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
- 格式:ppt
- 大小:25.12 MB
- 文档页数:39
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与发展现状作者:朱凤玲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1期昌黎地秧歌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为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相继拥入,人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的时候,对包括民间舞蹈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了隔阂,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了解、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间舞蹈艺术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河北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绚丽多姿,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徐水的狮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驴、石家庄的井陉拉花等,琳琅满目,灿若群星。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一、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据考察,昌黎地秧歌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昌黎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意愿、审美意识的集中与直接的表现。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以前的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载歌载舞,但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到了元代,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
清末民初,地秧歌中“唱”的部分开始向舞台艺术、莲花落子、二人转、崩崩戏、评剧等方面发展。
“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昌黎地秧歌也借鉴和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
(一)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昌黎地秧歌表现内容丰富、细腻,大都是一些庆祝丰收、盼望来年风调雨顺、祈求神灵保佑、歌颂古代英雄、节日的问候、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理论的控诉等等,题材主要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戏剧及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等,它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完全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精神生活而形成的。
例如跑驴,就是根据传统地秧歌《傻柱子接媳妇》改编而成的,这个节目把北方人钟爱的小毛驴引入秧歌表演,显得异常新颖、活泼。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姓名赵云嫱系别文化管理系专业文化事业管理班级 08事业指导教师卢文玉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议表浅析昌黎地秧歌的开发和保护摘要: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接民族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发新思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昌黎地秧歌独具魅力,它是昌黎地区千百年来流传着的一个奇妙的民俗风情。
本文以昌黎地秧歌为例,以非遗简介为切入点,并探讨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昌黎地秧歌正文: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蕴藏深厚,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
近年来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传承人命名,遗产普查,重点项目保护和重大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民间舞蹈秧歌类节目中位居首位;2007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2008年,我县秧歌老艺人周贺华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地秧歌传承人。
本文以昌黎地秧歌为例,分析说明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开发的新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含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类型:非遗种类(省内)1. 曲艺主要有:木板大鼓、乐亭大鼓等。
2. 民间文学如:耿村民间故事、孟姜女故事传说。
3. 民间音乐如:冀中笙管、河北鼓吹乐、固安笙管乐。
4. 民间舞蹈如: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徐水狮舞沧州落子。
5 民间戏剧如:评剧、皮影戏、石家庄丝弦。
6 杂技与竞技如:吴桥杂技等。
7 民间美术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丰宁满族剪纸等。
渤海明珠魅力昌黎——昌黎概况昌黎——充满灵气的沿海开放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
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河北省首批扩权县,拥有省级开发区——河北昌黎工业园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投资环境优良。
中国第一瓶干红酒诞生地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中国酿酒葡萄之乡河北省第一浅海养殖大县中国养貉之乡全国食品加工强县中国弯针之乡中国生态旅游之乡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昌黎,碧海、金沙、青山、绿野的完美组合;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海滨新城。
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置业,携手共创美好未来!魅力昌黎、滨海新城1、区位:昌黎县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以昌黎县为中心,在500公里半境内,陆域面积58.6平方公里,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及100万人口以上城市11座,常住人口2亿多,东与东北经济区接壤,辐射东北三省,西与京津都市圈毗邻,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2、概况: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南挟滦河,地处东经118o45‘—119o20‘,北纬39o 22‘—39o 48‘。
全县辖16个乡镇(5乡11镇)、1个城郊区、1个省级开发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
3、交通:昌黎县交通便捷。
沿海高速公路从昌黎东南沿海斜穿而过,昌黎境内有三个出口,高速引线横贯东西。
京哈铁路、205国道、青龙-昌黎-乐亭公路贯穿全境,京沈高速、102国道依境而过。
昌黎县东距秦皇岛港45公里、山海关机场60公里、夏都北戴河25公里,西距天津新港150公里、北京机场250公里,南距京唐港45公里、曹妃甸港120公里,北距京沈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
冀东国际机场已选址昌黎,即将开工建设标准4C级民用机场。
如何将“昌黎地秧歌”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摘要:传统的体育课程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开发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辅助体育教学,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
为此我校开设了《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体育校本课程。
关键词:地秧歌;校本课程;体育教学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周庆恩中学是我市校本教育特色校,昌黎地秧歌是我校艺术特色,《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体育校本课程以“自主学习、自主锻炼”为总目标,强调学习锻炼方式的转变,以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体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个性特长的体育人才,使之找到体育与艺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
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的“昌黎地秧歌”其动作优美大方,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和气候的限制,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具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慢性病的效果,并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科学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进行“地秧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拥有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合我校实际和当地的区域文化我们将昌黎秧歌和体育健身有效地结合起来,确立“昌黎地秧歌”这一项目作为我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
为此,我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开发此项课程;有义务把昌黎经典的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让我县的艺术精粹得以传承和弘扬,让我们的学生从亲身体验地秧歌的过程中,感受昌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我们将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基本动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使昌黎地秧歌普及到全校每个班级每个人。
二、课程设计理念周庆恩中学校本课程《充满魅力的昌黎地秧歌》是建立在学校体育课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实现全民健身)基础之上的一门课程,同时结合地域特色以弘扬传承地方文化为目的的一门课程。
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0项)一、民间文学(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1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藁城市21—2河间歌诗沧州河间市31—3孟姜女故事传说秦皇岛山海关区41—4邯郸成语典故文化邯郸市51—5牛郎织女传说邢台内邱县二、民间美术(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2—1武强木版年画衡水武强县72—2衡水内画衡水市82—3蔚县剪纸张家口蔚县92—4丰宁满族剪纸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102—5曲阳石雕保定曲阳县112—6内邱神码邢台内邱县122—7玉田泥塑唐山玉田县132—8辛集农民画石家庄辛集市142—9无极剪纸石家庄无极县152—10白沟泥塑保定高碑店市三、民间音乐(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63—1冀中笙管乐保定涞水县(高洛音乐会)173—2霸州笙管乐廊坊霸州市(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张庄音乐会)183—3河北鼓吹乐(永年)邯郸永年县193—4河北鼓吹乐(抚宁)秦皇岛抚宁县203—5固安笙管乐廊坊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小冯村音乐会)2l3—6承德清音会承德市223—7广宗太平道乐邢台广宗县233—8常山战鼓石家庄正定县243—9藁城战鼓石家庄藁城市253—10子位吹歌保定定州市263—11安次区笙管乐廊坊安次区(军卢村音乐会、甫响口梵呗音乐会、后屯音乐会)273—12雄县古乐保定雄县283—13竹林寺寺庙音乐张家口阳原县293—14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沧州任丘市303—15涉县寺庙音乐邯郸涉县313—16里东庄音乐老会廊坊文安县323—17任丘大鼓沧州任丘市333—18河间大鼓沧州河间市343—19磁县迓鼓邯郸磁县353—20唐山花吹唐山唐海县四、民间舞蹈(2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64—1昌黎地秧歌秦皇岛昌黎县374—2井径拉花石家庄井径县384—3徐水狮舞保定徐水县394—4沧州落子沧州南皮县404—5易县摆字龙灯保定易县414—6隆尧招子鼓邢台隆尧县424—7抬花杠石家庄栾城县434—8篓子灯唐山丰南区444—9青龙猴打棒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454—10葛渔城重阁会廊坊安次区464—11晋州官伞石家庄晋州市474—12赞皇铁龙灯石家庄赞皇县484—13黄骅麒鳞舞沧州黄骅市494—14丰宁蝴蝶舞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504—15曲周龙灯邯郸曲周县514—16抚宁太平鼓秦皇岛抚宁县524—17二贵摔跤承德隆化县534—18东储双龙会廊坊安次区544—19沧县狮舞沧州沧县554—20撵花邯郸临漳县五、戏曲(2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65—1河北梆子河北省文化厅575—2评剧唐山滦南县585—3唐山皮影戏唐山市595—4石家庄丝弦石家庄市605—5哈哈腔(清苑)保定市615—6哈哈腔(青县)沧州青县625—7武安平调落子邯郸武安市635—8定州秧歌戏保定定州市645—9冀南皮影戏邯郸市655—10武安傩戏邯郸武安市665—11隆尧秧歌戏邢台隆尧县675—12二人台张家口康保县685—13保定老调保定市695—14威县乱弹邢台威县705—15邯郸东填池赛戏邯郸市715—16四股弦邢台巨鹿县725—17蔚县秧歌张家口蔚县735—18软秧歌张家口怀安县745—19官庄诗赋弦廊坊固安县755—20横歧调保定涿州市765—21永年西调邯郸永年县775—22磁县怀调邯郸磁县785—23贤寓调保定定兴县795—24肃宁武术戏沧州肃宁县805—25河间皮影戏沧州河间市815—26口梆子张家口市六、曲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26—1木板大鼓沧州沧县836—2乐亭大鼓唐山乐亭县846—3西河大鼓沧州河间市856—4京东大鼓廊坊市866—5戳古董张家口张北县876—6黄骅渔鼓沧州黄骅市886—7盐山竹板书沧州盐山县896—8涿州十不闲保定琢州市七、民间杂技(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07—1吴桥杂技沧州吴桥县八、民间手工技艺(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18—1磁州窑烧制技艺邯郸峰峰矿区928—2魏县土纺土织技艺邯郸魏县938—3邢窑烧制技艺邢台市948—4定瓷传统烧制技艺保定曲阳县958—5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保定高阳县968—6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978—7秸秆扎刻技艺廊坊永清县988—8衡水法帖拓印技艺衡水桃城区998—9泊头传统铸造技艺沧州泊头市1008—10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邯郸大名县l018—11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保定易县1028—12沙河豆面印花技艺邢台沙河市1038—13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廊坊霸州市1048一14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衡水故城县1058—15易水砚制作技艺保定易县1068—16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张家口蔚县1078—17馆陶黑陶制作技艺邯郸馆陶县九、生产商贸习俗(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89—1安国药市保定市l099—2直隶官府菜系烹饪技艺保定市十、岁时节令(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010—1盐山千童信子节沧州盐山县十一、民间信仰(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111—1女娲祭典邯郸涉县11211—2三祖文化张家口涿鹿县l1311—3赵县范庄龙牌会石家庄赵县11411—4内邱扁鹊祭祀邢台内邱县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512—1沙河藤牌阵邢台沙河市11612—2邢台梅花拳邢台平乡县、广宗县11712—3杨氏太极拳邯郸永年县11812—4沧州武术沧州市11912—5深州形意拳衡水深州市12012—6涞水踢球保定涞水县12112—7泊头六合拳沧州泊头市12212—8武氏太极拳邯郸永年县12312—9文安八卦掌廊坊文安县十三、文化空间(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413—1青县盘古文化沧州青县12513—2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廊坊霸州市12613—3蔚县拜灯山张家口蔚县12713—4滏阳河灯邯郸邯山区(马头镇、张庄桥村)12813—5苇子灯阵邯郸峰峰矿区12913—6彩布拧台邯郸邯山区13013—7黄粱梦文化邯郸市。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向以热情⽕爆与幽默风趣⽽著称,下⾯是⼩编为⼤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家阅读!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民的审美⼼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通各显⾼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娱其中,忘我投⼊,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共有三种:“⼤⿎秧歌、⼩⿎秧歌、地秧歌。
(⼀)⼤⿎秧歌 ⼤⿎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
主要通过使⽤的道具来与⼩⿎秧歌区分。
(⼆)⼩⿎秧歌 ⼩⿎秧歌分“天津⾼跷”和“⼩⿎⾼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尺六⼨左右的⽊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和⼿锣伴奏,所以统称⼩⿎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种不踩⾼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叫“地蹦⼦”,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带。
⼆、从动作及内⼼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 ⼈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
作为⼀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阔的⿊⼟地赋予它纯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静、稳重于⼀体,将东北⼈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总体归纳为“⾉、俏、浪。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作者:赵世莹李立孟丹娜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2期[摘要]昌黎地秧歌又称“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是流传于昌黎县、乐亭县一带的民间舞蹈,也是河北民间舞蹈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与沧州落子、井陉拉花一起被合称为河北三大秧歌。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艺术特征;即兴性一、昌黎地秧歌的艺术渊源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坐落在碣石山前的昌黎县土壤肥沃,海岸线长,海产品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地秧歌是滦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
(一)地理环境河北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地处辽西走廊西端,东临渤海,西带滦河,全境山水呼应,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昌黎县境内的海岸线全长64.9公里,沿岸设有国家一级渔港,海产品丰富。
据史书记载,今昌黎在唐尧属冀州,虞舜时属营州,为远离大陆的碣石之地,后经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南宋时期金世宗改为昌黎县,历史悠久。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文化“杂陈”昌黎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消亡后,这一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为中原与东胡的接触前沿地区,恰处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汇地带,长期的民族交融、冲突、聚居使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冲撞与融合,在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漫长时期,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与锲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并形成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昌黎秧歌舞蹈,如丑角的晃肩动作、丑角带的毬帽,都明显带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明朝时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使本地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又与移民所带来的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与江南地区文化的冲撞,再度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滦河三角洲文化。
二、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但凡秧歌,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形式和内容都是为了传达一种特定的感情而存在,它的形式与内容,在“情”的散发上融为一体,灵活、自由、应变性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省+ 市+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苗族古歌等。
信息简介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省+ 市+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国发〔2006〕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纵採•文化传;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 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第十届“中原古一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举办之际,本刊特刊发本 次活•动中展演的部分非遗项目,以飨读者第十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名录01京剧(世界级非遗项目)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场景布置注 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 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010年11月16曰,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2青海花儿(世界级非遗项目)"花儿”是一种民歌,“花儿”又称“少年”,主要流传 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被誉为大西北之魂,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03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最大的 阵容可上千人或几千人一起打。
2006年6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04少林功夫(国家级非遗项目)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O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 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5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项目)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是河岳文化的产物。
华阴老腔从西汉滥觞到现在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 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昌黎民俗之“三歌一影”作者:王雪菲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7期【摘要】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称翘楚、独占鳌头。
“三歌一影”分别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戏”,是昌黎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图,屡屡展现在国际文化舞台上。
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戏更是入选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昌黎;昌黎民歌;昌黎地秧歌;昌黎吹歌;昌黎皮影戏【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碣石,南傍渤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昌黎不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还诞生和发展了许多民间文化瑰宝。
在我的家乡,最足以向外人道的民俗文化便当属“三歌一影”了。
“三歌”便是“民歌”“秧歌”“吹歌”,三者一脉相承。
据考证,民歌和秧歌是同时产生的,最初民歌和秧歌本为一体,是一种结合了唱、跳和表演成分的艺术形式。
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只唱不舞的民歌和只舞不唱的秧歌,而吹歌则是秧歌伴奏脱离秧歌的独立存在。
由此可见,三者关系是表里相依、脉脉相通的。
在河北民歌的历史中,昌黎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昌黎民歌已被录入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黎民歌按内容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和“生活”;按演唱方式可分为“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类。
其中,“秧歌调”是在秧歌表演中演唱;“单口唱”是一人拿竹板,自打自唱;“对口篇”则是两人对唱,并且由开始的稍加剧情表演到后来的有乐队伴奏的边唱边舞,形成了评剧的雏形。
昌黎民歌旋律婉转,内容多描述的是昌黎地区的现实生活或故事传说,是昌黎文化的沉淀与升华。
昌黎民歌区分于其他地区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昌黎地区老奤儿风格方言与歌唱紧密结合,将语言音乐化,形成一种特殊的腔韵。
昌黎代表民歌之一的《捡棉花》就属于“劳动号子”类,歌曲描述的是姐妹两个在棉花成熟的季节愉快捡棉花的故事,轻快的曲调很好地诠释了姐妹俩摘棉花时的雀跃心情,展现了昌黎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民风民情。
一、秧歌简介扭秧歌(又称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这种秧歌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流传地区折叠流传于晋北地区朔县、平鲁、神池、宁武等县一带的群众性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由于在表演时男角动作以踢为主,伴奏以鼓为主而得名。
它主要在街头、广场表演,故亦有"土滩秧歌"之称。
"踢鼓秧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在动作上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
男角动作粗犷有力,女角动作优美利落。
表演形式分小场子、大场子、过街场子三种。
小场子的表演人数最少一人,最多五人左右,一般是女角(称"拉花")围绕男角(称"踢鼓")表演,大多有较简单的故事情节。
基本动作男角有"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等;女角有"跋陷泥"、"兔儿旋窝"、"猛失惊"(闪腰失惊)、"跌籽儿"等。
大场子的表演人数一般在十六至六十人之间,主要表现队形不同的变化,常用队形有"满天星"、"八卦阵"、"单双圆场"等近七十余种。
如在夜间各执彩灯表演,则可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过街场子的活动人数比较多,表演不分日夜,多在街巷类的场地进行。
"踢鼓秧歌"的表演,主要在春节期间,每年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是"踢鼓秧歌"的活动期,先由各村闹"小秧歌"、"小场子"和"对秧歌"活动,大约在正月十五以后,便开始由几个村联合闹"大场子",逐渐形成春节活动的高潮。
昌黎地秧歌作者:来源:《当代人》2013年第03期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
它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
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
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缨子帽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
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
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
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糅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
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
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伴奏为大喇叭加鼓、镲等打击乐。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