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地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韵味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们生活、劳动、娱乐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目前,桑植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上。
学者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和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古老的民歌和口头传统,进行田野调查和民俗考察,以及对桑植民歌进行音乐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桑植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
在桑植民歌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歌的历史渊源:桑植民歌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研究者们通过对桑植县的地方志和史书的查阅,以及对当地老人的采访,探寻桑植民歌的发展历程和渊源,使其历史渊源更加清晰和完整。
2. 歌词内容的深入解读: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桑植县丰富的生活情感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学者们通过对桑植民歌歌词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曲调形式的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学者们在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时,注重对其音乐特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桑植民歌的表演和演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较为全面,学者们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二、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桑植民歌承载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桑植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传承和发扬桑植民歌,有助于弘扬地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摘要】湖南桑植民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入手,探讨了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及其传承意义。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并且有助于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本文还探讨了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指出其重要性,并展望了桑植民歌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实现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传承、历史、特点、保护、路径、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桑植县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桑植民歌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桑植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传统。
而桑植民歌作为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色。
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桑植民歌面临着被淘汰和流失的风险。
许多传统民歌已经失传,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探讨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桑植民歌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1.2 研究意义对于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推动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二、历史记忆桑植民歌源远流长,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变迁。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珍贵的资料。
永远的桑植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桑植民歌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桑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歌的海洋”,她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灿烂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其第一首就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桑植,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是湖南张家界的后花园。
3~1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桑植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8年1月,在桑植县城朱家台发掘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旧石器,专家确认距今已有10万年的历史。
在这里还发掘了5000年前的陶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实地鉴定,建议命名为:“桑植文化”。
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屯兵是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桑植地处湘鄂川黔东部前沿,从夏代晚期开始,历代朝庭从未放弃对湘鄂川黔“西南夷”的征战,官府屯兵桑植长达3000多年历史,兵源有20多个省区。
从桑植文化内涵和形式看,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湖北、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内蒙、安徽、江苏、浙江和东北等省区的地域文化。
桑植,山高林密,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有40万亩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原生态森林,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0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株以上。
一山生两水,水流到湖北的是清江,流入湖南的是澧水。
澧水全长378公里,穿越9个县,浩浩荡荡汇入洞庭。
人民群众吸天地之灵气,在生产生活之中,以歌传情,表达喜怒哀乐,既有高山的雄伟粗犷,又有水乡的温柔绵缠,犹如天籁之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人如痴如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独特的民歌形式,凭借着其丰富多样的歌曲内容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受到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同时传承桑植民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形式的调查和记录。
由于桑植民歌是口头传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保存受到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因此民歌的调查和记录是研究的首要任务。
目前,一些学者和民间音乐爱好者对桑植民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记录工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桑植民歌在音乐形式、旋律结构、节奏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征对于理解民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文化学者和音乐学者对于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在进行桑植民歌的研究时,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同时对于民歌的音乐特征、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加强相关的工作,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的独特文化价值。
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虽然还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该加强对于桑植民歌的研究工作,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传递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桑植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桑植民歌的研究与传承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及其传承意义,以期加深对这一传统音乐的认识和重视。
一、桑植民歌简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永顺县桑植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民歌瑰宝”。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情感表达、劳动乐曲等方面,既有婚庆之歌,也有丧葬之曲;既有劳动歌谣,也有情感抒发之歌。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传承历史,桑植民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1. 学术界的关注2. 田野调查的深入为了更好地了解桑植民歌的传承状况和演变轨迹,许多研究者纷纷深入桑植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通过与当地老歌手和文化传承者的交流,他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实物,系统地记录了桑植民歌的具体内容和传唱形式,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术研究成果的丰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关桑植民歌的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涉及到音乐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许多学者通过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弘扬地方文化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宣扬桑植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桑植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文化视野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向佐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知识、智慧、精神、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名列其中。
桑植民歌以它优美动听的旋律、贴切诙谐的歌词、丰富多变的曲调以及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等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和震撼着人们,吸引了来自英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前来学习、研究。
近几年,本土歌手尚生武、黄道英把桑植民歌唱到波兰和英国。
当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时,全场观众为之倾倒。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张家界考察时,专门听了桑植民歌,对其赞不绝口。
桑植民歌之所以独具艺术魅力,越唱越响亮,不仅得益于它自身的艺术特色,更得力于桑植县长期以来对这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在这喜人的局面中,笔者所思考的是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何特色?制约桑植民歌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在今后如何提高新形势下的桑植民歌传承工作?一、桑植民歌发展的现状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情感淳朴、真挚,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
(一)底蕴深厚,灿若云锦桑植民歌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源远流长。
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会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桑植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
在历史上,桑植曾有内半县即原柿溪宣尉司和外半县即原军民安福所之分,直到清初“改土为流”,二者才合并建立由“军、民、客、土、苗”多民族组成的桑植。
但民风民俗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家族为代表性的风俗。
据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
”每逢佳节,土家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来到摆手堂围成圆圈,伴随锣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徙迁,歌颂民族英雄,表达祈年丰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感,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总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
桑植民歌《花大姐》作品解析《花大姐》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的一首著名民歌,这首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并逐渐传遍湖南乃至全国。
以下是对《花大姐》这首民歌的作品解析:一、歌曲背景桑植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南麓,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花大姐》这首歌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二、歌曲内容《花大姐》的歌词描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娇艳动人。
歌曲通过对花大姐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歌词中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
三、艺术特色1.旋律优美:《花大姐》的旋律优美动听,既有湖南民歌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旋律起伏跌宕,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人陶醉其中。
2.歌词生动: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花大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对花大姐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民族特色:《花大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桑植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歌曲中融入了桑植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展示了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
四、影响与意义《花大姐》这首民歌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桑植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还被誉为“湖南的小调”。
这首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间情感,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同时,《花大姐》也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花大姐》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桑植民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民间情感,成为了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
通过对这首歌的作品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到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摘要】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湖南桑植民歌的起源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湖南桑植民歌在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接着着重阐述了湖南桑植民歌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对湖南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希望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湖南桑植民歌继续发扬光大,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传承意义、当地文化、保护、传承、独特魅力、贡献、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桑植民歌起源于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劳动、生活、感情等方面,是当地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歌曲形式,反映了桑植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
桑植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优美、节奏热情、内容质朴、歌词真挚等方面。
这些歌曲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渊源、曲调结构、歌词意义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地文化中,桑植民歌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不仅可以延续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
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亟需加强,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其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湖南桑植民歌的来源和特点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劳动。
这种民歌一般是由当地山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湖南桑植民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湖南桑植民歌在歌词内容上多以描述农村劳动、生活情感为主题,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热情。
桑植民歌采风报告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桑植民歌的类型1 山歌: 其曲调高亢,节奏悠长、直抒胸臆, 有时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有时表达心中的郁闷之苦等。
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上下句和五句之别, 如反映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勒黑》山歌就属于高腔山歌。
反映主张团结各睦、敬重父母、爱护姊妹的山歌《天下只有和为贵》则属于低腔山歌。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山歌为平腔山歌,这类山歌最多。
山歌绝大多数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反映相互爱恋的山歌《棒棒捶在岩板上》,有反映情意深厚的山歌冷水泡茶慢慢浓,有反映婚姻自由的山歌《好郎好姐不用媒》等等。
当然诅咒社会不公和制度腐败的山歌也很多。
2 小调其曲调婉转动听,悠扬悦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词长短不一,想像丰富,感人肺腑,多表现高兴、沉思、抗争、离别、悲伤等方面的主题。
《如上四川》就是表现离别之情,《没见小郎带信来》即表现思念之情。
而《花大姐》则是表现喜气横生的情形。
3 花灯她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
她有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懒花灯之分。
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其余由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来演唱,一般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一唱一合,间或伴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
白族花灯调中,除了有修饰音“咿咳呀咳喂”和“呀火咿呀喂”外在唱词中常有怀念先人的内容,如《十送》中唱道:“三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哥穿起走江西, 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两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方,莫忘大理街。
”与花灯相近的还有九子鞭、三棒鼓、车车灯。
九子鞭唱腔有十多个,,唱词多为叙事性的。
桑植民歌采风报告桑植县是湖南省张家界市下属的一个县,境内山岳簇拥,河流纵横,风景秀美。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桑植民歌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加强对桑植民歌的采集和保存工作,我们特别进行了一次桑植民歌采风调研,以下是本次报告的具体内容。
一、关于桑植民歌桑植民歌是桑植土家族和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部落王国时期。
桑植民歌的内容包括歌颂家乡山水、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表达爱情和感情、赞颂英雄和富强等多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桑植民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方式,演唱时通常配以打击乐器、弹拨弦乐器和口弦等乐器,使其旋律更加婉转动人。
二、采风调研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掘桑植民歌的音乐、文字和意义,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一次采风调研,访问了多名桑植县的传承人和演唱者,深入了解民歌的起源、演唱方式及其歌词的含义。
通过此次采风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桑植民歌的种类繁多,内容较为广泛,尤以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最具代表性。
2.桑植民歌虽然源于古代社会,但他们的气质和文化内涵却与现代社会相连,演唱方式多样,能够很好地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3.桑植民歌歌词大多用方言演唱,且歌词简短而意蕴深远,表达了桑植人民深厚的情感和优美的诗意。
三、民歌的保护措施桑植民歌作为传统的民间音乐,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但是现今,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较少有青年人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
为了保障和发扬民歌的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这一传统文化:1.将桑植民歌的传承对象和演唱者纳入保护名单,鼓励他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演出和传承桑植民歌。
2.组织专业音乐人员对桑植民歌的乐曲和演唱形式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方法保存和传承桑植民歌。
3.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为他们搭建了解和学习桑植民歌的平台,重视桑植民歌的文化研究和普及工作。
四、总结桑植民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反映着我们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桑植民歌中的经典句子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桑植民歌中的经典句子及其赏析:
1.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自个人移花别处栽。
”
这句歌词表达了男子参军前对爱人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现出男子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爱人的担忧。
2. “好田不种一年荒,好女不嫁二夫郎。
好女不嫁二夫郎,你切莫学那陈世美,不认前妻张二姐。
”
这句歌词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和坚定,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背叛自己的爱人。
3. “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上头桂花开。
风不吹来花不摆,妹不招手郎不来。
”
这句歌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太阳、白岩、桂花等自然景物来衬托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现出爱情的美好和自然。
4. “高山高岭逗风凉,望见情姐洗衣裳。
心想与姐说句话,隔山隔水又隔岩。
”
这句歌词表达了男子对爱人的思念和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两人之间的距离和障碍。
5. “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
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
这句歌词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也表现出爱情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培养和沉淀。
这些经典句子都表现了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它们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生活、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桑植县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民间生活、历史事件、爱情自由等丰富的主题。
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的各县市中,桑植民歌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该乡村音乐即便在当今电子科技发达的时代里,仍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与推重。
桑植民歌最初形成于清朝晚期,继承和发扬着中原音乐、土家歌、苗家歌和苗瑶草木祭的音乐形式,其中“三套曲”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就目前而言,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及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在音乐形式方面,桑植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歌曲形式没有确定的规范,导致其音乐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和区别化特点,还存在许多歌曲遗失和已失传等现象。
在传承方面,桑植县文化局、区县乡镇机构及民间团体加强了对桑植民歌的项目推广、培训、展示等工作,帮助更多的民间艺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桑植民歌。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桑植民歌的遗产管理机制,推进桑植民歌的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重要的音乐遗产。
在当前加强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形容桑植民歌的诗句
嘿,你知道桑植民歌吗?那可真是瑰宝啊!
桑植民歌啊,就像是山间最清甜的泉水,“哟喂,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回荡着它的旋律哟。
”就像每一座山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首桑植民歌也都有着它独特的韵味。
比如说那首《马桑树儿搭灯台》,哎呀呀,那简直唱到了人的心坎里。
“这歌声难道不像一只灵动的小鸟,飞进了你的心里吗?”
你想想看,在那青山绿水之间,乡亲们劳作之余,随口就哼起这些民歌,那场面是多么惬意啊!桑植民歌又像是田野里的微风,“轻轻柔柔地就把快乐和温暖吹进了人们的心窝窝里”。
它没有华丽的包装,有的只是最纯粹、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这岂不是比那些华丽的乐章更能打动人心?”
回想一下,每当听到桑植民歌,是不是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岁月,人
们在歌声中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不就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了嘛。
”
它还像一片五彩斑斓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形状,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
咱说《四季花儿开》,那欢快的节奏,可不就是
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娇艳欲滴;再听听《贺龙夜过马鬃岭》,那激昂的感觉,不就像是战士们奋勇向前时的豪情万丈嘛。
桑植民歌就是这样独特,这样充满魅力。
它就是那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欣赏,去热爱啊!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一定会被桑植民歌深深吸引,就像我一样,对它爱得不行!总之,桑植民歌就是棒,就是绝!。
张家界地方传统是什么民歌
1、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
2、张家界地方传统音乐桑植民歌题材丰富,有振奋人心的号知子,也有清新活泼的小调,还有革命红歌,儿歌等等,比较有名的有《打起花道灯好快活》、《四季花儿开》、《布谷》、《冷水泡茶慢慢浓》、《太阳出来照白岩》等等。
3、音调歌词:在音阶调式方面,桑植民歌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以及加入偏音的特色音阶,如“四声羽调式”、“四声徵调式”以及带偏音“4”(清角)或“7”(变宫)的音阶等。
4、在歌词方面,桑植民歌常用比喻、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并有大量运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衬词、衬字、儿化音来点缀,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
第 1 页共1 页。
桑植民歌的地方音乐素材生活化体验
张家界崇实北校周巧男
桑植是民歌的海洋。
纵观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都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因此桑植民歌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
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桑植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构成了桑植民歌的取材主题。
在这里,人们把各种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生与死,爱与恨都用歌曲表达出来。
在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人边歌边舞,民族狩猎,辛勤耕耘的情景,能体验到民族的团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桑植民歌中,众多的三句体,五句体民歌把桑植人的爱情喧泻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作曲家,作词家为之折服。
一首桑植经典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先后入选<<中外抒情经典民歌300首>>,<<中国经典民歌100首>>,分别名列第二和榜首。
这是桑植人用爱奏响的一曲爱的和谐曲,是一曲桑植人崇尚真情,追求自由个性的人格宣言。
桑植出英雄,桑植民歌体现了民族英雄情结。
一曲表达湘西人民闹革命的”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泣地的壮歌。
桑植民歌,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
走进桑植民歌。
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理解桑植民族,我们就会接触摸到一个民族激动的心跳,一个民族永恒的文化追忆……。
1987年8月,当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把《好久没到这条坡》等三首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本土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便带着悠长婉转神秘的优美旋律,走出山门,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桑植用民歌向世界打开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的大门。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永远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为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