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计数型(通止规)MSA测量系统分析
- 格式:xls
- 大小:33.65 KB
- 文档页数:6
msa测量系统分析MSA测量系统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测量系统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这就是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简称MSA)的目的所在。
本文将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综述MSA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概述测量系统是实现测量目的的一套工具、设备和操作程序的集合,它可以对特定的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对测量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保其满足预期的测量要求,并且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二、MSA的重要性一个可靠的测量系统对于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在制造业、医疗保健、环境监测还是科学研究中,如果测量系统存在问题或者误差较大,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可靠的结果。
因此,MSA成为了保证测量系统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三、MSA的方法1.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测量员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测量时得到的测量值的一致性。
再现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测量员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得到的测量值的一致性。
通过对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可以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偏倚分析偏倚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偏倚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存在系统性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和调整。
3. 线性度和稳定性分析线性度是指测量系统对于不同测量范围内的样本是否呈现线性关系。
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值是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线性度和稳定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测量系统的工作状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4. 分类和排序分析对于某些特定的测量系统,如视觉检测和图像识别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和排序分析来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
通过对样本的分类和排序,可以判断测量系统对于不同特征的判断准确程度。
四、MSA的实践MSA的实践需要依赖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领域和应用情况。
MSA测量系统分析报告1. 引言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简称MSA)是指对用于测量和判断产品性能或特征的测量设备和方法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MSA的目标是确认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确保其能提供可靠且准确的测量结果。
本报告将对某一特定的MSA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并评估其性能和准确性。
2. 测量系统描述2.1 测量系统的目的和背景该测量系统用于检测某一机械零件的尺寸。
此测量系统的目的在于确保机械零件的尺寸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以确保零件的质量和性能。
2.2 测量设备描述该测量系统使用一台数字卡尺作为测量设备,该卡尺具有高精度和快速测量的特点。
卡尺具有显示屏和刻度尺,可以直接读取并显示测量结果。
3. 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集了一组样本进行测量。
每个样本由同一机械零件的尺寸组成,共采集了50个样本。
我们使用卡尺对每个样本进行了三次重复测量,并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
下表是我们采集的样本数据:样本编号测量1 (mm) 测量2 (mm) 测量3 (mm)1 25.02 25.03 25.042 24.99 25.00 25.013 25.01 24.99 25.00…………50 24.98 24.97 24.993.1 重复性分析重复性是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为了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我们计算了每个样本的测量值之间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SD)。
标准偏差越小,说明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越好。
下图是测量值的标准偏差的概率分布图:Sample | Standard Deviation (mm)-------|-------------------1 | 0.012 | 0.023 | 0.01... | ...50 | 0.01从概率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样本的标准偏差都在0.01mm左右,说明测量系统的重复性非常好。
测量系统分析(MSA)(DOC 4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测量系统分析(MSA)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第一节引言、目的和术语一.引言1.测量数据的作用:①测量数据和统计量与过程统计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确定过程是否调整。
②确定每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2.测量数据的质量:①测量值与特性标准值“接近”——质量“高”。
测量值远离特性标准值——质量“低”。
②数据质量好坏的表现a.偏倚——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
b.方差——指数据的分布。
二.目的:为评定测量系统提供可选择的方法三.术语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测量过程——赋值的过程。
第二节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一.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过程中。
二.测量系统变异小于制造过程变异。
三.变异应小于公差。
四.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
五.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改变而变形。
第三节标准一.分类最高标准——国家标准。
第一级标准——国家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
第二级标准——第一级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
工作标准——用来校准生产设备中建立的测量系统。
(也称生产标准)。
标准追溯性——通过一个不间断的比较链,可将单个测量结果与国家标准相联系。
二.使用:可追溯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间测量结果不一致时产生的矛盾。
第四节通用指南一.测量系统的评定步骤1.第一步:验证该测量系统在测量正确的变量。
2.第二步:确定该测量系统应具备什么样可接受的统计特性。
二.测量系统的评定1.第一阶段:了解测量过程,确定系统能否满足需要,有两个目的:①确定该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
应在实际使用该系统之前进行。
②确定对系统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
2.第二阶段:验证测量系统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常用“量具R和R平均值”形式。
XXXX有限公司测量系统分析(MSA)指导书文件编号:版本:编制:审核:批准:XXX有限公司发布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1目的:评价整个测量系统(即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是否具有可接受的测量水平,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适用。
2确定方法:2.1计量型量具(如游标卡尺)采用均值和极差法研究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2.2计数型量具(如通止规),采用信号探测法或假设检验分析法研究。
2.3根据类型确定相应的计量型或计数型量具或设备,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3测量设备选购3.1测量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敏性:3.1.1仪器要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应至少保证仪器的分辨力能将公差分成十份或更多,即第一准则应至少是被测范围的十分之一,最好是保证为过程变差的十份之一。
3.1.2仪器要具有有效的分辨力:应保证仪器对所探测的产品或过程变差在一定的应用及环境下的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敏性。
3.2测量系统必须是稳定的:3.2.1在重复性的条件下,仪器变差只归因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
3.2.2测量分析者必须经常考虑到仪器的稳定性对实际应用和统计的重要性。
3.3统计特性(误差)在预期的范围内一致,并足以满足测量的目的(产品或过程控制)。
4测量系统分析过程4.1采用均值和极差法研究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指导:4.1.1准备工作:4.1.1.1确定评价人数量、被测零件、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
4.1.1.1.1评价人: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选择,并且采用盲测(即选定评价人事先不知道本次研究事件),评价人数量至少为3人。
4.1.1.1.2被测零件:零件应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整个工作范围。
对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缺陷零件不应选用。
4.1.1.1.3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零件样品数量至少应为5个,重复读数次数即试验次数至少为2次。
对每一个零件进行编号、定位。
注:对大或重的零件可选较少的样品和较多试验次数4.1.1.2制定操作程序和应用表格4.1.1.2.1确保每一位评价人都采用相同的方法,按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