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节”摘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迅速普及,信息更新速度更是越来越快,要想成为21世纪合格人才,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拓展人类创造力的途径,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本文从构建特色化、自主化方面入手,探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五环节”教学法:一是要组长竞选上岗,二是授课中高潮不断,三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指导学生善于质疑,五是师生点评也精彩。
这一教学方法经过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总结出来,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竞选上岗;创新精神;善于质疑;师生点评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18-0000-02随着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已为一种大趋势,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也已被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所代替。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下大力气在这一方面加以努力,对课程进行整合,上出本校特色,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向着特色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
本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独创出一套“五环节”授课法,仅供大家参考。
1 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设计好导入,先声夺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本人一直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使其先声夺人。
在本学期第一次多媒体课上,在学生未进教室门时,我就把自己作的关于介绍本课程的精美视频放开,其中有电子板报,有动画片开头,还有动漫课件等等。
学生一进来就被精彩的视频所吸引,看完一遍之后,还强烈要求再看一遍。
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对本课程的学习。
之后,我再告诉他们要想做到如些精美的课件路程还很遥远,需要从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开始,并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了哪里是主机,哪是显示器,哪是鼠标等硬件,并传授给了学生如何开机、关机,什么是操作系统等。
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浅谈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
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
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
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
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
1、准备资源:光盘,网站和课件等资源,供学生使用。
2、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
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导入法(2)设疑导入法(3)多媒体导入法(4)作品导入法(5)演示导入法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其教学观念、方法、模式、手段和过程都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宜《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五步”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它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五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二、小学信息技术“五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五步”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展开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方法的实践活动。
三、小学信息技术“五步”教学法运作的基本框架(一)情境引入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
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探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其中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探讨“五步”教学模式在该领域中的实际运用。
一、“五步”教学模式介绍“五步”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体验式学习模式,通过五步互动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深入、系统地探究知识。
具体的五个步骤如下:1. 明确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和学习热情。
2. 激发兴趣:通过科技多媒体手段、精彩的例子、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待知识充满热情。
3. 自主探究:通过引导、启发、提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 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互帮互助,共同探究问题,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5. 组织复盘:形成知识的构建,整合各种学习信息,充分利用反思备忘等方式,反思学习的效果,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1. 基础知识扎实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可以采用“五步”教学模式。
首先,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明确学习的目标是客观要求的必要前提。
其次,通过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小学生普遍好奇心强、热情高,教师应作好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由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学习总结,让孩子形成知识的构建,达到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 技术创新能力拓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五步”教学模式,探究和创造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课程后,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分析计算机软件中现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整理归纳等一系列活动,整个过程是高度自主和探索性的,可以让孩子积极在实践中掌握创新技术。
“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探析五步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探析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五步教学模式概述五步教学模式是指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练习、梳理和拓展五个步骤。
首先导入一个新的知识点或主题,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入课题;然后进行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接着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随后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中。
1.导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展示视频、故事引入、图片展示等方式。
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实际应用、技术产品等为导入内容,引导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
2.讲授在讲授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场景、技术原理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
3.练习在练习环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练习,比如使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格式编辑、图标绘制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度和技能。
4.梳理5.拓展在拓展环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制作一份简单的PPT演示等,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1)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有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3)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1)可能会降低教师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变得机械化;(2)不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3)有些学生对于特定的信息技术操作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而五步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一、目标导学环节【操作】1。
巡视检查预习作业;2。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3。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
【时间】2分钟左右.【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
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
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
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
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
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环节【操作】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新授课“新五环节”教学模式王秋霜一、问题的提出小学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逐步走向正规,教学进度统一安排,学校在保证每周一节课的前提下,逐步将信息技术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常规中。
现在全区教学课堂模式创建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从传统上的教师先讲再练的模式中进行改革,形成新授课“新五环节”教学模式。
二、模式内涵界说小学信息技术“新五环节”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学思想,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创新运用-----展示交流体验成功----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五个环节为课堂基本流程的信息技术新授课教学模式。
三、要素分析及课堂流程小学信息教学模式中五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是逐步实现的,相互影响的,前面的内容完成不好就会影响后面的要素内容。
四、操作说明(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
注意:导课内容要贴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好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可选择趣味活动组织,思维启迪引导,学科教育价值的引领,知识与生活世界沟通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遇到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快,这是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
“学会共同学习”是教育四大支柱的基础,是学生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探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五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五步”教学模式是指参观或实践、讲授、练习、评价、总结这五个步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这五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运用。
在“五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一步“参观或实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
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场合,如图书馆、电子商务展览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在第二步“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直观的例子,解释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然后,在第三步“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或实践任务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上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如打开电脑、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
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在第四步“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测试、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第五步“总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分享。
学生可以通过表演、展示等形式,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互相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采用“五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或实践、讲授、练习、评价、总结这五个步骤,使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通过讲解和演示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总结和分享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三步五环”式教学模式【摘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及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策略,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特点(一)灵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以非线性方式链接,形成超媒体结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和决定权。
(二)交互性。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灵活、适时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还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便、及时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针对性。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感知对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知识背景、个人能力和个人感觉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建构。
(四)开放性。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学校教育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逐渐转变成全社会、开放性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全球信息资源可以高度共享,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
(五)协作性。
互联网强大的通信能力使得异地学习者彼此之间的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各种问题的咨询。
二、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一)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二)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四)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五)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六)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七)大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三步五环”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现代信息技术日趋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影响着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探析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析“五步”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运用。
一、“五步”教学模式简介“五步”教学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广泛运用。
它分为五步:导入、讲解、示范、练习和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导入是“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个科技故事、播放一个小视频或是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导入环节的设置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比如教学计算机基础操作时,可以用计算机卡通片段来引入,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当然,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探究欲,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学习。
在导入后,教师需要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简明、连贯、深入、直观、有思考性。
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技巧,如多媒体展示、图形化解释、生动形象、关联常识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讲解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以便学生更好地吸收学习。
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图表、实物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应该耐心听取学生的疑问,在教师的讲解中注意细节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示范是“五步”教学模式的第三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需要以具体的操作过程或演示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操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视频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际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
初中信息技术“五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在深入学习《枣庄十五中“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说明》后,信息技术教研组制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如下:一、预习展示
利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统读教材内容,找出本课知识点和学习任务,然后展示交流。
二、感悟导入
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情或问题作为导入内容,让学生面临需要立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索活动。
三、合作探究
在相关情境中,以“任务驱动”模式为各小组分派学习任务,每个要完成的任务都是真实的、整体的、开放的、适当的和可操作的。
要求组内成员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四、巩固训练
在各个分任务完成后,安排一个汇集全课知识点的大的任务作为巩固训练。
五、评价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把各小组的作品通过广播教学系统中的“转播”功能展示给全体学生,先让各组代表自己介绍作品创作意图和制作方法;再让其他组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通过评价,学生知道自己处于何种水平,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样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由于时间限制,转播学生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见多”才“识广”。
所以,也会让学生走出座位去看、去评,看谁做的好、做的妙、有特色;或者只看不评,让学生在尽情的欣赏中,在放松的欢笑中,在默默的心中评判中,不知不觉提高认识,巩固掌握知识。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
一般的流程如下:⑴复习引入。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
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提出任务。
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⑶进行分组。
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
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
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⑷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
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⑸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
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⑹小组学习成就表扬。
这也是合作学习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
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
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⑺点评总结。
这是总结延伸阶段。
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广播作品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浅谈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
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
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
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
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
1、准备资源:光盘,网站和课件等资源,供学生使用。
2、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
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导入法(2)设疑导入法(3)多媒体导入法(4)作品导入法(5)演示导入法
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
情况确定。
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
最好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或预先写在小黑板上,适时挂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可以边讲解边书写在教室黑板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三、讲解示范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领进门”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应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信息技能的讲解示范上。
所谓讲解,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明理;所谓示范,就是由教师当堂操作演示要坟学生学会的技能。
讲解示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
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对讲课的学生具有鼓舞作用,对听的学生亦有激励作用。
四、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
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
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
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者。
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五、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
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也可以广播学生制作好的作品,让学生观看好进行自评。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师也可对学生作品进行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展开讨论,同学帮教;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
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总之,信息技术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协作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