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1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1、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2、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3、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2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3、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5、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3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1、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山东省考研教育学全科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要点回顾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山东省考研教育学全科复习中,教育社会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教育社会学的一些要点,供考生复习参考。
一、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教育现象在社会背景下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教育社会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以及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其中,调查研究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育社会学还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
三、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教育社会学有许多重要理论,其中有几个理论是必须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资本理论”提出了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认为文化资本是影响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交往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认为教育是社会习得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社会个体理论”、“教育角色理论”等。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到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
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可以关注教育的结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育制度的发展等。
此外,还可以研究教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比如性别不平等、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的社会化等。
五、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应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教育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可以帮助学校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等。
总之,教育社会学是山东省考研教育学全科复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重要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实践应用,对考生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与完善教育实践规范及其理论,这些规范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教育社会学便是其中之一。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的客观分析,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活动规范及其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来建立其特殊理论。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1)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教育社会学以教育事实研究为主;(2)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教育社会学并不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而是社会学运用到教育领域后的产物。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阶段1、理论奠基时期(萌芽时期):19世纪中后叶,欧洲①背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所出现的社会剧变及由此而使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教育的社会作用得到重视。
②条件:教育学视野拓宽社会学兴趣的扩展③理论基础:孔德,社会学奠基人,实证哲学,代表作《实证哲学教材》(代表人物观点)人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规律社会现象受到自然法则支配确立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原因:理论创新的需要,师资培训的需要)①标志: 1907,苏扎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第一个“教育社会学”讲座从1916年开始,自哥大开设教育社会学系,各大学相继开设这一课程1917年,《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②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前,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旨在探寻能够导致社会变化的教育手段20世纪30年代—二战,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3、范式转换时期: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规范性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由证验性研究范式取而代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本又来探讨教育现象。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⑵孔德的重要理念: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在教育学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学派参与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它们是思辨教育学派和A.形式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行动教育学派D.功能教育学派2.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在20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主流,主要归功于两个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A.韦伯和胡塞尔B.韦伯和齐美尔C.胡塞尔和齐美尔D.韦伯和哈贝马斯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A.戊戌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4.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于两个重要因素“压力”与“张力”,其中“压力”主要来自教育组织的A.外部因素 B.内部因素 C.内、外部因素 D.自身因素5.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提出“中层理论”的理论家是A.哈贝马斯 B.哈格里夫 C.凯尔凯姆 D.墨顿6.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A.18世纪 B.19世纪早期 C.20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7.主张用意识形态、统治权威和文化霸权来揭示一定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属于A.平衡范式 B.冲突范式 C.文化复兴理论 D.结构功能论8.在社会学早期,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散见在许多教育学著作中,其中教育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杜威B.爱弥尔C.卢梭D.柏拉图9.下面的社会学研究者中,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的学者是A.苏扎洛 B.埃尔伍德 C.史密斯 D.韦伯10.领导全国职业教育的机构“中华职教社”成立于A.1915年 B.1917年 C.1921年 D.1923年11.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是A.黄炎培 B.梁漱溟 C.陶行知 D.晏阳初12.推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迅速发展起来的是A.芝加哥大学 B.哈佛大学 C.欧洲大陆 D.耶鲁大学13.属于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范畴的是A.后现代性B.现代性C.国际性D.全球性14.主张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善的人的哲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洛克15.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A.规范基础B.沟通理性C.合理判断D.理性发展16.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变迁必然要求教育做出调整和改变。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_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_ 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规范的民族性、规范的群体性、规范的控制性。
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_关于课堂互动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二是关于课堂活动类型时间分配几个的的研究;;三是_关于课堂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研究_的问题。
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_重新界定情境定义__、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_课堂气氛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8.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实际是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一二章重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4)究范围的扩大90年代后的新趋向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人类社会初期旳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旳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2、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发明人旳学者是:涂尔干3、初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旳学者是A.杜威B.涂尔干C.孔德D.沃德4、美国旳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23年史密斯编写旳A.《动态社会学》B.《教育社会学导论》C.《教育与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13、校长处理变革旳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率最高旳类型是A.响应者B.管理者和发动者C.管理者D.发动者14、在中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旳教育家是. A.晏阳初B.黄炎培C.梁潄溟D.胡适15、中国教育现代化旳第二个反应模式是A.戊戌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16、中华职教社成立于A.1923年B.1923年C.1923年D.1927年17、教育社会学旳学科性质一直充斥争论,但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旳观点认为其属于A.教育学B.社会学C.综合学科D.管理学18、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历史及体制旳研究途径”产生于A.美国哈佛大学B.欧洲C.美国芝加哥大学D.英国旳牛津大学19、社会学理论对全球化旳分析与研究存在争论,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其中持有“全球化与文明旳冲突会同步存在”观点旳理论是A.混合化理论B.世界一体化理论C.多极化理论D.趋同化理论20、研究社会分层有多种措施,下列不属于研究社会分层旳措施旳是A.综合评价措施B.主观旳措施C.客观旳措施D.声望旳措施21、人类社会初期旳教育社会学先哲杜威论述过教育与社会旳关系,其代表著作是A.《爱弥尔》B.《民族主义与教育》C.《理想国》. D.《教育社会学文选》22、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分,其中符号互动论重要研究旳是A.宏观层面B.中观层面C.微观层面. D.都不是23、在1923年刊登《教育与社会学》论文,强调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旳观点和措施旳社会学家是A.孔德B.韦伯C.苏扎洛D.涂尔干24、初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旳学者是A.杜威B.沃德C.孔德D.涂尔干25、教育社会学者有关教育社会学旳学科性质充斥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重要属于社会学观点旳学者有:A.苏扎洛、史密斯B.安吉尔、布鲁克弗C.苏扎洛、埃尔伍德D.史密斯、安吉尔26、代表美国规范旳教育社会学形成三大事件之一旳“美国教育社会学会”成立于A.1903 B.1919C.1923 D.192727、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文化人类学旳研究途径”产生于A.美国东部旳哈佛大学B.欧洲C.美国芝加哥大学D.英国旳牛津大学28、下列教育社会学家中属于微观教育社会学派旳是A.韦伯B.马克思C.图明D.米德5、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旳学科性质充斥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重要属于教育学观点旳学者有A.苏扎洛、史密斯B.安吉尔、布鲁克弗C.苏扎洛、埃尔伍德D.史密斯、安吉尔6、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旳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目前A.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7、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旳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8、根据研究视角旳广阔度,可以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理论类型,下列理论中属于微观社会学理论旳是A.符号互动论B.功能主义理论C.冲突理论D.马克思主义理论9、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旳明显发展是构造功能主义,其重要代表人物是A.帕森斯B.哈格里夫C.哈贝马斯D.阿区10、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旳学者是A.哈贝马斯B.柯林斯C.布迪厄D.布鲁克弗11、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旳逻辑起点与关键主题是. A.后现代性B.现代性C.国际性D.全球性12、米尔斯旳社会分层理论把工人提成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企业家阶级和工人阶级C.上中下三级六层D.蓝领和白领29、教育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老式旳奠基人是A.帕森斯B.涂尔干C.墨顿D.孔德30、从理论源头上来说,教育社会学旳冲突理论发端于A.韦伯B.韦伯C.马克思D.齐美尔31、属于教育社会学关键主题旳扩展与强化范围旳是. A.后现代性B.现代性C.国际性D.全球性32、与人力资本理论同样主张教育在社会变迁中旳积极功能旳是A.现代化理论B.中层理论C.教育与社会变迁旳“成果说”D.构造功能主义33、社会排斥理论认为,中产阶级旳产生与维持有两个机制:一种是基于财产旳拥有;另一种则是A.基于其声望B.基于其权力C.基于学术和专业旳资格D.基于其家庭旳遗传基因34、实行双语教学旳理论基础是A.社会学习理论B.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C.教育机会均等理论D.文化传承理论35、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进行研究出目前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6、根据人们在职业、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面旳详细而细致旳差异,把社会组员划提成持续排列旳多种小层旳社会分层法叫A.续谱排列说B.阶级分层说C.多级分层说D.声望划分说37、校长处理变革旳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概述最低旳类型是:A.管理者B.发动者C.发动者与管理者D.响应者38、中国教育现代化旳第四个反应模式是A.戊戌维新运动B.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43.1923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教育社会学导论》旳学者是A.史密斯B.哈利斯C.沃德D.涂尔干44.一直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旳中观层次旳是A.社会B.家庭C.学校D.小区45.初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明确了教育社会学旳科学性质和研究内容旳学者是A.哈利斯B.沃德C.涂尔干D.孟禄46.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旳国家是是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47.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文化人类学旳研究措施、历史及体制旳研究措施和A.社会心理学旳研究措施B.社会学旳研究措施C.心理学旳研究措施D.教育学旳研究措施48.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旳理论家是A.哈利斯B.沃德C.墨顿D.孟禄49.现代旳“冲突理论”作为学术术语首先出目前1956年所写旳《社会冲突旳功能》一书中,该书旳作者是A.华勒B.科塞C.布朗D.孟禄50.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旳学者是A.库利B.墨顿C.华纳D.布迪厄51.符号互动理论旳真正创始人是A.米德B.沃德C.涂尔干D.布迪厄52.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标签理论D.整合理论53.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构造主义四种理论类型属于A.冲突理论B.功能理论C.整合理论D.新社会学理论54.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旳逻辑起点与关键主题是A.全球性B.现代性C.多元性D.民主性55.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旳是德国社会学家A.华勒B.史密斯C.韦伯D.孟禄39、晏阳初领导旳全国平民识字运动总机构“中华平民教育增进会”成立于A.1923年B.1923年C.1923年D.1927年40、现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旳奠基者是A.贝克尔B.哈比森C.汤姆林D.舒尔茨4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初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旳社会学家是A.哈利斯B.沃德C.涂尔干D.孟禄42.1923年在他主编出版旳《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旳美国教育家是A.华勒B.史密斯C.布朗D.孟禄56.伯恩斯坦认为从语言旳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存在精密型代码和A.开放性代码B.封闭型代码C.粗放型代码D.文化代码57.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旳学者是A.麦克卢汉B.哈利斯C.沃德D.韦伯58.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旳研究出目前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59.将校长旳行为分为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三种类型旳学者是A.华勒B.史密斯C.布朗D.哈尔60.中国职业教育思潮旳重要倡导者是A.黄炎培B.晏阳初C.梁漱溟D.蔡元培61.1883年社会学家沃德在其书中初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该书是A.《教育社会学导论》B.《动态社会学》C.《教育与社会学》D.《教育社会学》62.1923年史密斯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A.《教育社会学导论》B.《教育社会学》C.《动态社会学》D.《教育与社会学》69.现代旳“冲突理论”作为学术术语首先出目前1956年科塞所写旳A.《社会学理论旳关键问题》B.《社会冲突旳功能》C.《意识形态与课程》D.《教育与权力》70.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旳学者是A.库利B.墨顿C.华纳D.布迪厄71.符号互动理论旳真正创始人是A.米德B.沃德C.涂尔干D.布迪厄72.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标签理论D.整合理论73.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构造主义四种理论类型属于A.冲突理论B.功能理论C.整合理论D.新社会学理论7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旳基本功能包括“选择”与“分派”功能和A.平衡功能B.冲突功能C.整合功能D.社会化功能75.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旳研究重要采用客观措施、主观措施和A.自我评价措施B.权威措施C.声望措施D.权力措施76.从语言旳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认为存在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旳学者是A.哈利斯B.伯恩斯坦C.沃德D.韦伯77.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旳教育变革,其中第二次教育变革是发生在A.20世纪30年代B.文艺复兴时代C.工业革命时期D.我们今天旳时代78.一般而论,变革旳程度与教师之间呈高度有关旳是A.合作程度B.参与程度C.理解程度D.认识程度79.研究表明,学校变革次数和成功率最高旳是A.响应者型校长B.管理者型校长C.发动者型校长D.参与者型校长63.美国教育社会学“制度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A.20世纪头十年B.20世纪23年代C.20世纪30年代D.1930年到1945年64.纳脱普与勃格曼等人提出旳“社会旳教育学”学说属于A.实证教育学派B.思辨教育学派C.解释教育学派D.现代教育学派65.第一种提出社会很像一种生物有机体旳社会理论家是A.哈利斯B.帕森斯C.涂尔干D.斯宾塞6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旳研究措施、历史及体制旳研究措施和A.文化人类学旳研究措施B.社会学旳研究措施C.文化学旳研究措施D.人类学旳研究措施67.哈贝马斯学说旳中心概念是A.生活世界B.沟通理性C.规范基础D.反思性注视68.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最重要旳原因是A.政治B.经济C.教育D.环境80.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现代化旳有四个反应模式,其中第三个反应模式是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1、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旳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类比方法、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二、名词解释1.教育的互动论:教育的互动论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论”,它更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是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这一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人、小群体,而非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2.人文研究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新”教育社会学的兴起为代表,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分析方式、全力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和过程,主张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由此分化出了各种分支理论,如“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论”等。
这就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人文研究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3.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人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逐步担当其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教育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教育可以传承社会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化能力,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其次,教育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的机会分配和教育的内容选择,决定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机会。
同时,社会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结构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理论和方法。
其中,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在于传递文化、培养公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冲突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指出教育在分层和差异化方面的作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教育中的符号交往和角色扮演,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互动与意义构建。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包括教育制度与社会、教育家庭关系、教育不平等、教育流动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制度与社会研究中,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教育对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在教育家庭关系研究中,关注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以及教育对家庭的影响。
在教育不平等研究中,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教育机会差异等问题。
在教育流动研究中,关注教育的社会流动作用和路径选择。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
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
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
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
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
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
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
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社会学:教育社会学考试资料1、名词解释文化变迁正确答案: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只有当文化内容的变化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单选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江南博哥)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A.动态实体性概念B.静态实体性概念C.严密实体性概念D.松散实体性概念正确答案:B3、填空题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
正确答案: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4、名词解释综合型学校文化正确答案:是指学校所有成员或大部分成员共同占有某种性质的文化。
5、问答题教育社会物质设施管理现代企业化的要求有哪些?正确答案:(1)建立职权责任制;(2)建立股权责任制。
6、名词解释青年文化正确答案:是一种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而言的局部文化,也就是说,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7、单选在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中,解释论学派产生于20世纪()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正确答案:C8、名词解释教师文化正确答案:是由在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角色行为所构成的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
9、问答题试述市场经济对教育社会的影响。
正确答案:(1)市场经济对教育意识产生影响,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承认教育的生产性;其次,确立改革是生命线的思想;再次,树立人本观念;最后,树立新的人才观念。
(2)市场经济影响办学体制。
首先,市场经济影响办学体制;其次,市场经济影响教育管理权限;再次,影响教育投资体制;最后,影响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3)市场经济影响学生素质。
10、单选学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A.统一性B.多元性C.情感性D.不成熟性正确答案:D11、填空题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鉴于这一文件的通过,“()”也就普遍被确认为一项人权。
联合国大会于1956年通过的《()》,确认了儿童的教育权益,标志着教育权利平等的全球实现。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20世纪初—40年代——学科形成阶段3、20世纪40年代后——学科成熟阶段对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两者的区别有基本认识。
区别体现在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依归四个方面。
(钱扑的研究观点)二、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1、社会变革2、哲学发展3、学术传统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1)教育与社会结构。
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观分析;(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
研究不同教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社会角色;(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课题(1)教育的政策分析(2)高等教育社会学(3)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4)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5)学校中的学习社会学(6)学校中的教师社会学(7)课程社会学的研究3、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社会学的精髓。
首先,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具有社会角色的规范和职能;其次,教育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群体之间)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教育活动发展变化也就是这种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三,教育领域中的群体、组织、制度也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
因此,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活动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以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传递为主的社会活动。
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都是社会知识。
而教育正是通过知识这一特殊的媒介发挥其社会功能,包括知识的组织、传递和知识的评价等。
对教育活动中知识的研究是教育社会学区别于一般社会学及其研究分支的主要特点。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2、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3、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4、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5、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是发动者6、在小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7、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可以区分为四种相应的理论,即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
8、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対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实用规则”的支配,这个规则包括和谐性、工具性和(成本)三个方面。
.9、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10、现在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普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其他学科的成果也可以为教育社会学所用。
1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戍维新运动12、屮华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13、教育社会学在2 0世纪6 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历史及体制的研究途径”产生于欧洲14、社会学理论对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存在争论,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其中持有“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会同时存在”观点的理论多极化理论15、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16、最早将教育社会学子以制度化美国17、根据研究视角的宽广度,可以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理论类型,下列理论中属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是符号互动论18、功能主义在2 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19、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布迪厄20、米尔斯的社会分层理论把工人分成蓝领和白领21、与人力资本理论一样主张教育在社会变迁屮的积极功能的是结构功能主义22、社会排斥理论认为,中产阶级的产生与维持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基于财产的拥有;另一个则是基于学术和专23.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24.根据人们在职业、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血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的社会分层法叫续谱排列说25.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其屮变革次数与成功概述最低的类型是响应者26.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笫四个反应模式是新文化运动27.1917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教育社会学导论》的学者是史密斯28.一直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的是学校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0.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31.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布迪厄32.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33.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冲突理论34.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35.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36.晏阳初领导的全国平民识字运动总机构“屮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于1923年37.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38.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的社会学家是沃德39.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孟禄40.们恩斯坦认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來看,存在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41.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42.将校长的行为分为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三种类型的学者是哈尔43.中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侣导者是黄炎培44.1883年社会学家沃德在其书中首次提岀“教育社会学”概念,该书是《动态社会学》45.在解释学范式下研究教育变革的理论主要有交换与合理选择理论、社会行为生态学、符号互动理论、民俗方法论(常人方法学)、戏剧理论、标签理论等。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屈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牛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牛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 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 )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 C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 )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 C )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彖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吋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 )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 )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牛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 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硕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牛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_。
一、名词解释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
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
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
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
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
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
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
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文化教育:以迪尔泰、诺尔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独特性与历史性特征,决定了教育不可能有普遍性的目地,教育方法也不可能从类似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推导出来;结构功能主义(和谐论):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稳定的结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冲突论: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后来内部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柯林斯、金)和新马克思主义(鲍尔斯、金蒂斯);解释论:于70年代初在英国首先掀起,认为宏观教育社会学不能解释学校教育的实际过程,从而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以图解释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包括3个分支学派,即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符号互动论:以凯迪、沃兹为代表,运用情景、脉络。
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的生活过程;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教师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个体在承担教师角色后,为了更好地扮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二、问答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与验证性;规范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作为可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能力之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来设置的,被称为“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②20世纪2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实践为基本取向,被成为“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③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理论性均较欠缺,被称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以上其基本取向都是应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最终任务是提供并阐述可供实践适用的范式,如此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研究范式验证性:①纯科学性质,事实分析取代价值判断;②研究目的侧重于建立社会学理论,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③研究内容以社会学方面的课题为主;④研究方法多强调实证方法,而不是过去盛行的因素描述与推论;⑤三标准:它不是“社会学知识的大杂烩”,也不是“教育工艺学”,而是对教育系统中的社会过程与社会模式的科学分析。
规范性研究范式:①基本取向是应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则教育社会学理论本身的构建便无足轻重,其最终任务是提供并阐述可供实践适用的规范②既然要提供规范,则在研究开始之前就要一个预设的价值标准③既然有一个预设的价值标准,则研究判断基本上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验证性研究范式:汉森,验证性研究致力于探寻确证无疑的知识,所提出的是关于研究对象“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有望是什么”的陈述。
功能主义理论;基本理论特征: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对象。
基本观点:①结构与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稳定的结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②共识与整合: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③稳定与和谐: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本学科;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冲突论之新韦伯主义:柯林斯,阿尔切﹒金,主要观点①社会由不同身份集团构成,因权力、财富、地位而彼此斗争、控制②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并达到并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③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专业知识,技术成败则无足轻重④学校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涂尔干的社会学精神: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
具体包括的几层涵义:第一,就研究“输入”而言,不应确立价值前提或价值预设;第二,就研究“输出”而言,最终结果是得出“是怎样”、“会怎样”的状况结论;第三,就研究“过程”而言,研究人员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2.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当代新进展(研究角度及分支、最新趋势)①宏观角度的研究;②中观角度的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分支:学校社会学、高等教育社会学;③微观角度的研究:主要是解释论教育社会学取向.主要分支: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沃勒的“教育社会学”、日本学者片冈德雄的“班级社会学”、里斯特的“标签管理”;④综合角度的研究:是宏观结构研究与微观过程分析的结合.主要分支:柯林斯的“新韦伯主义”、伯恩斯坦的“教育编码理论”、艾普尔的“隐形潜在课程论”最新趋势:①研究领域上,出现“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统一趋势;②在重视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国际理解教育;③把教育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出现了“教育生态学”的新分支;④学科体系化的努力更加自觉和明晰:综合取向的研究正逐渐成为更为广泛的共识,建立一门更加“完整”的教育社会学已成为人们日益自觉的奋斗目标3.不同经济结构下的教育职能的特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⒈农业社会:社会防范或社会控制。
无需承担教育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需要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⒉工业社会:社会调试。
①培养精英的职能由封闭式的“社会保举”变成了开放式的“社会筛选”,精英培养更加社会化;②教化庶民通过义务教育进行并与劳动力培训相结合,庶民教化得以生产化⒊后工业社会:社会更新。
①高起点的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以造就能够推陈出新的新型人才;②以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来规定教育使命4.不同政治结构下的教育控制的特点(集权与分权)⒈中央集权下的教育控制:全面集中,整齐划一。
中央教育部对全国教育进行全面直接领导,其管理纵横交错,无分上下大小,权限广无边际,地方教育机构完全受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监督;整个教育机构的领导权被牢牢控制在国家的手中,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国家化、中央化,中央决定地方与学习一应大小事项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去全国教育领域,任何一地、一校的状况,即为全国普遍所有的状况⒉地方分权制下的教育控制:分散多元、各自为政、非常彻底的地方化。
中央没有集中领导,地方各自为政;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现今的所谓教育部,亦只有协调之职,而无指令之权;各党派、社团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教育有着广泛的参与及监督、评价等3.综合型政治结构下的教育控制:既集中,又分散,强制性与独立性有机结合.5.不同传递结构下的教育权威的演变(家庭中心、学校中心、非学校中心):⒈家庭中心:原始社会,单一结构,非专门性的、非权力性的,族群统筹等;原始社会末期,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与家庭形成,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第一个稳定的文化传递场所和途径—家庭;家庭与家庭比邻而居,形成邻里关系,邻里成为文化传递的第二个途径;邻里扩大为社区,形成自己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相应的群体和机构,这是第三个途径⒉学校中心:学校的出现对教育以及文化传递都有重大意义,基于学校的专门化、制度化的特点,其在文化传递中的地位独特。
a.学校中,核心成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知识”;b.对于文化知识的传递而言,学校不仅是制度上的权利独享者,而且还是事实上的能力独具者;c.在教育不够普遍的情况下,对于有幸成为学生的儿童来说,学校影响几乎无可抗拒,拥有显著的教育权威,为没有学校教育机会的儿童,其教育权威仍来自于家庭⒊非学校中心:a.家长的传递能力日益增强,使学校的传递能力首先遇到家庭的挑战;b.使学校传递能力面临真正严重挑战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凭借自身的魅力走进了学生的世界6.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质与指标:实质: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以向不同个体提供个别化的发展个性和才能的平等机会,既反特权等级,也不是绝对平均.指标:往往用“不平等”状况反向表达均等程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平等;②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在潜能发挥方面的机会不均;③学习能力相同的个体,在学习抱负、愿望等方面产生差异的不平等;④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经济、文化、社会。
环境方面的条件不均等.各国谋求教育机会均等的主要政策性措施:①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②推迟筛选性分流考试;③学校教育向学前和终身教育两端延伸;④推行个别化教学;⑤实施特殊教育和补偿教育.我国教育机会的当代状况及其演变:(一)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教育机会增多,表现在①学校大力发展教育②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③大力发展职业性学校,提高人们进入不同教育的机会④大力推行高考改革,增加人们的学业成功机会(二)尽管我国教育机会增加,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①就进入正规学校的入学机会而言教育机会实际享有不均。
义务教育阶段,经济状况较差的孩子失学,富有阶层的子女寻求特殊的贵族化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困难阶层和富有阶层分别享受的是“负担性教育机会”和“礼物性教育机会”。
困难阶层子女的就学情况令人堪忧②就进入不同教育渠道而言,由于大多数人的择业观尚未转变,职业教育水平不高,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从而进一步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③就学业成功而言,存在着严重的地域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