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6.03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教案是老师按照课程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和支配,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
下列是为大家收拾的关于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的文章3篇,欢送品鉴!第1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三、理解课文四、评价赏析五、谋篇立意六、写作特色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逼近河,庙门崩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确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一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真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简介:纪昀(清代)出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明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灵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干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无数亲身经受,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留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吉林省白山市第八中学姜荣毅【设计理念】《河中石兽》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以上目标要求与古文具体文本特征,我设计以下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了解人物丰富的情思、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本课难点。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改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根据古文具体内容和以上课改要求,按照语文教学方法灵活性、创造性和教学统一原则,我将采取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朗诵并背诵课文;能力与方法: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人物丰富情思、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文字之美,了解人物丰富的情思,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走近文章,品析语言文字之美。
二、讨论探究1、根据文章内容,在题目上加一个字,你会加为什么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生:寻、求、找师:“寻”和“求”字更符合音韵之美,“找”字现代味太浓;“寻”字除了有寻找意思之外,还有探求、追溯的意思,应该更合适。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标题: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引言: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有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关注,其中包括了对于石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石兽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河中石兽的教学设计,介绍一场一等奖公开课的详细内容。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石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河中石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广受关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河中石兽文化,本课程特别设计。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河中石兽的历史、形态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河中石兽的起源和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同时,还将安排教师和学生亲自实践制作河中石兽的过程,以加深学生对于石兽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2.2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观摩、实践等。
通过讲授,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通过观摩,学生将能够欣赏到河中石兽的艺术魅力;通过实践,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石兽,提升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石兽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将重点讲解河中石兽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石兽文化。
(3)观摩学生将观摩一些优秀的河中石兽作品,学习欣赏石兽的艺术魅力。
(4)实践学生将分组进行石兽的制作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总结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制作的石兽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
3.2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课时,每个课时为40分钟,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讲授(15分钟)+观摩(10分钟)+实践(10分钟)第二课时:实践(30分钟)+总结(10分钟)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艺术表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以下是 YJBYS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 》 的优质教案, 好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好文章内容, 欢迎参考。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 ,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掌握文言文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课文,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掌握文言文知识。
难点:阅读课文,分层次,理清大意,理解课文中心 三、教学形式: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有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很多的文言文寓言 和故事 ,如《郑人买屡》、《鲁人执竿》《刻舟求剑》等文章,我们在嘲笑他们的 愚蠢、 固执的同时, 是否也理智的想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可笑的行为呢?今天, 我们即将学的课文便告诉了我们这一原因。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十五课《河中 石兽》 (二)、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简介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 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 作品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 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初读课文 1 老师范读,掌握古文的停顿和节奏 2 参考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疏通课文。
(点同学回答)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3 一词多义(点同学回答)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4 古今异义(点同学回答)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四)、再读课文,同学们讨论分析课文 1 给课文分层,概括段意。
《河中石兽》说课稿《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3、情感与价值感: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一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第一环节:预习检测疑读正其音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
河中石兽优质课一等奖 纪昀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 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 又对所叙 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河中石兽 》吧。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 教学重 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四、 课时:2 课时 五、 讲授法、合作探 六、 授课老师:潘顺钦 七、 授课班级:初一年(1) 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作者及作品介绍。
纪昀, 字晓岚, 一字春帆, 晚号石云, 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 文学家。
纪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 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 岁便中进士,31 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 《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 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 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 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二、 生字词过关,注意划线读音(课堂作业)。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 沙 溯( ) 欤( )河干() 明确:圮( pǐ )于河 募(mù )金重修 棹(zhào) 数小舟 曳 (yè) 铁钯 ( pá) 纪昀 (yún) 木柿 (fèi) 湮(yān) 没 啮(niè)沙 溯(sù ) 欤( yú )河干(gan)三、朗读课 文 , 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 分钟准备) 三、 生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背景介绍河中石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秘生物,它们被认为是河神的守护兽,具有保护河流和水源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河中石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掌握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3.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河中石兽模型;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1.讲解河中石兽的起源和文化背景;2.介绍河中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享河中石兽在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第二课: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1.展示河中石兽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观和特点;3.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
第三课:制作河中石兽模型1.介绍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工具和材料;2.演示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步骤和技巧;3.让学生动手制作河中石兽模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观察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河中石兽模型,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
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参与讨论、提问等;2.学生的作品:包括河中石兽模型的制作过程和成品。
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2.工具和材料:用于制作河中石兽模型。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对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兴趣很高,他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河中石兽的形态和特征,并且在制作河中石兽模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信念。
《河中石兽》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它记叙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训练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独立思考与质疑思辨。
2.用实践检验认识,不可盲目臆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1.古今异义①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②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③ (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④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⑤ (但)知其一(古义:仅仅,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2.一词多义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其反激之力(助词,的)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众服为确论(认为)3.词性活用①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特殊句式翻译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合作探究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常;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分析人物,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出真知,不可主观臆断;遇事多思考,全面分析问题。
【学习内容】重点:积累文常,背诵默写,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把握关键诗句,品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哲理。
【核心问题】诗句之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作者、反复朗读、疏通全文、字词小结第二课时: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总结主旨、朗读背诵【前置学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第一课时【四环导学】作家吴德锋在《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作者简介】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其所编写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贡献。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3,自读课文,把握停顿,了解大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1,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疏通全文。
2,个别字词句难理解,交由小组讨论。
参考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面对?)河边,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教案名称: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1. 文中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生字卡片和新词解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和动物的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河中的动物吗?它们通常是什么样子的?”#### 新课呈现(15分钟)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境和情感。
2. 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跟读。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场景。
#### 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些形象的。
2.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讨论他们的特点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 语言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风格,写一段描述自己见过的动物或自然景观的文字。
2. 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分钟)1.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 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河中石兽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24河中石兽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2、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文学知识及背景介绍。
XXX(XXX),字XXX。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广博,曾任XXX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次学上进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条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XXX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学生自在朗诵,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沙(niè)......溯流(sù)欤(yú)曳(yè)铁钯(pá)臆断(yì).....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背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聚了白话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24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 学识渊博, 自幼聪明过人, 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 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 机智善辩, 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 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 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 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 字, 是朝的、家, 也是《》的总篡官.3.本文选自《》一书, 这是一部小说, 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5、解释以下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 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 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那么判断其在,是因为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 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结论:〔理解:7、故事是如何开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段:第一局部〔段—段〕:写这局部以〔填表达方式〕为主.第二局部〔段〕:.这局部以为主.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而要.学习检测案1、以下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2、联系上下文, 说说以下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 固颠7〕然那么天下之.事……3、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 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 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 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 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傎;求之地中, 不更傎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以下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 固傎;求之地中, 不更傎乎?“之〞指代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那么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 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 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3、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 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以下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 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 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 只不过实践更重要.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通过描绘河中的石兽,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本篇文章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3.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典故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讲解文章的大意、内容、哲理等。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哲理。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哲理,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
2.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引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标题《河中石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河中石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哲理。
24河中石兽
【导学
预习检查】
课后反思:本课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短文形象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