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发展规律推动广佛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珠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分析与思考兼论东莞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
土地面积 4.16 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 万人,占全省的4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49.2%,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形成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区和沿珠江口东岸、西岸两条经济走廊。
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体系需求的紧迫性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需求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快速、便捷、安全、经济以及兼顾城市交通的要求上。
按照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三角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镇群和世界制造业基地,构筑发达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全方位拓展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
成为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排头兵” ,到2020年,珠三角人口规模将达到6500 万人。
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配合产业和空间布局,构筑与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称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指由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交通方式一体化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构筑联络省内其他地区、港澳地区及“泛珠三角” 经济腹地和国内其他经济区的多方式、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南方日报/2009年/4月/1日/第A13版观点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一体化,关键是要大力促进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形成有机联系、合理分工和互动发展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以广佛同城化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广州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再高《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实施《纲要》的突破口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是广佛同城化。
”广佛同城化具有示范带动和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而全面推进《纲要》实施的重要作用。
同城化就是两个或多个相互毗邻城市的全面一体化所谓同城化,就是毗邻的两个或多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突破行政区划制约,让要素和资源在这两个或多个城市(区域)自由流动及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使两个或多个城市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发展的整体效应。
同城化并不是指包括行政在内的若干个城市方方面面的统一化,或者简单的合并。
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促进相邻城市之间在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及管理等一体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同城化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种具体实现形式,同时也可以作为发展都市圈的一个切入点。
其实,世界许多著名的都市圈(大都市区)都是由两个或多个相互毗邻的城市全面一体化或同城化而形成。
广佛两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两市交通基础设施日渐连接成网,产业互补性强,经济社会互动频繁,城市空间连绵,民间交往密切,就业、通勤互动日渐增多,广大群众对同城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广佛两市同城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广佛同城化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广佛同城化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和很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中国五大都市圈一、珠三角都市圈珠三角城市群,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它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已超伦敦都市圈居世界第三。
珠三角9个城市分为三个组团: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
在三个经济圈中,“广佛肇”组团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互补性最突出,优势也最明显。
实际上珠江东岸并不只是“深莞惠”三城,而是港、深、莞、惠四城,东岸一体化也将香港这个区域内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纳入进来。
珠三角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二、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都市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为中心的区域。
该区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
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国家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8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北京重点发展领域是,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科研、文化、教育为主的创意文化产业,以及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世界最大都市区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和珠海等城市组成的珠三角都市区,已超过日本东京,成为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区。
珠三角成全球最大都市区据香港《明报》网站1月27日报道,世界银行昨发布的报告称,2000至2010年,东亚地区有近两亿人口迁居城市,相当于世界第六大国的人口数。
报告以《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为题,利用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地图编製新资料。
分析显示,10年间,东亚地区的城市面积每年平均扩大2.4%,2010年城市面积达到13.48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城镇化在东亚占主导,869个人口逾10万的城市中,有600个在中国,其面积超过东亚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3。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共有八个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城市:即中国内地的珠三角、上海和北京;日本的东京和大坂;印尼雅加达、韩国首尔和菲律宾马尼拉。
台北也名列人口数25大城市之一。
而以广州、佛山、深圳及东莞组成的珠三角已超过东京,成为在面积和人口两方面的世界最大都市区,人口超过阿根廷、澳洲或加拿大,达4200万人。
以人口密度计算,东亚都市仍以香港居冠,2010年每平方公里居住达3.2万人。
报告提醒,东亚地区的都市化才刚兴起,非城市化仍占区内总人口64%,各国政府应注意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在单一都会区,而发展过程中的贫富不均问题也亟待解决。
延伸阅读城市群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型城市群中国城市群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珠三角城市群正走在世界级智慧型城市群的路上。
图为从空中拍摄的珠海市情侣大道。
国际先驱网1月13日报道现状:珠三角:多核驱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城市化进程的排头兵,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
而三十年后,珠三角又肩负新的发展重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中显示,中国城市群综合势力珠三角排名第二。
同时位列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在经济总量上不敌长三角,在文化实力上逊于京津冀,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底气何在?从单核驱动到多级梯队无论是京津冀城市群还是长三角城市群,人们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指出一个中心,但说到珠三角城市群,很难确定一个真正的强者,更多的给人一种群雄并起、百花齐放的印象。
粤府办〔2010〕44号━━━━━━━━━━━━━━━━━━━━━━━━━━━印发《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七月三十日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一)要求: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二)现状: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三)背景: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四)转型: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携手港澳共建宜居湾区,打造新型发展模式示范区,携领区域一体化(四)引导区域公交网络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城镇群紧凑、有序和一体化发展(五)划定区域绿地、推进区域绿道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六)重点优化城市(镇)增长区,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七)推进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优化城乡服务中心体系(八)推进绿色城乡设计,建设珠三角魅力城乡四、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项行动的保障政策(二)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规划一体化(三)完善规划法规、标准,增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能力(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评估考核五、近期重点项目附图1:珠江三角洲城乡建设用地拓展图附图2:珠江三角洲各市、镇总体规划拼合图附图3: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空间结构图附图4:珠江三角洲区域公交走廊与集聚中心图附图5: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图附图6: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图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佛⼭南海⼤沥镇——我的家乡60年变迁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变迁调查报告院系名称:外语学院专业:____09商务英语(翻译)__年级_⼤⼆_____ 班级:__7班_______ 姓名:_ ___ 学号:__ _实践单位:佛⼭市南海区⼤沥镇实践时间:2011 年 1 ⽉15 ⽇⾄2011 年2 ⽉25 ⽇共41 天佛⼭市南海区⼤沥镇概况⼤沥位于南海区中部,地处⼴州和佛⼭两地之间,东距⼴州9公⾥,南接佛⼭禅城区,素有“⼴佛⾛廊”之称,是321和325国道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沥是⼴东省著名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远近闻名的商贸镇,也是国内闻名的铝型材⽣产基地和有⾊⾦属贸易基地,经济发达,综合实⼒强,是⼴东省的经济强镇、省教育强镇和省卫⽣镇。
⼤沥的总⾯积为79.36平⽅公⾥,常住⼈⼝11.41万⼈,外来及流动⼈⼝近20万,辖1个城区管理处和19个村委会。
2002年,⼤沥的经济总收⼊127.32亿元,⼯业总产值108亿元,上缴国家各项税收6.36亿元,城乡各项储蓄存款余额达94.8亿元,农民⼈均纯收⼊8860元。
近年来,⼤沥先后获得“中国铝材第⼀镇”、“中国有⾊⾦属名镇”、“中国内⾐名镇”、“国家卫⽣镇”、“中国龙狮运动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省⽂明镇”、“⼴东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2006年在全国千强镇排名前15位。
长期以来,⼤沥着⼒推动区域品牌的建设,成功打造了“南海⼤沥铝材”和“盐步内⾐”品牌,并拥有8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31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省著名商标,22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级⼯程技术研究开发中⼼,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
⼤沥镇有⼴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4个,其中沥苑社区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范社区”。
沥东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明村镇⼯作先进单位”,河东村被评为“⼴东省⽂明村”。
区级以上⽂明达标村12个;⽂明村民⼩组259个,超过总数的80%。
基层硬件设施完善,共有⽂体楼169间,村级图书室52间,藏书60607册,篮球场545个,其中灯光球场419个。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错对错对对错61.8 63.8 62.860.8错对商品流通资源配置资金流动物流供应错对构建新格局体制改革科学发展深化改革错对对错错对7.5 3.5 6.5 5.5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错民生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建设教育发展错对错对错对对错对错新发展路线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畅通机制,加强轨道交通网优化方式,畅通机制织密网络,优化方式规划建设、管护对错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重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错对错错对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群众路线科技创新错对改革开放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全面现代化区域战略错对错对错对对错社会需求美好生活精神生活物资生活安全保障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创新驱动错对一点五小时通勤圈两小时通勤圈一小时通勤圈二点五小时通勤圈错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高举高质量发展的旗帜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经济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对错国际大循环战略重工业优先战略农村包围城市构建“三高”的新发展格局错对对错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群城镇都市圈对错对错对错促进都市圈发展促进政治进步对错错对对错对错政治学习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策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行动执行力错对对错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对错城市工业金融业科研农业农村经济国际国内政治错对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县城乡村村委会乡镇错对对错错对错对对错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意识错对地方政府人民党中央基层干部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和创新政治改革科技创新对错高容量发展高速度发展高效率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活政治经济人民错对构建“三高”的新发展格局重工业优先战略农村包围城市国际大循环战略错对对错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容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效率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速度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错对对错对错错对错对错对对错20020240 150底线风险忧患人民错对安全性预见性科学性风险性错对错对对错对错商业保险、强制保险、机动车使用人机动车使用人、强制保险、商业保险强制保险、商业保险、机动车使用人商业保险、强制保险、机动车使用人对错错对对错错对对错轻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金融业错对对错5个、5个、9个9个、5个、5个6个、4个、9个5个、9个、5个对错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对错错对错对“十四五”“十二五”“十一五”“十三五”系统政治科学改革错对错对对错错对对错对错对错对错错对物权收养权人格权继承权开始撤销终止 设立 变更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性作用形成强大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着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着力解决地区文化差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强大的内需体系长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翼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特色工艺芯片工程师不仅要懂芯片的工艺,也要了解制程的特点特色工艺不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制程 特色工艺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制程特色工艺生产的产品周期很长 特色工艺种类繁多斯坦福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发包人和建筑队 建筑队 发包人致使倾倒的建筑工人协调行动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拓前进 统一思想2021年1月1日 2020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2020年1月1日协调 创新 共享 绿色 开放打造通道加枢纽加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 打造一体化的公路客运网络 畅通都市圈的公路网 优化交界地区的公交线网深圳 珠海上海广州现代城镇化现代国防 现代信息化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工业15 10 530人才政策研究开发政策投融资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财税政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开发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2014年12月2014年10月2014年11月2014年9月出租向发包方备案入股其他方式转包农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科技化国防化2019 2020 20182017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
《广东肇庆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年)》发布日期:2012-10-12肇庆新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地处鼎湖区中部,东邻肇庆国家高新区和佛山市三水区,南靠高要市,西倚端州区,北接四会市,是肇庆市各功能区紧密连接的主要纽带,是广佛肇经济圈的重要发展腹地,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
2008年,国务院正式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肇庆市全境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近年来,肇庆市经济建设不断提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向着“建设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广东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
加快建设肇庆新区,是广东从长远发展出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肇庆市作为珠三角主体城市的先行示范作用,遵循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并引领新型城市化模式,培育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对我国大西南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对广东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肇庆市鼎湖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以西的莲花镇、永安镇、凤凰镇、广利街道、桂城街道辖区内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周边相关区域,规划区面积115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协调区范围,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包括除肇庆新区外的鼎湖区全境、四会市大沙镇和高要市蚬岗镇。
协调区在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须与肇庆新区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
规划区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展望至2030年。
本规划是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肇庆新区功能定位的行动指南,是加快建设肇庆新区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肇庆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分析摘要: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把肇庆整个区域纳入珠三角城市群。
这给肇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然而肇庆经济与珠三角其他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肇庆把自己定位为珠三角“后花园”,旅游业发展势头强于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肇庆经济的发展。
肇庆明确划入珠三角圈后,如何正确地重新进行定位,抓住机遇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肇庆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分析了肇庆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区域优势,探讨了肇庆市划入珠三角圈后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对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加快肇庆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珠三角产业转移广佛肇经济圈高新技术工业区正文:肇庆市有8个县(市)区,其中一半在珠三角,一半在山区,这一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肇庆经济的发展。
而且20世纪八九十年代,肇庆市把自己定位为珠三角“后花园”,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于工业。
改革开放32年,与其相隔不远的广州佛山迅速崛起。
而肇庆这一错误的定位使其在这场角逐中被拉大了距离。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把肇庆整个区域纳入珠三角城市群。
这给肇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肇庆在珠三角九市中,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指标都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2009年肇庆市GDP为837亿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而广州和佛山分别为9000亿元和4742.56亿元。
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十分巨大。
虽然肇庆与广佛两市之前存在巨大落差,但肇庆具有丰富的用地资源。
1.5万平方公里的肇庆,其土地面积全省第三,比广佛的总和还大3574平方公里。
由于山区面积广,还具有丰富的农业森林资源,完全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肇庆还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作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每年为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2010—08-16 16:40:00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珠三角要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高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珠三角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发展规律推动广佛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共佛山市委政研室“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组【编者按】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佛山调研时提出:佛山要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中共佛山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围绕“两转型一再造”进行了战略部署,全市干部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努力开创佛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本刊组织了一些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近,广东省委提出,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建设亚洲的最发达经济区域,并通过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佛山考察时指出,佛山应着力推进“两转型一再造”即“产业发展转型、城市发展转型和环境再造”,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
这是省委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作出的事关广东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指明了目标方向。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集群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规律。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和把握城市群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广佛都市圈进一步融合,加快推进佛山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群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城市群”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
其特征包括:(1)以2500万的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的庞大空间;(2)以国际化大城市为核心,沿轴线发展形成的枢纽;(3)职能分工合理的多中心城市网络;(4)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及其基础设施。
当今世界公认的五大城市群(大纽约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东京城市群、英国城市群、西北欧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
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长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参与国际竞争新的地域单元,带动着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城市群经济是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在特定区位的双重极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化经济。
城市群经济发展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优越的经济地理空间。
中外城市群拥有经济发展的优越地理位置,大都处于产业集中、居住集中、交通集中、人口集中、城市集中的平原地区或沿海地带。
(二)支配的经济龙头地位。
中外城市群拥有不可替代的经济发展地位,通常是对外贸易门户、现代化工业基地、商业金融中心,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是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的支配作用。
(三)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群是一个一体化的整合体,其内部分为不同的层级,拥有数个大的中心城市和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
其中,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级城市与中心城市有着清晰的功能分工。
世界上已形成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两个以上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在全球城市中属于国际一二类都市。
(四)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
国外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
城市群区域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间,作为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五)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中外城市群在产业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发展模式,以垂直和水平分工方式聚集发展产业集群,进而发展为若干个并相互交叠覆盖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逐步形成区域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竞争力。
(六)高度的开放经济体系。
城市群经济是一种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的经济。
中外城市群大都濒临海洋,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佳区位、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是连接海内外市场的枢纽,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
其拥有的强大内聚力和外张力,使城市群比起其他单独区域,具有更强的经济吸引辐射能力和更高的经济外向度。
(七)密切的区域经济联系。
中外城市群在地理空间选择上的高密度,以及在区域经济规模上的大容量,决定了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和产业之间具有高度密切的经济联系,城市群内经济活动高度活跃,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
(八)清晰的三次产业分工。
专业分工、错位发展是城市群经济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
国外城市群的产业专业分工比较清晰,中心城市与二级城市、外围城镇在三次产业布局上呈现圈层化的逆序分布形态。
(九)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城市群内的区域市场是一种地理形态邻近或产业链条完整的市场空间形态,其特点是以区域分工为基础,以其范围具有相对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统计性的地理空间为依托,以区域内的城市为市场节点或核心,拓展市场域面,联系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市场。
城市群经济区域通常采取统一的市场开放政策,以加强区域经济的同质性和相互渗透融合,提高市场空间配置效率,实现市场资源共享和经济一体化。
二、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内在经验,从中可以发现和把握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集聚与扩散双重作用的产物。
城市功能的集聚与扩散,导致了城市的发展、新城镇的出现乃至城镇密集区的形成;城市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促进了城市间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多层次非实体融合,最终导致形成城市群经济。
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的结果,是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扩散,区域内城市的互为开放与关联,是城市群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包括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大城市流动和聚集,同时向大城市的周边城市扩散。
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逐渐形成城镇密集区,城市之间通过产业关联或其他方式建立密切联系,形成合理分工。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扩散效应作用下,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开始向城市外围扩散,逐渐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产业关联密切的城市经济圈。
(二)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密切相关,并伴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制造业的发展而壮大。
工业化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进程中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城市群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条件。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迅速集中,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城市群现象。
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欧洲城市群。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美国从英国手中夺得了“世界工厂”称号,形成了美国的城市群。
第三次技术革命,美国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到60年代初,日本替代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80年代初,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和中国的东南沿海转移,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沿海城市群。
全球产业中心的转移,加速了城市群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三)城市群经济的发展,缘自于区域网络化组织发展的牵动,沿交通轴线集聚与扩散成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空间拓展最普遍的规律。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主要由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物质性网络,以及市场中各种要素资源流动形成的非物质性网络构成,其中,交通网络和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群经济的产业空间演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交通运输业发达的港口城市凭借其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如石油、化工、钢铁工业等相应的传统产业,大量的不同规模的产业包括其配套产业、前后相关联产业和服务产业受集聚效应的作用而在某一区域集聚,导致了区域大批城镇的迅速发展,这些城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而最终形成城市群经济。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向心集聚的同时,扩散辐射作用也不断强化,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群空间扩展并改变着城市外部形态,另一方面直接改变着城市群的区域条件和作用范围,产生新的交通优势区位、新城市或城市功能区,进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
(四)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区位选择行为驱使、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引导共同作用的产物。
城市群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以及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行为选择对城市人口分布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大量企业向某一区域集聚,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提升城镇之间经济联系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大批城镇在这一区域形成、发展、集聚,最终导致了城市群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投资软硬环境的完善,对区位环境和城市发展施加影响;通过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区位选择,共同制定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协调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城市布局、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网络建设活动,促使相邻城市在核心城市周边集结,进而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形成。
总之,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工业化进程和核心城市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内城市间存在的紧密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实现城市群区域内一体化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广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从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演进规律分析,佛山和广州事实上已经在空间上形成一体化,正处在都市圈的发展阶段。
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实施广佛同城化战略,是两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都市圈内城市的同城化发展,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一是快速交通网络的构建;二是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及环境资源的共同利用保护和治理修复;三是合理产业分工的形成;四是城市功能的分工、协作和互补。
根据这一规律,实施广佛同城化战略,其核心在于:以区域发展一体化为总目标,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为原则,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先导,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合理分工为主线,以整合城市资源为切入点,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实现广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最终走向统一的大都市区。
实施这一战略,要研究和把握几个重大问题:(一)广佛都市圈要成为珠三角一体化的先行者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