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培养法律信仰是指通过教育和其他手段,使人们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以下是一些论述培养法律信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法治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宣传法治理念,使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2. 培养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制宣传,培养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自律,提高法律意识的水平。
3. 案例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的实施和应用,明白违法的后果和遵法的价值。
4. 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
5. 规范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并积极引导和监督社会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树立法律权威。
6. 强化执法: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7.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的正义和公平,鼓励人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法律事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增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从而达到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推动法律的改进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
0引言在高校的教学中,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规划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样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这样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对于建设法制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1.1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的知识更加专业,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在道德、纪律、文化以及理想等方面更有建树[1]。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而且,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就离不开法律素养的支持。
但是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被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大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难度,对此,高校应该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必要工作内容之一。
1.2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国家的法律不仅对公民具有约束的作用,而且还对其有积极的指引和教育功能。
同时,大学生在掌握法律之后,还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都会按照法律规范进行,这样在很大程度能够降低青少年犯罪比例,对于大学生的守法护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之举。
1.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想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确保我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持续进行,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保驾护航[2],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经济市场始终坚持公平、自愿、诚实的原则。
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遵循价值规律,遵守市场原则,知法、护法,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2.1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大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一定的迷茫[3]。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接着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特点,强调了信息时代给大学生法律信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然后审视了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现状,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如开设法律信仰教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宣传等。
探讨了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路径,强调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新形势、重要性、特点、现状、策略、路径、结论1. 引言1.1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是当前法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提升变得尤为关键。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法律信仰不仅是一种道德观,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特点、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现状、培育策略以及培育路径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1. 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建设,只有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秩序。
2. 社会责任的承担:法律信仰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认识和责任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法治、维护社会和谐。
3. 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往往容易受到外部诱惑或误导,如果缺乏正确的法律信仰,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漩涡。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培育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律信仰是指个体对法律的价值和权威的认同和尊重,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培育公民法治素质的核心要素。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学习能力强、开放心态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需要加强课堂教育。
大学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法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法律实践中。
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法律的运行方式和实践意义,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大学校园应该建立具有法治文化氛围的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形成法律信仰的重要社会环境,学校应该积极倡导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法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学校可以开设公共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和法律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和法学领域的专家来校园讲授和交流,以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学校还要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宣传,通过创设展览、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增进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热爱。
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重要环节。
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观看法制教育的电视节目、阅读法治类图书和参加社区法制培训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社会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参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举办法律讲座、社区法律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
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
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大学生开始学会对现实行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关注国家的法制建设,更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他们又往往富于幻想,急于求成,缺乏对国情的全面了解,缺乏冷静、理性的分析,常常又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
第二,法制心理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有些学生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比较欣赏,主张在法制建设上全盘照搬西方的那一套。
也有些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轻视法律的作用。
第三,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表现个性,甚至把学校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对法纪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作出违规的情况。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及其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
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
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标签: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法制的迅速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法律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法律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法律的知识普及与传播迅速,但人们法治的观念滞后;中国传统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法治的人文生态脆弱,加之现实生活中部分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存在,甚至是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
这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损害了法律在人们心中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中,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也遭到负面社会环境的消解。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历史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关于依法治国理论实现了从法治到全面法治的第二次飞跃,开启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
因此,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及其特征所谓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
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法律能够催生大学生强烈的信服感,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才具有生成的主观机制,另一方面只有大学生通过法律的宣传与学习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与价值时,法律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
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问题研究[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养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其原因在于社会基础性条件不具备,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影响,大学法制教育滞后,社会法制不健全等多个方面。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应当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文明,改革大学法制教育和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关键词]法律信仰大学生培养上个世纪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然而,现代法治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是一种理念。
法治建设的不仅仅在于制度建设,更为关键的是法治精神和法律情感的建设。
法律精神和法律情感是法律信仰的核心,也是整个法治建设的灵魂。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法律信仰是我国学者在我国法治建设遇到困境时,研究外国法治建设经验过程中引进来的。
西方国家法治既指制度,也是观念、理念,西方国家的法治,遵循理念(法律信仰)先行原则,先进的法治理念激发了人们变革社会巨大的思想动力和无限的斗争勇气,它赢得了西方国家社会法治的最后胜利。
居于文化传统原因,西方国家的法律信仰即宗教信仰,两者有深刻的渊源。
在我国,自90年代“法律信仰”被引进以来,它便倍受争议,对其涵义目前尚无定论,大多学者对这一概念的阐发依据中国语境和汉语言词义习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旺洪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是法的理性与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
可见,在我国法律信仰不是有着传统文化渊源的宗教信仰,而是人们终极价值追求的一种精神现象,它的核心在于对法律的精神和价值意义的追求,是人与法律世界的终极理想。
谈谈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及培养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向大学生传播现代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激发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情感。
受历史、社会、教育和主体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法律认知粗浅、法律情感淡漠,法律意志薄弱等问题。
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要通过优化法治大环境、培育主体法治思维、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等措施来实现。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法律信仰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 ___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对推进和落实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制观的主要课程。
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结合“基础课”法制教学内容,笔者从法律信仰的知、情、意方面对某学院非法律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发现:1、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总体对法律认知粗浅 ___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标准。
在“你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23%的人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节的法律关系”,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但不了解具体部门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28%的同学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
另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既不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基础,但对法律的认知总体粗浅和模糊。
2、部分学生法律情感淡漠,缺乏对法律正义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1]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精神,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在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上,有68%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是相对的,法律是死的,而解释法律的人是活的。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种矛盾争相涌现的危险时期。
要积极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正确处理国内外各项问题,我们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
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担负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法律信仰信仰,最早出现在宗教领域,其基本的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可见信仰是属于精神的范畴,是指人的心理之中存在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向往,崇拜和归依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
信仰的积极形式是立在人对自身的肯定和把握上,在对人的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或者以后的制度和事业产生的一种信任甚至心灵上的归属感。
法律信仰,从理论上讲,是指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
法律信仰是无形的,却是在真正地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
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法律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空间和实体的世界里,而由于信仰的存在,它真正的生存和活动的圈子却始终是人的心灵,它在其中发挥着客观价值的力量。
二、为什么要培养法律信仰要步入法治化轨道,建成法治国家,不仅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之思考一、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实意义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
法律信仰包含着社会对法律的理性推崇,寄托着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切。
大学生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
大学生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包含着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的理想。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民众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对法律的认知更是前所未有的。
实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今天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也有利于迅速促进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持续推进社会的进步。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而方法就是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坚定法律信仰。
当前,一些大学生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法制观念不强,而且极个别大学生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妨碍了自身的成长。
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其成因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提高。
他们认同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现代化法律观念,但大多数仍停留在感性认知水平上,观念的选择与行为的选择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甚至彼此矛盾。
表现在现实中,大学生的信仰理念往往与自身行为表现脱节。
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往往置法律规范于不顾,盲目行动,表现出法律信仰与法律责任感的缺失。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目录摘要 (1)一、法律信仰的涵义 (2)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的必要性 (2)(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义 (3)(二)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手段 (4)三、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 (4)(二)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因素 (8)四、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的主要途径 (10)(一)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10)(二)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11)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完备的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与自己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索质、思想道德索质,少并且要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法律索质。
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法律信仰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表现,探讨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冲突培养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引进了一些外国的法律,但是那些外国的法律并不十分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国内一些学者们开始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法律信仰这一问题。
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思想基础,是确立法律权威、实现法律至上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法律得以高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各类权益的冲突与纷争就不断产生。
在人类社会向前演进的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化解冲突与纷争需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进行。
经过比较发现,这种文明的方式即为通过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法律之所以可以作为解决社会纷争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山于法律本身所体现的公平、正义、秩序和自山等特性,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人们通过规范秩序,达到利益的契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情怀,即法律信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
律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
大学生如何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而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未来的当代大学生们应当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这是对于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法律只有真正为民众所认同和敬畏,其调整社会制度的职能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这就产生了法律信仰的问题。
所谓法律信仰,可以理解为是对法律能够解决利益和观念冲突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态度。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困境就是国民对法律的信任问题。
由于我国法官、政府腐败问题还大量存在,很多人既不相信法律又不尊重法律。
我们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我们这一带改变中国的人治状态,唯有信仰法律,才能让法制取代人治,防止滥用实现社会平等。
所以我们树立和培养法律意识是有必要的。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是首要的。
无论是从课堂还是课外书籍,亦或者是通过对法律事件的关注,大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并为我所用。
大学生也可以积极参加与法律相关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辩论赛等,通过切身。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论文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培育大学生时要做好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加快法制化社会建设。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开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加快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法律信仰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培育法律信仰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开展中出现了一些阻碍,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中的问题,才能采取与之对应的策略,保证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问题(一)高校培育工作不到位。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开展中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手段,高校教育活动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下对学生的教育比较少。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数量比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时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培训次数比较少,制约着教师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的评价指标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指标具有单一性,评价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成长情况,评价指标单一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法律素养不够关注。
(二)缺乏家庭教育。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中的问题还包括缺乏家庭教育,很多家长缺乏法律观念,在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家长在遇到问题时存在走后门、找关系的错误思想,这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如此很多家长对学生比较溺爱,这样就使得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比较差,在遇到问题时容易采取过激的行为,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组成力量,缺乏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之思考摘要: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变得非常的重要。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行分析描述,进而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些现实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正文: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
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理论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最终,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青年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更是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众人,其价值取向、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法律思想素质水平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的整个法治建设水平。
因此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一个正在走向社会法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民族来说不仅是必要的,更是一个必然。
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大学生法律文化心理素质的有机整体系统,是大学生以他们独有的青年心理特征对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公平、正义、秩序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是大学生对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法律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终价值的法律理想信念。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
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
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
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简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样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文化多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一方面就表现在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信仰作为个体学习生活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为个体发展指引方向。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既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且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XX、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重视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感。
在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也在进行着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现代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为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推动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信仰概述(一)信仰信仰的存在由来已久,不管是在国家统治,还是社会发展,不管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XX领域,都会提到信仰的存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许多著作、学者都对其内涵有自己的理解界定。
《哲学大辞典》中将这一词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
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信仰之分。
”马克思对信仰的认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所体现,他说道:“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XX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信仰从XX的妖术中解放出来。
”(二)大学生法律信仰法律信仰,简言之,即指对法律规X的自觉认同与遵守。
学者谢晖对法律信仰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可见它既是一个主观X畴的概念,也是一个可见之于主体行动的客观化的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法律信仰以此观点为基础,研究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法律信念培养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既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当前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尚未定型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客观实际,传统形成的道德信仰体系被打破,而新的思想意识形态还在人们的考验中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这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对于人格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根据自身不同的学科要求有着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伦理学领域对人格这样解释:“就是指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规定性,也就是个体通过加入到的关系、参与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X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精神的世界,体现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法律权威性,对法律规X形成认同,潜在地改善大学生内部思想意识的不稳定性,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健康的积极的人格。
(二)规X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信仰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人生行为。
价值观多元化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对于价值观选择的迷茫,而且会出现思想与行为的脱节现象。
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不得不承认,人们在精神方面仍有欠缺。
社会上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法律信仰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从而根据正确的指引规X自身的行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与行为落实的统一性,以减少大学生在价值观选取方面的迷茫感,更加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内涵式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这一观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其本质是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那么大学生群体的内涵式发展同样是指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质量,这里的质量不再是单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指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
这里的“软实力”,更多是指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质量。
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X大学生的行为,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的责任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真正全面的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
三、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一)推动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环境建设1. 巩固高校教育作用高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的主要阵地,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科学价值观念、正确社会规X的重要场所,在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法律信仰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注重对高校教育环境的改善。
改善高校环境,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X贲在其著作中说过:“法律告诉人们怎么做,教育告诉他们为什么。
”课堂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大学生从理论上形成对法治理念的认知和理解,使其认识到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更好地遵守法律规则的行为习惯。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过程中起着榜样示X的作用。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对教师相关法律素养的考核,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对法律信仰的认同,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当中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地促进作用,使大学生在教师正面地教育下更好的认同法律信仰。
三是改善校园文化。
大学生的信仰或者思想意识形态不只是指其自身内心习惯方面,还包括大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当中所存在的各种观点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所遵循的思想观念,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影响因素,其影响是潜在的。
在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中,高校要加强在校园内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宣传,有效利用各种校内社团组织,调动大学生自身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责任意识的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尽管还在校园当中接受教育,但是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的出现都在社会生活中有所表现,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
竞争意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都已经开始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因此要加强改善社会环境。
改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全社会X围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从而推动形成全p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视。
大学生学习生活更是离不开对媒体网络的接触,而且媒体网络上所宣传表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因此,要注重对大众传播媒介环境的建设与净化,有效利用其正面宣传作用。
一方面,国家应该要有效地控制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利用这些途径加强对国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权威。
另一方面要结合各种媒介进行道德评价,不仅要宣传正面事例,更要借助有针对性的反面典型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另外,针对网络这一环境来说,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其内容的多样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环境净化的相关措施的采取,制定相关法律规X,使网络媒介的发展有章可循。
(二)重视多种培育方式的综合利用1. 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信仰一种理论或者事物,首要前提是对其的正确且全面的认知与理解,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判断其是否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
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亦是如此。
理论教育作为基本手段,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告知和解释,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进而促进对这一事物的学习与应用。
在法律信仰培育这一领域,理论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律权威的告知与解释,进而促进受教育者对法律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推动树立正确积极的法律信仰。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理论教育方式首先要注意合理使用教育方式,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使用灌输的方式,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强迫意味,并不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更好认知。
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尤其表现在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因此,理论教育要注重大学生这种发展特殊性,采用大学生更易接受的具体教育手段。
其次,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单纯的理论教学说服力单薄,有一种空洞感,因此,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与实践的相结合,在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针对不同的理论观点,辅以相对应的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问题。
最后,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注意自身先接受教育。
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直接接触者,其思想理论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在法律信仰相关理论方面的教育,只有教师对法律信仰相关理论有了全面的掌握,才能保证大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能够接受到更深刻全面的解释,并且给大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促进大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
2. 结合情境教学法情境一词,《辞海》对其的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的有关因素”。
在国内,李XX老师这样解释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虽然李XX老师的情境教学主体界定在小学生,但是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
其实,简单来说,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遵循着理论来源于实践这一观点,而这种实践的具体形式大多是在课堂上实现的,可以说成是一种小型的实践方式。
前文中说到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要求注重理论的教育与实践结合,这种实践根据不同因素有很多分类,而情境教育的方法也是其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