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本文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结合女性对媒介活动的参与程度、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呈现状态、媒体的女性形象表达方式等内容,对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此举关系到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自由人格塑造,有助于她们在逼仄环境中,认清现实处境,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传播媒介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把“妇女与媒介”确定为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十多年过去了,纲要的推行力度是否尽如人意?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已经消除?在多元媒介的社会中,女性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将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
这是个多元媒体共存的崭新媒介时代,各类媒体为职业女性提供了比往昔更多的就业机会。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从数量上看,已经占据了媒介工作的半壁江山,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对媒介活动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不容乐观,
媒介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和贬抑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产生着影响。
一)地位趋边缘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能否成为媒介行业的“把关人”,能否位列行业领域的决策层,这对保障女性从业者的行业地位、授予女性充足话语权和尊重女性视角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有统计数据显示:“媒体高级、中级决策层中的女性比例分别占4.4%和9.6%。”
[1]这个比例与已经“扛起半边天”的女性媒介从业者在数量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媒介领域,大部分的职业女性是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的,在决策制定、话语权掌控方面,男性依然把持着该领域的控制权,成为优势群体,女性从业者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地位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对专业领域介入的广度及深度方面。以新闻传播领域为例,女性从业者主要涉足软新闻的制作与传播。软新闻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这类新闻的特点与传统观念中为女性设置的温柔、贤良的固有形象正好匹配,因此,女性从业者便被限定在了软新闻领域之中。而那类涵盖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等方面的硬新闻,由于关系到国计民生且在播报质量和时间上有着极严格的要求,则往往由男性从业者来担当。在男权当道的社会中,男性一直是被放置在主导地位的,在大众看来:社
会的重担理应由男性来担当,硬新闻领域自然成了男人的天下。当然,偶尔也可能有个别女性闯入此领域干出一番成绩。
二)价值遭贬抑
对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而言,她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及工作成就理当成为判断其职业价值的首要标准。现实中,这种正常的价值呈现遭到了贬抑。女性从业者的性别特征不断被夸大,有时甚至掩盖了其专业价值,可以说,媒介从业女性被过分娱乐化了。以凤凰卫视为例,这是一个擅于塑造“明星主播”的电视台,曾打造出诸如:吴小莉、陈鲁豫、曾子墨等一批知名女主持。这些女主持无一例外都拥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众的工作表现,她们中有的人甚至在业界已经开创出了一番全新局面。例如陈鲁豫,她一改以往新闻主播“冷脸播新闻”的程式化表现,开创了以亲和、自然的方式“说新闻”的主持风格。但即便如此,人们在介绍这些女主持时,很少提及她们的专业建树,总喜欢给她们冠以“美女主播”的头衔,似乎“美貌与智慧并重”已成为给予职业女性的最高褒奖。这样的评判标准,是男性视角审美的又一次预谋,女性的职业价值被消解在其性别特征之中。
在这样的价值评定标准引导之下,媒介受众极易转移关注焦点。于是,与知名女性从业者有关的逸闻往往掩盖了其专业上的付出与突破。就像人们提及吴小莉时,总会说起她与朱镕基总理的忘年交。1998年,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他钦点吴小莉采访。“点名事件”在媒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
人认为:正是由于这次“幸运点名”,吴小莉才攀上了事业高峰。这是对女性职业价值贬抑的直接表现。人们只看到吴小莉面容姣好,气质典雅,却没看到她作为职业媒体人的过人素养。朱总理钦点提问,是因为吴小莉任职的凤凰卫视,素以报道客观、公正、迅速而著称。他认为,如果中国的语言能从该媒体发出,将更利于中国对世界产生影响。朱总理是为吴小莉所秉持的职业素养所折服,他点名的仅仅是个专业的媒体记者,而女性特征仅仅是个巧合而已;但总有人喜欢错误地引导媒体受众,那是因为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包装媒介从业女性,将吸引更多的眼球。
三)需求被漠视
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对拥有自主性、获得平等机遇和实现自我价值充满着渴望。这是一个从业者的基本需求,但女性从业者的这种需求往往遭遇漠视。
她们渴望在业界能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但业界频频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使之成为了一种奢望。经济学家薛兆丰曾对“歧视”一词作出过如下解释:歧视源于资源的稀缺,僧多粥少,竞争因此而产生,就要根据某种规则,排出竞争者的先后高下,让胜者享用稀缺资源。而这种“根据某个规则排名”的做法,其实就是歧视。[2]女性在资源稀缺且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不言自喻。社会价值导向已经固有化,男女从业者的起跑点不一样,女性每一次竞争的成功,都意味着一种革新,一种开风气之先的成功,其中要付出及克服的较之男性则多得多。在这种逼仄的竞争天地中,女性从业
者的毅力及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她们也渴望掌控话语权,渴望从女性的立场、视角传播信息,但却往往无法如愿。在现实中,女性不是作为深刻话语产生的主体而存在的,她们往往沦为一个传声筒,是“他者”话语传播中的一件点缀品。以电视媒体中的女主持为例,她们多数出现在娱乐综艺性栏目中,主要发挥的是串场的作用,节目过后,观众鲜少记住她们说过些什么,更多记住的是她们的行头和妆容。在严肃问题的访谈领域,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女主持的身影,但由于谈话对象基本为男性权威,在他们侃侃而谈的同时,女主持多半只能倾听,最终沦为节目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话语权的丧失意味着主体性的丧失。
当从业环境的公平性和个人抉择的主体性得不到保证时,媒介从业女性所期盼的客观价值评价也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
由于媒介领域由男性权威把持决策权和话语权,因而其传播的视角和内容往往是以男性审美及价值判断为首要考虑的。虽然现代媒介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对职业女性极为青睐,但传播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性别歧视意味还是非常浓郁的。在传媒内容中出现的职业女性,与其说是一种真实状态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符号形象的呈现。一)形象呈现不均衡
在媒介传播内容中出现的职业女性,往往还是被更多关联在“家庭传统形象”、“性的展示形象”和“消费主力形象”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