的好发年龄在7个月至5岁之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可以并发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严重者可以致死,潜伏期大约在一周左右,本病的传染性很强,到相关部门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1]。
目前因为麻疹减毒活疫苗被广泛接种,儿童麻疹的发病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2」。
同时也使麻疹患者的症状不会像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严重,由于轻型病例较多且症状不典型易误诊。
本论文对我院近两年接诊的83例疑似麻疹患儿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一2014接诊的发热伴出疹疑似麻疹的患儿8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在五个月到五岁之间不等。
实验室诊断病例28例。
1.2患儿人院当天出现发热1天的有10例,发热并结膜充血2天的有8例,出现皮疹伴发热和结膜充血的患儿24例,发热咳嗽、结膜充血伴皮疹,声嘶的患儿共有23例,轻度发热支气管肺炎入院后1天伴出疹的2例、20 rain),避免强光刺激。
患儿餐具、洗漱用品应专用,鼻咽部分泌物及痰液应消毒,生活垃圾由专业机构统一集中焚烧。
病房地面用消毒液湿式拖地2次/d,门口放置消毒脚垫,紫外线消毒1h/d。
当代医学 2008年12月第14卷第23期总第154期 Cont em por a ry M e di c i ne,D e c.2008,V ol.14N o.23I ss ue N o.154护理N u r s in g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如重症肺炎、心力衰竭、超高热、中毒性脑病、脑炎、消化道出血等时称为重症麻疹[1]。
重症麻疹因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自1965年开始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因年青母亲中易感人数增加,其出生子女缺乏母传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婴幼儿麻疹病例明显增加,且重型病例较多,做好婴幼儿重症麻疹的护理对改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麻疹患儿45例,其中重症患儿17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月间我科共收治婴幼儿麻疹45例,男32例,女13例;<8M38例,>8M7例;45例中重症患儿17例:男13例,女4例;<8M16例,>8M1例;重症病例中,合并重症肺炎6例(其中合并肺炎心衰3例),超高热5例,心肌炎并心力衰竭2例,中毒性脑病2例,脑炎、消化道出血各1例。
2 临床护理2.1 一般护理:置患儿于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单人病室隔离治疗至出疹后10d,衣被宜轻暖软,以防着凉或过度发汗致脱水。
室内光线柔和不刺眼,每日用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消毒时遮住患儿眼及皮肤。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尽可能集中治疗操作,以减少对患儿的激惹。
患儿烦躁不安时,可遵医嘱及早给予镇静剂,以防因哭闹而加重呼吸困难。
2.2 超高热的护理:超高热是指患儿的肛温≥41.5℃[2],是儿科急危重症之一,其对机体各个系统危害很大,可使原发病加重以至恶化,诱发脑水肿、惊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且其损伤除与原发病有关外,超高热持续时间长短也与其呈密切正相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