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17
上海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上海高二政治哲学重点内容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只能是影响。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一是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3.量变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发生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上海高中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本文将对上海高中政治高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复和备考。
以下是知识点的简要概述:第一章:政治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路线第二章: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流派- 中国的组织和领导- 中国政府的组织和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和作用第三章:宪法与法律- 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中国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行政法、刑法、民事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第四章:政党制度- 中国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 中国的组织结构和党内生活-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和合作第五章: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作用- 国务院的组织和职能- 司法机关的组织和职能- 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选举第六章: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职能- 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和职能- 地方政权的运行和地方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协调机制第七章:军队和武装力量- 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和组织原则- 国防制度和国防政策- 军队的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 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第八章:民族、宗教和海外侨胞-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宗教自由和宗教事务管理- 对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关心和保护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上海高中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对学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更多详细的知识点和细节请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
> 注意:本文总结的知识点仅供参考,请自行核实教材和官方出版物的内容。
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一)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二)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前言生活与哲学关键词:哲学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意识含义: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作用:能动作用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实现途径:实践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出以公心求真务实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特殊状态:静止含义: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两者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坚持实事求是含义:直译:“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实事求是(核心)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本质要求:解放思想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知识整合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
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一)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沪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二)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高中阶段哲学必会知识点《第一课》(核心词汇: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特征)A考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B考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和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又是运动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革命性的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性在于它争取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规律,给人们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所谓实践性,在于它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B考点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重运用1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在于运用所学的马哲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二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核心词汇: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B考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注意区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大脑不具备意识)。
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4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考点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反作用,也叫人的主观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上海高三哲学必背知识点《前言》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理1哲理定义: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是一种理性思考)。
2哲理与生活的关系:哲理来源于生活,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考点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1哲理与哲学的区别:哲理是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更全面、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2世界观含义: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3方法论含义: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同时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后者局限于某个领域;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7任何哲学都来源于生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板块: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考点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意义和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马哲的观点、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2方法:是要将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核心词汇: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考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概念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注意区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上海高二政治哲学笔记(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上海高二政治哲学笔记(二)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高三《哲学常识》基础知识一、哲学板块:1、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2、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与理论、真理3、唯物辩证法:联系(3个)、发展(3个)、矛盾(9个)4、历史唯物主义5、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理想、承担使命二、生活与哲学:(一)哲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理:(1)定义: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道理。
(2)源泉: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
2、哲学:(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1)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的定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3)方法论的定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3、哲理与哲学的关系:(1)相同点:本质上一致,都蕴含着整个世界的道理。
(2)区别:哲理是从局部、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哲理的升华。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概念不同;②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还是朴素的,缺乏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一定每个人都有。
(2)联系:①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②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称为哲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与影响世界观。
上海高考政治的知识点归纳上海高考政治必备的知识点归纳政治高考的复习,上海地区的学生要每天保持一定的背诵量,理解和摸准各个知识点,不遗漏重要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价值观、人生观部分1、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壹.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二.两者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具体科学对哲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叁.哲学与哲理一.含义:关于物质意识何为第一性二.后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二.特征1.高度的科学性:正确阐述了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有效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2.高度的发展性:与时俱进3.高度的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三.意义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将其全面的贯彻于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认识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懂得内涵与精神,运用其观点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归根结底是为了应用,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系2.根本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看法方法,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与贯彻党的政策方针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做法1.多读书勤思考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壹.物质与意识一.物质二.意识三.物质与意识的观点与方法论贰.物质与运动静止一.现象1.含义:事物外在的表现2.分类:真象与假象二.本质与现象:两者密切联系: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反映,任何现象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三.本质与规律:规律是本质之间的联系四.方法论:认识客观事物,不能抛开现象,也不能停留表面,而是应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五.科学与规律:科学本质上就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揭示物质运动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认识的任务肆.规律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因果联系二.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含义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二.实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将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加以观察:弄清来龙去脉2.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正确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3.注重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注重量的积累,防止反向量4.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行5.自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四.科学发展观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二.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伍.总论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柒.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含义:辩证的思维方法,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二.具体形式:1.分析综合法:①分析(将整体化为部分)②综合(将部分合为整体)两者辩证统一2.归纳演绎法:①归纳(从个别到一般,概括一般原理的过程)②演绎(运用一般原理,推导出新事物的认识,从一般回个别)意义:是人类认识活动从个别到一般回个别,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捌.树立创新意识一.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二.创新活动是科学思维活动的本质三.科技创新包括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四.创新活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关系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五.树立创新意识的做法1.坚持辩证思维(辩证的否定)2.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玖.辩证的否定观肯定和否定作为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一)怎样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第一,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造的联系。
第二,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虚构和抽象的。
第三,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由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
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趋于灾亡。
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因果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邑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既要认识到原因和结果的严格区别,又要认识到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联系的辩证性:事物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联系构成了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相互转化。
(7)联系的多样性:①按照事物联系的根据和条件,可以把联系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②按照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无中间环节,可以把联系区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③根据事物之间联系的性质,可把联系区分为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依据事物之间联系有无确定的趋势和方向,可把联系分为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⑤按照联系的空间和范围,可以把联系分为全局联系和局部联系,或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
⑥按照联系的时间和顺序,可以把联系分为历史联系、现实联系和未来联系。
高三哲学(上)知识梳理前言《生活与哲学》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掌握关键词即可)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什么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什么?科学性与实践性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4.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两层意思: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等同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划分标准: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7.★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什么?【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8.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9.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0.什么是规律?规律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11.★人和规律的关系是什么?【世界观】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世界观】因此,我们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实事求是”区别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出)1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什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3.高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基础型课程考试内容(默写)
(1)生活与哲学
理解哲学是关于的学说,又是关于的学说
(2)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唯物论):
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性、物质具有性
运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3)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唯物论):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认识论)
识记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4)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识记的观点和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矛盾的观点评价社会现象。
理解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思维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6)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运用实践和理论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真理既是客观性,又是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运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7)创造价值承担使命
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运用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其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社会现象
运用和是创造人生价值根本途径的相关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识记2014年3月至2012年2月国内外重大时事。
前言生活与哲学关键词:哲学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意识含义: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作用:能动作用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实现途径:实践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出以公心求真务实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小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特殊状态:静止含义:两种情形: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某事物相对于一定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与运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隐藏在事物内部)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科学体系本质上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探索规律的过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现象表现为“多”,本质则是“一”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小结: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联系: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小结:认识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借助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两者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小结: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坚持实事求是含义:直译:“实事”——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小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意译: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世界实事求是(核心)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本质要求:解放思想行为要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有规律的、运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第三、四课)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最根本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
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含义:特点:横向联系: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空间方面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纵向联系: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时间方面的联系)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小结:联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对事物的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多样性: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联系的内容是无限多样的联系的特点各不相同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含义:必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两者关系: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无限的链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意义: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含义:两者关系:整体与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两者不能混淆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两者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间的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小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意义: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小结: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性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含义: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变化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地位: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特点:显著的变化地位: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小结: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到高级阶段基本途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小结: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旧事物:区分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小结: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小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核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矛盾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斗争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表现:多种多样的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小结: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式:内因:含义:事物的内部矛盾作用: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第一位,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含义:事物的外部矛盾作用: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第二位)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两者关系: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还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普遍性:含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表现: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运动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区分不同阶段的依据)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意义:是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含义:地位:支配地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含义:地位:从属地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联系:相互联系、依赖、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含义:地位:支配地位,作用: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含义:地位:被支配地位作用:不起主导作用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关系:区别: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联系:相互联系、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两者关系(又称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要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小结:既要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两者的分歧表现: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原因(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行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含义:内容:辩证的思维方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含义:意义:要求:离不开辩证思维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课二节、第五课)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从哪里来?——实践实践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特征: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人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形式: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认识含义: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途径: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两者关系:是相对而言: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前人或他人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才能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验证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过程:从感性认识开始含义: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生动、丰富、具体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没有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含义: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关系: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条件: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所获取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割裂两者关系,会导致的错误经验论唯理论小结: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认识到哪里去?——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改造世界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内容: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改造社会(人与人)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改造主观世界内容: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关系核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两者关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要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理论含义:分类:正确的——科学理论错误的与实践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基础,理论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预见作用科学方法作用解放思想作用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的认识)特点:客观性(根本属性)认识是从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发展性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小结: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小结: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结接起来的特征——实践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含义:特点:小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小结:只有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判明这一认识是否正确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小结: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发展过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小结: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行为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含义:地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小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行为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真理要求:弘扬科学精神内容:求真务实精神理性思考精神勇于探索精神大胆创新精神等小结:概括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作用: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助于培养献身真理的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内容: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热爱祖国关爱人类等小结: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是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