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导学】史书体例(1)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_________。
(3)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4)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教材导学】朗读课文,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以及重点句子的断句。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翻译,共同讨论)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5、找出下列虚词所在的句子,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6)若(7)夫(8)微6、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归纳升华】翻译文言文方法:直译与翻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课是高中时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明白得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导学案要紧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养成自学的适应;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切探讨,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育合作探讨的意识。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把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和生动的故情形节,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式。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2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
2.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试探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课堂探讨】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1.给下面的字注音。
贰()函()氾()佚()缒()鄙()共()瑕()阙()杞()逢()戍()2.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3.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2)行李..()(3)共其乏困..之力不及此()(4)微夫人..4.说明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又欲肆.其西封()(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以乱易.整,不武()(6)失其所与.,不知()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失其.所与()(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探究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3、激情投入,欣赏人物的雄辩艺术,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等优秀品质。
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2、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后,在你心目中,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二、重点文言词汇复习:(一)、重点实词解释: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3、许君焦、瑕。
4、微斯人,吾谁与归?5、因人之力以敝之6、秦伯说,与郑人盟7、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8、朝济而夕设版焉9、夫晋,何厌之有?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晋军函陵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朝济而夕设版焉既东封郑(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共其乏困无能为也已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探究案一、精句赏析,初步把握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第一步:翻译重点句子,注意文言知识点。
第二步:结合学案提示内容,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探究点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提示:烛之武的这句回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探究点二“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是怎样打动烛之武的?译文:提示:这两句话表现了郑伯怎样的品质?后一句包含了怎样的信息?探究点三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提示:烛之武是从哪个角度来游说秦君的?探究点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提示:烛之武是从哪个角度来游说对方的?探究点五: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习1.写出课题的意思(要求:具体准确)2.写出课文的出处3.将注解①关于《左传》的介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单一的(即一个问题只指向一方面的内容)。
4.熟练朗读课文。
朗读要达到的标准:⑴字音准确;⑴吐字清楚;⑴断句正确;⑴能根据句末标点的提示读出句子的语气。
(每个人至少读一句,循环朗读。
从谁开始上课时随机确定。
)5.你认为以上第4题提到的朗读标准与词句理解、文言翻译有关系吗?如果有,请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要求:补出的内容别人看了有具体的收获。
我认为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是6.说出本文叙述了什么事、事情涉及到哪几个人,这些人分别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的结果怎样?文章的中心人物是谁,你最佩服他哪一点?7.就第7题的内容,文言学习时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把整篇文言文翻译完成后才归纳出来,一种是在文言文翻译之前就先大致了解它。
你更赞成哪一种处理办法,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⑴明确说出自己的观点;⑴理由陈述简洁明了)表达格式:我的观点是:具体理由:8.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往往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
其原因就在于文言的表达十分简洁。
请阅读“研讨与练习”第二题:⑴从题干叙述的信息中归纳出一个重要知识点⑴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提示:根据文言翻译时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相关词语时,请将其放到所在的句子环境中)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完成:方法①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方法②参考注解;方法③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方法④同伴互助。
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
⑴请将所翻译出来的词语与原词对照,看看有什么区别⑴请依托从题干中找到的知识点,根据做题的体验,写出一条文言翻译的计策。
表达格式:因为……(知识点),所以……(文言翻译的计策)9.请参照注解把课文看一遍10.你觉得文言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相比,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在文言词句翻译中还有哪些困惑需要解决?请参照以下提示表达你的看法。
【目标择定】
1.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诵读课文,达到“读准、读通”的目标。
3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从头到尾就烛之武
一个人在说,为什么秦伯就心悦诚服了?
1烛之武见秦伯,劈头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
2.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是否给人以“卑下”的
感觉?
3试比较一下,对秦伯是先诱之以利为好,还是先示其以害为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
4.“夫晋,何厌之有?”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
句连起来一气(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
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
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
5.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
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
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课内四基达标1.下列“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朝济而夕设版焉?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或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1)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勇气闻于诸侯(2)A.敢以烦执事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共其乏困D.秦军汜南4.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写出下列加点字古今不同的含义:①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古义:今义: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今义: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④且贰于楚也。
古义:今义:7.简答题(1)“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2)“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4)“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5)“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里?_________________(6)“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能力素质提高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练习。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②力不及此。
因人之③力而敝之④,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挖掘文章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掌握重难点词语【学法指导】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 所做。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烛之武退秦师》年级高一学期上期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章意思。
2、学习语言艺术,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解除国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叙事技巧。
2、分析语言艺术,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思路讨论英雄,导入新课→朗读文本,梳理词句→诵读理解,理清思路→分析语言,感受形象→扩展升华,交流收获→复读全文,课堂小结。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讨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资源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朗读音频、 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讨论英雄,导入新课。
讨论英雄导入课题:北京奥运涌现出一大批出色运发动,像仲满、刘子歌、扬秀丽、邹凯、菲尔普斯、弗雷特、博尔特等,他们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同学们对这些英雄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1、他们荣耀而伟大,令人敬仰,让人仰慕。
2、他们在紧要关头,毅然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3、他们各个有才华,至少有一技之长。
4、他们都很执着、坚强,为理想不懈地努力。
5、每个英雄的背后都有一部坎坷史。
……奥运英雄是这样,古代英雄也是这样。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就是这样的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烛之武,一睹他的英雄风采。
【活动一】谈谈自己对英雄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文本,梳理词句。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检查、疏解词句:1、正音:①单音词:佚、氾、缒、阙、杞、戍。
②异音词: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逢孙、扬孙戍之失其所与,不知无能为也矣2、学生读,师生正音断句。
3、学生自渎课文,提出问题,师生互补解答。
4、师列举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理解翻译: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活动二】师生互动,梳理词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安排】3课时一、导读生疑评价单模块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烛之武对于爱情、国家、家庭的态度,并对于这些态度进行比较分析。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讨论和总结,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理解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深层意义;(2)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和判断。
3.案例分析策略: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投影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阅读教学1.阅读小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小说的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人物等方面。
3.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究小说中的深层意义。
第三步:学习交流1.提问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第四步:课堂总结1.通过个人思考和全体讨论,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掌握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过程。
3. 认识到在古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难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理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2. 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等,向学生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对比法:比较秦朝的战争策略和烛之武的智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以国学名篇《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赵丹,白登山;烛之武破秦,包前军》为引入,导入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
二、认识烛之武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烛之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破解秦师战术1.讲解秦军的攻打韩国时采用的十面埋伏战术,秦军进入中原时又采取的包围河内的战术。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将秦军引诱进中原,然后用余烬之计烧掉包围城市的树木,使秦军陷入失去逃生通道的地步,最后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
3.讲解烛之武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讲解,学生对于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智谋和胜利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和传承历史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文化,学习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引言】《庐山谣》篇首对于烛之武的孝道赞誉说:“烛之武,荆山民。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字词的读音,熟读全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卫戍( ) 游说( ) 说服( ) 秦伯说(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共其乏困3.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齐读课文。
(提示:教师点拨字音、停顿)【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自我测评】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夜缒而出(zhuì)汜(fán)南阙(quē)秦逢(páng)孙B.佚之狐(yì)贰(èr)心脉脉(mò)给予(ɡěi)C.戍(shù)守枯槁(ɡǎo)版(bǎn)图驰骋(pìn)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失其所与(yù) 不知(zhì)2.默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晋侯秦伯围郑,,。
5 烛之武退秦师 1 二中徐会霞《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徐会霞【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班级:组别: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2.8.20 编审:段晓峰审批:编号:DXD00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
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
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
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
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
远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 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辞曰⑥敢以烦执事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⑧许君焦、瑕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
(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
5.探究学习: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6、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