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8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②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③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学会利用各种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处理数据,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②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③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综合概括语言表述能力。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与人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②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③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定义:
(2)表示方法:由内→外
N=1,2,3,4,5,6,7
或者K,L,M,N,O,P,Q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 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
二、元素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随原子序数递增,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