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临床路径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83
附件11.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2.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路径3.艾滋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临床路径4.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临床路径5.艾滋病合并马尼菲青霉菌病临床路径6.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临床路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等。
1.临床表现:发热并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精神异常、癫痫、偏瘫等)。
2.脑脊液检查显示生化或细胞数异常,压力明显增高。
精品文档3.脑脊液墨汁染色见到新型隐球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积极降低颅内压治疗。
3.抗真菌治疗。
4.严密监测,预防脑疝的发生。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2-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腰穿测脑脊液压力;(3)脑脊液生化、常规、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氏染色。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的检查项目:脑脊液细菌、真菌培养;精品文档血培养、隐球菌抗原、头颅CT、头颅MRI。
内一科临床路径分析汇总分析(2020第三季度)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
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我科于2020年9月份据医院相关要求开始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现开展临床路径病种包括脑梗死、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现将2020年第三季度临床路径开展工作情况如下分析总结:一、2020第三季度临床路径统计分析2020年第三季度我科临床路径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我科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原因分析:1、入组率低:分析原因为:(1)部分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对一些符合入组临床路径的患者医生放弃其入组临床路径;(2)部分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操作繁琐,限制了部分诊疗行为,对符合入组临床路径的患者做出放弃入组临床路径的决定;(3)我科2020年第三季度从9月份才开始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直接导致第三季度临床入组率较低(4)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致使患者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不知晓,拒绝入组临床路径。
(5)我科多数未老年患者,病种都合并有其它疾病或有严重并发症,或者病情变化较多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6)入组社区获得性肺炎例数为0,主要原因为医生对院外肺炎诊断统称为肺部感染,未细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或院内肺炎。
2.变异、退出率高:分析原因为:(1)部分临床医务人员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及疾病的转归变化,致使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合并症加重或继发并发症的情况需退出临床路径治疗合并症或合并症。
(2)部分患者在入组临床后突发病情变化需变异或退出临床路径辅助治疗治疗其他系统疾病。
(3)部分患者在入组临床路径后提出自动提前出院或转上级医院诊治决定需退出临床路径(4)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平台不熟悉,医护间交接不及时致临床路径工作未严格按照制定标准执行出现变异及退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
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1。
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2023年临床路径季度总结2023年临床路径季度总结1我院于5月1日来对临床路径进行试运行,通过对部分病种的具体统计,对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病种,实践临床路径。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确定病种:TAI、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左心衰竭、结核性胸膜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胆总管结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干骨折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下面就近3月来我院路径情况进行分析: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
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第一季度,全院共入径病例130例,其中TAI39例、腹股沟疝24例、急性阑尾炎52例、下肢静脉曲张4例、卵巢囊肿2例、股骨干骨折6例、子宫平滑肌瘤2例、腰椎间盘突出1例,变异8例。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我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病历内涵质量,医护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临床路径总结•相关推荐一、上半年临床路径病例汇总20xx年第一季度我院住院患者总人数407人,进入路径330例,进入率81.08%,比去年同期增长9.96%,完成274例,完成率83.03%,比去年同期增长6.09%。
退出路径56例,小儿肺炎因为转院退出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因为转院退出1例、剖宫产因为血象高退出44例,切口感染退出2例,切口脂肪液化退出1例、并发卵巢囊肿退出1例,并发上呼吸道感染退出1例,并发泌尿系感染退出1例、急性心梗因为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死亡退出1例、腹股沟疝合并症1例、未手术1例。
二、上半年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我院自20xx年6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认识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2.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部分科室医务人员短缺,阻碍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3.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有些病人及家属认为临床路径中检查项目太多,担心会增加医疗费用,因而退出临床路径。
4.临床路径工作再培训不够到位个别科室主要负责人因故没能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培训,导致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理解不到位,部分科室没有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再培训工作,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个别科室还存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会影响科室收入、降低医务人员待遇的顾虑,不利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一、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者内科药物治疗者(二)诊断依据1. 符合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4)免疫学检查阳性;(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确诊病例,(1)、(2)和(3);临床诊断,(1)、(2)和(4);2. 有腹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围增大,腹水征阳性;3. 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腹腔积液;4. 腹腔穿抽出腹水并送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2. 药物治疗:护肝、利尿剂、白蛋白等;3. 防止并发症:控制感染,防止上消化道出血;4. 病原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吡喹酮列为禁忌,只有在腹水完全消失达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才考虑用吡喹酮杀虫。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患者;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作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吸虫免疫学检查;(3)凝血功能、输血前五项;(4)肿瘤标志物:AFP、CEA;(5)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腹部超声(包括腹部重要脏器、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
尿路感染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尿路感染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ICD-10:N39.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1.症状、体征急性膀胱炎可有膀胱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时常同时伴有寒战、发热、腰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2.辅助检查(1)尿培养(2)尿常规检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2.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3.对症及支持治疗。
4.纠正易患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39.001疾病编码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尿培养(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3)泌尿系B超、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情况,必要时检查:(1)残余尿超声、腹部CT、静脉肾盂造影(IVP)、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沉、尿找抗酸杆菌等(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注意除外尿路复杂因素和系统性疾病)(2)女性必要时需进行妇科检查(七)选择用药。
抗生素治疗: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抗菌药在尿及肾内浓度高(宜选用杀菌剂)、肾毒性小的抗菌药,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
疗程一般为3-16天(根据感染部位不同疗程不同)。
血培养阳性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2.尿常规正常3.尿培养阴性(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2.肾周围脓肿等感染二、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尿路感染(TCD编码:BNS070,ICD-10编码:N39.0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2023临床路径季度总结5篇临床路径季度总结1自1月起我院各科统一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起至3月,全院内外妇儿等共有13个科室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有急性阑尾炎、腹沟股疝、胫骨平台骨折等共31个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管理。
根据各科室上报数据统计,三个月来共有302例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其中有97例存在变异情况,变异率为32.12%,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共有46例,退出率为15.23%,临床路径完成率为84.77%。
路径依从性分析:心内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和糖尿病科甲亢,以及神经内外科医生对路径的依从性较低,其他病种医生、患者的依从性总体尚可,但也存在小的差异。
说明大多数医生患者对临床路径管理是满意的。
入组病人变异情况分析:单从数据看变异率尚可(32.12%),实际情况远高于此,可能与医生对变异的理解和记录、统计不到位有关;住院患者总人数统计不合理,部分医师对此理解不到位,未能将纳入路径病种的住院病人统计,而是将科室总住院患者统计,暂未能统计入路径率。
卫生经济学指标:单病种次均总住院费用:与未入路径管理的其他病种以及同一病种相比无明显降低。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强路径管理工作;一是提高医师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临床路径工作培训,三是加快信息化进程,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科学分析路径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客观数据,四是加强各学科、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协作,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疗效。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2我科卵巢良性肿瘤为临床路径病种,本季度我科入临床路径例数8人,其中1例因术中盆腔黏连较重,渗血较多变异,其余7例均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现将7例总结如下:项目1月份(无)2月份(2例)3月份(5例)平均住院天数(天)无55.6平均住院总费用(元)无4169.993905.26诊疗效果无痊愈痊愈综上数据可以看出,自第一季度临床路径管理中,病人平均住院总费用成下降趋势;平均住院日稍增加,但在标准住院日内;此外我科临床路径治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甲级切口愈合率,住院患者满意率可达100%;术前检查项目选择合理。
感染科常见病例的临床路径探讨病例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感染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路径的制定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成年女性,咳嗽、喉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3天,伴有发热。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无其他明显异常。
2.临床路径设计基于该病例,制订以下临床路径:(1)症状评估与处理:- 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包括发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
- 检查体温、喉部及咽部状况。
- 根据病例描述,初步判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 给予对症治疗,包括发热的降温措施、咳嗽抑制剂和鼻塞通气剂等。
(2)患者观察与护理:- 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
- 提供充足的饮食和休息,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加强宣教,告知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自然病程和注意事项。
(3)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 考虑合并症的存在,如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4)疗效评估:- 监测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症状缓解程度等。
-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或减少抗病毒药物的剂量或疗程。
3.病例讨论与总结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临床疾病,根据临床路径来规范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路径应包括病例的评估、治疗和观察等环节,以达到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病例2:院内感染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在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间产生的新发感染。
针对院内感染,制定相应的临床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1.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住院中年男性,因腹痛入院,目前接受抗生素治疗,疼痛得到缓解,但伴有发热和周围白细胞计数升高,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2.临床路径设计基于该病例,制订以下临床路径:(1)感染风险评估与处理:- 根据患者入院后的病情及诊断,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一一年六月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说明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无并发症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合并胰腺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4、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合并睾丸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ICD10:26.901)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本地有本病流行;2、症状体征:(1)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
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2)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腹肌紧张。
(3)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4)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3、实验室检测: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一)依据:《实用传染病学》(第三版)(李梦东,王宇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流质、清淡饮食,注意口腔清洁,忌酸性食物。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0.6-1g/d,儿童15mg/kg.d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头痛和腮腺肿痛可应用镇痛药,高热可予解热药物,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患者可予脱水药物。
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对合并睾丸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每日5-10mg,静脉滴注,3-7d。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流行性腮腺炎(ICD-10:B26.901)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性别年龄不限;4、重症腮腺炎、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流行性腮腺炎者除外。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一、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者(ICD-10:B65.206)。
内科药物治疗者。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
(4)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
确诊病例,(1)、(2)和(3)。
临床诊断,(1)、(2)和(4)。
2.有腹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围增大,腹水征阳性。
3.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腹腔积液。
4.腹腔穿抽出腹水并送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2.药物治疗:护肝、利尿剂、白蛋白等;3.防止并发症:控制感染,防止上消化道出血;4.病原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吡喹酮列为禁忌,只有在腹水完全消失达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才考虑用吡喹酮杀虫。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患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作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吸虫免疫学检查;(3)凝血功能、输血前五项;(4)肿瘤标志物:AFP、CEA;(5)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腹部超声(包括腹部重要脏器、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水检查(腹水常规及生化、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药敏);(2)胃镜、腹部CT、CTA或MRI。
HBV-DNA。
(七)治疗药物。
护肝、利尿、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预防肝性脑病等药物。
(八)出院标准。
1.腹胀消失;2.腹围缩小、体重减轻;3.超声检查腹水消失;4.无严重电解质紊乱。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等,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如疗效不佳,系顽固性腹水,可转入其他路径,如腹水回输或TIPS等。
二、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表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符合ICD-10:B65.229)内科药物治疗。
腹腔穿刺术(ICD9-CM-3:54.9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ICD-10:A15.0、A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等。
1.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
轻者可无体征。
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
4.痰液检查:药物敏感试验或分子生物学等检查证实,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0年版)》等。
1.药物治疗:(1)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治疗方案:①充分考虑患者既往用药史以及当地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②应当至少包括4种有效或几乎确定有效的药物,其中包括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1种注射剂;③根据体重确定药物的剂量;④每天服用抗结核药物;⑤注射剂至少使用6个月,或痰菌阴转后至少4月;⑥治疗疗程应为痰培养阴转后至少18个月。
(2)推荐治疗方案:6 Z Am(Km,Cm)Lfx(Mfx)PAS(Cs,E)Pto /18 Z Lfx(Mfx)PAS(Cs,E)Pto方案(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Lfx:左氧氟沙星,Mfx:莫西沙星,Am:阿米卡星,Km:卡那霉素,Cm:卷曲霉素,Pto:丙硫异烟胺,PAS:对氨基水杨酸,Cs:环丝氨酸)。
注射期使用 Z Am(Km,Cm)Lfx(Mfx)PAS(Cs,E)Pto方案6个月,非注射期使用Z Lfx(Mfx)PAS(Cs,E)Pto方案18个月(括号内为可替代药品)。
(3)疗程一般24个月。
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4)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使用免疫抑制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可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
2.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2-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0、A15.1耐多药肺结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及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5)促甲状腺激素;(6)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听力、视力、视野检测,腹部超声检查;(2)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怀疑耐药谱发生改变);(3)支气管镜检查(怀疑存在支气管结核或肿瘤患者);(4)胸部CT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胸片显示不良者);(5)胸部超声(胸水、心包积液患者);(6)尿妊娠试验(育龄期妇女);(7)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怀疑免疫异常患者);(8)痰查癌细胞,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怀疑合并肿瘤患者)。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好转。
2.患者可耐受制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肺外结核、咯血、气胸、呼吸衰竭等,需要进一步诊疗,或需转入其他路径。
3.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4.需要手术治疗。
二、耐药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ICD-10:A15.0、A15.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初治菌阳肺结核(ICD-10:A15.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
1.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
轻者可无体征。
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
4.痰液检查: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或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5.既往未经抗结核治疗,或抗结核治疗时间少于1个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
1.药物治疗:(1)推荐治疗方案:2HRZE/4HR或 2H3R3Z3E3/4H3R3(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
强化期使用HRZE方案治疗2个月,继续期使用HR方案治疗4个月。
(2)疗程一般6个月。
对于病情严重或存在影响预后的合并症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3)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使用免疫抑制以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可以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
2.根据患者存在的并发症或合并症进行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001初治菌阳肺结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及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5)心电图、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视力及视野检测、腹部超声检查;(2)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及菌种鉴定(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者选做);(3)支气管镜检查(怀疑存在支气管结核或肿瘤患者);(4)胸部CT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或胸片显示不良者);(5)胸部超声(怀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患者);(6)尿妊娠试验(育龄期妇女);(7)细胞免疫功能检查(怀疑免疫异常患者);(8)痰查癌细胞、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等)(怀疑合并肿瘤患者)。
(七)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好转。
2.患者可耐受制定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严重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2.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如肺外结核、咯血、气胸、呼吸衰竭等,需要进一步诊疗,或需要转入其他路径。
3.进一步诊断为耐多药结核病,需要转入其他路径。
4.原有病情明显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初治菌阳肺结核(ICD-10:A15.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年版)一、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复治肺结核(ICD-10:A16.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
1. 临床症状:可出现发热(多为低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2.体征: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音减低或粗糙、肺部啰音等。
轻者可无体征。
3.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