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 格式:doc
- 大小:802.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区域认知)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
(地理实践力)一、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高中地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示意图和文字等资料,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2.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3.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进而认识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4.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2.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教学难点】1.结合各类专题地图,学会读图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种地理条件。
2.结合实例,全面理解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长江经济带》。
【讲授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知道我国目前正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和差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来认识和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你知道长江经济带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吗?其发展背景是什么?由此确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又是什么呢?期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
(板书)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二、长江经济带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说一说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土地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等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2)土地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知识拓展】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逐一认识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温、降水、地形、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特征。
1.气温:绝大部分地区暖热,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生物量多,产出快,生物资源丰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3.明白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及发展差异。
4.掌握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目标定位及具体措施。
【重点关注】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知识清单】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 性、长期性、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 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a.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发展战略。
b.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发展战略。
c.新时期:强调区域发展。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崛起、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级行政区域。
(2)土地面积:20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 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 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带。
(2)是我国东、、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是我国、沿江、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4)是我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性: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规划、“”建设、”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第四单元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课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是湘教版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本节课是实战的内容,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探究掌握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各时期的战略;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背景;联系实际理解区域发展变化趋势。
综合思维: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整体性出发进行思考,明确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的差异性出发进行思考,对比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区域发展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在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确定。
(重点)2.四大区域的差异及原因。
(重点)3.四大区域的发展战略。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板书)1、区域发展战略(板书)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学生】思考,听讲、做笔记。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图片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变化(板书)(1)改革开放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2)改革开放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结合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不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差异和区位选择的依据【课前预习】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战略演变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3)新时期,我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范围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交通便捷,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3.生态环境问题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局部水污染严重。
4.战略定位(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知道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内容。
(重点)2.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理解其战略定位。
(重难点)3.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指导思想。
(重难点)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2.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①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②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③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东部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核心:有序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
(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
(5)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
B.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C.北方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D.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的示范带。
(4)√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5)B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分布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提示:有利:长江水运能力大;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
不利: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不足,影响运力。
问题 2 (综合思维)指出长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发展空间)地势平坦开阔,腹地宽广;(劳动力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移民规模)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大,能吸纳大量国内人口和海外移民。
问题 3 (人地协调观)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归纳提升]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条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