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知识详细整理一、认识长度单位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长短、大小,我们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衡量。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书本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关键要点:●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为何需要它们。
●简述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厘米概念与测量厘米是小学阶段最早接触的长度单位之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厘米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概念:●定义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通常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
●认识厘米尺:展示厘米尺,介绍刻度、零刻度线等要素。
●测量方法:从零刻度线开始,数出物体所占的厘米数。
实践活动:●使用厘米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测量技能。
三、米的认识及应用在掌握了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概念及其应用,以便学生能够适应更广泛的测量需求。
关键概念:●定义米: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大的一种,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或高度。
●认识米尺或卷尺:介绍这些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单位换算初步:简单介绍1米=100厘米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活动:●使用米尺或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等,感受米的实际应用。
●设计简单的“小小测量师”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并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四、单位换算基础在掌握了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后,开始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内容:●强调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教授换算方法:通过乘法或除法进行单位换算。
●举例说明:如“50厘米是多少米?”、“2米是多少厘米?”等。
五、实践测量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测量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如电视、沙发、餐桌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
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备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1篇)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篇1[设计理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数学书第3页例2和练习1的1-3题。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教具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和米。
-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尺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长和宽通常用米作单位。
- 1米 = 100厘米。
3. 用厘米和米量物体长度。
- 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0”刻度,用右端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尺或卷尺。
4. 线段的认识。
-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画线段的方法:先确定一个端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这个端点,再根据要求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端点,最后连接这两个端点就画出了线段。
- 数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例如:32+45,个位上2 + 5 = 7,十位上3+4 = 7,结果是77。
-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8+25,个位上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上3 + 2+1(进位的1)= 6,结果是63。
2. 减法。
- 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例如:75 - 42,个位上5 - 2 = 3,十位上7 - 4 = 3,结果是33。
-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0 - 26,个位上0 - 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0 - 6 = 4,十位上5退1后是4,4 - 2 = 2,结果是24。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连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9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那就是让你画出一条长度是6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三、《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的意义和单位。
2.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3.能够正确使用长度的单位进行计量。
4.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长度的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较好掌握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2.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和比较。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和教具:长度单位的图片、绘画板、米尺、量尺等。
2.已备好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长度的基本
概念。
第二步:讲解
1.讲解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三步:实践
1.给学生布置几道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题,让他们动手实践,巩固所学
知识。
六、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并掌握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这些长度单位来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七、作业建议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行收集一些长度单位的实物,并进行测量和比较。
八、延伸阅读
1.了解更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
2.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用长度单位进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方法,提高对长度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老师请教。
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1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测量工具等。
3.课件:长度单位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场景,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如: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房间里的家具等。
让学生说说这些长度单位是什么,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等,向学生介绍这些长度单位的概念。
同时,展示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
如:1厘米长的线段、1分米长的尺子等。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姓名:成绩:
一、看一看,填一填。
()厘米()厘米
二、量一量,写一写。
()厘米()厘米
(
()厘米
()厘米()厘米
三、估一估,填一填。
一、我来帮你找朋友。
(连一连)
本子宽 90厘米
文具盒长 2米
讲台高 24厘米
门高 12米
教室长 13厘米
二、我是计算小能手。
70米—8米=()米
46厘米┼5厘米=()厘米
66米—20米=()米
5厘米┼34厘米=()厘米
三、下面哪些是线段?在它的下面画“√”·
··
····
()()()()
一、我会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7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我会应用。
1、小明学游泳。
2、两幢房子之间一共有多少米?
每隔3米一棵树
1、我用一把20厘米长的尺子量一根绳子,正好量了5次。
这根绳子长( )厘米。
2、数一数。
一共有( )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