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8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1~18号元素的特点1~18号元素的特点注: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不列出。
1~18号元素的特点1~18号元素的特点【设疑】观察下表,思考: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了解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及化合价,探索出规律。
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学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设疑】观察下表,思考: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学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化合价逐渐升高。
当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数除了K层,其他各层为最外层时,多能容纳8个电子数。
【设疑】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取一小段镁条,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到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观察表格,思考问题。
总结规律无明显现象。
因为镁和冷水不反应。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现象。
与钠和水的反应相比,镁和水的反应难易程度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反应式:Mg + 2H2O ——Mg(OH)2 + H2↑钠的金属性要比镁大得多,所以与水反应钠比镁要剧烈得多。
所谓金属性就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被氧化。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向试管中加入2mL 1mol/L AlCl3溶液,然后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白色絮状Al(OH)3沉淀为止。
将沉淀分装在两只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2mol 盐酸,向另一只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
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Al(OH)3在酸或强碱溶液中都能溶解,表明它既能与酸发生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如下:Al(OH)3 + 3H+——Al3+ + 3H2OAl(OH)3 + OH-——AlO-2 + 2H2O金属元素的氢氧化物钠、镁、铝是金属元素,都能形成氢氧化物。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长武中学陈宝凤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
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
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学生回答](填表)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够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
2. 教学难点: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元素周期表、白板笔。
2. 准备教学内容:相关化学实验、周期表历史介绍。
3. 复习前置知识:学生对原子序数概念的理解,对常见元素性质的记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提问学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图片。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并强调它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1.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等。
2.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3. 演示周期表的不同位置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包括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反应性质等。
(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周期元素之间的性质变化规律,讨论常见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化学反应活性等的变化。
(四)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常见元素的性质等,并强调这些知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化学课的内容。
3. 搜集一些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常见元素的性质等,强调这些知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够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
2. 教学难点: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干系,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元素周期表、实验图片和数据表格。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试管、烧杯、试纸、磁铁等。
3. 准备教学视频,包含周期表的形成和元素性质的实验演示。
4. 安排学生预习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知道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怎样发现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2. 学习目标展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元素周期律,能够利用周期律推测未发现的元素。
3. 预习效果展示:请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表扬。
4. 走进周期律:了解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时所做的实验,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5.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元素周期律,以及周期律的具体内容。
6.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元素周期律,你能推测出未发现的119号元素的一些性质吗?(3)如何运用元素周期律钻研元素的性质?7. 效果展示:请学生代表回答上述问题,其他同砚进行补充和纠错。
8. 达标检测: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9.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意义。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了解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含义,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总结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PPT课件、元素周期表、图片、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视频、案例及实验。
3. 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元素,请学生列举出一些熟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2. 提问:同砚们知道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存在哪些规律吗?3.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
(二)新课教学1. 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横行代表周期,纵列代表族。
2. 介绍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并讲解同周期和同族元素之间的递变规律。
3. 结合周期表,讲解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4. 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的观点和变化规律。
5.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6.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他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尝试总结出元素周期律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7. 分组讨论:在周期表中某些区域的性质变化规律。
8. 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探究效果和总结,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教室小结1. 回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
2. 总结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
一、课题: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二、课型:新课,配合多媒体课件使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教学用品:
多媒体。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案课标要求1.通过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学习,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内容和实质”的学习,建构微观原子结构特点决定宏观性质的探究思路和模式。
学习目标认识同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情景导入】【问题探究1】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决定反映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归纳出反映元素周期律1.根据P、S、Cl在周期表中位置进行比较(1)H3PO4、H2SO4、HClO4酸性强弱。
(2)P3-、S2-、Cl-还原性强弱。
2.试根据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比较SiH4、PH3、H2S和HCl的稳定性。
探究提示:1.(1)非金属性:Cl>S>P,酸性:HClO4>H2SO4>H3PO4。
(2)非金属性:Cl>S>P,还原性:P3->S2->Cl-。
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Si<P<S<Cl,所以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SiH4<PH3<H2S<HCl。
【问题探究2】1.第三周期元素的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对吗?提示:对。
第三周期元素的阳离子从左到右分别是钠离子、镁离子和铝离学习过程设计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核外运行的电子分层排布,按能量高低而距核远近不同。
这个模型被称为“玻尔原子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在新的实验基础上保留了“玻尔原子模型”合理的部分,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你想知道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吗?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学习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氢化物稳定性增强减弱还原性减弱增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增强减弱碱性减弱增强【归纳总结】(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
(2)只有非金属才有负价,且|最低负价数值|+|最高正价数值|=8。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 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必修2 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好。
通过《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展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构造的根底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复原反响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穿。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化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根底。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才能目的: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才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构造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明白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根底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根本的物质构造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根底。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不明白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的:教师:原子构造大家在初中就已经理解了,刚刚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构造理解的不成征询题了,那么核外电子详细如何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可以表达出哪些构造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络,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板块。
整个元素周期律,内容丰富、体系严谨、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元素化学知识作为铺垫、辅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规律探索才能牢固掌握。
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也要通过规律的推导,体会化学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在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在此之后,学生还将进一步探讨由元素周期律衍生的其它化学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元素周期律及其衍生的相关知识,在人类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知道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够强,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思维定势,尚且不能直接从元素化学的知识直接推出元素周期律,这就需要教师的实验、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探究。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能通过比较探究的方法,掌握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的规律;3.能根据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4.通过探究元素周期律,感知化学中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2.难点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过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条原则一图式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原则:①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 低 的电子层里,当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个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
3.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O 2- Al 3+ Na +-离子结构示意图1. 电子数相同的粒子:2.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的粒子(1——18号)(1)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原子有: H Li Na ;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 的原子有: He Be 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Be Ar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 C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 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 Ne ; (4)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Si ;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P ;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H Be Al ; (7)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 He C S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 O ;(10)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1H ;3.等质子数的粒子:离子:9个质子的离子:F-、OH-、NH2-11个质子的离子:Na+、H3O+、NH4+17个质子的离子:HS-、Cl-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 16个质子:S、O24.等式量粒子:式量28:式量78:式量98:式量3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
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
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②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③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学会利用各种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处理数据,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②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③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综合概括语言表述能力。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与人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②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③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定义:
(2)表示方法:由内→外
N=1,2,3,4,5,6,7
或者K,L,M,N,O,P,Q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2 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
二、元素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随原子序数递增,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