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1.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问题特征

(一)词大约产生于盛唐,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是一种可歌的文体。与唐代的近体诗有渊源。配合词调的隐喻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燕乐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音律变化繁多,所以五七言诗体不容易跟它配合,就不免要增减诗的字句来合乐,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

由于要配合曲调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因此音乐性比较强。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每调一般分为上下二阙,比较适合于触景生情或今昔对比的抒情小诗的写作。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又多由歌妓传唱,因而其内容多反映民间和妇女的声音。

现存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其题材就比较广泛,包括国家安定繁荣,少数民族倾慕的情况,战争频繁、边疆多故及人民对战争和兵役不满的情况、妇女不满自身处境的内心不平等。这些词内容少有可取,但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比喻贴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生动,但是声律还不够严格,艺术比较粗糙。

(二)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部分比较接近人民的文人开始创作。

如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韦应物集成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精神,而摆脱了近体诗句度整齐的形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词调的特点对温庭筠的花间词有较大影响。还有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跟唐代民间词一样,初期的文人词题材也比较广泛,表现民间词调的本色,又经文人加工形成独特风格。

(三)温庭筠是唐文人写词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容貌、服饰和情态的。如《菩萨蛮》。还有一部分描写闺情的,如《望江南》。表现妇女的离愁别很想当动人。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任务情思。在表现上又显得含蓄而耐人寻味。字句的修饰和声律协调,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但温词题材偏于闺情,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给后来文人造成不良影响。五代时候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词》,它们词风大致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派。他们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它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但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四)到了南唐词人,逐渐摆脱了花间词对于妇女容貌、服饰的描绘,而着力抒发内心无可派遣的哀愁,语言也比较清新流转。成就最大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尤其是那些亡国之后的作品,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放派词家在艺术上有影响。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它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言也更明镜优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五)北宋前期沿袭五代馀风,词成了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点缀歌舞升平的工具,由晏殊,晏几道为代表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但是,由于国家统一,近百年承平,部分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不愿意沿南唐那些亡国士大夫的道路前进,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作家已在部分词里表现了新风格,开始即景抒情,表现个人政治抱负。

(六)词至柳永而一变。他扩大词的题材和表现领域,摄取都市生活题材,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是文人创作的新现象,对后来通俗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并且他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乐章集》传词将近二百首。部分写出北宋城市的繁华,如在杭州的《望海潮》尤为出名。还有大量描写妓女的词,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他的重要内容。《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之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创制慢词。为词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他大部

分作品以白描见长,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又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更加形象的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上的创作有影响。

(七)苏轼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管用的题材,它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久久作为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另外,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继承范仲淹欧阳修部分豪放词,加以恢宏变化,作为当时文坛领袖,他不能满足于前代词人的成就,也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的挫折。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继承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事业和成就,最后完成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这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创立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路。

(八)到了北宋后期,众词人受苏轼影响,而又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秦观词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贺铸词以美艳著称,而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词人把词带上了“为文造情”的道路,开南宋姜夔,吴文英一派的先河。周邦彦清真词内容单薄无聊,艳情羁愁几乎占了全部内容。但是艺术技巧上还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和音律,它不仅讲平仄,有时还严守四声,在词调创制上也有贡献。但是,他们的词作脱离实际,在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还醉生梦死,就像在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顶上寻欢作乐。

(九)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威胁祖国统一和南方人民安全。此后,战争不断,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爱国主义九成了整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词坛上出现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提高了词的地位。

爱国词派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胸怀国家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家。

(十)到了南宋后期,国势衰微,文人心理低落,以姜夔为代表词风又转向清幽落寞,凄凉失意。

2.评价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诗词文的造诣都颇深,其中又以词成就最高,清代陈廷焯称“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空前绝后者。”(陈廷焯《云韶集词坛丛话》)其词独树一帜,以“别是一家”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本文认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艺术主要表现为协音和律、感情真挚和意境深远。

一、协音和律,优美和谐

李清照主张词要协音律。在《词论》开篇即说“乐府声诗并著”,协音律是词的主要特征。清人刘体仁谓“古词佳处,全在声律见之。”(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协音律体现了李清照对词体艺术特征的真切理解和准确把握。她作词十分讲究音韵的和谐自然,注重声调的平仄稳顺,以适应自己思想情感的跳跃起伏,使作品的抒情效果和艺术魅力培增,她的词总是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词声调韵律的优美和谐,特别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名和排句上。叠字几乎开篇可见,有四字相叠的,“争渡,争渡”(《如梦令》);有两字相叠的,“潇潇微雨闻孤馆”(《蝶恋

花》);也有三句相叠排比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运用叠字最成功的要数《声声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词学上成功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词一开头就连叠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低沉的音调,佶屈的语势和顿挫的节奏,由浅入深,细腻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情绪发展,把孤寂词人那种身心俱寒的忧伤凄惶之情十分传神地描绘出来,令人荡气回肠。整首词,共九十个字,舌音,齿音字多达五十七个,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感人至深。

诗词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表达情感总要受到相关约束,但李清照“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语言功力炉火纯青。

二、主情致,感情真挚

词仅仅协音律还不够,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李清照词另一特色是“主情致”。李清照词没有一首不言情,无论是写景词,咏物词,爱情词还是身世词等,都抒发出真挚、深厚,婉曲之情,表现出女性内心幽微隐约、丰富细腻的情怀。如:

(一)幽微隐约的少女情怀

作为闺阁女子,李清照真实地吐露内心幽微隐约思春,怀春之情。李清照少女时期写的作品如《点绛唇》、《浣溪沙》、《如梦令》等就表现了向往自由,热爱自然,思春、怀春的少女幽微隐约情怀。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里我们看见一个活泼天真而且颇为顽皮的思春少女形象。

(二)甜蜜温馨的夫妻幽情

李清照十八岁嫁与赵明诚,婚后两人生活恩爱幸福。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中的李清照,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并在词中大胆真切地抒发夫妻幽情,勇敢而热烈地歌唱自己的爱情。

如《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这首词表现了夫妻之间绵绵的情谊。表现了李清照心灵深处的幽微隐私之情。李清照词正因为情真,所以美。

(三)惆怅忧愁的相思之情

李清照婚后不久,与赵明诚两地分隔,常以诗词代书信相寄,在这些作品中,她抒写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远离带给自己的离愁别恨。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首词相思之情深深流露,将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

吴世昌在《词林新话》曰:“填词之道,不必千言万语,只两句足以尽言,曰:‘说真话,说的明白自然,诚恳切实。’惟有真,才能体现真性情。”李清照词大都深情而率直,她以真实的笔触表现着自我,以其笔写其情,真实地展现了女性情怀。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它宛如神韵、韵味一样,是文学内在的精神气质对客观世界特殊的艺术把握。李清照为词,是十分重视词境的。她写词善于把思想和客观景物熔铸在一起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构造出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词人南渡后期创作的一首代表作,全词满纸凄风苦雨,欲语犹咽。一个“愁”字,贯穿全篇。词上片开头七组叠字,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层层加深渲染了妇人之“愁”。

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寥寥数字,就浮雕式地刻画了词人暮年哀愁悲苦,无依无靠的憔悴形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景物烘托女主人公深沉的心境,形成物境心境交相染色,词情层层加浓。“梧桐雨”典故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此典故充分表达了她夫死神伤的愁绪,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痛苦呼声,反问语,更具有意外之意,说明女主人公在这个“愁”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真达到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强烈效果。(钟嵘《诗品》)

以上是我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词”的一些浅显见解。她的词协音律,主情致,意境完整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别是一家”之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