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第一节国际贸易【本节考点】1、国际贸易理论旳发展过程2、影响进出口贸易旳原因3、政府对进出口贸易旳干预方式4、倾销与反倾销【本节内容】一、国际贸易理论旳演变---4种理论(掌握谁提出旳,什么观点)【注】老式旳贸易理论一般不考虑生产规模旳变化,或假设规模酬劳不变。
此外还假设各国生产旳产品都是同质旳,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旳。
【例题1:23年多选】伴随国际贸易理论旳演变,目前重要旳国际贸易理论有()。
A.绝对优势理论B.比较优势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外贸依存理伦【答案】ABCD【例题2:08单项选择】各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可以充足运用本国富余要素旳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旳产品,是( )理论旳重要观点。
A.亚当斯密旳绝对优势B.大卫李嘉图旳比较优势C.赫克歇尔一俄林旳要素禀赋D.克鲁格曼旳规模经济【答案】C【例题3:2023年单项选择】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可以充足运用本国富余要素旳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旳产品。
这是( )理论旳重要观点。
A.绝对优势B.赫克歇尔一俄林C.比较优势D.规模经济贸易【答案】B【例题4:2023年单项选择】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旳双向贸易现象旳理论是( )。
A克鲁格曼旳规模经济贸易理论B.斯密旳绝对优势理论C李嘉图旳比较优势理论D.赫克歇尔-俄林旳要素禀赋理论【答案】A二、影响国际贸易旳原因1.影响出口贸易原因(1)自然资源旳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旳高下:一国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越高,出口产品旳附加值也越高,出口商品旳数量越高,增长出口额。
(3)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长,升值进口增长)假如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外币兑换本币旳数量就会增长,这意味着外币购置力旳提高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旳相对低廉。
也许使出口商在不减少收益旳状况下,减少出口商品价格,增长出口,同步也有助于增长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生产者即企业或厂商,企业的主要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掌握生产者的基本假设: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掌握科斯的企业理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产生以后,社会上就形成了两种交易,即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的交易。
两种交易方式都要支付交易费用或成本。
当企业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时,企业就产生了。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例题·单选题】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交易成本的节约B.外部性C.市场失灵D.企业内部可以构造权力制衡机制[答疑编号2883030101]『正确答案』A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一)生产及相关概念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在短期内,企业的投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二)生产函数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考试内容: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该函数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的变化。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TP):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备考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讲义完整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讲义(0-35章) (1)前言 (2)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6)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8)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24)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31)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36)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42)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49)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54)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57)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62)第十一章财政支出 (68)第十二章财政收入 (73)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84)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 (91)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98)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05)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12)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118)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23)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29)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136)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 (138)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42)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 (147)第二十五章时间序列 (152)第二十六章统计指数 (161)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论 (165)第二十八章会计循环 (175)第二十九章财务报表分析 (186)第三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91)第三十一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96)第三十二章物权法律制度 (198)第三十三章合同法律制度 (205)第三十四章公司法律制度 (213)第三十五章其他法律制度 (217)前言一、经济师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1.考试科目初级和中级均2个科目,具体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注: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建筑经济等15个专业。
2.考试时间:2011年经济师考试时间为11月5日。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和影响①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
③产品价格。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④替代品的价格。
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⑤互补品的价格。
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
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⑥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⑦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类别含义需求函数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也有例外,如也有钻石价格与其需求成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中级经济师讲义第一章经济学概论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的社会科学。
它涉及个体的决策行为、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市场、价格、货币、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3 稀缺性原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和分配。
1.4 选择成本原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放弃其他可行选择所面临的成本。
这就是选择成本原理,也称为机会成本原理。
1.5 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指的是在决策时要考虑单位变动所带来的效果和成本。
人们应该在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2.1 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需求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供给则决定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2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需求和供给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价格和数量相互匹配。
市场均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2.3 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明了人们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会逐渐减小。
2.4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了效率低下或者不公平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3.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度量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的方法。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等指标。
3.2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变化。
经济发展则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第23讲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提示】完全竞争生产者是同时处于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的厂商。
【例如】苹果园的老板,将采摘的苹果进行销售时,苹果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将苹果进行销售时按既定的市场价格进行销售。
同时苹果园的老板在请摘苹果的工人时,摘苹果的工人市场属于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素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
也就是说雇佣摘苹果的工人时按既定的市场价格雇。
(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供给曲线1、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生产者可以按现行的市场价格购买其想要的生产要素,即:完全竞争生产者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例如】苹果园老板雇佣1个工人按现行市场价雇佣,雇佣10个工人、100个工人也是按现行市场雇佣。
2、由于要素价格为常数,因此边际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即:完全竞争生产者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3、【推导】(1)边际要素成本(MFC):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例如】苹果园老板雇佣5个工人总共付了500元工资,雇佣6个工人总共付了600元工资,则边际要素成本为100元。
也就是说,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量,就是给这个工人所付的工资。
即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要素成本(MFC)=要素价格(W1)。
(2)平均要素成本(AFC):表示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总成本除以总要素投入。
(3)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生产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价格是一个常数,无论雇佣多少个工人,都是按市场价来雇佣的,所以要算平均数的时候,这个平均数就等于市场价格。
即在完全竞争市场,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
因此,完全竞争市场,边际要素成本(MFC)=平均要素成本(AFC)=要素价格(W1)。
概念含义、公式解释①边际物质产品(MPP)也称为边际产量(MP),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中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课件讲义第一讲:市场与供求关系
1.1 市场的定义及分类
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市场可分为
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
实体市场指的是实际存在的交易场所,如传
统的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虚拟市场则是通过互联网等电子手
段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形式。
1.2 供求关系的概念及变化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经济中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市场价格以及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
第二讲:价格与效用
2.1 价格的概念及作用
价格是指市场上商品交换时所决定的货币数量。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供求关系的体现,对于各种市场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效用的概念及作用
效用是指商品或某种需求能够为人们带来的实际收益。
对于消
费者来说,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
第三讲: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与市场均衡
3.1 需求曲线的定义及特征
需求曲线是指表示不同价格下消费者购买同一商品数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现所得的曲线。
需求曲线通常体现的是
价格与消费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3.2 供给曲线的定义及特征
供给曲线是指表示不同价格下生产者供应同一商品数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现所得的曲线。
供给曲线通常体现的是
价格与供应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3.3 市场均衡的含义及特征
市场均衡是指在市场中供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状态。
在市场均
衡状态下,商品数量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并对应于一定的价格水平。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无差异曲线(一)效用理论1.经济人假设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
2.效用的定义(掌握)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4.边际效用理论(掌握)在基数效用理论中,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一般来说,总效用(TU)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从数学的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边际效用TU上升MU〉0,但递减TU最大MU=0TU下降MU〈0【例题·单选题】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A.边际效用是否递减B.效用是否可加总C.效用函数是否线性D.效用是否客观[答疑编号2883020101]『正确答案』B(二)无差异曲线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掌握)每个消费者都要在个人收入和市场价格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购买一定量的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消费者要选择他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的消费组合。
消费组合也叫市场篮子。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多多益善。
【例题·多选题】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的偏好的假设有()。
A.完备性B.可传递性C.偏好于多而不是少D.平均性E.无差异性[答疑编号2883020102]『正确答案』ABC2.无差异曲线定义: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中级经济基础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本部分近年考情:本部分教材结构: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本部分内容: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教材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货币需求【本节考点】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概念2、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3、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掌握其关于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观点【本节内容】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1、货币需求含义: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
【注1】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注2】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2、货币需求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
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例题1--2005年多选题】下列关于货币需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货币需求是一种主观需求B.货币需求是一种客观需求C.货币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D.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E.货币需求是一种经济需求【答案】BCDE经济师最全历年真题、精准押题:模考吧/jingjishi/ 二、货币需求理论【例题 2 :单选】以费雪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对实物经济不起作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A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B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C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D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流动性偏好【答案】B【例题3:09年单选题】在流动性偏好理论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中,将由于收入和支出时间的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称为()。
A.预防动机B.投机动机C.交易动机D.平衡动机【答案】C【例题4:2011年单选题】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由利率决定并与利率为减函数关系的货币需求动机是(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精讲讲义-完整版(可编辑) 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精讲讲义前言一、精讲班内容简介精讲班是最基础的一个班次其内容包括:、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分析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每章均配有课堂练习帮助学员强化各章所学知识。
、套模拟试题帮助学员检测精讲班的学习效果。
二、年教材的变化情况、删掉《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删掉《经济基础知识》(中级)各章课后练习题、新增一套《经济基础知识》(中级)模拟试卷、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教材依然分为六大部分即: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及法律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结构上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从内容上看变化很大的是:ldquo财政rdquo和ldquo法律rdquo变化较大的是:ldquo经济学rdquo和ldquo会计rdquo变化较小的是:ldquo货币与金融rdquoldquo统计rdquo从结构上看:新教材共三十五章经济学基础章、财政章、货币与金融章、统计章、会计章、法律章。
年教材与年教材的具体结构对照如下:年教材年教材经济学基础第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变化较小)第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无变化)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章生产和成本理论(变化较小)第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第章市场结构理论(变化较大新增ldquo完全垄断企业定价的一个简单法则以及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rdquo)第章市场结构理论第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变化较小)第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变化较大)第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第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为新增内容)第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第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原教材第章第二、三节)第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第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变化较小)第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财政第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变化很大)第章公共财政职能第章财政支出(变化很大)第章财政支出概述第章财政收入(变化很大)第章财政收入概述第章政府预算(变化很大)第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第章财政管理体制(变化较大)第章财政政策第章财政政策(变化较大)货币与金融第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无变化)第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变化较小新增ldquo今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第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无变化)第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第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变化较小新增ldquo年巴塞尔协议Ⅲ)第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第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变化较小)第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统计第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内容变化较小只是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教材的部分内容放入第章)第章统计与统计数据第章统计调查(原教材第章的内容新增一些内容)第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变化较小)第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章数据特征的测度(无变化)第章数据特征的测度第章时间序列(无变化)第章时间序列第章统计指数(无变化)第章统计指数第章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数会计第章会计概论(原教材章的部分内容删掉ldquo财会及管会的差别rdquo新增ldquo会计核算具体内容rdquo部分内容进行了拓展。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经济师基础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应和均衡价格1、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最关键的因素)、替代品的价格(苹果和梨)、互补品的价格(汽车和汽油);影响供应变动的主要因素: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产品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
2、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
其次章消费者行为理论1、无差异曲线特征:离原点越远,消费者偏好程度越高;任意两条不相交(可传递性);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商品边际替代递减规律打算)。
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其他均是反方向。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的曲线(三点三线)看懂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4分)公式实行价格卑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需有可能依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1、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福利削减。
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臵。
其条件(三完全一不存在)即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信息完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洁的宏观经济模型总供应—打算的基本因素是价格和成本。
1)长期总供应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从长期看,总供应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长期总供应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
2)短期总供应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七章经济增长与经济进展理论1、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1)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进展的实际状况。
2、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1、打算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供应。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2024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的含义及其演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以及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包括其制度基础(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3.宏观经济政策:阐述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
业政策等。
4.微观经济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
理论等。
5.国际经济:介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制度等内容。
6.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涵盖常用的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
的应用。
以上仅为大致内容,具体讲义会根据不同的教材版本和编者的设计有所差异。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1.1 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等经济主体,以及市场、价格、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和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过了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阶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2 基本经济概念与分析模型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益、供需关系等。
同时,经济学家们还构建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如供求模型、收益成本模型等,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和问题。
1.3 经济体系及其分类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混合经济体系等。
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体系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计划组织经济活动;混合经济体系则结合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2.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系统测算和统计的方法。
常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核算,用于反映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分配状况。
2.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长期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波动则是指经济总量在短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就业的状态。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对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3.1 市场供求与均衡市场供求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第01讲市场需求(一)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分值结构分析1、第一部分的分值是29分。
2、第一部分的题量占比为15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
3、【说明】经济基础知识六大部分每部分的分值是固定的,但每章的分值不固定。
从2018年开始实行机考后,这个特点更为明显。
因此对于最近几年每章考查的分值已经没有参考意义,在讲义中就不再列明了。
4、【注意】每章所包括的考点,需要一个一个详细学习,以保证在考试中无论抽中哪一个考点都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第一章的近几年分值分布情况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值2014年2题2分1题2分3题4分2015年2题2分1题2分3题4分2016年2题2分1题2分3题4分2017年2题2分1题2分3题4分2020年第一场3题3分2题4分5题7分2020年第二场3题3分2题4分5题7分2020年第三场2题2分2题4分4题6分2020年第四场2题2分——2题2分2021年第一场3题3分2题4分5题7分2021年第二场3题3分2题4分5题7分2021年第三场2题2分2题4分4题6分2021年第四场2题2分——2题2分第一章的主要考点1、需求的构成要素(2个);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7个);3、需求曲线(区分需求数量变动和需求变动);4、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6个);5、供给曲线(区分供给数量变动和供给变动);6、均衡价格(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模型的运用);7、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影响因素与总销售收入的关系);8、需求交叉弹性(公式、运用弹性区分互补品、替代品);9、需求收入弹性(公式、运用弹性区分低档品、必需品、高档品);10、供给价格弹性(公式、影响因素)。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1、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需求与通常所说的需要是不同的。
3、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级)2008年4月8日 17:45 阅读次数:1604第一部分经济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二) 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所有制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上述理论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程度。
考试内容(一) 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质和内容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的关系;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掌握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形式;掌握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和实现形式;熟悉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和集体所有制的特征;掌握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和特征。
(二) 市场经济和现代产权制度掌握产权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掌握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和特征;掌握产权制度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加深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考试内容(一)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熟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二)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掌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收入分配政策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知识,使考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收入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一) 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控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分配的过程和机制;掌握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二) 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的结构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性质;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
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三)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熟悉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熟悉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和基尼系数的含义;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五、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增长方式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考试内容(一) 经济增长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熟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熟悉和了解各种经济增长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的含义和内容。
(二) 经济周期熟悉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相应的政策;了解我国经济波动的实际状况。
(三) 发展战略和发展观掌握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内容;掌握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六、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失灵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提高考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
考试内容(一)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与资源的最优配置掌握市场机制的含义和特征;熟悉市场机制运行的机理;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熟悉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二)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掌握市场失灵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外部性的含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公共物品的含义、特征、类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垄断的含义、类型、原因及其与资源配置的关系;熟悉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掌握克服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七、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考试目的转自学易网本章阐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以提高考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水平。
考试内容(一)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掌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职能和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二)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的含义;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矛盾冲突;掌握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类型和手段;熟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综合与协调。
八、对外开放与对外经济关系考试目的本章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熟悉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掌握和熟悉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考生的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水平。
(一) 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掌握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掌握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熟悉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二) 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掌握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掌握影响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因素;熟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调控方式和措施。
(三) 对外经济合作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利用外资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国际资本技术转让的类型和含义及原因;熟悉国际技术贸易的各种方式;掌握国际技术转让的作用;掌握对外技术交流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和经济效应;熟悉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因素。
(四)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熟悉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第二部分财政一、财政职能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关系、财政四大职能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我国财政职能的分析认识能力,增强考生对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理解。
考试内容(一)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熟悉市场经济的缺陷;熟悉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掌握财政的各项职能的基本含义、范围和发挥职能的手段。
二、税收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税收基础理论、我国税制结构、国际税收及税法的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考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考试内容(一) 税收原则掌握税收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主要税收原则的基本思想和贯彻方法。
(二) 税收负担掌握税收负担的概念;熟悉宏观税负指标和微观税负指标;掌握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熟悉税与费的区别;掌握费改税的基本思路;掌握税收负担转嫁的含义、方式和条件。
(三) 税制结构掌握税制结构的概念;熟悉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税种结构的各种划分及其内容;掌握税收收入结构和税制要素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税制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掌握税制结构优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
(四) 国际税收掌握国际税收的概念;掌握国际税收与一般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税收管辖权的含义及其种类;熟悉国际重复征税的形成原因;熟悉税收管辖权交叉重叠的类型;掌握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方法。
(五) 税法掌握税法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税收法律关系的含义、要素及特点;掌握违反税法的主要行为的表现;掌握偷税、漏税、欠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的认定依据;熟悉违反税法所应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国债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债基础理论和我国国债实物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考生对国家债务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国家债务政策的理解能力。
考试内容(一) 国债的性质和功能掌握国债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国债的主要功能及其原理。
(二) 国债的种类和结构掌握国债的各种分类;掌握各种债券的特点;掌握国债结构的含义和分类;熟悉不同国债结构的特点。
(三) 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熟悉国债发行的一般方法及其特点;掌握我国国债的发行方法;掌握国债流通的含义及我国国债流通的主要方式;掌握国债偿还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熟悉国家偿债资金的主要来源及限制条件。
(四) 国债负担与规模掌握国债负担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熟悉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掌握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
四、预算管理体制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预算管理体制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对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的各项措施的理解。
考试内容(一)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掌握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二)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熟悉我国实行过的三种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 分税制掌握分税制的基本含义;掌握现行分税体制下支出划分的范围;掌握收入划分的主要内容;掌握与分税体制配套的主要相关措施的基本内容。
五、财政政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国家财政政策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以增强考生对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认识,提高考生对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要性的理解。
考试内容(一) 财政政策的概念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熟悉财政政策与相关范畴的联系与区别。
(二) 财政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的五大基本目标的内容。
(三) 财政政策的工具掌握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五大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四) 财政政策的分类掌握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和各类政策的特点。